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帮传奇(第四部)——浙商纵横
28033100000057

第57章 四处转战,失败只当交学费

无奈放下冰箱厂后,怀揣千万元的李书福南下去深圳大学读书,想潜心学习经济管理。然而李书福并不是一个耐得住死啃书本的人,于是又开始谋划起做点什么生意了。

同宿舍的几个自修生经济条件都不错,就想着把宿舍装修一番,买装修材料的时候,李书福发现市场上的装修材料都是进口货,而且供不应求。他就想,为什么要高价进口,我自己在国内生产不行吗?他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前景,随即返回台州,开始重新创业,专门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这一年,李书福再次当上了厂长,这一回,是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他在厂内试制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成为铝塑产业的拓荒者。不能不说李书福是个产业天才,凭着装潢材料厂,他又赚了一大笔。手头有了钱,李书福自然不愿让资金闲着。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同时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有了前面几个经济特区成功的先例,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立即有大批资金涌入,短短3年,房价上涨4倍。带着几万元“闯海”的个体户,一觉醒来已身价百万元,一栋大楼尚未封顶,已“转嫁”几十次。李书福也在这时赶到海南投资房地产。

但是,海南经济尚未发展,畸形的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1993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海南房地产泡沫轰然破裂,海口、三亚600多幢商品楼工地突然沉寂下来。当时占全国人口0.6%的海南,房地产项目积压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烂尾楼“四处林立。李书福带的几千万元炒房资金瞬间蒸发。

李书福在海南做房地产生意不到两年,具体做了些什么项目,很少有人知晓,在他个人的介绍中,这一段也无迹可寻。对投资房地产的失败,李书福后来不愿多提,他只是说:“这是我最大的教训,我只能做实业。”

此后,李书福继续在上海、哈尔滨学习,1995年拿到燕山大学的硕士学位。其实,李书福的失败经历不止冰箱和海南这两次,之后在他的汽车事业开始起色的时候,再次尝到失败的滋味。面对这些失败,他只当是交了学费。

2001年3月,吉利集团与广州足协签订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这本来是吉利集团销售公司的一个商业项目。然而,一年不到,随着吉利足球队冲击甲A联赛失败,故事草草收场。2001年10月,吉利集团突然宣布退出中国足坛,为期30年的合同运行了8个月即宣告中止。但李书福没有选择默默地退出,而是揭了国内足球的“黑幕”,甚至把中国足协告上法庭。

与他在海南房地产失败不太为人所知不同,李书福从足球行业仓促撤出的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上新闻。“足球黑幕”因为李书福的高调退出以及他点名道姓的批评而成了热点话题。李书福由此被冠上“大炮”之名,之后媒体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足球“反黑打假”时,他又选择了沉默。

他只是把这些失败当做学习,而且学到的是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