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找到自己的北极星
28062300000006

第6章 重构人际关系

多年来,琳达一直沉湎于过去已久的一段恋情里,把自己搞得心神俱疲。她放不下的“那个他”名叫罗杰,是琳达认识我之前数年结交的一个男友,两人只相处了短短一段时光。后来因为罗杰进了戒毒所,他们的这段恋情就不了了之了。

琳达现在语气沉痛地告诉我,罗杰一摆脱毒瘾就对她失去了兴趣。就在他从戒毒所出来不久,他就极其冷淡地甩了琳达,另攀高枝去了。

听琳达说起来,这个罗杰似乎是个智慧过人、无所不能、魅力无限的人物,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即使他们已数月未见,罗杰的品位和观点仍然左右着琳达在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她要穿他喜欢的衣服,去读他欣赏的博士学位,甚至用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男人(琳达说:“我可不想跟一个罗杰看不上的男的搅在一起”。)罗杰就这样占据了她内心“大家伙儿”的绝大多数席位。你简直会以为琳达约会的是耶稣基督本人呢!

有一天,我和琳达从饭馆里出来时,她突然愣在那里。原来她在繁忙的马路对面看到了罗杰。琳达激动得快站不稳了,而我倒是目瞪口呆了:她的罗杰正是我打十七岁就认识的老熟人啊。上大学时,我眼中的罗杰是个有点搞怪、言语无趣、胖乎乎的傻瓜,而且一喝醉就喜欢胡扯,对托尔金的小说高谈阔论。十几年过去了,他一点没变,还是那个言语乏味、胖乎乎的傻瓜,只不过已经开始有点秃顶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居然就是琳达心目中这么多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祗。唯一可以做出合理解释的大概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容易无限夸大某些人对自己的影响力。

这是“机心”最善长的手段之一,能够在我们意识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无限权威的“神圣的他人”。“机心”总爱化腐朽为神奇,把常人奉为天神。一般情况下,无论我们年长几何,我们都会用孩童般崇拜的眼神看待我们心中“大家伙儿”的代表人物,人为地使他们看上去气势不凡、全知全能(德国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曾着书论述过阿道夫·希特勒是如何成为日耳曼民族主义大神的。正因如此,米勒进一步推论,希特勒的怪异举止和煽情演说才可以赢得支持者全身心的热爱和奉献,但对于其他人而言,他只不过是个留着滑稽胡须、神经兮兮的小矮子罢了)。

如果你已偏离了“人生正道”,对目前生活百般不满,你就很可能像琳达一样,一直以来只是在心理上屈从于某个并不值得你如此看重的人物。本章会指导你如何打破这种浑浑噩噩的心理状态,从奴役你的“大家伙儿”手中自我解放。这一切将如同魔术一般,我们会将你心中权威的“神圣的他人”还原成一群普普通通、犹疑不决、充满缺点的乌合之众。这样你就能着手重建一个崭新的“大家伙儿”,而他们将全都支持、鼓励你走上寻找北极星的征途。

练习:不同的声音在前一章,你已经确认了心目中“大家伙儿”委员会里的所有成员。现在我们要做一项分检工作:支持你的人放一边,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阻挠你追寻正途的人放另一边。在做练习时,最好有别人在场,但必需要是你信任的人。如果有可能,你还可以邀请几个敢于直言、善解人意的朋友和你一起来做练习。原因是你的朋友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你在心理上可能会对违背自己信念的经历采取选择性失忆,而他人客观的观点可能对你更有裨益。

以前我为了证实这组练习的有效性,曾经召集了一群朋友来做实验。其中有位朋友(我在此称呼她丽芝)十分肯定地认为“大家伙儿”都觉得她长得丑陋无比;她对这一点一提再提,没完没了。但当我们要求列出清单,点名有哪些说她丑的人,她却一个也说不上来。这在大家意料之中,因为丽芝不仅不丑,而且长得有几分神似大明星朱丽叶·罗伯兹。最终丽芝决定自己的父兄应该榜上有名,因为小时候他们总叫她“傻妞”,而且从来没明确说过她长得其实很好看。然后,丽芝又要再列清单,指出有哪些人曾经赞美过她的长相。丽芝马上反应激烈,抱怨说:

“从来没人跟我这么说过!”

丽芝的丈夫汉克,当时就坐在她身边,听了这话不可置信地望着她,抗议说:

“那我呢?”

丽芝转了转眼珠说:“你又不算数。你是先入为主了。”

房间里其他人也纷纷问她:“那我们呢?我们也觉得你很美啊。”

丽芝有点慌了,但还是马上自圆其说:“你们只是客气客气罢了。”

“好好好,”汉克一边气得吹胡子瞪眼一边说,“那你的学生算不算数?”汉克告诉我们,在丽芝执教的那所大学,学生们每年都举行一种秘密的年度颁奖典礼,而丽芝年年都蝉联“最性感老师奖”。有不少学生暗中对她倾慕不已,弄得丽芝不得不严格限制自己的办公接待时间。他们为她写情诗啊、寄情书啊,搞得花样百出——但最后还是伤心收场,无果而终,只是默默走开时心底深处却已经深深地镌刻了丽芝老师的倩影,永不磨灭。汉克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这一切时,丽芝不时地皱眉瞪他。她说:“可那些都算是******啊。”

到这时候,大家全都冲着丽芝大喊大叫起来,笑着朝她扔东西,试图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顽固不化和思想狭隘。我们成功了,从众心理的力量功不可没。通过用言语明确表达对自身容貌的看法(而非像以往那样出于羞愧而避而不谈),丽芝终于从足够多的人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明确反馈,这就足以使她改变心中的“大家伙儿”。集体的力量帮助她把某些人的形象(多数是媒体宣传的标准美人)从“大家伙儿”委员会里挤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给她明确回馈的现实中人。

如果丽芝能够朝这个方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不久她的自我形象定位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她竭力抗拒变化,“机心”掌管的“大家伙儿”也会让她对自己的外貌更能安然接受。这正是“机心”的软肋:如果你能使它确信“大家伙儿”都赞同你走上“人生正道”——还记得吗?要做到这一点,“机心”只需要三四个人的意见就足以下结论了——“机心”会自动帮你扫除你前进征途中的种种障碍。

类比与反比:“大家伙儿”的左右互搏以下我要请你重温前一章所提出的有关自我定位的练习。如果你对某一题回答“相信”,那你可以跳过——因为你心中的“大家伙儿”已经对此予以认可,不再需要改变了。而针对每一道你回答“不相信”的题,请写下十个左右的人名,他们必须曾经明确告诉过你不要相信你是这样或那样的。比如,如果你回答不相信“我智慧过人”这一点,那就请写出十个骂过你笨的人姓名。千万不要一概而论,我需要的是具体的人名。

下一步,我要请你在旁边开列另一张清单。在这一栏里,我要求你指出十个曾就同一问题给过你正面回答的人——比如,那些称赞过你脑瓜好使或反应敏捷的人。记住,你有可能会潜意识地选择性失忆。我的很多客户会分别单独储存愉快记忆和痛苦记忆。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喜好和需要任意扭曲自己的回忆。因此咨询他人较为客观的意见是十分有帮助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你在做以下练习时有他人陪伴(如有可能,旁观者的意见越多越好)。

类比与反比:评估“大家伙儿”

你列完两个清单了吗?好的。现在我要请你扫一眼左边清单上列出的人名,然后注意当你联想到那些人时内心感觉如何。让你记起第二章里的“世界末日”了吗?我敢打赌左边清单的名字肯定会让你感到同样的坐立不安、痛苦不堪。现在再请看一眼右栏里的名字。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像第三章里的“天堂胜景”啊?提醒一下:我说的可不是你对你清单上那些人所持的具体观点有什么反应——我只是想知道你对这些人本身感觉如何。要想搞清楚这一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其实左栏里的人大多生活并不如意,受到自己心中挑剔刻薄的“大家伙儿”的处处掣肘。他们要么是梦想破灭,要么视自己为受害者而推卸责任,要么因为惧怕现实生活而将自己的懦弱胆怯投射到周围所有人身上。你总会发现这些人的“本心”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就连模仿一下人之常情的举动都勉为其难。

而右栏的人往往健康、幸福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的“本心”不允许自己变得畏首畏尾、虚假伪善或是吹毛求疵,并处处贬低他人。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发现人人身上都具备独有的美和潜力了。你决不会听说那些已经实现自我价值的伟人,会去称呼别人为“愚蠢的失败者”。因为这样做与彻悟真理背道而驰。恰恰相反,这些象征真理的人总是出现在那些“愚蠢失败者”的生活中,告诉他们其实是被上天珍爱的无价之宝,而他们的天性中具备无上性灵,命中注定会过上幸福和圆满的生活。

当然,仅仅在理性上认知到你不应继续视左栏的人为人生导师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解决你的所有问题。我有很多客户跟我说:

他们的父母(配偶、老板、兄弟姐妹)根本是些疯子。

要是这些疯子不理解、不支持自己,他们将永远无法相信自我的选择和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理智上是清醒的,情感上却并未能摆脱以前的“大家伙儿”。如果以上练习已经说服了你的理性要改变你心中“神圣的他人”,现在我们就要尝试说服你的内心了。

改变你心中“大家伙儿”的策略当你买了一双不合脚的鞋子,你定会勉强穿着走回店里要求换一双合适的。

你当然不情愿干这个,有时间不如干点别的什么;但如果你想穿合脚的鞋,你就不得不回去换。与此同理,改变你心中的“大家伙儿”也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是的,在这一过程中你会遭遇情绪上的起起落落,但只要你完成刚开始的苦差事,以后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有一天你醒来,就会突然发现“大家伙儿”都站在了你一边,而你也豁然开朗,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北极星了。

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机心”就能把任何人转化为“神圣的他人”:接触和重复。你现在的“大家伙儿”概念也是这样形成的。某时某刻,你接触了一些人、一些事,给你传递了有关自我定位的有力信息。之后这个信息被再三再四地重复。有时这种重复来自外界:你家里人可能冤枉你,你的家庭教师可能无故挑剔、批评你,整班同学都取笑你的与众不同,等等。无论这一切有无发生,你的“机心”会渐渐开始自我重复这些他人对自己的侮辱和批评。为了避免你被“大家伙儿”伤害,你的“机心”开始念诵各种咒语来打击你的自信。比如,“别蠢了。你怎么那么蠢呢。我简直没想到你这么蠢。我的天啊,那样做简直蠢到家了!”结果,每时每刻,年复一年,你就这样自我分裂和自我折磨。

这种重复已在你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所以即使全世界人都异口同声地跟你说你无比优秀、智慧超群,你也不会把他们的话当真而放在心上。唯一能推翻这种年深日久积累下的谎言的办法就是在脑中重新划下不同的印痕,这样你潜意识中就有新规则可循了。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有很多简单的方法,下面我将罗列一二。所有这些方法的过程都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刚开始很难坚持下去,你很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在这段时间里,你必须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强制性地不断跟自己重复真理。你会频频遭遇挫折,因为你的“机心”会时时惊慌失措,拼命想阻止你建立起自信,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意“大家伙儿”所思所想。其实遇到挫折很正常,没什么的。只要你坚持走完以下步骤,你的“机心”最终会相信你,之后就会告诉你:人人也和他一样全都看好你。你的理智明白,你仍然不能每时每刻都取悦所有人,但至少你的心灵现在浸润在充满善意的氛围里了。

正面回馈请写下你从别人那里,或某种场合中所获得的正面反馈。将这些回馈列表并复制,到处张贴在目光所及之处,并经常诵读。

布莱德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幸福,但在理财上却遭遇到重大难题。他的父母经历过经济大萧条时代,当年经济紧张、缺钱花的可怕经历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他们从小就教育布莱德:人生永远充满未可预测的危机,今天不知明天的事,所以必须谨慎消费,多多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布莱德现在虽然非常富裕,但他却没有一天不生活在自己有天可能会家财散尽、一贫如洗的极度恐惧之中。他于是无情地鞭策自己不停地工作,赚钱、赚钱、赚更多的钱,然后把财富全部存储起来。他也知道这样做他的子女们会从小缺少父爱,极少见面的父亲在他们心目中只会是一个面目模糊、挣钱养家的神秘人物罢了。

后来,布莱德的双亲在一年之内先后去世。奇怪的是,这反而更加强了他们对布莱德遗留的影响。他满脑子都响着他们的声音,唠叨着他还不够努力啊,再这样下去他就会落得一无所有啊。但正如布莱德的妻子指出的,布莱德的亲身经历其实已经证明他父母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无数人曾给过布莱德积极的回馈:

他是个相当能干的商人,他的才能永远有施展的空间,他理财的方式出类拔萃,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来自同行的口头称许以及其他一切证据都指向一个结论:布莱德是绝对不会缺钱的。

有一天,布莱德决定提笔写下他不应该担心会变穷的所有理由。他把自己获得的正面反馈意见分门别类:来自于商学院教授们的、历届上司的、合伙人的、客户的、顾客的,此外还有来自竞争对手的、会计师的、经纪人的、妻子的,还有几个朋友的。当他着手一项项罗列时,他开始记起自己打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经商头脑。在清单完成之后,布莱德终于感到心安神定,可以彻底放下手头工作,花一天时间去陪陪孩子们了。

当他打电话到办公室给自己放假一天的那一刻,他的父母马上阴魂不散地出现在他脑海中,警告说他的钱财和家庭现在都极度危险,摇摇欲坠了。于是布莱德马上手忙脚乱地慌了阵脚,一路匆匆疾奔到办公室,这才惊魂稍定下来。但几小时后,布莱德的一时慌乱过去,就又拿出他的救命清单看了一遍。自然,这一次他又在潜意识中遭到自己父母的阻挠。不过这时布莱德成功控制了自己的冲动,离开办公室回家跟自己的子女度过了整整一个钟头。之后每当情况反复时,他都会掏出清单来看了又看。

这种反复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布莱德决心已定,坚持不移。当他全心关注于书面的正面反馈时,他就在自己脑海里开辟了惯性思维的新轨道。所以每当大萧条时代的忧患意识再度骚扰他时,他只需瞥一眼自己的清单就明白他已经不再是双亲恐惧的奴隶了。虽然他最后辞去了自己曾投入了无限精力和时间的工作,但却已计划好在子女们稍长时自行创业。不过这次,他不再会为惧怕父母或损失钱财而被动地工作,他努力工作只是单纯为了自己的兴趣。

练习我强烈建议你也学习布莱德的做法,提笔写下来并不时阅读你本来天性和各项成就的清单。你先重温之前的右栏人名表,然后试着记住这些人对你说过的每一句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再把这些全都写下来,只要是曾经让你心情稍好的片言只字都全部记下来。在你写完别人对你的口头赞许之后,再想想你自己过去曾经做出的成就。不论成就大小,都请如实记录每个细节,因为那些都是对你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你梦想成真的时刻。当然,在做这些练习时,你最好也邀请一位朋友帮助你无一遗漏地记起所有幸福时光。

当你完成自己的“赞许——成就”清单,多多复制几份,置于目光所及之处以便观览。你可以在抽屉里放一份,好在方便的时候随时取出匆匆一瞥。在冰箱门上也贴上一份,电话簿上也夹一份。装裱一份挂在卫生间墙上,这样你每次上厕所时就能抬头即见。把这玩意儿遍撒各处,因为不论怎样你已经习惯了多年来对自己不断重复负面的信息和理念,所以现在就让我们以此扳回平衡吧。整个过程会遭遇重重反复。

你的粉丝俱乐部找出并展示那些相信你并支持你的人的照片和物品。注意:不要选择和在意那些曾打击过你“本心”的人。

在我办公室里,有一个照片拼图,上面都是多年来曾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人。

有些是我的亲友,有些是早已不记得我的老师们,还有一些是我从未谋面的作家、摄影家或社会改革者。这些人在我生命中的不同时刻,都曾说过知心体贴的话。

他们毅然斩断了我的迷惘和自我指责(这些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机心”创造的“大家伙儿”,从而解放了我的“本心”,使我踏上“人生正道”。

当然,我的相片集绝不能代表全人类。我也可以同样轻而易举就弄出另一个相片集出来,只不过这上面的人都认为我是傻瓜、懒虫或罪人,尤其是罪人。在我快三十岁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当时的信仰已经与我儿时的宗教格格不入了,因此我决定正式退出我从属的教派——这一举动在过去可是被称为“叛教”的,可见其性质之“恶劣”。我自幼生长的环境中人人都虔信宗教,所以我知道我的决定将会吓坏亲友们,但我当时决心已定,所以还是不顾阻力退教了。有好几个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已经迷失了自己的灵魂,邪恶的种子一旦种下,我就铁定会下地狱并不得超生。我还陆续收到恐吓信,其中有一封提到写信人打算亲自解除我的教徒身份,不过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分解”——他说他要把我绑在卡车后面活活拖死我,直到我四分五裂为止。

你瞧,没有什么比犯了众怒和这类没完没了的恐吓信更能说服一个人的“机心”,让它认定“大家伙儿”真的恨透你了。理智上,我明白教会里只有极少数人对我心怀恶意;大部分都还是言行端正、遵纪守法之人。但在情感上,这几起蓄意攻击却演变成为我的噩梦,我感觉人人与我为敌,实在是寸步难行。我当时不管走到哪里都满怀恐惧、犹疑不定,而且每次有卡车驶过我身边时,我都要吓得一缩。

我这种惊弓之鸟的心理状态正是那些给我寄恐吓信的人希望看到的,我的烦躁不安正好遂了他们的心意。

这时候,一位聪明的朋友建议我的丈夫帮我分检信件,一看到恐吓信马上扔掉了事,根本不需要我去拆开细读。出乎我的意料,这招确实管用。我发现,即使我心里清楚愤怒的恐吓信仍然源源不断地寄来,但只要我眼不见,就真能做到心不烦了。我的情绪安定下来并逐渐好转,开始重新地过正常的生活。我收起了所有有关宗教治罪的图片和物品。我并非忘记了仍有很多人不赞同我的选择;我只要确保不必时时处处都能看到想到他们就可以了。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四面墙上挂的人物照片都属于我的啦啦队员们。这里有我的朋友瑞贝卡:她是一位激情洋溢的医生,其家人曾一度认定她与前夫离婚是大错特错,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还有我最亲爱的表兄妹们:他们完完全全地接受我的一切决定,还常常和我分享身边那些过度虔诚的教徒们搞出的笑话;毕竟,我们的成长背景极为相似,都充斥着压抑、浓厚的宗教氛围。每当我沉湎于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时,我就抬头环顾这些人的照片,他们都在办公室的墙上微笑注视着我。他们开玩笑逗我开心,为我摇旗呐喊,于是我马上就重拾信心,感到“大家伙儿”也都像他们一样是衷心喜欢我、接受我的了。

练习在你家里仔细翻找,清理出所有有负面联想的物品。埋了它们,并开始回忆那些曾经鼓励你彰显本色的人或事。收集相关照片或纪念物,集中展示。

讲故事做你自传的英雄,而非受害者。

玛丽一辈子运气不佳。她小时候家庭气氛沉重压抑,人人不擅沟通。结果她长大后总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打从青少年时期,她的朋友就少之又少。她唯一一段正儿八经的恋情是和一位自称情绪不稳定的小伙子谈恋爱。在玛丽上大学后,他们却分手了。

玛丽成年以后毫无成熟的理财观念。她只能勉强度日,始终没办法存起钱来,给自己买下一套梦想已久的单身公寓。当我见到她时,玛丽刚刚考上研究生,学业压力非常之大,她几乎是咬牙挨过的一个个学期。她跟我说,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充满艰辛坎坷,厄运频频,终日戚戚。

而莉安却恰恰相反,她福星高照,生活顺风顺水。她家境富裕,双亲对女儿关怀备至。莉安聪明过人,远远把同龄人抛在身后;但即便如此,她还是结交了几个知己好友,而他们都对她爱护有加。她曾与一位少年诗人谈过一段恋爱,但当她后来迁往异地时,她就主动与他分手了。当然她换了一个新地方后也丝毫不乏追求者。

莉安财运亨通。她根本不必自己去找工作;因为每当她需要时,工作就会自动找上门来。有一次,莉安正考虑买车,可巧的是,她自己都不太记得的一位远房亲戚去世后给她留下了一笔遗产,结果她用现金全款买下了自己的爱车还绰绰有余。大学毕业后,莉安考入了极为优秀的研究生专业就读,可想而知其事业前景将不可限量。

显然,莉安比玛丽过得好多了——这本来也没问题,只不过莉安和玛丽本来就是一个人啊。玛丽实际上算得上是我首批客户之一了。在我们刚开始会面的那几次,她总是悲悲切切地述说着自己的苦命,显然是承受着莫大痛苦,弄得我也为她感到心如刀绞。她极为忧虑自己的经济状况,于是甚至要求我先免费为她提供服务,等她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时,再把欠我的债还清。我本来就是个缺心眼的人,所以居然点头应允了。

数月过去了,玛丽的生活毫无改变。我每次见到她,她都要大谈特谈自从上次我们会面以来,她又上了几次当,受了多少苦。她心灵上的创伤无一愈合。人家找上门来给她的工作薪酬全都偏低。她继承的遗产已经所剩无几。她父母后来也加入到治疗过程中来帮助她,但她的整体情况仍然毫无起色。她一落千丈,就是抓不住机会咸鱼翻身。

不久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和玛丽的情绪同生共调,相互唱和,开始有点被她牵着鼻子走了。我早就明白她永远不会付我钱的,但这并不是让我最生气的;我最气的是玛丽利用我的同情心创作了她自己的人生故事。她本人永远不会承认从另一角度看,自己就是我之前所描述的幸运儿“莉安”。但这却抹煞不了基本的事实:莉安的故事和倒霉鬼玛丽的一样确凿真实。

有一个临床心理学的流派推崇一种所谓“讲述疗法”,就是说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给别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阿什雷·布里连特所说:“我的人生已有伟大角色;只是我还未想好剧情。”)。没有哪个讲述者会事无巨细,把英雄人生中发生的一切全都一一道来。而我们也是一样,作为自己的自传体作家,我们会在一片混沌中精心选择数量有限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构思剧情。我们挑选哪些信息,或淘汰哪些信息,就从本质上决定了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

是喜剧?悲剧?浪漫爱情片?还是冒险动作片?“讲述疗法”教导人们通过讲述来改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就能强调幸福光明的细节,而忽略暗淡痛苦的部分。

根据我对多位客户的观察,我坚信这种“讲述疗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你反正都要“编织”自己的人生剧情,那么何不尝试向着快乐积极的方向努力呢?

我并不是说要你否认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痛苦和不幸。关键是你要告诉自己在你的人生旅程中,你是个英雄,是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个无奈无助的受害者。这样做完全在你能力范围之内,无论你的命运是好是歹。打个比方,你想象一下要是大家都来比谁更惨的话,有谁比得过哪?狙击手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取他性命,艳妇妖女们的温柔乡里暗藏杀机,功夫高手暗器凌厉、伤人于无形。要是把自己看成受害者,他绝对可以在背运界轻松夺冠,在他面前,你的小灾小难就完全不值一提了。但恰恰相反,是个英雄,他总能化险为夷,所以人人都崇拜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他那样的传奇人物。

我敢肯定你现在的反应肯定和我七岁的女儿一样。当时我跟她说我要是能永远追随罗宾汉就好了,她皱眉提醒我说:“妈妈,那可是小说哎。”不错,是虚构小说人物。但我们也全都是啊。对玛丽来说,她所谓的“真实”经历就是由一连串的不公、厄运和被害构成。而从我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她的故事版本完全出自虚构,“真实”的情况是玛丽一生中好运连连,尽管她自己对此视而不见。你看到了,两个版本其实都存在不实之处;而我们的人生讲述克尽主观,完全是基于细节甄选和剧情“编织”的。

练习按时间顺序列出你的人生大事记简表。仔细品读,看看你写下的是幸福故事还是悲伤往事。现在请着手改写,挑出相关事件,并任意组合,最终要使你看起来像个无奈无助的受害者(记住,这些细节我们都是要最终淘汰出局的)。然后再尝试创作另一部个人简史,这一次改写后要能让读者开怀大笑。最后,再次改写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之读来好像英雄冒险的传奇故事:你在里面足智多谋,大展身手;你的人生跌宕起伏,堪比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你勇猛无比,坚忍不拔,你就像圣女贞德,最终排除万难带领法国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学会从这个崭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你就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将引领你通向心灵的解放和强大,以及能够充分把握自己的生活境遇。很多人认为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潜力。但事实恰好相反,就在你决定相信自己有这个潜力时,你才能清楚看到它。假如你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却看到除了倒霉还是倒霉,我就建议你读读以下几本回忆录:弗兰克·麦克考特的《安吉拉的灰烬》、凯·杰米森的《躁郁之心》、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前言、玛丽·卡尔的《大说谎家俱乐部》。这些回忆录作者们都曾深陷人生低谷苦苦挣扎,但他们在书里描述那些过往时全都极尽诚恳,甚至有些略带调侃,却没有丝毫自艾自怜的成分。

与媒体过招找出能支持你“本心”的作品(书籍、电影、电视剧或杂志)。否则就最好不要看。

当年我在大学执教时,曾专门开过一门性别社会学的课程。当时我的学生做了个有关流行杂志的实验。他们首先让一组女性实验对象阅读女性时尚杂志,就是那种里面到处都是美女模特照片的:她们个个都身高六英尺二、体重九十磅(其中那对傲人****就重达七十磅,剩下所有连骨带肉才重二十磅);然后是一组男性实验对象阅读男性时尚杂志,翻开自然满眼都是六块标准腹肌的健美肌肉男。而实验控制组则有男有女,读的是《国家地理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一段时间后,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要回答一份问卷,上面的问题专门用以测试他们对自己外貌的自信度。

结果不出意料,比起读了题为《海参:深海舞者》文章的控制组成员,那些刚读完充斥着俊男靓女的时尚杂志的人自我评价相对较低。尤其是女性,在看了时尚杂志上的模特照片之后,总是更愿意拿来与自身比较,结果当然是信心受挫,心情沮丧。但无论男女,凡是看了时尚杂志的,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认为“大家伙儿都觉得自己长相难看,十分讨嫌。

对让你心情低落的文化产品不予理睬,而博采那些能让你感觉良好的作品,这在本质上正类同于当年我朋友给我的建议:对于恐吓信,最简单的莫过于眼不见心不烦。因为不仅仅是杂志,还有电视、电影、书籍和电台等都能创造出强大的假象,让你感到整个世界要么是善,要么是恶,要么舒适惬意,要么危机四伏。我有一些客户仅仅是听了着名媒体人的言论就几乎引发精神大崩溃;他们费时费力在心里和这些人争论不休,却没想到这些人能有机会在电台上大放厥词。因为他们言辞激进、哗众取宠,而且自以为是,以为天下人人都必须赞同他们的观点。如果你真的对这帮媒体大亨恨之入骨,或者他们的言论确实让你义愤填膺,那么完全不予理睬就是对他们彻彻底底的侮辱。

我认识一位治疗师,他严禁患有抑郁症的病人观看电视新闻。因为新闻记者专门拿钱为公众挖掘、报道最煽情、最吓人的消息——而他们为达目的,绝对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想看:每当电视新闻上出现一个开枪扫射、滥杀无辜的疯子,你就忽略了现实生活中还有上百个乐善好施、舍己为人的普通人。比起罪犯,这些热心人却因为缺乏新闻价值而不能得到充分报道,这真是遗憾之极的事情。如果你已经感到信心动摇、心理脆弱,那电视新闻只会让你的情况更为恶化,总是关注负面消息会让你更快地一蹶不振或是陷入惊恐。就把一切放下几天时间吧。相信我,要是真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发生,你也肯定会从别人那里及时听说的。

忽视让你情绪低落的文化作品能够给你腾出宝贵的时间,让你可以细细阅览能鼓励你“本心”的书籍、杂志、电影,以及电视节目。我本人在写东西时,总会在卧室里塞上半屋子各种各样关于作家和“写作”的书刊杂志。闲来翻翻这些东西能给我创造一种氛围:仿佛我身处一群作家朋友们中间,与他们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分享写作过程中的得失喜怒。虽然实际上我认识的作家寥寥无几,但通过这种方法我也可以让自己的“机心”相信写作生涯并不孤单,而我并不是唯一靠码字为生的人。这些书籍在我独自一人、奋笔疾书时曾给过我无限陪伴和支持。

我见过这种方法也帮助过马拉松运动员跑完全程,帮助过商人在股票市场上大发横财,帮助过普通人开办了自己的跆拳道馆,或在其他各种领域做出惊人成就。不错,数月之中,当这些人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都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言行时,他们开始悄悄起了变化。他们忘记了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他们的事实;他们假设“大家伙儿”都和自己一样对世上最有名的房车竞速赛车手如数家珍,或一样了解深海钓鱼和经营餐馆等。尽管你还是很想保持头脑清醒并知晓大家的世界观因人而异,你也大可不必担心,这种求同存异的思维惯势实际上是有利无害的。因为事实是,企图打碎我们的梦想的人群和那些支持我们寻梦的人群是同样被夸大不实的。既然这样,何不专注于放大对我们有所帮助的那一面呢?大清理跟大家说说“大家伙儿”。

当我和琳达看到“天神”罗杰一路蹒跚而去时,我忍不住脱口说出我对他的了解。要是罗杰对琳达好点儿呢,说不定我还能改变一下我对他的固有成见——但如你们所知的,他把琳达害惨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亮出了王牌。我告诉琳达,罗杰一直以来都是个酒鬼,他没事就喜欢神经兮兮地念叨托尔金的魔幻小说,他压根不懂人情世故等。而且我还特别强调,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偏见,很多当年的大学新生们对他都有类似感想:罗杰根本是一怪胎。我还不客气地指出,这么多年他唯一的长进就是又沾上了毒瘾,而且开始秃顶了。琳达一方面对我的“大不敬”言论大为震惊;而另一方面,她也对这些别人口中说出的真相无比渴求,仿佛久旱得遇甘霖。

通过征询他人对你心目中某些重要人物(父母、上司、情侣、“罗杰”等人)的看法,你就能够更客观地评价他们,从而把不合格的成员从自己的“大家伙儿”委员会中剔除出去,取而代之以更合适的人选。温迪也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多年以来,她一直崇拜自己的父亲文迪尔,视他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实际上,文迪尔脾气暴躁、自私自利,经常吓唬威胁自己可怜的小女儿。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医术精湛的名医,好几位有名的运动员和影视明星都指名要他看病。在温迪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这些名人大亨们不断给她灌输一个理念:自己的父亲是多么智慧超群、英明神武,简直是人中之龙啊!

温迪长到十四岁时,性情越来越乖戾了。有一次她凑巧在饭店里遇上她父亲的一位病人,也是一位着名电影女明星。她一见面就对温迪说:“你父亲可真是了不起啊!”大概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吧,温迪脱口答道:“是吗?那才叫活见鬼呢——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混球。”(其实,当时温迪用词比“混球”激烈多了,不过实在儿童不宜,所以姑且先这样写吧。)那位电影明星乍听之下吃了一惊,然后会心一笑,跟她说:“小鬼头,这你可说对了!”原来文迪尔对有钱有势的病人才会殷勤周到地特殊照顾,不过这并没能瞒过大家的眼睛——只不过很多人嘴上不说,大家心知肚明罢了。温迪恰好成了他们善意谎言的对象,因为他们还认为当面夸赞她的父亲会让她心情大好、自豪不已呢。一旦温迪开始积极咨询外人的真实看法,文迪尔便在自己女儿“机心”的眼中失去了全知全能的神圣光环。

练习如果在你的“大家伙儿”委员会中,你发现有的成员并不支持你彰显本色,你就应该开始咨询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你要保证人家知道你要的是实话实说,而且如果别人的反馈偏向负面,你也不会着急护短。你只需要一视同仁地认真倾听,然后回去细细消化就行了。至少询问三个人或三类人的意见,最好这些人之间互不认识,没什么交集。总之尽可能地集思广益,以求客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多多来往,而避免与和你意见相左的人打交道。

既然我都建议你不要看令你心情不佳、违背你“本心”的照片,那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真人你更应避之唯恐不及了。这对于自小生长在友善环境里的人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那些一直以来认为周遭世界危机四伏、毁人不倦的人,这样做就要颇费一番功夫了。你当然可以年复一年地接受心理治疗,尝试去应付你那难以沟通的伴侣、神经兮兮的上司,或是你嘴尖牙利的老妈(有位心理学家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毒舌老妈效应”,用以描述你的“本心”在这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可能遭受的沉重打击)。等你终于大功告成之时,你的情商简直可以荣登“黑带”段位了。如果能这样,自然是苦尽甘来的好事。但与此同时,为什么不试着从一开始就着意选择与支持你,而非打击你的人为伍呢?

我曾有过这样一位客户:他父母在他姐姐的葬礼上跟他说,姐姐自杀全是他的错,因为他一直不是个称职的好兄弟。另一位客户的男友经常提醒她长得太丑,除了他没男人会要她的。还有数不清的经理曾经当众羞侮自己能干的下属,把他贬得一钱不值。羞辱、恐吓可能来自于你生命中各种各样重要的人。我应对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如下:惹不起,我躲得起啊!哪怕躲到修道院、心理诊所、研修班或舞蹈训练营去——哪里有支持你的朋友,就去哪里。

你觉得和自己心中的“大家伙儿”难舍难分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日常生活习惯使你不得不经常接触某些人。如果这是发生在工作场所,你可以在礼貌的前提下与他们保持最大的距离,尽量避免言语上交流。我有很多客户在意识到他们其实并不必与所有的同事交朋友之后,反而发现自己的同事关系大大改善了。

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在同一领域内和平共事还是很有可能的(你可以在政事清明之时看到这种现象,只不过遗憾的是,这并不普遍罢了)。

如果打击你的人是某位家庭成员,或是配偶,那你就要学会在不得不有所接触时,要及时息事宁人、退出争执,独处冷静一下。在异常亲密或纠结的关系中,这样做可能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但你要明白,如果你继续违背“本心”,企图避免细小冲突,你就会不断地忍气吞声,然后伺机爆发。而长此以往,你们的关系就无可救药了。真爱你的人会理解你需要一段时间一个人静一静,而这就为你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暂时脱离“大家伙儿”,重返自己的“本心”。假如你觉得“我需要一点空间”这种要求就是“说不出口”,或者一旦这样做了你就感到深深的负罪感,那你可能患上了心理学家所谓的“边界模糊症”。这可能是由情感创伤导致的,在以下几章内我们还要就此详谈。具体地说,你内心合理地抵制表达愤怒的情绪。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快速治疗这种症状的方法。但要想彻底根治,你还是要去寻求正规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另一个你不愿避开原有“大家伙儿”的原因就是:你太急于说服这些人,使他们同意你的观点,赞成你的选择,给你送上衷心的祝福。要说他们心如顽石是他们有病,那无法远离、摆脱这些固执己见之人就只能是你自己有病了。这是基于一种孩童般的执着:非要控制不可掌控的一切。学着辨识自己的这种行为特点吧。然后一再慢慢提醒自己的“机心”:你是绝对没办法强迫人家改变他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如果你的“大家伙儿”一开始就没能接受你的意见,那么再三再四的重复争论也于事无补。学会逐渐抽身疏离,找到自己的“人生正道”,成为一个自信、坚强的人,这样你才有可能正面地影响他人。这比起你跟他们你来我往地持久拉锯要有效多了。

一旦你停止与打击你的“大家伙儿”纠缠不休,你就腾出了宝贵时间来与支持你“本心”的朋友们共度时光、多多相处。久而久之你就会彻底转换你的“大家伙儿”:现在大家伙儿都是与你志同道合的盟友了。这些人遵循自己的“本心”,分享你的兴趣爱好,看重你的独特价值。做到这一点并非空中楼阁,但却需要你付出一定代价。

在你一开始避开打击你的人时,你脑海中“大家伙儿”委员会可能会暂时虚席以待一段时日。即便你对原来的“大家伙儿”恨之入骨,现在这种孤身一人的感觉也绝不好受。你在心里找啊找啊,想要找到后援力量,但一无所获。这种感觉糟透了:恐怖、疏离、孤独。这一点我们将在后续几章内进一步细谈,但现在先做一说明:无论你现在感觉多糟糕,这都只是暂时的,而且假以时日你会明白承受今天的这一切痛苦都是完全值得的。当你最终找到盟友,找到理解并欣赏你“本心”的“大家伙儿”,你会欢呼雀跃,庆幸自己当初咬牙挺过去了。

“大家伙儿”的定期保洁当你开始步上正轨,你可以肯定以前旧有的“大家伙儿”一定会不时回来找你麻烦。无论何时你陷入焦虑、羞愧、自我怀疑,或是筋疲力尽之中,本章内所介绍的一系列技巧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尽管西方文明注重个人能力和成就,但事实情况是无人可以独木就成林,寻求他人的支持和找到自己的北极星一样至关重要。在你扬帆启程之际,以及旅途全程之中,注意经常花些时间审视自己心中的“大家伙儿”,确保他们与你一路同心同德,目标一致。你需要这样做,也理应这样做。“大家伙儿”都是这么认为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