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之最
28049500000008

第8章 鸟类之最(2)

白腿小隼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尤其是林内开阔草地和河谷地带,不过,有时候白腿小隼也会在山脚和邻近的开阔平原出现。

白腿小隼常成群或单个在山坡高大的乔木树冠顶枝上栖息。白腿小隼的繁殖期一般为4~6月,它通常在啄木鸟废弃的洞中筑巢,每窝产卵3~4枚。

最有纪律的鸟——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属鸭科,是雁属鸟类的统称,全世界共有9种雁。它们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几乎和头部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很大;颈部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16至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大雁喜欢栖居在湖泊、沼泽等地。它们既能在空中飞翔,又能在水中漂游,喜欢吃藻类,也喜食鱼虾、蛙类及昆虫等。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北方天气变冷,河流结冰,不利于觅食的时候,它们就会从老家西伯利亚出发,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南方地区过冬。到第二年春天,它们又飞回西伯利亚产卵繁殖。

贴士: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这启发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

大雁每年都要迁徙,迁徙时,总是几十只、上百只甚至上千只聚集在一起,列队飞行。它们的集体意识很强,飞行时总有一只有经验的老雁在雁群最前面带队,幼雁排在中间,队伍末尾还会有一只老雁压阵。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常常会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秩序井然。它们一边飞一边不断发出“嘎——嘎——嘎”的叫声,这种叫声是呼唤同伴、互相照顾、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每当夜晚在地面休息时,总要派出一只老雁站岗放哨。一有动静,放哨的老雁就会发出叫声,呼唤同伴立即起飞远离危险。而每天清晨起飞前,大雁又会群集在一起,先开个“预备会议”,然后才起飞,开始新一天的旅程。

最艰难的孵卵——帝企鹅

帝企鹅是17种企鹅当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种在南极的冬季孵卵的企鹅。其他诸如鹬鸵之类的鸟有更长的孵化期,但是它们雌雄之间会分担责任,而且会离开巢穴去觅食。然而雄性帝企鹅自始至终都会坐在一个蛋上,整个孵化过程需要62—67天。

它的孵化期是在3月下旬或4月初于南极海洋上的冰块上开始的,在经历了海上整个夏季的觅食活动后,这时好几万只企鹅会聚集在一起求爱、交配。到卵被产下的时候为止,大约50天过去了——在这期间企鹅什么也不吃。后来,由于海里的结冰面积不断增大,离原来所处的地方越来越远了,因此所有的雌性帝企鹅开始回到海里觅食,雄性帝企鹅则必须紧紧用脚掌握住它的卵,并且用像羽毛一样柔软的育儿袋覆盖住它。雄性帝企鹅会聚集在一起度过南极的隆冬。天气总是处于黑暗或半黑暗状态,暴风雪肆虐,温度会降到—40℃以下。

贴士:帝企鹅是海底猎食高手,能潜入450多米深的水中,并在水里闭气45分钟。

两个月过去了,卵孵化出来了。刚孵出的小企鹅待在育儿袋里,几天后雌性帝企鹅开始出现,代替雄性企鹅照料小企鹅。在这之前,雄性帝企鹅除了吃点雪,已经大约120天没有进食了。现在它们终于可以自己去觅食了,只是有一个问题——海水现在已经离它们大约有100千米远了。

最稀有的鸟——朱鹮

朱鹮是东亚特有的一种美丽而高雅的大型鸟类。由于它们是现今地球上数量最少的鸟类,所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世界最稀有的鸟类之一,并且已被列入了濒危物种。在196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鸟类保护大会上,它们被确定为“国际保护鸟”。

在200多年以前,朱鹮在中国西部和东北部,特别是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下游,甚至长江流域以及俄国、朝鲜和日本,都保持着正常的种群数量。在这些地区,朱鹮通常会将窝巢筑在松树、杨树和其他高大的树木上,且随处可见。在20世纪早期,中国曾是朱鹮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秦岭,这种鸟曾有过较大的种群,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14个省里,都曾分布有这种鸟。然而,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这种鸟了;之后,俄国和朝鲜也再也不见它们的踪影。人们曾经以为,这种鸟已经在地球上绝种了。可是1981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我国陕西省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和2处朱鹮筑巢的地方。这里到处是低山、丘陵、缓坡和宽阔的沟谷,并且密布着杨树、栎树和柳树,一片郁郁葱葱。小溪和小河在谷底纵横交错,缓缓而流。河流两岸,布满了稻田。

不幸的是,各种不利的条件,特别是人口增长及环境污染等,使朱鹗的天然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使其栖息地的面积大大缩小。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的野外,朱鹮的总数只有将近100只了,而且,生活在野外的朱鹮,只有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洋县才能看见。数量如此之少,说明这种鸟已处于极其濒危的状态。朱鹮是我国最珍贵稀有的鸟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的身体是白色的,翅膀是粉红色的,嘴是黑色的,呈尖细弯曲状,嘴尖和基部点缀着鲜红色。红色的脑袋上有一撮毛冠,很像野雁。它们身长67—80厘米,体重1.4—1.9千克。因为它们的脸部、腿部、翅膀的后部和尾羽的下侧都呈朱红色,所以,人们将它们称为“红鸟”或者“红鹤”。当它们飞行时,其有光泽的尾羽,在灿烂的阳光下,能发出闪亮的朱红色。

朱鹮是一种常住鸟,栖息于秦岭南坡海拔900—1400米之间的山区,在高大的树上筑巢。它们喜欢在人烟稀少、不受干扰、安静清洁的环境和稻田密布、小溪及河流交织、没有污染的地区生活。它们喜欢吃从浅水里收集来的鱼、虾、螃蟹、蝌蚪、泥鳅、青蛙等,有时也吃蚯蚓。这说明,它们对其栖息地和食物都会经过仔细的选择。

贴士:朱鹮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实行一夫一妻制。因此,一对朱鹮鸟总是朝夕相处,从不分离。除非其配偶死亡,否则任何—方都不会与别的朱鹮交配。每年1月,其颈部和背部就会出现灰色的羽毛,科学上称为“繁殖毛”,标志着这对朱鹮交配的开始。交配之后,这对朱鹮共同分担在一株20多米高的大树上筑巢的任务。它们简单的窝巢,是用栎树的树枝、新鲜的树叶和野草构筑而成的。每年3—4月,母鸟就会产下一窝蛋。每窝有2—4枚蛋,每隔两天产一个蛋。棕绿色的朱鹮蛋,与鸭蛋一样大,重80—85克。

从母鸟产下第一个蛋开始,这对朱鹮就会轮流孵蛋。当其窝巢受到侵扰时,这对朱鹮,包括正在孵蛋的那只朱鹮,就会立即起飞,将入侵者赶走。

这对朱鹮还像保姆和哨兵一样,轮流饲养它们的幼鸟。其中一只朱鹮照料窝巢里的幼鸟,另一只朱鹮到野外去给幼鸟搜集食物。朱鹮用一种奇特的方式喂养幼鸟。它们将从野外收集来的固体食物,嚼成半消化了的、乳汁状的流食,保存在它们的嗉囊里。当一只朱鹮回到其窝巢时,就张开自己的嘴巴,并将食物从嗉囊里吐出来,喂哺其饥饿的幼鸟。幼鸟一只跟着一只,迫不及待地将它们的小嘴伸进亲鸟的喉咙里,从亲鸟的喉咙里将食物搜刮得一干二净。到了30天的时候,幼鸟就能在其窝巢周围的树枝上行走。然后,在45—50天的饲养期里,跟随其父母去野外觅食。与其父母一起在野外行走15天以后,幼鸟就会逐渐离开父母,到食物丰富而且有水的平原和丘陵区独自生活。直到下一个繁殖期,幼鸟才会回到它们父母的窝巢里来。

朱鹮的一家一般总是居住在自己的窝巢里,但是,它们也与其他的朱鹮家庭之间保持联系。这些家庭,在选择窝巢、筑巢、繁殖和幼鸟离开窝巢之前,会共同旅游数次,但在孵蛋和饲养期内互不来往。已经长成的朱鹮,在下一个繁殖期里会回来看望它们的父母。此后,它们就在别处单独居住,不再与父母一起旅行了。

朱鹮性情温顺,但是,它们容易遭到猛禽的袭击。这些猛禽经常偷食朱鹮的鸟蛋和幼鸟,对朱鹮的繁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老鹰、金猫、喜鹊、乌鸦、豹猫和蛇也常常袭击朱鹮的幼鸟,黄鼠狼也是朱鹮的天敌。

俯冲速度最快的鸟——隼

在所有鸟中,隼的俯冲速度是最快的。它就是利用自己的飞行速度来捕食的。很多鸟、鸦都是丧命在它们的速度之下。隼在展开猎捕行动时,会采用俯冲的方式,它们将身体收合起来,形成一个子弹的形状,飞快地把猎物撞落在地面上,然后再抓起被撞昏死过去的猎物,美美地饱餐一顿。

隼的头很小,翅膀末端呈尖形,这种体型非常适于捕获猎物。它们拥有强壮的腿、锐利的趾爪、极好的视力与速度,一旦发现猎物,就猛扑过去,将它们踢死。隼的嘴巴又粗又坚硬,前端还是钩形的,很适合撕裂、折断猎物的肉和骨头。

隼的家族成员在捕起猎来又快又准又狠,很多同类都怕它们。可是隼却害怕人类,因为人类大量使用各种农药,使它们的食物受到污染,导致它们的身体越来越差。这些直接影响了隼的繁育生殖,有时候,隼宝宝刚生下来就死了。现在,隼家族的成员是大大减少了。

有一种形体小巧的灰背隼,被称为“女士之隼”。在一些国家,有的女士还经常带着自己养的灰背隼去教堂呢。灰背隼以不规则的路线飞行,发现猎物就以全部的速度出击。红隼的飞行特别有技巧,它经常逗留在空中的一个定点上飞翔,这种飞行方式称做“悬飞”,虽然这样比较辛苦,但能使它监视到草丛里正在移动的猎物。红隼发现目标后,会先慢慢下降,然后猛扑过去把猎物抓住。燕隼的视觉非常敏锐,它能在光线很微弱的地方捕食蝙蝠、蜻蜓这样的昆虫,捕到猎物后它还能在飞行中将它们吃掉。

贴士:隼形目的鸟在鸟类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很多隼形目的鸟类也被人们认为具有勇猛刚毅等优良品格,所以有不少国家的国鸟是隼形目的鸟类。

游隼也是隼家族的成员,它捕食时会快速飞过鸟类的头顶,再快速俯冲下去,用脚撞击猎物,然后反转身体抓住掉落的猎物,并将它带走。如果游隼抓到一只野鸡当晚餐的话,它只会吃肥嫩的鸡胸肉,而把剩下的鸡肉留给别的动物,并且它在吃之前,会先拔掉野鸡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