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服药的注意事项
1.镇静催眠药
如鲁米那、安定、冬眠灵、水合氯醛等,服后有精神萎靡、头晕、乏力等后遗症,久用可成瘾,过量可引起中毒,部分可出现胃肠道症状、皮疹等变态反应。水合氯醛对胃黏膜有刺激,胃溃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氯丙嗪注射给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注射后应平卧半小时。
2.镇痛药
吗啡、******、杜冷丁、颅通定等,服后有眩晕、恶心、呕吐、无力、多汗、呼吸抑制,连续反复应用可成瘾,过量致急性中毒。因此,剂量要准确,镇痛后停药,不要长期使用。
3.解热镇痛药
阿斯匹林、APC、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扑热息痛、消炎痛、保泰松等,有胃肠道刺激症状(胃痛、胃出血),变态反应症状(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降低凝血机能,引起出血。因此,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凝胶,多饮水,出汗后换衣服,胃溃疡者忌用,长期服用者,定期查血象。
4.消化系统药
胃蛋白酶合剂用吸管服。乳酶生不宜与抗生素、活性炭合用。碳酸氢钠久服可引起溃疡穿孔,继发性胃酸增多,过量致碱中毒,忌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配伍。氢氧化铝凝胶服前摇匀,否则易致便秘。解痉药如阿托晶、颠茄、普鲁苯辛可引起口干、视力模糊、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便秘、心悸、肠及幽门梗阻,青光眼者不宜使用。导泻药如硫酸镁、果导,大剂量服用可致脱水,肠出血者禁用。止泻药如鞣酸蛋白、次碳酸秘长期大量用可致便秘。
5.呼吸系统药
如止咳糖浆、氯化铵、咳必清******,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口干、头晕、嗜睡、偶有过敏。氯化铵、必咳平禁用于溃疡病患者,痰多者不宜用******、咳必清。平喘药如氨茶碱、舒喘灵可致恶心、呕吐、失眠、不安、头晕、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头痛、手指震颤等。氨茶碱剂量要准确,以防中毒,舒喘灵久用可产生耐药性。
6.血液系统药
硫酸亚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饭后服可减轻。服铁剂可使大便变黑色,长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小儿误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忌与茶、奶同服,溃疡病慎用。
7.抗过敏药
常用的有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可引起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肌注可引起局部头痛,静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静注后平卧半小时,不要突然抱起。服药期间不要做危险工作。钙剂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静注时漏出血管外有强烈刺激性,正在用洋地黄类药及用药后1周病人忌用。
8.激素类药如强的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多,在医生的严格控制下用药,剂量准确,长期大量应用者,不可突然停药,避免漏服,应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不良反应有水钠潴留(水肿、少尿)、低血钾、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满月脸)、肝肿大,扩大感染灶,加重溃疡,易激动、兴奋、失眠。
9.生物制剂
丙球、转移因子、白蛋白等,一般易分解失效,应放冰箱保存,用黑纸包裹,避光,以免引起变态反应。
10.磺胺类
如百炎净,有变态反应(药热、皮疹、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血尿、结晶尿、尿闭),服等量碳酸氢钠,大量饮水。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要饭后服。服用此类药时,要嘱患儿多饮水,饭后服药。
11.抗生素类
抗生素类药根据感染病菌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注意控制剂量,勿乱用,以免形成耐药性。
12.抗病毒药
阿糖胞苷,用后可有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大剂量免疫抑制。
给婴幼儿服药方法
给婴幼儿喂药时甚感困难,因他们常扭动,最好请家人帮助。喂药时,将病儿抱好,使头部仰高,千万不要平卧,以免药物吸入肺中。
1.用匙给药
(l)对很小的婴儿,所用的匙要煮沸消毒或放在消毒水中浸泡。喂药时先用一臂抱住婴儿,如病儿不肯张嘴,可用另一只手轻轻把他的下巴往下拉,必要时请他人协助。
(2)把匙放在下唇,再将匙柄慢慢抬高让药物流入口中。
2.用滴管给药
(l)抱好婴儿,滴管吸足所需的药量。
(2)把滴管放在婴儿的嘴角,慢慢地把药挤入口中;切勿挤得太快,如病儿正在哭泣可暂停,稍候再挤,以免误入气管。
3.使用药管给药
把药物倒入药管;抱好婴儿,药管尖端放在婴儿的下唇,让药物慢慢流入口中。
4.用手指喂药
如果婴儿不能用上述方法喂药,则把所需的药物倒在容器内,先洗净大人的手指,然后用手指蘸药让婴儿吮吸。
5.大孩子的给药方法
一般来说,让孩子自己服药较大人喂服容易将药物倒洒。如孩子服药有困难,这里有一些方法供参考,譬如把药片压碎混在果酱或其他可口的食品中,如果是胶囊剂型的药物,切勿把胶囊弄碎。
让孩子按医生的处方服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小儿不宜使用的药物
1.含有各种局部麻醉剂的制品,因它们可以引起过敏,治疗口腔溃疡或昆虫咬伤的药膏中常含有这类药物。
2.除了医生开的药以外,其他任何含有抗组织胺成分的皮肤药膏都不宜使用,因为它们也可引起皮肤过敏。
3.含阿司匹林的各种制品。
4.非由医生开出的漱口液,含漱剂、眼、耳、鼻滴剂。
小儿应尽量不打针
小儿生病,吃药是最让家长头痛的事,孩子似乎有天生的抗拒吃药的本领。因此,有的家长在幼儿患病就诊时,常常抱怨患儿不会吃药,为方便起见,向医生提出打针的要求。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孩子屁股上打一针似乎毫无问题,然而,孩子因臀部注射经常会造成医源性疾病:有像黄豆般大小的皮下硬结;有凹陷似“酒窝”的臀肌收缩;有局部红肿、痛、热的臀部脓肿;有使患儿走路跛行的坐骨神经麻痹等等。
由于幼儿臀部的血管、肌肉、神经组织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局部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成人差,局部组织因注射受到破坏以后重建、修复的能力也较成人差。另外,幼儿臀部面积比成人小,可供肌肉注射的局部则更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注射的部位,进针的深度与角度掌握十分准确。许多幼儿由于恐惧心理,打针时哇哇乱叫,屁股乱扭,使注射发生困难,容易出现偏差。
为防止事故,家长要鼓励患儿口服药物,应尽量避免打针,可不打的针尽量不打针。
成人的解热止痛药小儿不宜服用
发热是孩子常见的症状,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者最多。但是,小儿发热时不能服用成人的清热止痛片,这点父母们往往不太注意。
小孩的肝脏、肾脏发育尚不成熟,那些须经肝脏代谢,然后才能从肾脏排出的药物如扑热息痛、非那西汀、消炎痛等解热止痛药,以及含有这些药物的复方合剂,如去痛片(又名镇痛片),复方阿斯匹灵等,还有优解散、克感敏、复方扑尔敏、安痛定等,若给小儿服用,由于它们在肝脏代谢缓慢,在肾脏排出困难,势必在小儿体内积蓄,对肾脏形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肾脏无菌性炎症,进而引起肾****坏死。
解热止痛药是家庭常备药物,成人服用的解热止痛药不能给15岁以下的儿童服用,孩子年龄越小,服用此类药物的危害也越大,必须引起父母们的注意。
家庭药箱的配备
1.物品:体温计,止血贴,棉签,笔记本,热水袋,铅笔,冰袋,一次性注射器。
2.外用药:2%碘酒,75%酒精,复方红汞,复方龙胆紫,呋麻滴鼻液,鱼石脂软膏,金霉素软膏,肤轻松软膏,氯霉素眼药水,驱风油。
3.内用药:
(l)解热镇痛药有去痛片、小儿退热栓、复方氨基比林和APC(阿斯匹林)。
(2)止血药有云南白药。
(3)止咳药有川贝批把止咳露、咳特灵。
(4)抗生素有百炎净(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胶囊。
(5)清热解毒药有黄连素、牛黄解毒片。
(6)保健药有保济丸、霍香正气丸。
4.其他:
(l)棉花。
(2)一般的消炎药膏。
(3)纱布敷料,有干的和外面覆有一层石蜡油的两种。
(4)外科用胶布。
(5)用于扭伤和劳损的皱纹绷带。
(6)普通绷带。
(7)三角绷带。
(8)钝头镊子、别针、剪刀。
(9)有用的家庭医护用品。
(10)可装入冰块的塑料袋作冷敷用。
(11)报纸,对折后可用做特殊的夹板。
(12)扭伤时需用的松紧带。
(13)苏打(碳酸氢钠),孩子洗澡时加入水中可止痒。
(14)盐,加入洗澡水中可清洁伤口。
(15)醋,放入水中用于缓解鳌刺后引起的疼痛。
药品的保存
1.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2.标签清楚,标签不清楚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外用药分开放置。
3.定期检查药品,过期、变色、混浊、沉淀、发霉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质的药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物,如青链霉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于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新霉素、利福平,密封瓶装。需避光者应放于棕色瓶中。
5.放于小儿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引起中毒。
6.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者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7.备有量杯和辗药钵。
小儿感冒、发热、腹泻初期,可对症给药,但要尽量做到剂量和浓度准确,时间准确,方法正确。若剂量不足,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量则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