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基层医生临床综合治疗实用全书
28074900000113

第113章 各科疾病中西医综合疗法(102)

(2)施术者一手握其一侧手腕,另一手则在合谷穴做拿法,力量较重,以酸胀为宜,保持1分钟。两侧均进行。

(3)用一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分置于其喉结两侧的人迎穴,然后做轻柔缓慢的拿揉,即两边揉动的同时,又在做相对用力的拿捏,时间约3~5分钟。

(4)在其两侧前臂做拇指揉推法,力量重滞而柔和,从肘至腕各操作2遍。

(5)正坐,用拿颈项风池法轻快地操作1分钟结束。

(十六)脐部敷药疗法

(1)牙皂角30克切碎,丝瓜子36克。以上两药,用新瓦炙干,为细末,加冰片少许。吹入鼻中,病在左吹右,病在右吹左,双乳蛾者左右并吹。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打喷嚏1~2次后即见效。

(2)老蒜1瓣(独头者佳)。捣如泥,以豌豆大,敷经渠穴,约5~6小时,起一小泡,用消毒针挑破。治疗急性咽炎、咽峡炎。可以解毒散热,挤去毒水即愈。

(十七)敷药疗法

(1)吴茱萸、肉桂等份。上药共研为末,每次用2克为1次量,调水成膏贴敷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左右交替使用。本法适用于慢性咽喉肿痛者。

(2)硼砂、冰片、轻粉各等份,独头蒜1个。上药共研末,约装满半个核桃壳为1次量,取独头蒜捣汁调匀成糊状,贴敷于合谷穴上,24小时后除去。两手可交替使用。若局部出现水泡,可挑破放出水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以防感染。一般贴敷1次即可见效。本法对急性咽喉肿痛效佳,对急性扁桃体炎重症亦有效。

(十八)药茶疗法

(1)胖大海茶:胖大海3枚,冰糖适量。先将胖大海用温水洗净,再与冰糖一起用沸水冲泡15分钟,代茶,每日1剂,代茶饮用。本方具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症见咽喉肿痛,或咽痒作咳。

(2)菊花茶:鲜菊花、鲜茶叶各30克(干品各15克)。上2味剪碎,共捣取汁,用凉开水40毫升冲和即可。干品则煎汤代茶。每日1剂,不拘时饮用。本方具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急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刺痒不适等症。

(十九)饮食疗法

(1)白萝卜炖青果:白萝t-250克,青果5个。将白萝卜洗净,切片,青果打碎,加水1碗煮熟即可。每天1剂,连服10~15剂。本方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适用于慢性咽炎肺热伤阴者。

(2)罗汉果饮:罗汉果9克,天冬15克,柿霜3克。先将两者分别洗净,放入杯中,用开水泡服。每日1次,代茶频饮。本方具有养阴润咽的作用,适用于慢性咽炎偏于肾阴虚者。

预防与护理

(1)减少烟酒及粉尘等刺激,少食煎炸和刺激性食物。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服用富有营养及清润作用的食物,如萝卜、菜花等。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一种口腔黏膜溃烂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但反复发作。属中医“口疮”、“口疡”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因过食辛辣煎炸之品,使心脾积热;或外邪人内化热,乘于心脾,热邪循经上扰,熏灼黏膜而溃烂成疮。亦可因过食膏粱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聚湿化热,上蒸于口腔致黏膜腐烂而成。或因久病失养,或素来体虚,耗精伤阴,阴不制阳,以致虚火上炎,熏灼口腔黏膜糜烂而成疮。也可因外伤,致使血脉瘀阻,郁而化热,腐烂而成疮;或外邪乘虚而入,以致黏膜溃烂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口腔黏膜糜烂而成溃疡。多数人都认为与病毒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心理障碍、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诱发因素有关。也某些患者产生自身抗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使淋巴样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因子,引起棘细胞变性而产生黏膜溃疡。有时也可因外伤引起口腔糜烂,细菌感染而成溃疡。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保持口腔清洁,可在进食后用口腔含漱液漱口,清除口腔口食物残渣。少进辛辣食物,忌烟酒。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心脾积热

口内疼痛,口渴,口臭,尿短黄,便秘。口疮数量多,周围充血明显,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方药】导赤散加味:甘草梢12克,木通12克,淡竹叶12克,生地16克,栀子12克,黄连4克,莲子心12克。如口干者加玄参12克,麦冬1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2克,芒硝12克;小便短赤者加车前草12克,滑石25克。

2.气血亏虚

口不渴,或伴畏寒,便溏。口疮数量不多,周围黏膜不充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生肌。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生黄芪25克,党参16克,白术16克,茯苓12克,炙甘草12克,白扁豆16克,莲子肉12克,淮山药16克,砂仁12克,薏苡仁25克,当归12克,熟地16克。

3.阴虚火旺

口内疼痛,口干,手足心热,乏力。口疮1~2或2~3个,周围轻微充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16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1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肉桂粉4克。口干咽燥者加麦冬16克,玄参16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16克,知母12克,黄连7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类固醇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壁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酌情选用。

(2)免疫抑制剂: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疗效,如硫唑嘌呤每次25~50毫克,每日2次,环磷酰胺25毫克,每日2次。

(3)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2毫升肌注,每周1次,丙种球蛋白3毫升肌注,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4)抗生素:全身症状严重者,有继发感染者可选择性使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洁霉素、螺旋霉素等。

(5)维生素:可适量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B12、维生素A和D。

(四)外治法

(1)局部治疗主要是保护创面、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常用金霉素,新霉素甘油在患处涂布;并可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与表面麻醉剂制成药膜贴在溃疡表面

(2)用中药散剂撒敷在溃疡面上,每日数次。如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喷剂、珠黄散等。

(3)用吴茱萸、胆南星等量为末,混匀备用。夜间用时取适量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地骨皮12克,蔷薇花(根)12克,野菊花12克,水煎,每日1剂,治疗口腔溃疡经久不愈者。

(六)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颊车、承浆,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中度刺激。

(2)耳针:取心、脾、肝、肾、口、咽喉穴,埋针。

(七)药酒疗法

黄柏10克,黄连1.5克,栀子30克,江米酒500毫升。先将黄柏、黄连、栀子分别洗净,再用江米酒煎熬去渣,候凉备用。空腹时服,每次20毫升,以愈为度。本方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口腔溃疡以湿热为主的心火上炎证。

(八)敷药疗法

(1)吴茱萸12克。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剂,睡前敷于两足涌泉穴处,次晨取下,连敷3天。本方适用于心火上炎证。

(2)绿豆粉6克,生大黄粉9克,丁香10粒(研为细末)。共同用开水调匀敷脚心,每日1次,连用5~6次。本方适用于阴虚火旺证。轻者1天,重者2~5天即愈。

(3)白矾6克,白糖4克。将上述2味药放入瓷器皿内,置文火上加热,待其溶化成膏后稍冷即可使用。气候寒冷时易凝固,须加温溶化再用。用棉签蘸药膏涂于溃疡面上,每日1次。在涂药后,溃疡处疼痛增剧,口流涎水,一般3~5分钟即可消失。主治顽固性口腔溃疡,一般不超过3次即可治愈。

(九)脐部敷药疗法

(1)细辛9~15克,为每1次量,甘油或蜂蜜适量。细辛研为细粉,以适量水及少量甘油或蜂蜜调成糊状,放入脐孔,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3天,复发顽固者可连贴2~3次。

(2)大黄、硝石、白矾各等量,米醋、面粉少量。上药共为细末,加入米醋;面粉少量,调制成膏备用。临用时取膏药3小团,分别敷于患儿脐孔上和两足心,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或绷带扎牢。每天换药1次,敷3~4次即可见效。本方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症见口疮生于唇、舌或颊内、齿龈等处,为黄白或灰白色溃烂点,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边缘鲜红,口臭流涎,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

(3)细辛3克。研面,置肚脐内,以填平脐孔为度,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本方适用于虚火上炎型口疮,症见口腔溃疡点数目较少,表面黄白色,周围颜色淡红,口干等症。

(十)药茶疗法

(1)茶树根茶:茶树根30克。上药加水煎汤,代茶。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泻胃火的作用。主治口腔溃疡,口臭,便秘等症。

(2)香茶丸:芽茶60克,麝香0.3克,硼砂1.5克,儿茶末30克,诃子肉6克,甘草适量。前5味,共研细末,甘草煎汤为丸,密封贮存。每次服6克,每日2次。本方具有清胃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胃火上冲所致的口舌生疮、口臭、口干等症。

(3)西瓜翠衣茶:西瓜皮30~45克,白糖少许。将西瓜皮洗净,切成小块,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候凉后加入白糖代茶。每天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泄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主治口疮反复发作,伴有咽喉肿痛者。对暑热口疮及热病后口疮亦有良效。

(十一)饮食疗法

(1)生地饮:生地15克,黄芩9克,淡竹叶15克,白糖适量。前3味药煎汤,冲白糖饮服。每天1剂,连服4~5剂。本方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口腔溃疡阴虚火旺证。

(2)萝卜藕汁饮:生萝卜150克,鲜藕500克。先将两者分别洗净,去皮,捣烂绞汁即可。先含漱,后饮服。每天数次,连服3~4天。本方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口腔溃疡阴虚火旺证。

牙龈炎

牙龈炎是发生于牙龈缘及龈乳头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儿童与青少年较为普遍,主要症状表现为牙龈肿痛,出血等。属中医“牙宣”的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因口腔不洁,食物残渣积留齿间,久而化腐成毒,湿毒侵入龈内而肿痛。或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蕴积胃肠,循经而上,熏蒸牙龈,致使气血壅滞,津液受阻而肿痛、溢血。或因恼怒过激,忧郁过度,引起肝气郁滞,久之郁而化火,肝火上逆,灼伤龈肉而致。或因风邪外侵,邪留经脉,致使经脉壅塞,气血不通,久之气血与邪相搏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牙菌斑和局部异物如牙结石、食物阻塞、充填物的悬突等长期刺激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牙齿畸形,某些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维生素C缺乏、营养障碍与系统性疾病也可引起或加重牙龈炎,口呼吸常是前牙增生性牙龈炎的重要因素,

细菌感染也是本病发生的原因,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产生毒素使牙周组织发生炎症。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使用牙线和牙签,清除牙间食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胃火炽盛

牙龈作痛、出血、口气热臭,渴喜冷饮,大便干结。牙龈红肿疼痛,溢出脓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加味:黄连7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升麻7克,生石膏35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2克。

2.肾阴亏虚

牙龈萎缩、牙根松动,牙龈黏膜微红肿。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16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16克,丹皮1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首乌16克,枸杞16克,肉桂4克。

3.气血亏虚

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时有渗血。面白或萎黄,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12克,当归12克,熟地16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陈皮7克,木香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平日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与刷牙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1)抗生素:全身疾病引起者,应以治疗全身疾病为主。急性炎症期可选用螺旋霉素0.2克,每日3~4次;甲硝唑0.4克,每日3次;先锋5号0.25克,每日3~4次;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每日2次。

(2)清除附着在牙体表面的菌斑、牙石,使牙面光滑减少刺激;矫治食物嵌塞。

(3)适当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A及D,以提高肌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有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

(4)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

(5)局部用药:可在清除牙垢、菌斑和食物残渣后应用。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后涂敷1%碘甘油,亦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还可选择性使用含漱药物,如口泰含漱液、雅士洁口净等。

(四)手术治疗

牙龈增生明显者可行牙龈切除术。

(五)针刺穴位疗法

体穴:常取合谷、颊车、下关、地仓、曲池、内庭、太冲耳穴:常取肺、脾、胃、肝、口腔、肾上腺。

预防与护理

(1)自身保护,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牙面清洁,是预防亚因病的重要环节。

(2)在治疗过程中,杜绝形成不良修复体和损伤龈袋底部的上皮,克预防牙周病的发生。

(3)发病期间少食生硬、粗糙食物,用0.1%雷夫奴尔或1%过氧化氢漱口。

九、肿瘤科

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食管黏膜上皮,大多数是鳞形细胞癌,以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或上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噎膈”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对食管癌病因除了提出六淫之邪及天时地利和饮食滚酒等影响外,更加重视内在因素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认为痰湿热结、气滞血瘀、脏腑虚损及精神情志等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其病机主要是由于七情郁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停,日久化火,灼伤津液,痰气互结,阻于食管;气血瘀阻,日久化火,热灼津液,痰气交结,噎塞不通;年老体衰,气血亏虚,脏腑虚衰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西医学病因尚未明确,主要致病因素为食管黏膜受化学性和物理因素的慢性损害,如吸烟及饮酒、灼烧、食物中缺少微量元素,喜食含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品如酸菜等及进食霉变食物等因素有关。营养状况及遗传等因素也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

食管癌中95%以上是鳞形细胞癌,少数为起源于食管的腺体或异位胃黏膜的腺癌,偶见鳞形细胞癌与腺癌合并发生在同一个癌中,即腺鳞癌,或由腺癌鳞化而称为腺棘癌。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为:

(1)髓质型:最常见,约占70%,常累及食管全层,围绕管腔向腔内外生长,切面呈灰白色,恶性程度高。

(2)蕈伞型:约占10%,肿瘤向黏膜表面生长,形成扁平肿块,多累及食管一侧,向腔内突出如蕈伞状,外侵较少。

(3)溃疡型:约占10%,肿瘤形成凹陷的溃疡,浸润部分管腔,一般不堵塞管腔,但可穿透管壁,累及气管、支气管、主动脉而形成食管气管瘘或主动脉穿孔。

(4)缩窄型:约占7%,肿瘤形成环形或短管型狭窄,为癌性纤维组织增生。狭窄上方食管明显扩张,易产生梗阻症状。

(5)腔内型:约占3%,肿瘤呈息肉状向腔内生长,可有蒂和食管壁相连。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郁气滞型

咽部不适,或进食时胸骨有灼痛或异物感。胃脘胀满,逆气伴有胸胁窜痛,郁闷不舒及背部沉紧感,有时隐时现的吞咽不利感,情志不畅则重。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解毒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