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胃、淋巴腺、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2分钟,每日1~2次。
(十)拔罐疗法
(1)①天枢、气海、中脘、神阙;②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合谷;③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操作:以上3组穴位,每次任选1组,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闪火法将罐拔于所选穴位,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稗。
(2)①天枢、大肠俞、足三里;②中脘、脾俞、上巨虚;③关元、肾俞、三阴交。
操作:以上3组穴位,每次任选1组,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
先将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每次用三棱针点刺3~5下,然后用闪火法拔罐,拔出血1~3毫升。5天为1个疗程。
本法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
(3)神阙、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神阙穴和足三里穴,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十一)药酒疗法
(1)苓术酒:白术1000克,白茯苓500克。将上药去皮共捣碎,以常流水10千克渍之30天取汁,露一夜,浸曲、米适量酿酒。亦可以白术500克、白茯苓250克、黄酒2500克浸泡之,10余天后去渣备用。适量饮用。本方具有补脾燥湿、和中祛痰的作用。适用于食少腹胀,消化不良,泄泻,痰饮咳嗽,水肿。
(2)蒜酒:独头蒜1个。将蒜以红糖、烧酒煮熟,趁热食之。本方具有祛风止泻的作用。适用于风泄,因感受风邪,致发热、恶风、泄泻如水。
(十二)药茶疗法
(1)止泻茶:四川绿茶9克,玫瑰花6克,茉莉花3克,金银花9克,陈皮6克,甘草3克。陈皮切碎,与其他药物混合均匀,分3~5次沸水冲泡,加盖10~20分钟后,方可饮用。每天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症见腹痛,腹泻,泻如水样,消化不良,或伴见腹胀。
(2)醋茶:红茶或绿茶10克,米醋少许。用沸水冲泡浓茶1杯,或茶叶用水煎浓汁,再加入少许米醋即可。每日1~2剂,温服。本方具有清热利湿、止泻的作用。主治夏秋季节的急慢性肠类,症见水泻,奇臭难闻,肛门灼热,口苦口渴等。
(3)柚姜止泻茶:老柚壳9克,细茶叶6克,生姜2小片。先把前2味同研成细末,再把生姜煎汤,待温,送服前2味细末。每日1剂,上、下午分服。本方具有温中、理气、止泻的作用。主治腹泻如水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禁食生冷、油腻食物和鱼类。
(4)石榴叶茶:石榴叶60克,生姜15克,食盐30克。3味同炒黑,煎水代茶。每日1剂,上、下午分次温服。本方具有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的作用。主治急性胃肠炎,脘腹疼痛,受凉加重,腹泻,泻出物如水样,每天泻下10余次。
(5)硫磺茶:硫磺、诃子皮、紫笋茶各9克。将硫磺研为细末,用净布包好,与诃子皮、紫笋茶一起,加水同煎。煮沸10~15分钟,取汁留用。每日1剂,分次温服。本方具有温肾壮阳、涩肠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五更(清晨)泄泻、腹部冷痛、四肢不温,或久泻不止等症。阴虚阳亢、孕妇、儿童忌服。
(十三)脐部敷药疗法
(1)大葱100克,食盐适量。将大葱切碎,和食盐混合均匀,在锅内炒热,用布包裹,温熨肚脐,药冷则更换新炒热药,持续40~60分钟,每天3~4次。本方适用于寒泻。
(2)大蒜适量。将大蒜捣烂如膏状,脐孔中,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本方适用于寒泻、久泻,大蒜用量可据病情轻重增减,一般为1~3头。可同时敷贴涌泉穴。
(3)胡椒6克。大蒜适量。将胡椒研为细末,与大蒜共捣烂如泥状,敷于患者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寒泻。
(4)车前子100克,将车前子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0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患者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水泻不止。
(十四)饮食疗法
(1)山药千层糕: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云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云苓、白扁豆、芡实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热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物,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六七层,或为七层糕状,表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蒸熟。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成。每日2次,每次100克,可作早晚餐食用。本方具有健脾止泻之功,适用于慢性结肠炎属脾胃虚弱证者。一般在缓解期使用。
(2)鲫鱼羹:荜拨、砂仁、陈皮、胡椒、辣椒各10克,大鲫鱼1000克,大蒜2头,葱、盐、酱油适量。将鲫鱼去内脏及鳞、腮,洗净,在鱼腹内装入荜拨、陈皮、缩砂仁、大蒜、胡椒、辣椒、葱、食盐、酱油,在锅内放入油,烧开后将鲫鱼放入锅内烧熟,再加水适量,炖煮成羹即可。每日2次,空腹时随意食用。本方具有醒脾暖胃之功,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结肠炎属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者。
预防与护理
(1)注意调整情志,避免精神紧张和悲伤恼怒。如果长期精神紧张或悲伤恼怒,就会引起高级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致使胃肠道及血管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形成结肠粘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引起或加重本病。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人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减弱,容易使本病加重。
(3)注意饮食调整。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吃饭定时定量,禁止暴饮暴食。
(4)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如蛔虫)过多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一个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呈溏软、稀薄或稀水状,或带有黏液脓血,或含有大量脂肪。凡腹泻持续或超过2个月者,即可称为慢性腹泻。本病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六淫外邪内侵,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调;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胃虚弱或久病失治,受纳运化失职;素体阳虚,年老体弱,脾失温煦,运化无力等,均可导致慢性腹泻。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可由肠道感染、慢性炎症、肠道肿瘤、肠道运转功能缺陷、消化酶缺乏、食物过敏、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引起。其发病机理主要有:各种刺激使肠黏膜的水分及电解质分泌增多;肠道运动功能异常;食物在肠道内消化或吸收不完全;炎症黏膜或黏膜溃疡面产生渗出物等。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养成良好饮食规律,不宜饱食,食品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不洁,少食辛辣厚腻之品。腹泻次数多,身体虚弱应卧床休息。保持良好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瘦明显要补充足够营养物质,必要时静脉提供高营养液。对消化不良的脂肪泻、胆石症等疾病宜低脂饮食。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寒湿困脾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散寒祛湿,健脾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汤加减:藿香12克,苏叶12克,自芷10克,白术16克,泽泻12克,茯苓16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2克,桂枝12克。若兼风寒表证,加荆芥、防风等。
2.肠道湿热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葛根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白头翁25克,蒲公英12克,金银花12克,茯苓16克,木通12克。若腹胀疼痛较甚,可加厚朴、枳实、木香、香附;夏暑腹泻较重者,可加藿香、佩兰、滑石等。
3.食滞胃肠
肠鸣腹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之品,泻后痛减,脘痛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2克,麦芽16克,鸡内金12克,炒莱菔子12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马齿苋25克。腹胀明显者,加槟榔、木香等;食滞郁而化热,大便黏滞不爽者,可改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气郁滞
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白芍12克,防风10克,陈皮12克,白术16克,枳壳12克,茯苓16克,檀香7克(后下),佛手12克。若大便黏滞若酱,伴心烦,口干口苦,舌红,脉数者,可加石斛、黄芩、竹茹、乌梅。
5.脾气亏虚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炙甘草6克,炮姜12克。若中气下陷而见脱肛、腹中坠感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诃子;四肢
【方药】四神丸合桃花汤加减:补骨脂16克,吴茱萸10克,肉豆蔻16克,五味子12克,山药16克,茯苓16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炮姜12克,诃子12克,罂粟壳7克。年老体弱者可加黄芪、党参、白扁豆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采用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氟哌酸、氨苄青霉素。
(2)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疾病腹泻:溃疡性结肠炎首选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必要时加地塞米松。
(3)分泌性腹泻:如类癌综合征、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等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不能适应手术治疗者可用化疗药物如5-尿嘧啶(5—FU)、二甲三氮烯咪唑甲酰胺(DTIC)、环磷酰胺等。
(4)其他病因治疗:胃酸缺乏可用胃蛋白酶合剂。胃酸过多可用西米替丁。消化酶缺乏可用多酶片,免疫缺陷症之腹泻因继发感染引起的,应特别注意肠道病原体检查,以采用相应抗菌治疗药。
2.对症治疗
(1)止泻:次柳酸铋
(2)解痉:阿托品、普鲁苯辛、山莨菪碱(645—2)。
(3)镇静:安定、苯巴比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棉花根12克,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型慢性腹泻。
(2)黄瓜叶(晒干)12克研末,米汤送服,主治各型腹泻。
(3)石榴皮6克研末,米汤送服,主治各型腹泻日久不愈。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上脘、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内关、公孙、天抠等穴,用泻法,每日1次,7天为1疗程,适于实证腹泻。
(2)耳针: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等穴,中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适于各种慢性腹泻。
(3)艾灸:选脾俞、关元、命门、天枢、中脘、章门、足三里等穴,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10天为1疗程,适于虚证腹泻。
(六)拔火罐
用中型火罐于神厥穴处拔罐,隔1~2天1次,3次为1疗程,适于各种虚实腹泻。
(七)推拿疗法
自上而下平推夹脊诸穴,然后取仰卧位,按摩神阙、上脘、中脘、气海、天枢等穴,中等力度,每次10分钟,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适于各种慢性腹泻。
(八)饮食疗法
(1)金樱子15克,生山药、薏苡仁、芡实各20克,红、白糖各10克。先将金樱子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后4味药物,一起煮粥,温服,每日1剂。适用于体虚久泻。
(2)鸭蛋2个,放米醋250毫升内煮熟,吃蛋喝汤。儿童酌减。适用于慢性久泻。
(3)熟木瓜1个,去皮,切片,拌白糖适量食用。
(4)鸡蛋2个,用艾叶包好,放大火中煨30分钟,蛋熟后取出,去壳食之。
(5)粟子肉煮熟食之,不拘量。
预防与护理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过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不吃被污染和腐败变质的食物。吃饮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当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变化时,要注意风寒暑湿外邪侵袭,晚上睡觉要盖好腹部。
(3)注意情绪调整。精神因素是造成某些腹泻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注意调整情绪,避免惊吓、精神紧张。
便秘
各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节律改变,排便时间延长,或便结不通,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者,均称为便秘。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入胃,先经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形成大便。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畅,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干涩,以及阳虚体弱,阴寒凝结等,皆能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便秘。
现代医学认为排便过程分两点,即粪便向直肠推进和直肠的排空。正常人肠道总蠕动每天发生3~4次,使粪便迅速进入直肠,当粪便充满直肠后,通过排便反射引起排便。便秘发生的常见因素:进食过少、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幽门或肠道梗阻、结肠张力过低、乙状结肠过度的和不规则的痉挛性收缩及腹肌、膈肌、提肛肌或肠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等。临床上,便秘可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对单纯性便秘,应鼓励患者多进食,或适当调整食品,增加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并多饮水,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建立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对全身衰竭或腹肌功能衰弱者,应鼓励病人多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以增强腹肌、膈肌、提肛肌等的肌力。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数日不通,腹中胀满,疼痛拒按,面赤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或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或焦黄起芒刺,脉滑数或沉滑。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大黄16克,芒硝12克(冲服),枳实16克,厚朴12克。伴呕吐者,加陈皮、半夏;伴胸闷者,加杏仁、全瓜萎;兼湿热者,加茵陈、虎杖、蒲公英。
2.肠道气滞
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暖气频作。苔白,脉细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六磨汤:木香12克,乌药12克,沉香3克,大黄12克(后下),槟榔12克,枳实12克。13苦咽干者,加栀子、龙胆草;纳呆、疲倦、痞满者,加莱菔子、陈皮、党参;妇人经期乳胀,可去大黄,加当归、川楝子。
3.脾虚气弱
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通腑。
【方药】黄芪汤:黄芪25克,陈皮12克,火麻仁25克,白蜜25克(冲服)。大便干结质硬者,可加柏子仁、郁李仁;咳嗽。气喘者,加苏子、黄芩、瓜蒌;气虚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4.阴虚肠燥
大便干结,状加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呆。舌红,苔少,脉细小数。
【治法】养血滋阴通便。
【方药】《尊生》润肠丸:生地30克,当归16克,麻子仁16克,桃仁12克,枳壳10克。气血虚衰者,可加黑芝麻、桑葚子、胡桃肉等;烦热口干者,加玉竹、麦冬。
5.脾肾阳虚
大便艰涩难排,小便清长,面色□白,手足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味:当归12克,牛膝12克,肉苁蓉40克,泽泻12克,枳壳12克,胡桃肉16克,何首乌25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兼肾阴虚者加熟地;寒重者加附子、干姜。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灌肠法及栓剂:温盐水2000~3000毫升,或肥皂水(75毫升加温水至1000毫升),灌肠;甘油栓或开塞露1~2枚,塞肛。
(2)渗透性泻药:硫酸镁10~20克或硫酸钠1.0~20克,口服,用时喝大量温开水;60%乳果糖30~40毫升,每日2~3次;或山梨醇5~12克,每日2~3次。
(3)接触性泻药:酚酞0.1~0.2克,睡前服;或蓖麻油10~30毫升,睡前服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