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天使的对话
28048600000003

第3章 涉鸟家族——空中的优雅舞者(3)

白鹳和黑鹳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亲姐妹,很早以前它们共同生活在幽静的密林山谷之中,恰似两种着不同衣着的各有不同风度的亲姐妹一样。2000多年前,白鹳离开了幽静的密林山谷,离别了黑鹳,到人烟较多的地方安家落户了。在这幽静的密林山谷中,远离人烟的地方,黑鹳悠闲地生活下来了。

黑鹳生活在山区,河流附近的树林、湖泊和沼泽地,也栖息于岩石峭壁上,单独或成对活动。由于惧怕人类,它们性情机警,听觉、视觉敏锐,稍有动静就凌空起飞逃走。因此人类很难接近它们。黑鹳飞翔时,头颈向前方伸展,两条长腿并拢并且向后伸展,成一直线,它的脚超过尾部,头可以左右摆动以便观察地面,飞行缓慢,翅膀扇动3—5次后便展开不动,呈滑翔姿态,显得很文雅、悠闲。

黑鹳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它也像白鹳那样捕捉蛇类,并吃掉它。它还吃软体动物、昆虫、甲壳类、河蚌等,有时也吃少量的植物。黑鹳很少鸣叫。

黑鹳生性比较机警,而且喜静,在飞行或是行走的时候,动作非常舒缓,在休息的时候也是常常单足伫立。黑鹳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水中的鱼、蛙、蛇和一些甲壳类动物,吃饱之后也是长时间的站立在原地休息,或是十分悠闲地用嘴梳理身上的羽毛。黑鹳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都不鸣叫,只是上下嘴不断击打发出声响。

黑鹳的分布广泛,无论是在河流沿岸、沼泽地、山区的溪流附近,还是悬崖浅洞、绿洲湿地的高大胡杨上,都有黑鹳的踪迹。而且有沿用旧巢的习惯。它们的繁殖期一般在4—7月份之间,喜欢在人群稀少的岩缝间或是大树上建造巢穴,每窝可以产蛋4—5枚,孵卵期为31天左右。幼鸟孵出后的25天内,都要由雌雄黑鹳轮流守护。幼鸟在巢中留守2个半月左右之后,就可以离开巢穴,开始练习飞翔了。

少年老成——苍鹭

中文名:苍鹭

英文名:Ardea cinerea

别称:老等、灰鹳、青庄

分布区域: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

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的河流、湖泊周围,我们可以见到一种大型的鸟类,这种鸟嘴上长着胡子,样子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它就是苍鹭。苍鹭的性格孤僻,无论是觅食、休息还是走路,都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

苍鹭是一种大型的生活在水边的鸟类,上半身是灰色的,但腹部是白色的。在它们嘴巴的根部长着一些黑色的、短短的羽毛,就像胡子一样,头、脖子、脚和嘴都比较长,相比之下,它的身体就显得瘦弱了。雌雄苍鹭的身高差不多,但雌苍鹭的身体比雄苍鹭要重一些。

苍鹭喜欢成对或一小群活动,在迁徙的时候会集合成一大群,有时还会和白鹭的队伍混在一起。它们经常分散开来沿着水边或浅水处走来走去,仔细寻找食物。在飞行时,苍鹭慢慢地挥动翅膀,脖子缩成“Z”形,两只脚向后伸直,长长地拖在尾后,同时发出低沉的叫声。到了晚上,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在高大的树上睡觉。

苍鹭喜欢栖息在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的岸边,它还经常在沼泽、稻田、山地、森林和平原荒漠上的水边活动。它们主要以小鱼、泥鳅、虾、小蜻蜓、蜥蜴、蛙和昆虫等小动物为食。苍鹭经常在早晨或傍晚出来活动,寻找美食。

苍鹭是我国分布较广和比较常见的涉禽,几乎在全国各地的水域和沼泽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但近年来,对沼泽的开发利用使苍鹭的生存环境恶化,种群数量也明显减少,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见到了。

有时,苍鹭之间会拉开一定距离各自站在水边,将脖子缩在两肩之间,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缩在腹部,一动不动地长时间站在那里等鱼儿游过。它们的两只眼睛会死死地盯着水面,一旦看见小鱼儿就会用嘴啄,动作十分敏捷、灵活。苍鹭相当有耐心,它们有时甚至会在一个地方等候好几个小时,一般的鸟可没有如此耐性!

放牛郎——牛背鹭

中文名:牛背鹭

英文名:Egretta Ibis

别称:黄头鹭、畜鹭

分布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中国长江以南各地

牛背鹭羽色以白色为主,头、颈、上胸及背上饰有橙黄色羽毛,嘴和眼裸露部分为橙黄色,脚趾为黑色。冬季牛背鹭的橙黄色饰羽脱落,全身羽毛变为白色。牛背鹭的卵呈蓝绿色,雌雄共同孵卵,共同育雏。

牛背鹭经常喜欢在湖泊上空作短距离飞行,一般高度在40—100米上下,飞行时初级飞羽显现出来,边飞边鸣,甚为美妙。降落前,两翅平伸盘旋数圈,脚落地后两翅张一下,接着收拢,常伴有鸣叫声,显得优雅而自在。

牛背鹭栖息于低山、平原、牧场、湖泊和沼泽地。它们生性机警,见人即飞,飞行距离较短,大约10—50米就降落。牛背鹭筑巢在灌木枝上,巢材用枯枝和枯草。牛背鹭在夜宿时,颈部收缩,喙和脸插入背羽内,单脚站立。牛背鹭十分机敏,受惊后一般不再来原地宿夜。天亮后,牛背鹭逐渐从睡眠状态中苏醒过来,理毛、观望,开始一天的生活。

牛背鹭常三五成群的活动,有时也单独活动或集成数十只的大部队,休息时喜欢站在树枝上,脖子缩成“s”形,常伴随牛活动,喜欢站在牛背上或跟随在耕田的牛后面啄食翻耕出来的昆虫和牛背上的寄生虫,性情活跃而温驯,不怕人类,活动时寂静无声。飞行时候头缩到背上,脖子向下突出像一个喉囊,飞行高度通常都比较低,成直线飞行。

牛背鹭的主要食物为蝗虫、蚂蚱、蟋蟀、蝼蛄、螽斯、牛蝇、金龟子、地老虎等昆虫,此外,牛背鹭还吃蜘蛛、黄鳝、蚂蟥等水牛及其他家畜从草地上招引来的昆虫。当然,鱼、蛙也是牛背鹭常吃的食物。

牛背鹭部分是留鸟,部分是迁徙鸟。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为留鸟,长江以北多为夏候鸟。于每年的4月初到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从繁殖地迁到南方越冬地。

牛背鹭在我国长江以南曾经是相当丰富和常见的,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的恶化,牛背鹭数量已明显比以往减少,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

飞鸟美人——白琵鹭

中文名:白琵鹭

英文名:Eurasian Spoonbill

别称:琵琶嘴鹭、琵琶鹭

分布区域: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印度半岛;中国部分地区

白琵鹭喜欢在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栖息,它会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水生植物也会成为它的食物。白琵鹭喜欢把巢穴搭建在近水的高树上或芦苇丛中。

在产卵期,白琵鹭每窝能产3—4枚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白卵,有的卵上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繁育期间,白琵鹭夫妻轮流孵卵,约需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白琵鹭分布较广。无论是辽阔的平原上,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岸边及其浅水处,还是水淹平原、芦苇沼泽湿地、沿海沼泽、海岸红树林,亦或是河谷冲积地和河口三角洲等地,都是白琵鹭的栖息地。白琵鹭在河底多石头的水域和植物茂密的湿地出现。

白琵鹭喜欢成群活动,单只活动的情况较少。白琵鹭休息时常在水边成一字形散开,并长时间保持站立不动,受惊后则飞往他处,性机警畏人。它飞翔时两翅鼓动较快,平均每分钟鼓动达186次左右,而且时常排成稀疏的单行,或成波浪式的斜列飞行。白琵鹭在飞翔时,既能鼓翼飞翔,也可以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并且,它的鼓翼和滑翔常常是结合在一起,鼓翼飞翔一阵之后,紧接着就是滑翔。白琵鹭飞行时,两脚会伸向后方,头颈尽力向前伸。

虾、蟹、水生昆虫是白琵鹭的主要食物。每年的4月末,白琵鹭就开始北迁。它们会从南方越冬地飞到北方繁殖地。秋季9月末至10月末南迁。多在白天迁飞,傍晚停落觅食。在我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主要为留鸟,不迁徙。白琵鹭成群营巢,由几只到近百只组成。有时也与鹭类、琵鹭类和其他水禽组成混合群体营巢。通常营巢在有厚密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和附近有灌丛或树木的水域及其附近地区,有时也置巢于地上。白琵鹭多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营巢,但在亚美尼亚也发现有在近2000米的高原湖泊营巢。白琵鹭营巢位置和觅食地相距通常在10—20公里。白琵鹭的巢彼此挨得很近,一般相距1—2米,有时甚至彼此紧挨在一起。巢较简陋而庞大,通常用芦苇和芦苇叶构成,有时也用部分枯的树枝,内放草茎和草叶,营巢位置可多年使用,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

每年的5—7月,是白琵鹭的繁殖期,此时,白琵鹭就会发出“哼哼”声,这种声音像小猪的叫声,以及小猪兴奋时长嘴上下敲击所发出的“嗒嗒”声。白琵鹭通常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为白色,上面分布有细小的红褐色斑点。白琵鹭通常每隔2—3天就会产一枚卵,产出第一枚卵后就立即开始孵卵,直到卵产完为止。孵卵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任务。白琵鹭卵的孵化期为24—25天。白琵鹭雏鸟为晚成性,以孵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蛙、蜥蜴、小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它们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食物。白琵鹭一般在早晨和黄昏觅食,到了晚上,它们也会结成小群出来觅食,人们偶尔也可以见到单独觅食的。白琵鹭多在不到30厘米深的水边浅水处觅食,如果是在海边,常在会潮间带和河入海口处觅食。在繁殖季节,白琵鹭有时会飞到距离营巢10—20公里的地方寻找食物,有的甚至会飞到离营巢35—40公里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白琵鹭觅食时不是通过眼睛直接捕捉可见食物,而是一边在水边浅水处行走,一边将镰刀似的嘴伸入水中来回左右扫动。白琵鹭的嘴张开5厘米时,嘴尖能够直接与水底接触,如果碰到猎物,它就可以立即将其捉住。有时,白琵鹭会把嘴放到一边,拖着嘴跑着去觅食。

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一带,是白琵鹭的主要繁殖区。欧洲繁殖区仅有荷兰和西班牙,可以繁殖白琵鹭。在我国北方繁殖的种群都是夏候鸟,春季4月初,亲鸟共同抚育孵出的雏鸟,喂食时雏鸟把嘴伸到亲鸟嘴中取食。再过45—54天,雏鸟就会飞翔了,但此时雏鸟不会离开亲鸟,而是在亲鸟的带领下开始学习自己觅食。刚开始时,亲鸟也会喂食雏鸟,但随着雏鸟的飞行本领越来越高,亲鸟就会减少喂养雏鸟的次数,直至停止喂食。

中国的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也许是白琵鹭夏季的繁殖区域。到了冬季,白琵鹭就会南迁,途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各省、台湾及澎湖列岛。冬季曾有过千只成群的白琵鹭在鄱阳湖(江西)越冬的记录。

欧洲、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北部海岸,也是白琵鹭的繁殖地。马里、苏丹、波斯湾、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南部等地是白琵鹭的越冬地区。

世界上目前白琵鹭的数量约有3.1万—3.45万只,但总体来说各地的种群数量并不高,多数国家都只有很少几百,并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在罗马尼亚等国家,则已经完全消失。据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亚洲的调查,1990年冬季种群数量为8005只,其中我国有763只。1992年冬季种群数量为10366只,其中我国为89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