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021

第21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10)

(4)戒烟,避免粉尘、烟雾和特殊气味的刺激。

(5)皮下注射气管炎菌苗,一般在冬季开始发作前开始使用。初次0.1毫升,以后每次增加0.1~0.2毫升,直至每次0.5~1毫升为维持量,每周1次,连续1~2年,可预防慢支咳喘发作。用于慢支缓解期防治。

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一种以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为特征的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导致黏液过度产生和积聚、气流阻塞和肺泡通气的减少。其临床特征为发作时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更长,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常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哮喘只发生在对各种呼吸道刺激物过分敏感的人。这种高易感性的危险因素包括有哮喘家族史或表现这种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史。也许在一个关键时期,反复或强烈接触某种刺激物也会增加患这种病的危险。中医属“哮喘”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哮喘”之为病乃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倦或久病等致邪壅于肺,肺气上逆所致。其病机主要为“伏痰”迂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于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侯。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因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西医学认为哮喘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气道在接触一种或多种刺激物后的高易患性。引起哮喘反应的已知刺激物包括病毒感染、粉尘、花粉、螨或动物皮毛接触、体育锻炼、冷空气及胃肠道逆流物等。因为气道的应激性和高易患性,引起炎性反应和支气管收缩。虽然支气管收缩和气道收拢的感觉可能是哮喘的第一个症状,但却是迟发炎性反应使哮喘变得严重。哮喘患者发生哮喘的原因可能是嗜酸粒细胞过剩,也可能是肥大细胞对诱发脱颗粒的刺激过度敏感。心理刺激能加重哮喘,任何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的刺激都能激发哮喘,如焦虑和恐惧情绪。许多传统治疗哮喘的措施都依赖于阻断副交感神经或刺激交感神经。新的治疗方法重在阻断炎性反应或肥大细胞脱颗粒。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发作期

(1)寒哮: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脯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麻黄汤加减:射干13克,麻黄10克,细辛3.5克,法半夏13克,紫菀45克,款冬花13克,五味子7克,桂枝12克,杏仁12克,生姜3片,生甘草7克。痰涌喘逆者加葶苈子、苏子、白芥子。若属表寒里饮,痰液清稀多泡,可用小青龙汤。若久病,阴盛阳虚,发作频繁可用苏子降气汤,酌配胡桃肉,沉香、党参、紫石英等。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促,咳呛阵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咳吐不利,烦躁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冷饮,不恶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7克,白果12克,杏仁12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12克,苏子10克,款冬花12克,杏仁7克,甘草6克。若属表寒里热者可用麻杏石甘汤;痰盛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地龙;内热壅盛,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若病久阳伤,虚实夹杂者可予麦门冬汤加冬虫夏草、沙参。若发作时寒热无偏颇,以痰气壅盛为主,可予三子养亲汤加杏仁、法半夏、厚朴,必要时可予控延丹a若出现肺气欲绝,心肾阳衰之哮喘危象: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甚至脉微欲绝者,治疗急宜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急用参附龙牡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打嚏、鼻塞流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稀白,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生脉散或补肺汤加减:黄芪50克,白术13克,防风12克,党参16克,麦冬12克,五味子7克。畏风怕冷甚者,可加桂枝、姜枣等。

(2)睥气亏虚:平素食少腹胀,便溏。或食油腻,易于腹泻,往往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倦怠,气短不足以息,语声怯弱、舌淡或舌体胖大,苔腻或白滑,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3克,茯苓16克,黄芪2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2克。

(3)肾虚: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喘哮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颧红烦热,盗汗,汗出黏手,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人参蛤蚧散加减: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熟地16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2克,茯苓7克,丹皮7克,泽泻7克,红参12克,蛤蚧粉6克。阳虚明显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阴虚去温补之品,配麦冬、当归、龟板胶等,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发作,预防复发。预防和治疗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进步是,在发作早期或作为预防性治疗而应用抗炎药物。对那些顽固性的中度和重度哮喘,通常应每天吸入类固醇。

1.去除病因

避免引起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脱敏治疗、治疗感染病灶等。

2.控制发作

(1)轻度发作的处理(轻度发作诊断标准:除去激发因素后哮喘可缓解,支气管舒张药可控制哮喘,患者能进行一般活动)

①异丙肾上腺素0.25%~0.5%溶液喷吸,每次0.1~0.2毫升,成人最多每周应用1瓶(10毫升);或10毫克舌下含溶。冠心病者忌用。或用舒喘灵、氯喘等交感神经兴奋剂,可作为轻度哮喘首选。

②氨茶碱每次0.1克,每日3次;或喘定每次0.2~0.5克,每日3次。

③麻黄碱每次12.5~25毫克,每日3次,常与苯海拉明25毫克或氨茶碱0.1克、苯巴比妥0.03克制成复方合剂应用。高血压患者忌用。

④祛痰药:碘化钾每次0.3~0.7克,每日3次;或必嗽平每次8~16毫克,每日3次。

(2)中度或较重发作的处理(中度发作诊断标准:一般止喘药仅能消除部分哮鸣音,活动受限,须糖皮质激素方能控制)

①氨茶碱0.25克加于50%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静脉缓慢注射;或喘定0.25克肌注或加于50%葡萄糖液20~40毫升中静脉注射。也可用氨茶碱0.25~0.5克加10%水合氯醛及温水各10毫升保留灌肠。

②肾上腺素1:1000水溶液0.2~0.3毫升皮下注射,必要时每隔10~15分钟注射1次,但若经2~3次注射无效,一般不宜继续注射,本药与氨茶碱联用效佳。

③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

④抗感染: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钠盐或头孢类抗菌素等。

⑤吸氧:单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⑥祛痰:可选用碘化钾、氯化铵0.3克,每日3次;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或鲜淡竹沥10~20毫升,每日2~3次。

(3)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治疗首先为缓解缺氧、失水,排除并发病症,同时作支气管解痉和抗感染治疗。

①吸氧: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必要时使用蔺助呼吸器,并注意气道湿化、保温。

②氨茶碱:0.25~0.5克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③补液:以纠正失水,以利于祛痰干喘,一般用葡萄糖、生理盐水(2:1)每日2000~4000毫升静脉滴注,平喘药可加在其中滴注。

④抗感染:根据痰涂片、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庆大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口服或肌注或静脉滴注。

⑤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每2~4小时静注1次,症状好转后即逐渐减量或停药,用药中注意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以免加重缺氧。

⑥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100~200毫升静脉滴注,必要时每隔112~1小时用50~100毫升,或根据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给药,一般一日量不超过400毫升。

⑦并发病症处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咳痰和喘息、应反复测定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等,当出现下列情况时,提示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病症发生,应抓紧时机,清除积痰,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辅助呼吸等处理:a、神志改变;b、吸氧后仍有明显紫绀;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氧分压<8.0kPa(60mmHg);d、出现奇脉;e、胸部呼吸音(包括喘鸣音)突然减少而临床病情未见好转;f、并发气胸、纵隔气肿或肺不张。

(4)慢性反复发作的处理

①去除诱因:尽可能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避免物理、化学刺激。戒烟、尽量避免过劳或情绪激动,去除体内感染病灶,锻炼身体,调整体质。

②抗原脱敏:主要用于过敏型与混合型哮喘,进行发作季节前脱敏,效果较好,选用过敏原(花粉、烟尘、螨等制成溶液)作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进行诊断,再用有关特异抗原进行脱敏(免疫)疗法:一般用1:5000,1:1000,1:100等几种浓度,剂量从低浓度0.05~0.1毫升皮内注射开始,每周1~2次,逐周增加0.1毫升,至0.5毫升后提高一个浓度注射,15周为1疗程。一般多在好发季节前3个月开始脱敏、连续1~2疗程。对较顽固的患者可终年脱敏,用脱敏至最高浓度的耐受剂量,每隔2~3周注射1次,连续数年,较长期脱敏后,可使体内反应素(IgG、IgE)下降。

③哮喘菌苗:主要用于感染型或混合型哮喘,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作用。常用三联(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奈瑟球菌)或五联疫苗(增加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于发病季节前2个月开始注射0.1毫升,每周1次,每次递增0.1~0.2毫升,直至0.5~1毫升为维持量。能常用2个月后方有效,有效时连续使用1~2年。若有激发哮喘,可对症处理,并将下一次注射减量1/3~1/2。

④色甘酸二钠:吸入主要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对过敏型哮喘效果较好。在好发季节前1~2周开始使用。与激素同时用可逐步减少激素的剂量,每一胶囊含20毫克,放入一特制喷雾器内吸入,每日3~4次,每次20毫克,病情控制后渐减少吸次,至每日1次作维持量。

⑤噻呱酮:对外源性哮喘较好,口服每日2次,每次1毫克,可连续服2~6周。

⑥二丙酸氯地米松:可用于依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可替代糖皮质激素口服。气雾吸入,成人用100毫克,每日3~4次,10天左右起效,在气雾吸入本药10~14天后开始将口服糖皮质激素逐步减量到停服,发作时先吸入拟肾上腺素类支气管舒张剂,再吸本剂,效果更好。

⑦乙酰胆碱能阻滞药:异丙阿托品:气雾吸入0.025%溶液每次20~80毫克,每日3~6次,一般5分钟内见效,维持1~6小时。

3.预防复发(缓解期处理)

(1)按病人身体情况,适当加强身体锻炼,如坚持医疗体操,呼吸训练,太极拳、气功等。

(2)去除诱因。

(3)增强抗病力,进行脱敏治疗,菌苗治疗,核酸酪素或转移因子,死卡介苗注射等,以巩固疗效。

(4)缓解期中医治疗,主要是调补脾肾功能。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缓解哮喘。

(2)皂角16克煎水,浸白芥子35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2克,每日3次,用于发时痰涌气逆之证。

(四)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主穴: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每次1~2穴。配穴: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2)耳针:平喘、肾上腺、交感。

(五)埋线疗法

对控制哮喘症状的发作,防治哮喘的作用肯定。常用穴位:定喘、双肺俞、双丰隆、膻中。

(六)穴位贴敷法

白芥子、元胡索各25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为末,加麝香0.7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天敷1次。

(七)艾灸疗法

在第1疗程对儿童取大椎和肺俞,成人取天突和肺俞及灵台;第2疗程均取风门和大椎;第3疗程均取大杼和膻中。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均每日灸1穴,连灸3天为1疗程。穴位常规消毒并涂以乌蟾液,局麻后涂蒜汁,置艾炷连灸数壮,再次消毒,贴定喘膏。用化脓灸治疗本病,每年1次或2年3次。一般共灸3次。灸治时间以农历小暑到白露期间最宜。穴位化脓时间以1个月为宜。15岁以下者灸大椎、肺俞各9壮,一般只灸1次。成人第1次灸天突5壮,灵台、肺俞各9壮;第2次灸风门、大椎各9壮;第3次灸大杼9壮,膻中7壮。

(八)拔罐疗法

用麻黄、苏子、生军、地龙各适量,浸泡、水煎、过滤,制成40%灭菌溶液,将药液加温至约45℃a选择合适大小的水罐(自己制作),让患者俯卧,一手持罐,罐口向下紧扣于肺俞穴,另一手持注射器吸取药液25~45毫升注于罐内,用橡皮帽覆盖于排气孔上。用注射器或吸引器抽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然后用止血钳夹紧导管,留置20~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九)饮食疗法

(1)猪肺川贝汤:川贝10克,白胡椒0.3克,鲜鸡蛋2枚,全猪肺(带)。先将川贝、白胡椒共研成极细末,并用2枚鸡蛋的蛋清调和成糊状,再将此糊全部灌入洗净的猪肺气管中。然后,用细线结扎管口,放入铝锅或砂锅中,加水适量(不加任何调料),大火煮熟即成。将煮熟的带气管和支气管的猪肺切成薄片,于午餐和晚餐时食用,每次吃1小碟,可用酱油和味精调味,并喝适量的汤,1周内吃完。本法具有补肺润肺、止咳化痰、宽胸理气之功,对肺虚所致哮喘或哮喘发作期均有效。

(2)萝卜煮鸡蛋:红绿萝卜各150克,鸡蛋、绿豆适量。在冬至时日,将红绿萝卜分别去头尾洗净,用没有被油污染的菜刀将萝卜切成3毫米厚的均匀薄片,再以线穿成串,晒干后收藏好。从三伏天第1天开始,每次取萝卜干3片,鸡蛋1枚,绿豆1小撮,共放入砂锅内,加水煎煮30分钟至豆烂熟即成a剥去蛋壳,吃鸡蛋、萝卜、绿豆并喝汤。从三伏天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续服用30天。本方采用“冬备而夏食”之法,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对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十)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方法:选取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心、肺、气管、鼻、淋巴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1~3次。

(十一)鼻疗

(1)白果、麻黄各等份。一起捣烂塞鼻。用于寒哮。

(2)巴豆霜、生姜汁各适量。先把巴豆霜捣烂,4用生姜汁调和成丸,橘皮包裹塞鼻内。用于寒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