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回阳救急汤:熟附片25克,干姜12克,肉桂16克,人参16克,白术13克。茯芩12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6克,法下12克,麝香0.05克(后卞)。
(2)血虚寒凝: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舌淡而暗、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16克,芍药12克,桂枝7克,细辛3.5克,通草5克,大枣10枚,甘草6克。
(3)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苍白或萎黄,疮口不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温通血脉。
【方药】人参养颜汤加醇酒;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6克,远志5克,陈皮6克,生姜3片,大枣2枚。
(4)瘀滞化热:发热口干,患处暗红微肿,疼痛喜冷。或患处红肿灼热,溃烂腐臭,脓水淋漓,筋骨暴露。舌暗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黄连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生地16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水牛角35克(先煎)。
2.外治法
未溃者用局部揉搓或用温水频洗。日久冻僵疙瘩不散者用红灵酒或姜汁或辣椒频擦。已溃者用马勃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二)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入冬注意全身及局部干燥保暖,手套、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和热水浸泡;外搽防护油;治疗贫血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2.急救治疗
发现冻僵的病人应迅速使之脱离寒冷环境,并给予紧急处理。首先脱去冰冷潮湿的衣着鞋帽,必要时施行人工呼吸和抗休克治疗。要进行快速复温,即把病人浸入在38~42℃温水中20分钟或更长时间,一直到指(趾)甲床出现潮红,伤员神志清楚后10分钟左右,移出擦干并继续保温a冻伤肢体复温,把受冻部位的肢体放在38~42℃温水中,30~60分钟,使受冻部位皮肤温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皮肤颜色呈现红色或紫红色时即可。此外应给些热饮料(茶、姜糖茶),必要时静脉输入温溶液(不超过37℃),如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病人已进入温暖环境,并可以饮少量酒,以助周围血管扩张。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用雪搓、用火烤、冷水浴等。
3.全身治疗
血管扩张剂,以解除血管痉挛,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有继发感染时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剂量80万单位,每日2次肌注;也可用麦迪霉素0.2克,每日4次口服等。
4.局部治疗
消炎、消肿、促进血液循环。
5.物理疗法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可消肿、止痛。
(三)艾灸疗法
阿是穴。全身冻伤者加大椎、涌泉、合谷、足三里。
方法:①艾条悬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分钟,每日灸治1~2次,10天为1个疗程;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每日灸治1~2次,7天为1个疗程;③温针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1次,5~7次为1个疗程。
(四)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肾、输尿管、膀胱、淋巴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腕关节、患病部位及其相应部位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次。
(五)熏洗疗法
(1)辣椒粉30克。辣椒粉用清水250毫升,煮沸,擦洗患处。本方适用于冻疮未破溃者。
(2)冬瓜皮、茄子根各30克。两者一起煎水外洗局部。本方适用于冻疮未破溃者。
(六)按摩疗法
有冻疮病史者,每年秋季开始,用手掌搓热患病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坚持治疗至第二年春天。如能控制两个冬季不发病,说明病根基本除去。
(七)敷药疗法
(1)大蒜(去皮)15克,猪油85克。将大蒜捣烂,放入炼好后冷却的猪油中,制成膏药,外敷患处,每日2次。本方适用于冻疮未溃破者。
(2)柿子皮60克,将柿子皮烧炭存性,研为细末,用菜子油调匀,摊敷在消毒纱布上,涂敷患处。本方适用于冻疮已破溃者。
(3)独头大蒜适量。将独头大蒜捣烂,加温,涂贴患处。用于一般冻伤及冻疮,尤其冻疮已溃者,可以解毒疗疮。
预防与护理
(1)局部的防寒保暖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在寒冷季节对易受冻部位加强保暖,避免过久地与寒冷潮湿接触。
(2)有冻疮病史者可在入冬前提前施治,增强末梢血液循环和抗寒能力。鞋袜不宜过紧。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烤烘或热水浸泡。改善全身情况,治疗有关疾病。
六、骨伤科
骨折
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或骨骺分离,称为骨折。
病因病理
(1)病因
①直接暴力:致伤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在接触部位造成骨折;其特点是骨折形态多为粉碎性,软组织损伤较重。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发生骨折,如撞伤、压伤、打伤、火器伤等。
②间接暴力:暴力经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离暴力作用点的骨组织发生骨折;特点是骨折形态多为斜形、螺旋形或压缩形,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轻。间接暴力按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传达暴力、杠杆暴力、扭转暴力、垂直压缩力4种形式。
③筋肉牵拉:肌肉强力收缩和牵拉,筋肉附着处骨质撕裂骨折,如跌倒膝跪位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引起髌骨骨折。
④持续劳损:某些部位骨骼长期、反复、持续地受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骨折,如行走过多造成第二、三跖骨的疲劳骨折(又称行军骨折)。
⑤内因:a.年龄与体质:年老体弱,气血虚亏、肝肾不足、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b.解剖部位与骨质结构:骨结构薄弱处,骨质的疏松部与致密部接壤处,均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如:肱骨髁上、肱骨外科颈易发生骨折。活动度小的胸椎和活动度大的腰椎相交处的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也易发生骨折。c.骨骼的病变:由于骨骼本身有病变,骨质已有破坏,若遇轻微的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如先天性骨结构发育不良,先天性畸形,甲状腺机能亢进,成人的软骨病,骨囊肿,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各种转移性骨肿瘤等。
(2)分类
①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a.闭合性骨折:骨折断端不和外界相通者;b.开放性骨折:附近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或脏器相通,易并发感染。
②根据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脏器损伤情况分为:a.单纯骨折:除骨折外无其他重要软组织损伤者;b.复杂骨折: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器损伤者。
③根据骨折断裂的程度分为:a.不完全性骨折: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b.完全性骨折:完全骨折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全中断,按骨折的形态又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和骨骺分离。
④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分为:a.稳定性骨折:复位后较稳定,不易再移位。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等;b.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外固定后易发生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⑤根据骨折的时间分为:a.新鲜骨折:一般伤后2周以内(小儿除外);b.陈旧性骨折;伤后2周以上者骨折断端已有纤维组织或骨痂包裹者,此型骨折一般手法复位效果差。
⑥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为:a.外伤骨折: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骨折纯属外力作用而产生;b.病理骨折:因骨质已有破坏,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在正常活动或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即可引起骨折。
(3)诊断要点:骨折的诊断是根据望、闻、问、切、摸、量、x线检查等方法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从而作出骨折是否存在,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有无并发病症等正确的结论。
x线检查能发现临床检查中难以发现的不全骨折、小的撕脱骨折等,而且还可以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及骨骼本身有无病变。这是诊断骨折可靠、准确的方法。可确定骨折移位、部位、类型和病理变化,以及验证整复效果,反映骨折愈合情况等。因此,所有疑有骨折者均应做X线检查。摄片应摄正位、侧位片并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需加特殊位置及摄健侧片对比。
(4)骨折的并发症:骨折发生的同时,会并发全身和局部的损伤。有些并发症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必须紧急处理。有些并发症如脊髓损伤,若不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骨折病人的检查必须全面、细致,明确有无并发症。
①早期并发症:包括休克、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脂肪栓塞、感染等。
②中、晚期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等。
治疗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项基本原财。
(一)骨折的急救
(1)抢救生命:迅速了解伤员的意识、呼吸、循环状态,对昏迷、呼吸困难、窒息、休克等重危患者应根据条件立即进行抢救。如清除口鼻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温、输液、吸氧及人工呼吸等。
(2)包扎伤口:对出血的伤口,最简单、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是用无菌敷料或现场最清洁的布类压迫包扎。除非大血管破裂压迫包扎难以止血外,应慎用止血带。用止血带时应记录时间,时间长者每小时应松弛5分钟。骨折端已戳出伤口者,不宜立即复位,予以包扎固定即可。
(3)妥善固定:骨折现场固定的目的是避免继发损伤、止痛、预防休克、便于搬运。固定的材料可用夹板,也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步枪等。也可将上肢绑在胸部,下肢与健肢绑在一起。
(4)迅速运送:伤员妥善固定后,应尽快送往医院。在搬运伤员时应注意:脊柱骨折者要平托搬运、轴向翻身,不可扭转躯体、屈折脊柱以免继发脊髓损伤。
(二)固定
固定即维持骨折整复后的位置,减轻疼痛,有利于骨折愈合。固定可分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常用外固定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持续牵引和外固定支架等。常用的内固定有骨圆针、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针(钉)等。
(三)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积极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患肢功能的尽快恢复,而不当的功能锻炼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进行功能锻炼时,既要充分发挥病人主观积极性,又要按规律循序渐进。
(1)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肢体局部肿胀、疼痛,而且骨折容易发生再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舒缩活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其他部位的关节可以进行功能锻炼。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水肿消退,防止肌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2)骨折中期:2周以后患肢肿胀渐消退,局部疼痛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间除做肌舒缩活动外,还应在健肢或他人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但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力量。
(3)骨折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使各关节尽快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
(四)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根据损伤发展过程,一般将损伤分为初、中、后三期。
1.初期
一般在伤后1~2周内。
(1)攻下逐瘀法:运用于损伤早期蓄瘀,症见疼痛剧烈,患部瘀血肿胀,断骨征象显著,可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数。常用的方剂有大成汤、桃仁承气汤等。
(2)行气活血法:是骨折早期经常用的治法。凡气滞血瘀,症见患部肿痛,均可运用本法。常用方剂有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柴胡疏肝散、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
(3)清热凉血法:运用于损伤后瘀血化热,热扰营血,迫血妄行,或伤后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等症。如热毒蕴结于筋骨,发热,口干思饮,舌红苔黄,脉数,局部红肿热痛者,应清热解毒,创伤早期用五味消毒饮。若病势继续发展邪毒内陷营血,则应以清热凉血法治之,内伤化热,症见吐衄,舌红绛苔黄,脉弦紧数,或细涩有力者,方宜四生丸。如作以祛瘀,用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止血药运用:如鼻衄多用白茅根;吐血多用侧柏叶、茜草根、藕节;尿血多用蒲黄、小蓟;便血多用槐花、地榆。
(4)开窍通关法:运用于头部损伤者,治法有清心开窍,豁痰开窍,辟秽开窍。常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苏合香丸、至宝丹、玉枢丹等。
2.中期
一般在伤后3~6周。
(1)和营止痛法:此法运用于症减而瘀阻未尽者,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七厘散、和营通气散等。
(2)接骨续筋法:运用于中期瘀肿已消,骨已正位但未坚者,方可选用,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3)舒筋活络法:此法运用于症去肿消后,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表现有酸、麻、痹、痛、活动障碍,方可选用:舒筋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3.后期
一般在伤后7~8周以后。
(1)补益气血法:外伤筋骨,必内伤气血,致气血受损。骨折后期,各种气血亏损、筋骨萎弱均可运用此法。常用四君子汤、四物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2)补益肝肾法:此法运用于骨折后期,尤其是年老体弱,骨质疏松者,以及骨折迟缓愈合及腰部酸痛者。可选方:补肾活血汤、健步虎潜丸等,如肾阴虚者用四物汤加左归丸,肾阳虚用四物汤加右归丸。
(五)药物外治法
骨伤科外治药物的种类繁多,有敷贴药,如膏药类、药膏类、药粉类;有搽擦药,如酒剂类、油膏与油剂类;有熏洗湿敷药,如热敷熏洗类、湿敷洗涤类;还有如热熨药等,可酌情选用。
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是指组成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不能自行复位,以致关节功能障碍者。属中医“脱臼”、“脱骱”、“骨错”范畴。
病因病理
(1)病因
关节脱位一般因跌坠压扭等外来暴力所致,暴力方向不同,引起关节脱位的类型亦不同。创伤性关节脱位不仅造成两骨关节面的对合失常,同时还有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韧带、肌等组织的损伤或破裂,关节腔内、外有积血。如整复不及时,关节内血肿将机化,产生关节内粘连,增加关节整复的困难。
(2)分类
①按脱位发生的原因可分为:a.创伤性脱位:暴力作用于正常关节引起的脱位;b.先天性脱位:胚胎发育异常致关节发育不良,出生后出现脱位并逐渐加重的称为先天性脱位。例如髋臼发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习惯性脱位:创伤性脱位时,关节一侧骨端受压缺损或关节囊及韧带在骨性附着处被撕脱,致使复位后该关节在轻微外伤下可多次发生再脱位,称为习惯性脱位。常见者在肩关节;d.病理性脱位:关节结构被病变破坏后发生的脱位。例如骨关节结核或化脓性关节炎所致的脱位。
②按脱位后的时间可分为:a.新鲜脱位:脱位后未满3周者。b.陈旧性脱位:脱位后超过3周者。
③按脱位后关节腔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a.闭合性脱位:脱位处皮肤完整,关节腔不与外界相通;b.开放性脱位:脱位处皮肤破裂,关节腔与外界相通。
(3)诊断要点
①既往病史:成人多于儿童、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②症状表现:通常有外伤史,多见于青壮年。患处疼痛、肿胀、关节功能丧失。有时可合并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