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脱水疗法
脑膜脑炎型顿内高压症状时,应及时使用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每次1~2克/千克体重,或50%葡萄糖液每次30~60毫升;亦可用30%尿素,每次0.5~1克/千克体重。按病情轻重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直至呼吸恢复正常,瞳孔两侧相等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时间至停药。应用脱水剂后请注意钾盐及其他电解质的补充。
5.对症治疗
(1)惊厥:可给予镇静止痉药。
(2)高热和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
(3)呼吸衰竭:吸氧,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洛贝林、可拉明、回苏灵、利他林等)。
(4)呼吸停止应立即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片,进行人工呼吸或呼吸器辅助呼吸。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流脑合剂:生石膏、知母、大青叶、鲜生地、赤芍、丹皮、黄连、黄芩、连翘、淡竹叶、桔梗、水牛角、甘草,用于普通型流脑。
(2)黄甘汤:黄柏35克,甘草12克,加水400毫升,煎成100毫升,作保留灌肠,用于发热头痛,剧烈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者。
(五)针刺穴位疗法
高热时可选大椎、曲池、合谷等穴针刺,休克时选涌泉、足三里、内关等穴。开始强刺激,血压不升或不稳定时,持续大幅度捻针,血压上升后延长捻针的间隔时间,血压稳定后维持数小时出针。亦可用耳针,可选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六)外用中药法
取绿矾、朱砂按100:1比例研细和匀,密贮瓶中。用时取消毒棉花包上花黄豆大1份,上端开口,下端包裹,塞在一个鼻孔上,每小时换药1次,换药时易另侧鼻孔塞上,共用3次。治流脑头痛高热,项强,手足拘挛,神昏呕吐者。
(七)中成药疗法
(1)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次,或醒脑静注射液肌注或静滴。
(2)10%人参注射液1~2毫升肌肉或静脉注射,每0.5~1小时用1次,用于休克。
(3)双解素注射液:每日18~24克/千克体重,首次用总量的1/5,静推,余量用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全日量的2/3应在第1个12小时内用完。病情好转后减至1/3~2/3量静注或肌注,共用3~5天。
(八)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
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八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宫粥
莲子心10克,竹叶卷心30根,连心麦冬15克,犀角尖3克(用水牛角10克代),粳米100克。用清水将莲子心、竹叶卷心、麦冬、水牛角洗净,共煎取汁,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次,温热缓缓喂服。有清心开窍的功效。适用于热陷心包。症见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言语不利,手足厥冷。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服用物预防。对于和病人接触过的儿童,可给予磺胺啼啶,每日10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三天。或给予利福平,每日1.0毫克/千克体重,分32次口服,连服5天。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
(2)在流行地区,应用2%的盐水、0.5%黄连素溶液或1:5000锰酸钠溶液含漱液部,每日3~5次,有一定预防效果。每天吃一定量的大葱、大蒜,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3)对流脑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知道症状消除后3~5天才能解除隔离,以防传播流行。
(4)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住室要通风,被褥要勤晒。流行地区不要带小孩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到病人加串门,以防被传染。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属中医“慢惊风气”、“慢脾风”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耗,脾胃虚损,气血不足,抗病力降低,痨虫(结核杆菌)乘虚而入,病邪郁热化火,窜入营血而酿成。痨虫极易耗伤津液气血,常致肺阴不足、脾虚肝旺。阴血亏损,风热郁蒸;阴血不足,血不养筋,虚风内动;脾虚肝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如火盛热极肝风内动;邪窜营血,心窍被蒙,气伤阴耗,久病阴血枯涸,元气亏虚,出现阴阳俱虚。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常是粟粒性肺结核的一部分或继发于体内别处的结核病灶。结核菌到达脑膜或脑表面而形成结节,然后进入蛛网膜下腔,在人体过敏性增高的情况下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而发病;或脑实质及脑膜附近的结核结节或坏死灶破溃致使大量传染性物质溃入蛛网膜下腔,细菌经脑脊液扩散而接种于脑膜其他表面而发病。通常脑基底处受累最重。颅底孔阻塞可致脑积水。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保证良好的营养及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中毒症状重时应卧床休息。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阴虚风动
面白颧红,微热或潮热,神志昏蒙时躁扰,时时抽搐,目直或斜视,手足心热,消瘦,尿少便结,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散弱或细促。
【治法】滋养肝肾、镇痉熄风。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加减:熟地25克,枣皮13克,丹皮13克,山药3S克,茯苓16克,阿胶13克,白芍13克,生牡蛎16克,鳖甲12克,龟板12克,麦冬16克,火麻仁16克。
2.脾虚痰逆
头重痛,呕吐频繁,吐宿食或痰涎,面色青白,神疲嗜睡,目呆或斜视。舌淡胖嫩,苔白,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痰。
【方药】匀气散合四君子汤加味:乌药13克,白芍13克,香附13克,良姜12克,吴茱萸13克,党参16克,茯苓16克,白术16克,法半夏7克,竹茹13克,甘草7克。
3.阴阳俱虚
神疲形瘦,面白气弱,手足瘛疯,昏睡露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扶阳救逆,佐以滋阴。
【方药】固真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16克,黄芪25克,附子12克,肉桂13克,当归16克,生地25克,山萸肉13克,黄精16克,全虫12克。加减法:眩晕加钩藤、石决明、菊花;呕吐加竹茹、生姜、半夏、代赭石;神昏加至宝、紫雪、安宫、苏合香丸;瘫痪加鸡血藤、蜈蚣、马钱子、黄芪;头痛加玄胡、白芷、川芎、蒿本、葛根、天麻或细辛。下列中草药有明显抗痨虫作用,可单独或在辨证用方上优先选之:百部、黄柏、猫爪草、夏枯草、苦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地骨皮、黄精、玉竹、款冬花、白及、远志、两面针、茵陈、丹参,穿破石、银杏、地榆、紫菀、全蝎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结核治疗
原则是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强化治疗3~4个月后,三联(异烟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8~12个月或二联(异烟肼、利福平;或异烟肼、乙胺丁醇)12~18个月,各药用法、剂量如下:
(1)异烟肼:成人每日600~1200毫克/千克体重,小儿每日15~3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脑脊液正常后改为一般剂量(成人每日5~10毫克/千克体重,儿童每日10~2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对重症或呕吐频繁者可给予静滴,好转后改口服。同时服用维生素B片20毫克,每日3次,以减少异烟肼的副作用。
(2)利福平:剂量每日1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1次,饭前或饭后至少1小时口服。同时服用保肝药如护肝片,每日3次,每次3~4片。
(3)吡嗪酰胺:剂量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分2~3次口服。注意保护肝脏。
(4)乙胺丁醇:剂量每日20毫克/千克体重,清晨1次顿服。
2.激素
早期使用可以改善脑水肿,防止粘连,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成人强的松60~80毫克(或地塞米松5毫克),儿童每日1~2毫克/千克体重。强的松在第2~3周内可快速减量至原剂量的一半,其余每3~4天缓慢减量1次,于6~10周完全停用。
3.对症治疗
颅内高压时可给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千克体重脱水,使用次数视颅内高压程度而定。烦躁头痛可给予镇静止痛。便秘可给予缓泻剂等。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750”(柳叶、野菊花和白花蛇舌草)水煎成浓缩剂,每12小时服2次,每次30毫升。
(2)目前已知百部、白及、十大功劳、金银花、白果、黄芩、黄连、射干、地榆、石榴皮、萆薜、獭肝,阿魏、狼毒、大蒜、猫爪草、守宫等有杀痨虫作用,可辨证时选择应用。
(五)鞘内给药法
当全身用药疗效不好、病情严重或椎管已有粘连阻塞者,可考虑鞘内注射地塞米松1~2毫克、异烟肼25~50毫克,隔日或每周2次,小儿剂量减半。不宜长期使用。
(六)侧脑室穿刺减压术
对颅内压甚高、脱水药效果欠佳时,特别是有脑疝前兆时,可行侧脑室穿刺减压术。
(七)针刺治疗
治宜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取穴:外关、少商、合谷、百会、印堂,人中,十宣,用泻法。呕吐加内关,内庭、金津、玉液、内关、下脘。神昏、谵语、项强、抽搐,刺百会、印堂、人中、中冲及十宣出血。
(八)中成药疗法
(1)养阴清肺丸1丸,每日3次。
(2)养阴清肺膏1丸,每日3次。用于病在卫、气分证。
(3)羚翘解毒丸1丸,每日3次。
(4)牛黄镇惊丸1丸,每日3次。用于营血分证。
预防与护理
(1)卡介苗预防接种。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最迟在出生3个月内完成初种,然后在小学一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完成复种。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惟卡介苗接种,可使原发后结核性脑膜炎明显降低。新生儿时期接种卡介苗,成年时结核病发病率亦可减少。
(2)结脑为结核病中最严重者应住院治疗,住院期不得少于3~6个月,在入院后1~4周内要密切观察动症状动态变化,及神志、瞳孔变化,实际服药情况(有时患者者出要补服)。作好生活护理,昏迷时要按昏迷常规护理。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中医“喉痹”、“喉风”、“缠喉风”、“白缠喉”、“白喉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瘟疫疠气或疫毒燥热时邪,当素体肺肾阴虚加之干燥气候的影响,则邪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酿成阴虚燥热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白喉杆菌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白喉杆菌侵入上呼吸道黏膜表层组织繁殖,分泌外毒素,使局部黏膜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并与坏死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细菌凝结;而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可使气管和支气管发生梗阻。外毒素吸收后通过血液和淋巴系播散。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心脏、神经系统和肾等中毒性病变。病理变化以心肌损害明显,传导束可受累;肾上腺充血、退行性变或出血;周围神经髓鞘变性,神经轴肿胀。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的温度与湿度。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邪袭表(初咳期)
恶寒身热渐增咳嗽,涕痰稀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祛痰。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8克,前胡12克,荆芥12克,百部45克,制半夏45克,地锦草13克,川贝母12克。
2.肺热壅盛(痉咳期)
面赤耳红,痉咳频作,口于咽燥,痰黄而稠,心烦不眠,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宣肺清热,止咳化痰佐以和胃降逆。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2克,川贝母12克,黄芩12克,杏仁13克,葶苈子45克,冬瓜仁13克,百部12克,枳实45克,青黛45克。
3.肺脾两虚(恢复期)
形体虚弱,咳声低微或干咳少痰,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或偏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党参12克代),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麦冬13克,五味子10克,百部13克,杏仁45克,陈皮45克,甘草4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
首选红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4天,氯霉素、四环素剂量疗程相同。
2.激素治疗
强的松每日1~2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疗程4天,可减少痉咳次数、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3.对症治疗
(1)痉咳期可给适当镇静剂以减少咳嗽发作。
(2)舒喘灵每日0.3~0.58/千克体重,分3次口服,可减少痉咳次数及持续时间。
(3)百日咳脑病抽风,可用苯巴比妥5毫克/千克体重肌注,或安定每次0.1~0.3毫克/千克体重静推,另甘露醇1~2克/千克体重加压静滴脱水。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百部每次3克,每日3次,水煎服。
(2)大蒜2~3只切片与白糖150克同煎,3岁以上1天服完,2岁以下2天服完。
(3)何首乌6~13克,甘草1.5~3克,水煎服,每日1剂。
(4)马鞭草每日25克水煎服。
(5)猪、牛、羊、鸡胆汁干粉,每次服0.3~0.5克,每日2次。
(五)针刺穴位疗法
取定喘、天突、尺泽、合谷、大椎、丰隆、四缝等穴。中刺激,行针6~8分钟。
(六)拔火罐疗法
取身柱穴,每日1次。
(七)推拿疗法
运八卦,掐合谷,推肺经,掐揉二扇门,掐揉五指节,推脾胃,掐合谷,揉鱼际,搡太渊,掐尺泽。每日1次。
(八)擦法
用鲜生姜或大蒜切片,黏蜗牛液或鸡蛋清在胸骨部由上而下涂擦,1日2次,每次数分钟。
(九)饮食疗法
(1)独头蒜60克、冰糖30克、甘草15克。先将蒜捣取汁,甘草研末,然后与冰糖一起同放砂锅内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3次服完。
(2)鸡苦胆1个,取汁,加冰糖15克,蒸化,分2次服完。1岁以内小儿量减半,2岁以上小儿量加倍。
预防与护理
(1)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从起病之日起,为期7周;或从痉咳开始,为期垂周。曾密切接触过患者的儿童,需隔离观察3周(不宣去学校或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在百日咳流行地区,不要带小孩串门或去公共场所,更不要让孩子与患儿接触。
(2)对于密切接触患者的儿童,应给予红霉素预防,每日50毫克/千克体重,分4次口服,连续10~14天。效果较好。
伤寒又名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侵袭引起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中医“湿温”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外感湿热病邪,也可因素蕴脾湿又复感外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入,进而伤及胃气,湿热之邪阻遏中焦,或上阻清阳,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蒸日久,可化热化燥,热甚,而致脏实燥结之象。湿热传营入血,则热伤营血,热迫血溢。湿为阴邪,留恋日久则可伤人阳气。湿热久郁不解,酿蒸痰浊则蒙蔽心窍,若气分热邪未解,而营分热邪已盛;则气营两燔,热扰心营。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肠杆菌科沙门菌属D群的伤寒杆菌引起。内毒素是其主要致病因子。伤寒菌随饮食入胃,经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人血;如机体缺乏免疫力,伤寒杆菌可经血循环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一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因菌量多并释放内毒素,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其基本病理表现为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显著。病变侵蚀小动脉引起肠出血。肠胀气者,少数溃疡深者可致肠穿孔。病菌易在胆汁中繁殖,使少数病人成为慢性带菌者。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