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前发现的一些“里奥普鲁顿”头盖骨,科学家们推断出“里奥普鲁顿”靠一种奇异的工具——“立体鼻孔”锁定猎物,这种“立体鼻孔”既能在水中探测方向,又能闻嗅猎物所在。但是,有关这种巨大的海洋霸主的死因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海豹干尸之谜
南极洲是海豹之乡,许多科学工作者在那里考察时,发现了许许多多海豹,论数量可称世界第一,估计有5000—7000万头,平均每平方公里竟能见到144头各种海豹。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南极洲不仅海豹数量多,而且海豹干尸的数量也特别多。这些海豹干尸,不是发掘自海滩中,而是出现于远离海岸大约60公里的干谷里,这更使科学考察人员感到奇怪。
南极洲的海豹虽然有好几种,但是干谷里发现的海豹干尸,却只有食蟹海豹和威德尔海豹2种。科学考察人员估计,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南极地区海豹中数量上占优势的缘故吧。从发现的海豹干尸来看,大多数体长在1米左右,属于幼年海豹,成年海豹的数量极少。它们身体形状都完整无缺,一点儿也没有腐烂,同人的干尸差不多的模样。
科学工作者对这些海豹干尸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有以下3种不同论点:
第一种是“古海论”。持这一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古代这些干谷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海面降低,海水退落的时候,这些幼年的海豹因未能随着水浪逃走,才形成干尸的。可是这一推论,却遭到了地理学家们的反驳,因为这些干谷地区没有古海区地形的遗迹,所以这一论点不能成立。
第二种是“海啸论”。持这一论点的科学家提出,在几百或几千年以前,这些地区曾经发生过大海啸,那些幼小的海豹因体重轻和力气小,才被大海波涛抛进了干谷,慢慢地形成了干尸。
第三种是“迷向论”。
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认为,海豹具有爬到岩石上晒太阳的习性,这些海豹是在爬上岸晒太阳的时候,迷失了方向,才进人干谷深处而死在这里的。
在上述三种推论中,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第三种“迷向论”,认为这种论点比起其他两种论点来比较可信。可是,这也只不过是一种推论,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谜。
此外,关于这些海豹古尸的年代也是一个谜。一些科学家们用放射碳14进行了测定,发现它们已经存在了1210年左右。但是当科学家对相同种海豹,用同样的年代测定方法进行测定时,也出现了几百年的数值。因此,这些海豹干尸形成的确切年代,至今也没有能够加以断定。
会讲人话的猫
这只会说话的猫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唐斯科将军。它20多年来一直陪伴着主人伊凡露娃女士。它在10年前突然开始讲俄语,并逐步可以说100多个不同的俄语单词,而且还可以说一些简单句子。
莫斯科大学的动物行为心理学家杜巴切科医生说:“这是我所遇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初,我是抱着极度怀疑的态度的,但后来我完全相信这只猫真的懂得讲话,可与人类沟通。”这只猫讲得最多的是“我想吃东西”、“多谢”、“我要出去走走”等。
伊凡露娃说每当它感到肚子饿或想上街时,都会说话。如果不如它的意,就会大发脾气。“将军”是一只脾气很怪的雄猫,加上它讲话时声音粗哑,做它的主人也不容易。但伊凡露娃颇懂得欣赏“将军”的优点,她讲:“它很有礼貌,喂它吃饱后就会讲‘多谢’,自己逛街回来,就会对我说‘我回来了’。”
10年前的一天,伊凡滤娃准备带“将军”去坐火车,把它放入一个密封的篮子里,“将军”表现得很不高兴,突然讲了一句:“你小心点!”把伊凡露娃吓得连呼吸也差点儿停止,甚至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从那日起,“将军”便开始讲话,后来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词语。据杜巴切科医生分析,有些语言是它从伊凡露娃及她的孩子处学到的,另一些则是跟电视学的。“将军”很喜欢看电视,而且,当它看得闷时,会对伊凡露娃说“转台!”每日,它都会多次讲“再见”、“你好”。
伊凡露娃打算在“将军”离开这个世界后,把它捐给科学家,让他们去解剖研究这只怪猫,希望能解开猫会讲人话的谜团。
能说人话的黑猩猩“坎兹”
据《新科学家》报道,一只名为“坎兹”的非洲倭黑猩猩在实验室中令人惊奇地发声说话,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猩猩能像婴儿一样、用不同的发声表达不同的意义动物没有语言能力这一科学论断由此遭到巨大挑战。
“坎兹”是一只成年倭黑猩猩,它从小便和人类生活在一起,熟悉各种人类社会相互沟通的符号用语。它能够说一些英语,还能对一些诸如“从笼子里出来”、“你想吃香蕉吗”等短浯立即做出反应。
负责“坎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杰德·塔克里特拉和瑟勒·斯威吉·若班思观察到,当她们和“坎兹”交流时“坎兹”能发出一些起伏有异的音调。塔克里特拉说:“我们正在研究产生这些极有韵律感的声音的原因。”
在一份长达100小时的录像带中,可以看到“坎兹”不同时期与人沟通的情形,能分析出“坎兹”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声也是各不相同的。科学家精选了其中一些典型片断,确切地记录了猩猩“坎兹”一些表达清晰的举止,比如,当“坎兹”想吃香蕉的时候,它会做出“banana”的表示;或者当听到让它出笼的要求后,它自觉地爬出笼子。
据塔克里特拉和若班思证实,“坎兹”能够说出四个不同意义的单词:banana(香蕉)、grapes(葡萄)、juice(果汁)和yes(是)。
在说出这些单词时,“坎兹”声音的音调趋于一致。
塔克里特拉对此表示“我们没有教它这些单词的发音,它是自己‘领悟’到的。”
塔克里特拉的实验室里有至少7只供研究的黑猩猩,其中一些根本得不到专门的语言训练。科学家在研究“坎兹”时注意到,它看来有意识地模仿人类的发声。
“坎兹”被称为懂得语言,而“语言”在不同情况下是有多种解释的。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坎兹”仍然还是第一位能够确切证明猿类能够“说话”的猩猩。沃勒说:“坎兹,的发声明确地表示具体事物和意义。这一点非常罕见。”
此外,“坎兹”现象为研究动物的浯言提供了重要线索,启迪科学家思考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米特里对此表示动物的语言研究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对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因而显得格外重要。
许多人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坎兹”发音有认知成分
有人对猩猩“说话”提出疑问,称“坎兹”的各种发声都是由于其情绪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塔克里特拉则表示,情绪的不同虽然能造成发音的差异,但这并不是造成“坎兹”发音差异的惟一原因,“坎兹”在不同情绪状况下都能说“是”就可以作为例证。
观点二:人类干扰猩猩学语言按照通常的说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符号,“坎兹”发音说话的举动挑战了“动物没有自己的语言能力”的科学观点。此前,另一只非洲黑猩猩Wash零e也被报道能学习手语。
有科学家表示,多数浯言学家都认同一点:语言的语法比词汇构造更为重要。有时我们干扰了猩猩学习人类语言——我们常常只着重灌输词汇而避而不谈浯法问题。
观点三:动物语言之谜仍难解
最近对生活在非洲象牙海岸的猿猴研究表明,有明显的证据证明猴子有着自己的浯法规范。科学家也观察到,当一只非洲黑猩捏见到食物时,它会发出高、低、不高不低等三种音,其他的猩猩都能明白。
猩猩“说话”的事实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约翰·米特里表示这个事实给关于猿类的研究带来了一线阳光,不过,我们距离彻底揭示动物的语言问题的奥秘还有很长的距离。
会飞的狗
会飞的狗和普通的狗十分相似:有着长长的脸,深棕色的大眼睛,长长的耳朵和经常保持湿润的鼻子。它的个子不大,头几乎占全身的1/3。身上的毛又亮又软,但不太长,全身均为浅灰色。公狗与母狗的区别在于,前者头部的毛为鲜黄色。
然而,会飞的狗毕竟又不同于普通的狗。它喜欢用两只后肢(或者用一只后肢)抓住某一突出的物体,从而使头朝下,并使头与身体呈垂直状态。在动物园里,会飞的狗很少飞翔,但经常活动翅膀,其翼展可达05米。会飞的狗是非常爱清洁的动物,它们经常长时间地去舔自己身上的毛;大小便时,总是头向上,用两只前肢的爪趾抓住某一物体。
会飞的狗有敏锐的听觉和嗔觉。它们只吃植物性食物——许多热带植物的花蜜和果汁。它们把食物放在嘴里,仔细地反复咀嚼,用舌头挤出汁来,然后吐出残渣。当它们感到饥饿时,就会发出响亮的尖叫声。在动物园里,会飞的狗同时还吃搓碎的胡萝卜、苹果、黄瓜、甜菜等。它们特别喜欢吃芒果汁、隽梨(热带产的一种果实)汁和番木瓜汁。在自然界,会飞的狗有时会袭击果园,从而成为果园的大患。
科学家认为,这种似狗非狗的动物属于现代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目——翼手目。
按某些特征而言(例如它们的食物,以及一系列解剖学特征等),某些翼手目,其中包括会飞的狗,又可以划出一个大蝙蝠亚目。从近东到非洲(从埃及北部到安哥拉南部)均可见到会飞的埃及狗。在那里,这种动物十分平常,而在别的地方就较为罕见了。目前,只有在欧洲和美洲的9个动物园里饲养着它们的幼畜。
刚生下来的会飞的埃及小狗,眼睛和耳道尚半开半合,翼上有皱纹,完全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小狗一生下来,就用爪趾抓住母亲的毛,挂在它的翅膀下面。到第三天,小狗就能张开眼睛、展开翅膀,变得和大狗一模一样,如同大狗的小型复制品。到第四天,小狗已经能活动翊膀,这时,它们不再挂在母亲的翅膀下面了。2个星期以后,小狗便能独立生活。有时,它们离开母亲,倒挂在某一物体下面,测试一下自己的体力。会飞的埃及母狗对子女是十分关心的,当有危险时,它们让自己的孩子躲在翅膀里面;平时它们还仔细地把小狗的毛舔干净,这种卫生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前5个星期,小狗只会头朝下倒挂着,它们不会像双亲那样大小便。
在出生以后头2个月,小狗一昼夜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只有进食时才醒来,以便活动一下翅膀。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它的住所十分宽敞,但小狗仅仅沿着窗框爬行,而从不飞起来。小狗满1个月后,身长为75厘米,头)米,翼展开可达50厘米,与大狗差不多。同时,小狗已经长出几颗牙齿。
被驯服的会飞的狗很喜欢与人接近。目前,对这种动物的考察研究进行。
母猫生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