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趣昆虫王国
28049100000015

第15章 在地下生活昆虫(4)

叩头虫的成长过程比较漫长,要2-6年才能完成一代。它们白天大多潜伏于表土内,夜间在土壤中交尾。约经四十天后卵化为幼虫,幼虫形如金针,细长而结实,所以又被叫做金针虫。金针虫有锋利的大颚,生活在土中,啮食农作物的种子和根、茎,并危害松柏类、刺槐、青桐、悬铃木、丁香等树木。幼虫期最长,要到第三年的七八月份,老熟虫才化蛹。蛹期历时15天左右,羽化为成虫后仍在原蛹室内越冬,至翌年四五月,雌雄虫再交尾繁殖。

叩头比赛和高弹翻身比赛是很受欢迎的游戏,不过,想参与这个游戏必须先拥有叩头虫。捕捉叩头虫并不困难,利用它的趋光性,在晚上点亮一盏灯,越亮越好,叩头就会飞来,在灯光下飞舞,这时就可以用装了竹柄的网兜捕。如果叩头虫飞到马路边的路灯下面爬行,那就更简单了,直接用手抓捕就行了。不过,用这种方法捉到的肯定都是雄虫,因为雌虫不会飞翔。如果想要捉雌虫用于繁殖,就要到田野里的草堆或尚未腐熟的粪堆内去寻找和捕捉了。

善挖陷阱--蚁蛉

中文学名:蚁蛉

英文名:antlionfly

别称:倒退虫

分布区域:中国华北、东北、西北、蒙古

蚁蛉的身体细长,有两对薄纱一样的翅,像一只美丽的蜻蜓。它的体色一般为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着网状翅脉。头部较小,口器为咀嚼式,有1对发达的复眼并向两侧突出。它的触角比较短,长度差不多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尖端逐渐膨大并稍弯。翅长而狭窄,有褐色或黑色的斑纹,静止时,两对翅自胸部背面向体后折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

在繁殖季节,雌蚁蛉将卵产在干燥松软的沙土中。在阳光的照射下,蚁蛉的幼虫很快就孵化出来了。蚁蛉的幼虫叫做蚁狮,外型有点儿像蜘蛛,因为它们吃起蚂蚁来像狮子一样凶猛,因此得名。又因为蚁狮常常倒退着走,所以又被称为“倒行狗子”、“倒退虫”。

蚁狮善于营造捕猎的陷阱捕食过往的猎物。到了合适的时候,蚁狮会在沙子里做一个结实的蛹。再经过一段时间,它会破蛹而出,摇身一变成为跳着优美舞蹈的蚁蛉。

蚁狮对于构筑陷阱的位置、沙的细度、陷阱斜面的角度等都很讲究。如果沙地上没有植物,那么蚂蚁之类的昆虫和小动物会很少,蚁狮就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如果植物很多,那么这样的土地可能不适于建造陷阱。沙土的含水量高,沙与沙之间就有黏着力,不容易形成流沙,不适合捕捉猎物。因此,蚁狮特别喜欢干燥的沙地,而且是越干越好,通常沙中的含水量要小于2%。陷阱四壁倾斜的角度也很重要,如果坡度太小,蚂蚁等猎物就不会溜下来。坡度愈大,猎物逃跑的可能性愈小,因为逃跑时四壁的沙粒会更容易滚落下来。但是,如果斜面过陡,沙子自己就会塌下来,不能形成陷阱,所以陷阱四壁的坡度要做到恰到好处,一般为38-42℃。这个坡度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沙粒的粗细度、沙粒的棱角、沙的含水量等。

蚁狮用尾部向下拱,使身体退入沙中,只留头上的两颗大牙露在外面,然后不停地用大牙将沙粒向四外弹出,使沙坑的口儿一点点扩大,最后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陷阱。然后,它就一动不动地埋伏在陷阱的底部,等候着猎物的到来。当然,蚁狮不单是捕食蚂蚁,也捕食其他昆虫、小型节肢动物等,但以蚂蚁居多。由于陷阱的四周非常光滑,一只蚂蚁爬过来时,只要踩到松软的陷阱边缘,就会随着沙粒滑跌到陷阱底部,而且很难爬上来。因为当蚂蚁等猎物挣扎着向上爬时,蚁狮就会迅猛地摇动头部,弹射出雨点般的沙粒,这些抛向猎物的“沙弹”或击中猎物或使陷阱壁的沙子继续塌陷,让企图逃跑的猎物再次落入陷阱的底部。如此反复数次之后,猎物就会筋疲力尽,乖乖地当了蚁狮的“俘虏”。蚁狮将猎物捕获以后,就用颚管呈钳形刺进猎物体内,将毒液注入,把它的躯体溶解掉,然后美美地吸食一顿,最后把无用的躯壳抛出坑外。

很快,蚁狮会把陷阱重新整修好,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这又是多么独特而巧妙的捕食方式呀!

蚁蛉科为大型健壮种类,一般前翅长在40毫米左右。头部触角较短(短于前翅之半),端部渐膨大呈棒状或匙状;下唇须有的很长。头和胸部多有长毛,足多短粗多毛,胫节有发达的爪状端距。翅多狭长,脉呈网状,腹部很长,有时具成对的囊突;腹端雄外生殖器不外露,雌虫腹端多有明显的刺。

蚁蛉的幼虫称为蚁狮,身体粗壮,背面隆而多毛,头部较大,上颚长而弯,内缘有齿;足较短粗,后足胫节与跗节愈合,爪大而向前伸,便于幼虫退行。幼虫多在沙土中做漏斗状穴,捕食滑入的蚁等昆虫,有沙挼子、倒退虫等许多土名。有些则在树洞或室内缝隙处生活而不做漏斗。茧球形,外形粘有沙土。

地下大盗--地老虎

中文学名:地老虎

别称:切根虫、夜盗虫

分布区域:全世界

它们是昆虫中的江洋大盗,很喜欢和我们人类抢东西吃。种植玉米、高粱、麦类、薯类、豆类、苜蓿、烟草、甜菜、油菜、瓜类等蔬菜的田地,都会被这些小偷弄得一片狼藉。植物界发出通缉令,一起声讨这些地老虎。

地老虎“犯罪集团”里,小地老虎可是主犯,它们在世界上的分布最广,为害也最大。

小地老虎刚生下来时,不过是乳白色的小半球卵,随后慢慢地长大,变成黑褐色。此外,它们的身上长满了黑色颗粒状的小突起,背面还有一条颜色很淡的纵带。

黄地老虎是这群强盗中的“二当家”,它们刚出生时也是乳白色的,但随后就会长出淡红色的斑纹,接着又变成黑色。孵化后,它们的身体就会呈现黄褐色,还长有同样颜色的前翅。在黄地老虎的肚子上,还长有四片大小相近的毛片。

除了黄地老虎外,小地老虎还有另外一个好搭档,就是大地老虎。不同于它们的朋友,大地老虎刚出生时,是浅黄色的。孵化后,它们那黑褐色的前翅加上黄褐色的身体,还有留在皱纹上的不规则黑斑,看起来多少有些花哨。

白边地老虎非常容易辨认,它们的前翅前缘有一些白色或黄色的淡色宽边,但有的也会呈现深暗色,没有白色的宽边。它们的身体非常光滑,没有任何微小的颗粒。它们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部长有一个黄褐色的“八”字纹。

警纹地老虎的成虫长16-20毫米,翅展可以达到33-37毫米;其前翅灰白至灰褐色,环状纹与肾状纹配置就像惊叹号。警纹地老虎的卵呈半球形,直径为0.75毫米,刚开始产出时是乳白色,卵孵化时表现为黑色,其表面长有隆起的纵横线。老熟幼虫长38-42毫米;黄褐色的头部有一对八字形黑褐色条纹。蛹体红褐色,长14-18毫米,腹末长有一对臀棘。中国新疆、内蒙古、西藏一带,分布有警纹地老虎,他们常与黄地老虎混合发生。在新疆,警纹地老虎每年可发生2代。在全国各地,地老虎第一代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春播作物受害最严重。

地老虎越冬习性很复杂。黄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都以老熟幼虫筑土室越冬。不同的是,白边地老虎以胚胎晚期滞育的卵越冬。大地老虎的3-6龄幼虫,在表土或草丛中越夏和越冬。小地老虎在越冬时,受温度因子的限制:1月0℃(北纬33°附近)等温线以北不能越冬;0℃等温线以南地区有少量小地老虎幼虫和蛹越冬;而在四川,小地老虎的成虫、幼虫和蛹都可越冬。小地老虎有一定的迁飞性,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1979-1980年,我国有关科研机构采用标记回收方法,第一次取得了越冬代成虫迁飞的记录。即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直线距离为22-240公里,由南向北迁飞直线距离为490-1818公里。除此之外,还查明1月10℃等温线以南的华南为害区,华南以南是国内主要的虫源基地,江淮地区也有部分虫源,地老虎的成虫从虫源地区交错向北迁飞时为害极大。

田间管理--切叶蚁

中文学名:切叶蚁

英文名:Leaf cutting ants

别称:蘑菇蚁

分布区域:亚马孙的热带丛林

在亚马孙的热带丛林中有这么一种奇怪的蚂蚁,它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从树木和其他植物上切下叶子。有趣的是,它们并不直接吃这些树叶,而是将切成小片的叶子一点点地带回到蚁穴里存放起来。它们就是切叶蚁,又叫蘑菇蚁。

基于杰出的建筑才能,切叶蚁的巢穴可以深达8米,在这个庞大的迷宫里四处都是通气管道,即使在最底层,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通常,切叶蚁巢穴的容纳量很大,能居住800万成员。尽管数量很多,但大伙儿办事的效率却很高。

切叶蚁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食物加工。它们中一些体型较大的工蚁平时就到处搜索它们喜欢的植物叶子,然后利用刀子一样锋利的牙齿,通过尾部的快速振动带动牙齿产生电锯般的振动,切下新月形的一片叶子来,之后便背着“劳动成果”回家了。

为了保护它们种植的真菌,切叶蚁巧妙地利用了生长在它们皮肤上的链酶菌所产生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能杀死入侵的细菌,从而保护真菌。一旦真菌种植地被它们遗弃,那里很快就会长出许多杂菌来。为了防止菌丝过度繁殖,小工蚁也会不时地将部分菌丝除去。

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有助于切叶蚁对付“农场”中的杂菌,它们使用青霉素抗生素比人类还早。切叶蚁是终极食草动物,每年可以消耗掉当地叶子产量的12%-17%。它具有高效的废物处理机制和专业的处理手段,是专职的废物处理员,能够成功阻止有害病菌和疾病在城市的传播。

切叶蚁加工食物的过程非常有趣。个头最大的工蚁离开巢穴去寻找它们爱吃的植物叶子,它们有刀子一样锋利的牙齿,尾部的快速振动会使牙齿产生电锯般的震动,把叶子切成一片新月形。同时,切叶蚁会发出信号,吸引其他工蚁共同加入到锯叶的行列中。切下叶子的工蚁就会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搬回到蚁穴去。在蚁穴里,个头较小的工蚁先把叶子切成小块,再切磨成浆状,并浇上肥料。在另一个洞穴里,一部分工蚁就会把肥沃的叶浆粘贴在一层干燥的叶子上,还有一部分工蚁从老洞穴里把真菌移过来,种在叶浆里。真菌园需要一大群工蚁进行管理。这群工蚁每分钟能行走180米,这和一个人背负220公斤的东西以每分钟12公里的速度飞奔一样。可见,切叶蚁的速度与体能是多么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