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36

第36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25)

(4)容积性泻药:甲基纤维素1.5~5克/日;琼脂10~30毫升,每日1~2次a

(5)润滑性泻药:甘油或石蜡油10~30毫升,睡前服用,适于粪便特别干燥,或年老体弱、排便无力的患者。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番泻叶3~7克,开水冲服,用于实证便秘。

(2)炒决明子16克蜂蜜35克,先将决明子捣碎,水煎10分钟左右,冲入蜂蜜中搅拌服,每晚1剂,或早晚分服,亦可当茶饮,适于习惯性便秘。

(3)黑芝麻35克,捣碎用蜂蜜调食,每日1~2次,用于津枯肠燥便秘。

(五)针刺穴位疗法

体针取大肠经俞穴(大肠俞)和募穴(天枢)及下合穴(上巨虚)为主,实证宜泻,虚证宜补,寒证加灸。热秘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用泻法;气血虚弱加脾俞、胃俞;寒盛阳虚加灸神阙。每日1次,留针15~20分钟,7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耳针取大肠、胃、直肠下段,每次取1~2穴,隔日1次或每日1次。

(六)拔火罐

取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及阳性反应部位,拔火罐扣留10~15分钟。

(七)按摩疗法

从右下腹沿结肠方向,向上、向左、向下循环按摩,反复多次,直至排便时停止。轻压会阴部或轻叩尾骶部,亦可促进排便。

(八)外治法

(1)猪胆1枚取汁,加醋少许,从肛门灌入,适于津亏热结者。

(2)大黄末12克,芒硝45克,以适量黄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使大便排出。

(九)药酒疗法

菊花酒:菊花200克,黄酒、包心菜或胡萝卜、苹果、蜂蜜各适量。在菊花盛开时采摘可食用的菊花瓣,洗净沥干,然后放入玻璃容器内,注入黄酒,略盖过菊花面,浸泡20天。然后取其10毫升和包心菜或胡萝卜汁60毫升、苹果汁100毫升、蜂蜜适量调匀服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本方具有理气、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属气滞、燥热证者。

(十)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甲状旁腺、胃肠、直肠及肛门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1次。

(十一)刮痧疗法

刮拭腹结、中极、气海、大肠俞、小肠俞、天枢、关元、支沟、承山、上巨虚穴,每日刮拭1次。

(十二)熏洗疗法

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30克。上药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待药液40℃左右时,沐浴全身,每日2次。本方适用于实热便秘。

(十三)药茶疗法

(1)决明苁蓉茶:决明子、肉苁蓉各10克,蜂蜜适量。决明子炒熟研细,与肉苁蓉一起用沸水冲泡,取汁去渣。加蜂蜜适量,代茶。每天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2)番泻叶茶:番泻叶5~10克,白糖适量。两者同放茶杯,用沸水冲泡代茶。每天1剂,代茶温饮。本方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适用于热积便秘,或发热后所致便秘。

(3)生军茶:生军4克,白糖适量。上2味,用沸水冲泡,代茶。每天1剂,分次温饮。本方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胃肠燥热,大便秘结,干燥难以便出,腹胀或腹痛等。

(4)香蜜茶:蜂蜜65克,香油35毫升。将两者调匀,用沸水冲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本方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主治习惯性便秘和热病伤津所致的便秘。

(十四)敷药疗法

①甘遂3克,姜汁适量;②巴豆1克,肉桂1克,吴茱萸3克,姜汁适量。选穴支沟、天枢、足三里、神阙。实证用甘遂研末,调姜汁敷支沟、天枢;虚证用②药物研末,调姜汁炒热贴足三里、神阙。不论实证或虚证,均可用艾卷隔药熏灸,一般药后6~24小时气通排便。

(十五)脐部敷药疗法

(1)大黄10克,莱菔子12克,连须葱白、食盐各适量。将大黄和莱菔子共碾成细末,与葱头和食盐共捣烂如膏状,在锅内炒热,敷于患者的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实证便秘,凡冷秘、热秘、气秘型便秘均可运用。

(2)连须葱白60克,淡豆豉9克,食盐9克,生姜30克。将以上诸药混合共捣烂如稠膏状,制成圆饼,在火上烘热,立即敷于患者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虚证便秘。

(十六)饮食疗法

(1)柏子仁粥:柏子仁10~15克,大米50克,蜂蜜少许。将柏子仁去杂质。捣烂,放入锅内与大米同煮成粥,待粥熟即成。每日1~2次,趁热食用,吃时加入蜂蜜,常食有效。本方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以治疗习惯性便秘属燥热证者。

(2)芝麻粥:黑芝麻适量,粳米100克。将黑芝麻淘洗干净,晾干,炒熟,研碎,每次取20克,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即成。日1~2次,常食有效。本方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以治疗习惯性便秘属燥热、血虚证者。

(3)木耳海参炖猪肠:木耳30克,海参20克,酱油及味精少许,猪大肠50克。将猪大肠翻开洗净,与木耳、海参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炖熟,后下调料即成。每日2次,佐餐食用,食肉饮汤。本方具有滋阴、润燥、补血之功,可辅助治疗老年血虚、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等病证。

预防与护理

(1)调整饮食。食物不要过于精细,要多吃蔬菜、水果、粗面粉等。

(2)调整精神。大脑与脊髓的病变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使分布在肠壁的胸腰支交感神经作用过强而导致便秘。

(3)适当运动。运动可增强肠壁平滑肌、肛提肌、膈肌和腹壁肌的收缩力,促进肠蠕动,使粪便在大肠中不能停留过久,粪便中的水分不被过度吸收褥不至于过于干结。

(4)定时排便。养成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如果想排大便不必强忍着不排,否则失去的便意不易再出现,以至于粪便中的水分被太肠过量吸收,引起便秘。

(5)合理服用泻药。如果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使大肠中的水分减少,更容易造成或加重便秘。同时,长期服用泻药之后,容易产生依赖性,离开泻药则更难于排便。

(6)积极防治原发病。痔疮、肛裂、肠粘连、甲亢、甲低、尿崩症等疾病均可导致便秘。积极防治这些疾病,也是预防便秘的重要方面。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消化胰腺本身组织而引起的炎性疾病。以突然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及血、尿淀粉酶升高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往往起病急骤,来势凶猛,易发生并发病症,特别是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本病属于中医的“心腹痛”、“腹痛”、“结胸证”、“阳明腑实证”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饱进肥甘厚腻或大量饮酒,损伤脾胃,积滞中焦,蕴湿生热;或蛔虫窜入胆道,肝气胆液蕴结,胰腑之气液不得宣泄;或六淫外邪,感染日久,内传脏腑;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横克脾胃,升降失常,浊液上犯等,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本病主要病理环节可概括为郁(气机郁滞)、热(实热或湿热内蕴)、结(实邪结聚)、瘀(气血瘀滞)、厥(气血逆乱)五个方面,五者之间相互兼挟和转化。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结石阻塞了胰腺和胆道的共同开口。高脂肪餐也是胰腺炎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高脂肪餐会促使胰腺过度分泌胰酶,或者促进胆结石的形成。长期饮酒也与急性胰腺炎有关,原因可能也是刺激胰酶过度分泌或者损害了胆总管的开口括约肌。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郁气滞

腹中阵痛或窜痛,恶心或呕吐,嗳气,吞酸噫腐,舌质红,苔薄白或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通便。

【方药】清胰1号加减:柴胡13克,枳壳12克,杭芍13克,大黄16克(后下),黄芩12克,木香12克,川连12克,芒硝12克(冲服),玄胡索12克。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

2.脾胃实热

腹满痛拒按,痞胀燥实,腹坚便秘,口干渴,尿短赤,身热,舌红,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滑数。

【治法】通里攻下。

【方药】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大黄30克(后下),芒硝13克(冲服),厚朴12克,枳实16克,柴胡

16克,杭芍16克,金银花30克,黄芩12克,玄胡12克,木香12克,胡连12克。

3.肝胆湿热

脘胁胀痛,发热,黄疸,体倦,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肝胆,利湿热。

【方药】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35克,栀子16克,木通12克,玄胡13克,龙胆草12克,柴胡16克,杭芍16克,大黄16克(后下),黄芩13克,胡连12克,木香12克,芒硝12克(冲服)。

4.蛔虫上扰

持续腹痛,钻顶样痛,阵发性加剧,痛时汗出肢冷,痛后如常,多有吐蛔,红花舌,苔白或微黄而腻,弦紧或弦细。

【治法】安蛔止痛。

【方药】清胰Ⅱ号加减:柴胡16克,槟榔35克,使君子35克,苦楝根皮30克,黄芩16克,木香12克,胡连12克,乌梅25克,芒硝12克(冲服),细辛3.5克。

5.气血暴脱

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低微,舌淡苔薄,脉沉微细。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人参35克,制附子16克(先煎),生龙牡各45克(打碎先煎),麦冬35克。

6.热深厥深

面色晦滞,神昏迷糊,渴喜冷饮,腹胀满,肢冷不过肘膝,或肌肤发斑,鼻衄,或呕血,舌红,苔黄而干,脉沉伏。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开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白蔻仁35克,藿香16克,黄芩12克,黄连12克,木通12克,石菖蒲16克,茵陈30克,金银花25克,犀角粉1克(冲),生地30克,丹皮12克,赤芍16克,郁金13克。

7.热实结胸

胸腹疼痛,心下痞满,痛不可近,恶寒发热,口苦纳呆,气短喘促,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化热痰,泻肺逐饮。

【方药】小陷胸汤加味:全瓜蒌35克,黄连16克,法半夏16克,桑白皮25克,生大黄16克(后下)。重症者改用大陷胸汤。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普通康复疗法

轻型病人以低脂、流质饮食为宜,少量多餐。病情较重者,则需禁食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待腹痛缓解后,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进食量。

2.抑制胰液分泌

(1)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

(2)H。受体拮抗剂:西米替或雷尼替丁。

(3)胰岛素:正规胰岛素20单位加入5%葡萄糖1000毫升中,静滴。

3.止痛

度冷丁50~100毫克,肌注,每日3次;普鲁卡因1克或利多卡因100毫升,加入500~1000毫升液体体中静滴。

4.抗生素

非胆源性水肿型可不用抗生素,合并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治疗。

5.胰酶抑制剂抗酶疗法

抑肽酶每日2万单位/千克体重,分2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也可用5一氟尿嘧啶(5-Fu),250~500毫克加入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3~7天。

6.解痉镇静

剧痛可使胰腺分泌增加,引起严重休克,对诊断明确可酌情给阿托品、颠茄合剂解痉。疼痛严重可给哌替锭、阿托品。哌替啶50~100毫克肌注,阿托品0.5毫克肌注。勿用吗啡,以免引起括约肌收缩。

7.手术治疗

水肿型胰腺炎一般不需手术治疗。适应证如下:①如能早期确诊为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可考虑即刻手术,切除坏死的胰腺组织;②病情严重,疑有胃肠或胆道穿孔者;③腹膜炎经腹膜透析或抗生素治疗无好转者;④并发严重大量的消化道出血;⑤高热、黄疸,合并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疾病者;⑥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或)肾功能衰竭者;⑦并发脓肿或假性胰腺囊肿者;⑧积极内科治疗36小时病情仍无好转者。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单味生大黄:每天50克,水煎,分4~6次服,适于单纯水肿型。

(2)猪苦胆草煎:猪胆1个,大苦草16克,绿珊瑚12克,饿蚂蟥25克,百蕊草16克,胆末16克,柴胡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四)针刺穴位疗法

体针取足三里、下巨虚、中脘、内关、阳陵泉、粱门等。耳针取胆区、交感、胰区,神门等。

(五)灌肠疗法

可以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加味,水煎去渣,高位保留灌肠。尤适于呕吐剧烈难以进药或服药后大便仍不解或腹痛顽固者。

(六)外敷疗法

可外敷消炎散(黄柏或虎杖、煅石膏、冰片)等。

(七)饮食疗法

一般主张在病初48小时内完全禁食,胃管减压,待腹痛和压痛消失,体温和淀粉酶正常和下降,逐步进食流质饮食,10余天内完全禁食含脂肪食物。并限制蛋白食物。血清淀粉酶高和脂肪酶高,但无症状,白细胞正常者,可渐渐试进饮食。

预防与护理

(1)低脂流质饮食或禁食。

(2)病情严惩者,禁食、应用全静脉营养。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局灶性坏死,腺泡和胰岛细胞毁坏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慢性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分慢性复发性伴后遗症胰腺炎、慢性非复发性伴后遗症胰腺炎和无痛性慢性胰腺炎。属中医“胃脘痛”、“慢性泄泻”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慢性胰腺炎病因与急性胰腺炎相同,但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或兼有肝郁气滞、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但仍以本虚为主。或为本虚邪实并重,邪实是在本虚基础上复生湿滞、气郁、食积、湿热、虫扰、瘀血、痰凝等变化。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胰腺炎病因也与急性胰腺炎相似,和胆道系统疾病、酒精中毒、肝脏病变、血管病变、内分泌代谢异常、高血脂症、营养不良、高血钙症、免疫功能、遗传性疾病及血色病等因素有关。病理表现为胰腺实质发生硬化和萎缩,为不可逆病变,被破坏的外分泌组织永远丧失其功能。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低脂、清淡饮食为宜,消瘦明显者应加强营养,给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胃失和

脘腹胀痛,便溏,粪多油腻或消化不良,纳呆,暖气作呕,消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有力。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10克,砂仁7克(后下),甘草4克,陈皮12克,法半夏12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山药16克,茯苓12克。若兼积滞不化,合用保和丸。

2.寒实结滞

脘腹复发剧痛,胀满难消,拒按汗出,呕逆不食,面垢少华,舌苔薄或厚腻,脉弦紧或兼数。

【治法】温中导滞。

【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10克(后下),附子45克(先煎),细辛3.5克,枳实12克。

3.实热结滞

脘腹复发剧痛,胀满难消,脘腹拒按,或痛串胁背,恶心呕逆,口干口苦,寒热并作,面赤,太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里攻下。

【方药】清胰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3克,胡连12克,白芍12克,木香12克,玄胡12克,大黄16克(后下),厚朴12克,枳实13克,金银花30克。若湿热黄疸明显者,可加用茵陈蒿汤。

4.气血结实

脘腹胀满疼痛,痛定不移,腹块拒按,善太息,消瘦,肌肤不泽;腹块坚或不移,或逐渐长大,纳食不佳,大便溏泄,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12克,赤芍16克,香附16克,玄胡13克,厚朴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五灵脂12克,甘草6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党参16克。

5.脾肾亏虚

腹部不适,进食后隐隐作痛,口干欲饮,善饥,小便频数量多,便溏,消瘦,乏力,腰酸膝软,苔薄白腻,脉细涩。

【治法】益气健脾,固肾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