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压法;用于鼻腔前部少量出血。嘱病人头稍前倾,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10~15分钟。同时冷敷前额部,促使血管收缩。无效者,可用浸有2%麻黄素液或3%双氧水的棉片填入鼻腔,再用上法压迫止血。
(2)烧灼法:用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反复少量鼻出血。先作表面麻醉,再用小棉签蘸50%硝酸银或5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亦可用电火花、激光或用微波凝固止血,但应避免伤及深层组织,特别是鼻中隔软骨。
(3)填塞法:用于出血较剧、渗血面较广、出血部位不明确或用上述止血措施无效者。利用堵塞物压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①鼻腔填塞术:一般使用凡士林纱条,经鼻孔堵塞鼻腔。亦可用带有导尿管的橡皮指套塞入鼻腔,再通过导尿管向指套内充水或充气,以压迫止血。②后鼻孔填塞术:用于经鼻腔堵塞失败者,或鼻腔后部大量出血者。
(4)血管结扎法:用于大出血或顽固性出血。出血来自中鼻甲平面以上者,可结扎筛前动脉;来自中鼻甲平面以下者,可结扎颈外动脉或颌内动脉;鼻中隔前方出血可结扎上唇动脉。
(5)介入疗法:用于某些难治性与顽固性鼻出血。可选择性栓塞与出血部位相关的血管。
(五)手术治疗
对鼻中隔前端出血时,可用手术刀在出血灶周围作数道横向,纵向切口深至黏膜下层,然后用含1%麻黄素药棉压迫。此法目的是使出血灶周围形成疤痕以达到止血目的。若鼻中隔偏曲或矩状突引起反复出血,可行鼻中隔矫正术。遇鼻腔大出血,以上各种方法使用无效时,根据出血部位判断其来源而行上唇动脉,上颌动脉,筛动脉或颈外动脉结扎。怀疑有肿瘤所致的失血即刻行肿瘤摘除术,疑是恶性肿瘤,可化疗或放疗后在行手术。
(六)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常取迎香,印堂,上星,风池,隐白,太冲,太白,曲池等穴。
(2)耳针:取耳神门,外鼻,内鼻,肺,脾,肝等。
(七)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用鲜生地35克,鲜白茅根35克,煎水服。如出血量较多,出现气虚明显者可用单味红参10~30克煎水顿服,以求益气固血。
预防与护理
(1)患者应注意身体锻炼,积极治疗可能引起鼻出血的各种疾病。气候干燥时,宜多饮水,并在鼻腔内点少许油剂以保持鼻粘的湿润。不挖鼻、不用理擤鼻。
(2)在情志方面,应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忌怒愤郁。本病治疗及时多无并发症。
(3)鼻出血时可在头、颈、胸等部位施行冷敷,以帮助止血。出血后,取半坐位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实证鼻衄患者,多服用清热凉血之品,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症;虚证鼻衄患者,多服滋阴养血之品,不食生冷的食物。
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是耳膜迷路积水引起的内耳前庭器官功能发生障碍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症状。多发生于男女青年,是常见的单发性耳病。本病属中医“眩晕”、“眩冒”、“头眩”、“头风眩”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肾气虚弱,命门火衰,水液气化失调,水湿上泛清窍而致眩晕。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虚阳上亢,上扰清窍,髓海动乱而致眩晕。脾阳不足,胃气虚弱,水谷运化失职,聚而为痰湿,上蒙清窍而致眩晕。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或暴怒伤肝,怒则气上,开发太过,上扰清窍而致眩晕。也可因外伤脑脉髓海失养而致眩晕。
◆现代西医学认为耳源性眩晕的原因主要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变态反应、代谢紊乱、内分泌功能障碍、膜迷路系统机械性阻塞或内淋巴吸收障碍。
本病病理变化:膜迷路积水膨大,蜗管和球囊积水扩张显著,膨大的球囊占据整个前庭,而椭圆囊和壶腹膨大不明显,每内淋巴囊和膜半规管无膨大现象。由于内淋巴压力增高,首先使前庭膜破裂,内淋巴液相混,裂孔不愈或反复破裂,则出现血管纹、盖膜、毛细血管及周围的支持细胞发生退变。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低盐低脂饮食,少饮水,禁烟酒,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过度。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肝阳上亢
眩晕因情绪波动而作或加重。平时性情急躁,胸胁胀闷。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2克,钩藤12克,石决明3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益母草12克,川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夜交藤16克,茯神12克。
2.痰浊中阻
眩晕而胸脘痞闷,泛清欲吐,咽喉痰多而黏。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祛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陈皮7克,白术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如痰湿较重者加苍术12克,泽泻12克;如恶心、呕吐甚者加淡竹茹16克。
3.脾气虚弱
眩晕因疲劳而发,或发作后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6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陈皮7克,半夏12克,太子参16克,黄芪16克,扁豆12克,薏苡仁16克。
4.肾阴亏虚
眩晕、耳鸣常有发作,腰膝酸软,记忆力差,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壮水制火。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16克,杭白菊12克,泽泻12克,淮山药16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熟地16克。失眠多梦者加磁石16克,夜交藤12克;咽干口燥者加黄柏12克。
5.肾阳亏虚
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精神萎靡,腰痛背冷,面色恍。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味:肉桂12克,附子12克,熟地1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12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16克,首乌16克,枸杞16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镇静剂:安定2.5毫克,每日3次。可酌情用冬眠灵。
(2)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3)利尿脱水剂:如氯噻酮、25%山梨醇碱。
(4)维生素剂。大量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E。
(5)能量制剂:三磷酸腺苷(ATP),40毫克,每日3次。肌苷0.4克,每日3次。辅酸A250单位肌注,每日1次。
(6)血管扩张剂:常用脑益嗪、氟桂嗪、培他啶、烟酸等。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用黄瓜藤鲜品200克或干品60克,加红糖煎水服,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五)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取内关,风池,听宫,听会,翳风,翳明配三阴交,太冲,合谷,丰隆,脾俞,肝俞,足三里,中脘,行间,神庭,神门等穴。
(2)耳针:取心,睥,肾,肝,神门,内耳,额(皮质下)等穴。
(六)手术疗法
对上述疗法疗效不满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引流术,球囊刺破术,迷路冷冻术或超声手术。
(七)艾灸疗法
随着灸法的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艾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报道也越来越多。百会是众临床报道所首选的艾灸治疗本病的穴位。在百会穴用压灸方法治疗,每获殊效。急性发作时,患者的百会穴基本是麻木的,是本病的特殊反应点。故用艾绒压灸百会穴治疗,方法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百会穴上,燃至无烟时,术者用薄纸片将其压熄,压力由轻到重,每次压灸25~30壮,使思者自觉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适感。
预防与护理
(1)眩晕发作期中,患者应自选体位卧床休息。卧室保持极度安静,光线尽量暗些,但空气要流动通。解决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宜用少盐饮食。
(2)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及顾虑。对药物中毒引起眩晕者应立即停,多饮水。
(3)在间歇期不宜丹毒外出,防止突然发生,出现事故。对于未知眩晕患者,可加强前庭锻炼,促使习服。注意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
耳聋
耳聋是听觉系统任何部位的损伤均可导致听力减退,为耳科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可根据其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传音性耳聋,感音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中医亦称为“耳聋”。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热结耳窍而失聪。情志不遂,忧郁过度,气机郁结,气郁化火,则肝火从内而生,上逆于耳所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以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病。或因饮食失调,思虑劳倦,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郁化火,痰火互结,上蒙耳窍而致。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耳脉经气不足,耳窍失养所致。或因素来体虚,久病精亏,房劳过度等导致肾精不足,耳窍空虚而致病。或因耳部外伤,情志不遂,肝气不疏或久病气虚等引起脉络血瘀,耳脉闭塞,耳窍失养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耳聋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传音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
(1)传音性耳聋:可有先天性疾病,常见者如外耳道闭锁,中耳道畸形。后天性疾病,外耳道疾病,如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炎症肿胀等。中耳疾病,如骨膜炎、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及后遗症等。
(2)感音性耳聋:病因可有:①先天因素:如常见的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梅毒等;②老年性因素:机体衰老,听觉器官常发生老年性退化;③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④传染病源性聋:如流行性脊髓炎、猩红热、麻疹、梅毒等;⑤全身性病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慢性。肾炎等;⑥创伤性因素:脑外伤、颅底骨折,可导致迷路振荡、内耳出血等;⑦突发性耳聋:为突发重度感音神经性聋;⑧自身免疫性聋:多发生于青壮年,为非对称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治疗
(一)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邪上犯
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6克,连翘12克,芦根12克,薄荷7克,牛蒡子12克,荆芥穗7克,淡豆豉12克,淡竹叶12克,石菖浦16克,葛根16克。
2.肝火上炎
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当归12克,柴胡7克,泽泻12克,山栀子12克,车前子12克,生甘草12克,木通12克,生地16克,石菖浦16克。
3.痰火郁结
耳聋,头重而晕,耳中胀闷,脘腹痞满。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方药】温胆汤加减:半夏12克,陈皮12克,甘草12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茯苓16克,生姜5片。头重如裹,胸脘满闷,苔腻浊者加藿香12克,佩兰12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
4.气血亏虚
素体虚弱,面色无华,耳聋耳鸣,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12克,当归12克,熟地16克,白芍12克,川芎7克,陈皮12克,太子参16克。
5.肾精亏损
耳聋日久,耳鸣如闻蝉声,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降火。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12克,杭菊花12克,熟地16克,山茱萸12克,淮山药1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16克,石菖蒲12克,灵磁石16克,何首乌16克。失眠较甚者加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者加地骨皮12克。
6.气滞血瘀
耳聋或重或轻,或伴耳鸣,鼓膜增厚,或有粘连,钙质沉着。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麝香5分,葱白5根,生姜5片,大枣5枚。头痛明显者加玄胡索12克,郁金12克。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传音性耳聋的治疗
应根据不同致聋的病因作相应的治疗,传音性耳聋多由中耳炎引起发,因此应积极防止和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对先天性外耳道与中耳发育异常和各种中耳炎的后遗症,在确定咽鼓管及内耳功能良好者可行听力重建术,如鼓膜修补术,各式鼓室成形术及镫骨切除术等。对不愿意不能手术者可配戴助听器。
2.感音性耳聋的治疗
(1)药物治疗:①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耳部微循环;②B族维生素的应用;③高压氧治疗,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改善组织缺氧状态;④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增加组织的血氧供给,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脉通、月见草油胶囊;⑤促进组织的能量代谢。如应用三磷酸酰苷、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族。
(2)配戴助听器:药物无效者可佩戴,一般在佩戴前做好检查,再选助听器。
(3)电子耳蜗植入:应用大的助听器无效者,可考虑。
(4)听觉和语言训练:是利用聋人残余的听力,使用较大功率的助听器,从小培养聋人的听觉,使聋人不哑。
(三)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治双耳虚聋:白茯苓65克,炒山药100克,炒杏仁(去皮尖)50克,黄蜡35克,将三味为末研匀,熔蜡丸如弹子大,盐汤送下。
(2)对氨基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可用:生地13克,女贞子12克,枸杞7克,五味子3克,珍珠母35克,磁石35克,生牡蛎35克,桑葚子16克,水煎服。
(四)针灸穴位疗法
(1)体针:可选听宫、听会、翳风、翳明、风池、液门、中褚、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溪、太冲、行间、阴陵泉、阳陵泉等。
(2)耳针:取神门、肾、脾、肝、肺、内耳、中耳、大脑皮层、肾上腺等。
预防与护理
(1)广泛宣传杜绝近亲结婚,积极钢制妊娠期疾病,对婴儿耳聋尽早治疗,利用残余听力进行听觉语音训练。
(2)普及耳毒性药物知识,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适应症,特比对有家族物中毒史者,肾功能不全、孕妇、婴幼儿更应谨慎对待。
耳鸣
耳鸣是指听觉功能紊乱。患者常感到耳内有嗡嗡或吱吱的响声。本病中医亦称“耳鸣”。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邪,延络入耳,侵及耳窍而致。饮食失调或思虑过度,湿邪阻碍脾胃,运化失职,聚湿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互结,蒙蔽清窍而为病。忧郁过度,气机郁结,气郁化火而上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循经上扰而致病。久病耗精,年老津亏,房劳过度,以致肾阴不足,耳窍失养或虚火上炎而致。饮食不调,思虑过度,暗耗津液,损伤脾胃,使之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脾气下陷,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耳窍失养。因情志不遂,头部外伤或久病不愈,以致气血瘀滞,经气不畅,血瘀耳络,耳不受养则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耳鸣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与疲劳、睡眠、月经周期、情绪因素、头部血循环状态及内耳缺氧等可能有关。耳部疾病也可引起此反应。常用耳毒性药物也可有此现象。还有外耳道阻塞性病变,影响声音的内传,并同时产生掩蔽作用,使骨导相对增强,加强了耳内的声音传导而产生耳鸣。而内耳的耳蜗病变导致该部产生异常的自发放电现象,使耳蜗神经末梢产生冲动而导致产生异常的声音而致耳鸣。蜗后或大脑皮层的病变均可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而致耳鸣。精神紧张引起血管痉挛而导致耳部供血不是产生耳鸣。另外耳部的血管畸形,腭肌及镫骨肌的不自主的痉挛收缩,颞颌关节炎,咽鼓管异常开放等均可产生耳鸣。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避免心情扰郁或愤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足够睡眠,戒除烟酒。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热袭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