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之最
28049500000010

第10章 两栖爬行动物之最(1)

两栖爬行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它们既能在陆地上活动自如,又能适应在水中的生活。爬行动物也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在古老的中生代,爬行动物不仅是陆地上的绝对统治者,还统治着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类其它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即使是现在这个时代,它们在自然界中依然是佼佼者。

最大的蜥蜴——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又称“科摩多龙”,属于爬行纲蜥蜴目巨蜥科。科摩多巨蜥因发现于科摩多岛而得名。科摩多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叫努沙登加拉的群岛,该岛长4—5千米,宽10—13千米。科摩多岛的自然环境很适合科摩多巨蜥的生长。

科摩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它们的体长最长可达3米,重150千克,算得上是蜥蜴王国中的“巨人”了。成年的科摩多巨蜥,一般身长3.5—5米左右,体重100—150千克。它们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没有鳞片,身体呈黑褐色,口腔很长并且有巨大而锋利的牙齿。它们的声带很不发达,即使是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也只能听到它们发出“嘶嘶”的声音。但是,它们的嗅觉却十分灵敏,能闻到1000米内腐肉的气味。

科摩多巨蜥喜欢生活在海岸边潮湿的森林地带,在岩石或树根之间挖洞居住。它们是肉食性动物,白天出来觅食,通常会以那些已经死去的动物腐肉为食,但成体也吃同类幼体和捕杀水牛、野猪及鹿等动物,偶尔也会攻击和伤害人类。它们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能吃6—8千克的食物。幼体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为食。

贴士:科莫多巨蜥是科莫多岛的顶级食肉动物,没有天敌。它是一种和恐龙同时代的古老动物,也是幸存的恐龙近亲之一。

捕食猎物时,科摩多巨蜥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捕食动物的“工具”。成年的巨蜥用自己的尾巴就能将一匹健壮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林中吃掉。巨蜥的唾液中含有多种高度脓毒性细菌,受到攻击的猎物即使逃脱,也会因伤口引发的败血症而迅速衰竭直至死亡。它们还会将吃不完的猎物埋在沙土或草丛中,以便留着下顿再吃。猎物的味道也会引来其他四处觅食的巨蜥,它们纷纷前来想要分享猎物。分餐是有规矩的,在一群科摩多巨蜥中,通常年长而且体型较大的才有优先进食的权利。它们会用强壮的尾巴击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顺从者或“亲朋好友”其次,陌生的食客通常被安排在最后就餐。科摩多巨蜥进食时常狼吞虎咽,尽其食量而吃。有时吃得太多,需要消化6~7天才能再次进食。

科摩多巨蜥和大多数爬行动物一样,为卵生。它们先在比较干燥的山丘上挖好洞穴,然后将卵产在里面,每窝产卵5—20枚不等,卵为白色,到第二年的四月孵化。科摩多巨蜥的寿命一般在40年左右,长寿者可以活到百岁以上。

最毒的蛙——箭毒蛙

迄今为止发现的箭毒蛙种类约有130多种,其中有55种是含有剧毒的。当地的土著居民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天然的毒液,从事原始的捕猎活动。他们首先在箭毒蛙经常活动的地方捕捉到箭毒蛙,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细细的藤条拴住箭毒蛙的腿(这个部位是不分泌毒液的),再用一根小木棍轻轻地刺激它们的背部。这时箭毒蛙的毒液便会分泌出来,土著人把这种毒液涂抹在用于打猎的箭头上。“箭毒蛙”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一只小小的箭毒蛙能分泌出杀死30个人的毒液,而涂抹在箭头上的毒素能够保持一年之久。丛林中无论什么动物被这种毒箭射中,都难逃一死。

贴士:花箭毒蛙由于身上长有鲜艳的花纹而得名,是箭毒蛙科中最大的种类,能够长到5.08厘米长。这种蛙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颜色和花纹是在南美东北部高地色彩班驳的生活环境中而形成的。

在箭毒蛙这一种类中,通常是由雄蛙来哺育后代的,这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育幼方式。雌蛙和雄蛙交配以后,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便独自离去,雄蛙就担负起了育幼的任务。当卵发育成蝌蚪的时候,雄蛙就会把这些小蝌蚪分别背到其他有积水的地方,让它们独自生活和成长。箭毒蛙的蝌蚪是肉食性的,所以雄蛙要把它们一个个分开,否则它们就会自相残杀。

也有其他身上带有毒素的蛙类,它们能够从皮肤分泌出毒汁,但其毒性都不及箭毒蛙分泌的毒汁强。箭毒蛙的表皮颜色鲜亮,带有红色、黄色或黑色的斑纹。这些鲜艳的颜色在动物界常表示一种动物向其他动物发出的警告:我是有毒的。这些颜色使箭毒蛙显得与众不同——它们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攻击者根本不敢接近它们。箭毒蛙鲜艳的皮肤里藏着无数小的腺体,当它们遇到敌人或者受到外界的刺激后,腺体就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液体。而这种液体足以杀死任何动物,也能将人置于死地!

最毒的蜥蜴——毒蜥

毒蜥是蜥蜴目毒蜥科唯一的一属,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及墨西哥等地区。毒蜥的毒液不像毒蛇那样是从牙齿里分泌的,它们的牙仅仅是作为咬伤猎物的工具。毒蜥的下颌有毒腺,毒液通过导管注入口腔,再经牙齿的沟注入被毒蜥咬住的伤口内。人被毒蜥咬伤后有痛感,但极少致命。

毒蜥身体粗壮,体长约60厘米。毒蜥头略扁,躯干和尾呈圆筒形,尾巴肥大,可以储存大量脂肪,以备食物匮乏时吸取。毒蜥的身体为黄色或橙色,体表还分布有暗色的网纹。尾上也分布有黑色环纹。下颌前方具毒矛,有沟,与吻腺变成的毒腺相通,毒性颇为强烈,足以使小型哺乳动物死亡。

贴士:毒蜥活动时会吃下很多东西,并把一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例如脂肪,储存在它的身体里,主要是在尾部。它能依靠储存在身体里的脂肪存活很长一段时间。

毒蜥喜欢栖息于干燥的沙漠和有岩石分布的地区。白天,为了躲避干燥地区的炎热,它们一般都藏在洞里,晚上才会出来活动、捕食。毒蜥以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其他种类的蜥蜴为食。最喜欢吃鸟卵,它们也会用其强有力的爪子挖食蜥蜴卵和蛇卵。

每年7月是毒蜥的交配繁殖期,交配后,雌性会于7月末到8月中旬在开阔地带挖掘深约12.5厘米的洞穴,然后在穴中产3—7枚白色的卵,其壳薄而粗糙。孵化期28—30天。

最珍稀的爬行动物——扬子鳄

鳄鱼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扬子鳄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鳄鱼之一。扬子鳄起源于中生代,曾与恐龙一起生活了1亿年之久,恐龙家族因为种种原因灭亡了,但它们却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扬子鳄体长2米左右,重10—30千克,体表布满鳞片,背部呈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四肢粗短。扬子鳄在地面上爬行时行动比较缓慢,但在水中却非常灵活。

扬子鳄主要栖息在海滩和沼泽地的洞穴里,洞穴周围通常布满竹子、芦苇和其他灌木。

每年的5~6月是扬子鳄的繁殖期,它们通常会在在水面上交配。交配之前,雄鳄会在夜间通过江滩或沼泽地发出响亮的吼叫,以吸引雌鳄的注意。雌鳄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会立即响应。一只雄鳄会与4—5只雌鳄进行交配。交配后,雌鳄就在河岸边营巢产卵,每次产卵数枚至数十枚不等,然后靠自然温度孵化。70天后,幼鳄就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在鳄类中,扬子鳄的性情最为温驯,但在保卫其地盘、窝巢、鳄蛋及幼鳄时,却又十分凶猛。它们会张开布满尖利牙齿的大嘴,发出“嘶嘶”的声音,对入侵者表现出自己凶狠残暴的一面。

贴士:扬子鳄喜欢安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事实上它的行动非常敏捷。

扬子鳄通常把巢建在离地面2—3米的地下,地下洞穴一般都是恒温的。扬子鳄的洞穴弯弯曲曲,结构复杂,有几个出口和分支通道,通常在池岸或河岸上开口,外面笼罩着高大的树木或茂密的灌木和野草。

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惯,从10月下旬~第二年的4月中旬,冬眠期约为6个月。如果冬眠之后的两个月内没有吃到食物,仍可存活。这是因为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身体的能量消耗,它们总是缓慢地向前移动,常常可以数小时静止不动,并且活动的幅度很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

扬子鳄是我国最稀有的动物之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曾一度栖息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辽阔的淡水区里,现在已经十分稀少了。

大量开垦农田和兴修水利,破坏了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而且由于扬子鳄时常袭击家禽、家鱼,破坏河堤,糟蹋庄稼,所以它们曾被认为是“有害的动物”,并遭到大肆捕杀。此外,有毒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不仅减少了它们的食物来源,还使它们二次中毒。这些原因使扬子鳄陷入濒危状态。

19世纪60年代,人们还能看到体重超过50千克的大扬子鳄,可是现在,扬子鳄的身躯越来越小。近几年,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体重在10千克左右的扬子鳄。栖息地的缩小和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的捕杀,对扬子鳄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之处于绝种的边缘。

最大的陆生毒蛇——眼镜王蛇

在陆生毒蛇中,体型最大的是眼镜王蛇。与眼镜蛇的不同之处在于,眼镜王蛇属于特殊的“食蛇种”,它们通常以其他蛇类为食;眼镜王蛇经常攻击其他蛇类,甚至蟒蛇。

眼镜王蛇头部呈平直状,如同戴了个帽子,所以又称毒帽蛇。它是体型最大的陆生毒蛇,长度一般为5米,最长可达6米,直立起来通常可高达1.8米,几乎可以与一个成年人对视。其背部为棕褐色,项鳞后有一对大枕鳞,背鳞15行,背鳞边缘点缀有黑色的横纹,脊鳞扩大成六角形,身体后段有显著的黑色网纹,尾下的鳞一部分双行,一部分单行。眼镜王蛇发怒时身体前段可以竖直起来,颈部膨大为扁形,这时颈腹部没有黑色点斑及横纹,颈背面也没有白色眼镜状横斑。眼镜王蛇是蛇类中寿命较长的,一般可活25年。

眼镜王蛇行动灵敏,头部可以灵活转动,遭遇攻击时不但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攻,还可以垂直蹿起来攻击它头顶上方的物体。眼镜王蛇咬住东西后通常不会轻易撒口,被眼镜王蛇咬到的受害者死亡率高达75%,12—20毫克的眼镜王蛇毒液就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这种由眼睛后方的唾腺分泌出的毒液是一种致命的神经毒素,主要由蛋白质和多肽物质组成,其毒性与非洲的剧毒蛇黑曼巴蛇不相上下。

眼镜王蛇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蛇,后来随着海蛇等多种更毒的蛇被发现,这一观点被否定了。不过,与其他剧毒蛇类相比,眼镜王蛇毒液的毒性仍然非常剧烈。

虽然眼镜王蛇毒液的毒性并非天下第一,但恐怖的是,眼镜王蛇会以毒液的“量”来弥补“质”的不足。眼镜王蛇每次喷出的毒液量为400—600毫克,干重100—150毫克,最多时可达850毫克,是成人致死剂量的几十倍,足够毒死20—30个成年人。如果其释放全部毒液,杀死50个成年人都绰绰有余。一头3吨重的亚洲象只需被它咬上一口,就可以在3个小时内死亡。

人一旦被眼镜王蛇咬后,便会出现混合毒素中毒的症状。它的毒液会破坏受害者的神经系统,并会很快地引起晕眩、剧痛、视力障碍、嗜睡及麻痹等症状,导致受害者心脏血管系统崩溃并昏迷,最终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另外,该毒液致死的速度非常快,是黑曼巴蛇的5倍,被咬的受害者通常半个小时内就会死亡,甚至有人被咬后3—6分钟内即会死亡。

贴士:蛇是近视眼,耳朵里没有鼓膜,对空气里传来的声音没有什么反应。它识别天敌和寻找食物主要靠舌头。如果你遇到眼镜王蛇,假如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使地面受到振动,最好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通常眼镜王蛇在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栖息,有一定水性,喜好生活在有溪流及湖区的地方。它们一般独居,直到交配季节来临。每年的4月是雌蛇产卵的时期,雌蛇每次产卵20—50枚,孵化期需要60—80天。雌性眼镜王蛇表现出护卵习性,在孵化期间会一直守在巢边。刚出生的幼蛇体长45—50厘米,身体带有黑色与白色相间的花纹,有剧毒。

眼镜王蛇是一种高智商的捕食者,主要以捕食其他蛇类为生。捕猎时它们能分辨出猎物是否具有毒性。当捕食毒蛇时,它们一般不会轻举妄动,而是不断挑衅对方,直到对方终于被激怒向它们发起进攻,眼镜王蛇会伺机灵敏地躲闪。等到猎物身心疲惫、无心恋战时,它们才看准机会,一口咬住猎物头颈并迅速释放毒液将其杀死。在捕食无毒蛇时,眼镜王蛇则不会轻易使用毒液,它们一般会紧紧咬住猎物,任凭猎物挣扎反抗也绝不松口,待到猎物死后再慢慢吞食。眼镜王蛇在饱餐一顿后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再进食。当食物匮乏时,它们也会捕食其他如蜥蜴等脊椎动物。

虽然眼镜王蛇夜视能力不佳,但白天视力极好,可以发现100米外的移动的物体。眼镜王蛇在受到攻击或遇到危险时,同其他眼镜蛇一样,会抬起身体的前1/3,然后张开嘴,露出毒牙,同时发出巨大的嘶嘶声,一面盯着危险源,一面留意四周的环境。假如敌人还不离开,眼镜王蛇就会采取行动。不过如果碰上天敌,如对它们的毒素有免疫能力的猫鼬等,眼镜王蛇通常都会逃走。如果没能逃走,它们才会膨起颈部,与之殊死搏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类毒蛇,眼镜王蛇的毒液不但毒性强烈,而且排毒量大。它不仅生性凶猛,还会主动攻击“敌人”,且在咬住目标后紧紧不放。因此,眼镜王蛇一直被人类视为极具危险f生的蛇。

在过去十年间,眼镜王蛇的种群数量至少减少了50%,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眼镜王蛇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致使这种毒性剧烈的动物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我们在野外已难得一见这种最大的陆生毒蛇。

在中国,虽然部分动物园及养蛇场在饲养眼镜王蛇,但是这些饲养的眼镜王蛇都是从野外捕捉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人工饲养的眼镜王蛇至今还不能正常地产卵孵化。饲养的蛇,一般在一两年内就会死去。所以,通过人工繁殖以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一时还难以达到。人类若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眼镜王蛇就有灭绝的可能。

现在,眼镜王蛇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名录中。在我国,贵州省和海南省还将它列入了省级野生动物名录。我们只有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止人类对野生眼镜王蛇的捕杀,日艮镜王蛇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最大的蛇——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