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饥饿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伤过度,损伤脾胃,导致中气下陷,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胃缓”。其病机主要因为脾胃虚弱,功能紊乱,久则脾气下陷;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脾虚气陷,气化不足,津液失于濡养出现阴虚胃燥,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肝气犯胃则为肝胃不和;气滞日久而成胃络瘀滞。
西医学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的认为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韧带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的影响时,使正常胃呈极度鱼钩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常见于瘦长体型者。此外,经产妇、腹部手术切口疝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卧床少动者亦多见胃下垂。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饮食要少食多餐,选用易消化富有营养食物,减少站立和过度劳累。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张力。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脾虚气陷
饮食减少,上腹不适,隐痛饱胀,或腹胀而坠、嗳气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语言低微,气短乏力,大便溏而不畅或便结,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枳术丸:生黄芪50克,党参2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枳壳12克,生姜3片,红枣5枚。若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莲肉等;食少难消者加山楂、神曲、麦芽等;腹胀甚者加佛手、香橼皮等;兼肾虚者,加仙灵脾,菟丝子等。
2.脾胃虚寒
脘腹坠胀不适,食后尤甚,喜暖喜按,纳呆口淡,呕吐清水,形寒肢冷,肠鸣泄泻,小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附子12克,干姜12克,党参16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若腹痛腹泻者加肉桂、山药、草豆蔻等。
3.胃阴不足
纳食如恒,食后脘腹胀满,暖气频繁,或有恶心呕吐,心烦口苦,咽干少饮,唇红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胃滋阴,助运生发。
【方药】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味:生地黄16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2克,北沙参16克,玉竹16克,麦冬16克,乌梅16克,生麦芽16克,当归10克,甘草4克。若呕吐较著加竹茹16克,法半夏12克,陈皮12克。
4.肝胃不和
两胁胀而不适,脘腹胀满,呃逆,暖气,嘈杂噫酸,善太息,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合逍遥散加散: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12克,黄连7克,吴茱萸4克,白术12克,甘草4克,佛手12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
5.胃络瘀滞
胸膈痞塞,脘腹坠胀,脐上刺痛,按之濡软,恶心,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脉沉细或涩。
【治法】疏肝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或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3克,陈皮12克,枳壳12克,阿胶12克(烊化兑服),甘草4克,木香12克,柴胡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联合治疗
(1)蛋白合成剂:苯丙酸诺龙,每次25毫克,每周1~2次,肌内注射。
(2)普通胰岛素4~8单位,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3)助消化剂:多酶片,每次0.9~1.5克,饭时服;健胃消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2.对症治疗
(1)腹胀:胃复安5~10毫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吗丁啉10~20毫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1次;西沙比利,10毫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静脉注射每次10毫克,餐前10分钟。
(2)腹痛:胃下垂时,胃张力低、蠕动弱,表现为隐痛时一般不主张使用解痉止痛剂,以免加重腹胀和胃潴留,如出现绞痛时,可选用:普鲁本辛15毫克,每日3次,口服;645—210毫克,每日3次,口服;阿托品0.5毫克,皮下注射。
(3)便秘:液体石蜡15毫升,每日3次,口服;双醋酚丁10毫克,睡前服;果导片0.1~0.2克,睡前服。
(4)腹泻:次碳酸铋0.3~0.45克,每日3次,口服;鞣酸蛋白0.25~0.5克,每日3次,口服;易蒙停2毫克,每日3次,口服。
3.其他治疗
(1)重度胃下垂可放置胃托。
(2)可试用加兰他敏氢溴酸盐10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2.5毫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10天为1个疗程,经1~2个疗程,病情仍未改善,应停用。此药癫痫、心绞痛、心动过缓、哮喘病人禁用。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00%枳实煎剂,每餐前服用10~20毫升。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脾俞、胃俞等穴位,以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耳针,可诜用胃肠区。或埋针。
(六)按摩疗法
先取俯卧位,术者双手由患者之第三胸椎至第五腰椎两侧揉捏2~3遍,双手掌根同时由腰部向背部弹性快速推按4~5遍。转仰卧位,术者双手掌自下而上反复波形揉压腹部2~3遍,然后用拇指点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个月为1疗程。
(七)手术疗法
严重胃下垂患者,经过中西医综合治疗无效,可选择胃悬吊术。
(八)穴位贴敷疗法
熨敷神阙穴治疗胃下垂,以鲜石榴皮与升麻粉同捣,制成直径约1厘米的球形物置于神阙,胶布固定,患者水平仰卧,用热水袋熨烫脐部,每次半小时以上,每日3次。治疗效果显著。
(九)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胃肠、腹腔神经丛、心、横膈膜、甲状旁腺、肝、胆囊、脾、胰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1~2次。
(十)艾灸疗法
百会、足三里、中脘、气海、脾俞、胃俞、天枢。脘腹胀痛者加公孙,呕吐明显者加内关,吐酸严重者加阳陵泉。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温针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十一)敷药疗法
(1)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百会穴。将蓖麻子仁捣烂如泥,拌入升麻粉,制成直径2厘米、厚1厘米的圆药饼。剃去患者百会穴周围2厘米内头发,敷以药饼,并加以固定。再让患者仰卧,放松裤带,用装有80℃热水的瓶子熨烫药饼30分钟,每日3次,每块药饼连用5天,10天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
(2)附子24克,蓖麻子仁30克,五倍子18克。百会穴、鸠尾穴。上药共捣烂如泥,取适量外敷上述穴位,每日换药次。本方适用于中气下陷、饮停胃肠所致的胃下垂。
(3)脐部敷药疗法:蓖麻子仁20克,五倍子10克。上药共捣烂,纱布包裹,贴敷脐上,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胃下垂。但孕妇、吐血者禁用。
(十二)药兜疗法
三棱、莪术各15克,肉桂10克,陈艾45克,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克,水仙子15克,红花15克,高良姜12克,砂仁6克。上药共研粗末,用100厘米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于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泄漏。日夜兜在胃脘部,从胃痛易发季节即可使用,连用半年,每月换药末1次。本方适用于肝胃不和、饮停胃肠所致的胃下垂。
(十三)饮食疗法
(1)砂仁母鸡:子母鸡1只,砂仁3克,干姜3克,公丁香3克。将子母鸡宰杀后,脱毛洗干净,保留心、肝、肺,并切成小块,放入砂锅中,用小火炖至烂熟。再将干姜、公丁香、砂仁研成极细末,放入鸡汤中调味。每3天吃1只鸡,每日2次。可连续吃2~5只,观察疗效后再用。本方具有补中益气、举陷的作用,适用于胃下垂中气下陷证偏于阳虚者。
(2)法制猪肚方:人参6克,干姜6克,胡椒2克,葱白7茎,猪肚1个,糯米50克。取新鲜猪肚1个洗净。将人参,干姜、胡椒研末,并与糯米、葱白拌均匀(猪肚大者可适度增加糯米用量),然后装入猪肚内,封口,勿令泄气。然后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煨炖至肉烂熟为止。空腹时服食,每日2次,分2~3天吃完。本方有补气健脾、温中暖胃之功效,适用于胃下垂气虚脾弱胃寒所致的四肢乏力、精神困倦、腹胀食少、胃脘冷痛等症。胃火重、舌红、大便干结者禁用。
预防与护理
(1)加强营养,避免消瘦,营养不足,身体消瘦,腹腔脂肪减少,腹肌收缩力减弱,就容易导致胃下垂。
(2)注意锻炼身体,提倡劳逸结合。如果过度疲劳,身体虚弱,中气不足,容易造成胃下垂。经常不活动不锻炼,生活过于安逸。腹部肌肉张力减弱,也容易造成胃下垂。
(3)避免暴饮暴食。
慢性非特异性费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的肠病。临床以慢性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容易反复,以青壮年多见。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为感受暑热寒湿、或内伤饮食生冷,七情所郁及脏腑虚弱所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下注大肠,湿浊蕴结,胃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血瘀夹湿夹热伤及肠络出血,壅而为脓。黏滞不尽而利下粪冻,是为病实;或因为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旺脾虚,脾失运化,湿从内生,直趋大肠;或肾阳虚弱,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腹泻,是为病虚。
西医学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涉及免疫异常,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或(和)变态反应及遗传因素有关。细菌感染、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在本病发病中有一定影响,病变特征是直肠开始向上蔓延、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重可累及全结肠,所谓“倒挂式”的发展,早期病变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黏膜隆起如“挂齿状”,成为大小相仿的假性息肉。因为结肠炎症,结肠袋消失,故呈重力性腹泻;炎症侵犯肠血管壁引起小动脉炎及血栓形成,以致结肠肌张力消失,发生结肠扩张。结肠剥脱可引起大出血。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住院治疗,卧床休息。抗炎药物治疗。
(2)富于营养、无渣饮食,以减少大便次数。以易消化、少纤维有足够热量为原则。
(3)少吃能引起腹部绞痛和腹泻的食品如咖啡、酒、玉米,白薯。种子类食物、干果等。避免进食牛乳、乳制品及海鱼、海蟹类。急性发作期宜予流质饮食。
(4)病情恶化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静脉给予各种食物营养成分),可以使肠道得以休息,加速恢复。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湿热蕴结
发热、腹痛、下痢赤白黏冻,或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消热利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6克,秦皮13克,黄柏13克,黄连7克。热重者,加黄芩12克,金银花25克;湿重者,加厚朴、苍术各7克。
2.肝脾不和
腹痛常于情绪紧张或劳累后发生,泄泻有血,痛泻夹杂,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头痛易怒,脘闷纳呆,暖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脾。
【方药】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枳壳7克,白芍16克,柴胡7克,甘草7克,白术12克,陈皮7克,防风10克,淮山药16克,香附7克。泄泻不止,加乌梅5枚,五味子7克;纳呆神疲,加党参12克。
3.脾胃虚弱
肠鸣、腹泻溏软或溏稀,或完谷不化,纳呆、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濡或沉缓。
【治法】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山药25克,薏苡仁12克,陈皮7克,扁豆12克,炒谷麦芽各35克,山楂16克,茯苓16克,莲肉12克,桔梗7克,砂仁7克,甘草4克。久泻气虚脱肛者,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葛根。
4.脾肾阳虚
肠鸣腹泻,纳呆胸闷,疲乏无力,面色无华,畏冷体寒,小便清长,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愈,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6克,吴茱萸7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7克,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泄泻日久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45克,淮山药16克,甘草4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水杨酸制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首选药物,主要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轻化考地松、地塞米松、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等。
(3)硫唑嘌呤:适用于反复发作而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无效者。
(4)其他用药:对重症、暴发型或瘘管、脓肿可用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
(5)手术治疗:病发癌症、肠穿孔、脓肿等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药物灌肠疗法
此法可使结肠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高,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也避免了口服药带来的胃肠道反应。
(1)病变在左侧结肠或轻型病例,可用半琥珀酸钠氢化克的松100毫升,21磷酸强的松龙20毫克,或地塞米松5毫克,加生理盐水100毫升,作保留灌肠;或用氢化可的松50毫克,加SASP2克(研末)、普鲁卡因0.3克、生理盐水100毫升,有便血者,加白及粉3克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病情好转后改为每周2~3次,疗程1~3个月。
(2)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中药能减少西药消炎剂和皮质激素的使用量,对磺胺等药物过敏的患者,更为适用。所用中药可按辨证分型选药,或以基本方为主,然后辨证加减给药。凡口服方药均可作灌肠用。
常用灌肠方有:①溃结清:由麝香、牛黄、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红花等组成,每次用溃结清粉13克加温水100毫升,调成稀糊状,待温后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2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6~7天;②黄连、黄柏、栀子、五倍子、明矾;③明矾、苍术、苦参、槐花、大黄;④青黛、黄柏、儿茶、枯矾、珍珠;⑤锡类散合云南白药加白芨。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取关元、肾俞、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每次选3~5穴,10天为1疗程。
(六)手术疗法
对一些有严重发作、病变范围广和出现某些严重并发病症,如并发癌变与急性肠扩张、肠穿孔、大出血、脓肿与瘘管形成、经积极治疗无效并丧失劳动力者,可进行单纯回肠造瘘、部分结肠切除或全结肠切除术。
(七)艾灸疗法
主穴:中脘、气海、足三里;乙组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两组交替使用。辨证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湿热蕴结加水分;脾虚肝郁加脾俞、肝俞;脾肾阳虚加关元。将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研成细粉做药饼,每只药饼重2.5克,加黄酒3克,调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厘米,厚度0·5厘米的药饼。用艾炷隔药饼灸各穴,每壮艾炷底径2厘米,高2厘米,重约2克。腹背部每穴灸2~3壮,四肢部每穴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每天或隔天灸治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3~5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八)耳穴疗法
用耳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大肠、小肠、十二指肠、贲门、膈、胃、皮质下、肺、脾、交感、三焦、神门、直肠下段、降压沟下段和降压点,每次取6~8穴,两耳交替,每日治疗10分钟,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