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宝贝明确的识记任务
让孩子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向孩子提出一定的记忆要求,发展他们的有意记忆能力家长无论是讲故事,说事情,都应该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使孩子动员自己的意志和记忆去完成有关的任务。
5.通过游戏增强记忆
游戏始终是宝贝的最爱。宝贝在游戏过程中身心都处于亢奋状态,这时候宝贝记忆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妈咪,我们玩昨天玩的游戏好不好?”宝贝可能把具体玩游戏的时间搞错,但是他会记住游戏本身。根据宝贝的这一特点,妈咪可以自己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宝贝提高记忆力。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游戏,比如倒着说,妈妈说123,让宝宝反过来说321,妈妈说电视机,让宝宝说机视电。给宝宝几个东西,放在他面前,让他看完以后,偷偷地拿走某一样东西,或者增加某一样东西,让他说出多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等等。
6.记忆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加
这是因为,多种感官,如眼、耳、鼻、舌、手等参加活动,可以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大脑对丰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时,获得的印象全面、清晰,有助于加深记忆。有人曾做过实验,让4岁孩子不出声地观看10分钟画片,远没有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念的记忆效果好。
7.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良好的记忆力是记忆保留长久的必要前提,但是识记还只是完成真正记忆的一半。教给孩子的新知识,若不及时复习巩固,就很容易被遗忘,而且根据遗忘的规律,刚学完新知识后,其遗忘速度也特别快,所以复习越及时遗忘得也就越少,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8.教给宝贝一些记忆策略
有意识地教给宝贝归纳、分类、联想、比较等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宝贝提高记忆力。比如,宝贝认识了苹果、梨、香蕉等,父母就可以教给宝贝水果的概念;宝贝分不清小鸭和小鸡,父母就可以引导宝贝观察小鸭和小鸡最显著的区别--小鸭的嘴扁扁的,小鸡的嘴尖尖的;小鸭会游泳,小鸡不会游泳……总之,父母可以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潜移默化地向宝贝灌输这些记忆策略。
9.背诵有益于记忆力的训练
事实说明,背诵使孩子的记忆力有相当程度的进步。人类的记忆装置,耐得住重复的锻炼,而且越练功能越强。
为了达到增强孩子记忆力的目的,与其费事地教孩子背诵生涩的古文,倒不如教他背押韵的诗,因为在节奏感下孩子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如何训练宝宝的注意力
注意力能否集中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注意力,学习的内容就记不住。因此,家长应从小训练宝宝集中注意力。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具体做法有这样四种,即视觉注意力训练、听觉注意力训练、动作注意力训练和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1.视觉注意力
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张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儿、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手里拿的是什么等等。再比如让孩子观察桌子上的水果,然后让他说出它们的名称、颜色等等,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的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兴趣了。
2.听觉注意力训练
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了,故事讲完了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假如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他的兴趣),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事先做好了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因为是带着要寻找答案的愿望去听的。当然这样做,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只顾找答案而忽略了其他内容,不过训练的次数多了,提的问题也增多了,这样孩子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整个故事上了。
3.动作注意力训练
就是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可以进行“请你跟我这样做”这个游戏,大家围一个圈,前一个人做什么动作,紧挨着他的人就学着做这个动作,第三个人又学第二个人的动作,以此类推,谁要是跟不上就要罚唱歌,可以让小朋友们一起来做这个游戏,也可以全家人一起来做。
4.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做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混合型注意力的训练难度大,注意力稍不集中就可能乱套,所以做这种类型训练要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不能操之过急,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物品的名称,让孩子把它指出来等。
除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之外,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那就是找出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对症下药,根据孩子的弱点,一方面帮助他排除和解决一些妨碍他集中注意力的因素,另一方面配合注意力的训练,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有时孩子对于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一些动作、行为不能够做到自我控制,这说明他还不能够分清楚哪些是在上课时不应该做的行为,所以就有必要帮助他建立这种纪律观念,然后再配合一些训练,在家里可以规定好学习的地方和时间,并且要求他学习时要专心学习,不做其他的事,也不随便说话,每次做到了就加以称赞鼓励,相信时间长了一定会收到成效的。
进行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
从宝宝出生时对光有反应,到6岁视力发展趋于稳定,在视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父母如果能抓住时机,教会孩子学习如何看东西,并给予宝宝良好有效的视觉刺激,能够极大提升宝宝的视敏度,可以让宝宝更清晰精确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使宝宝的智能发展指数得到明显提高。
在宝宝0到6岁期间,是大脑细胞,尤其是突触生长的旺盛期。周围环境带来的新鲜美好的刺激会使脑细胞更容易产生大量突触和树突分支,从而使孩子的大脑机能得到迅速发展。做父母的应该懂得适当地给予宝宝视觉刺激,这与宝宝将来的智力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以下是几种刺激宝宝视觉的好方法:
1.在婴幼儿阶段,最好在孩子生活、活动空间,有意识地挂红、蓝、黄、绿等各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挂图(但注意不要挂在婴儿眼的正前方,以免使宝宝的眼睛疲劳而造成斜视、对眼)。
2.您还可以把一些黑白、彩色的照片或图片放在距离孩子眼睛25~35公分的地方,从小宝宝的右眼逐渐向左移动,并解说给他听这些图片或照片上是什么或是谁。
3.到了孩子两三岁时,你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或植物园,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告诉孩子花朵是什么颜色的,草坪、天空、云彩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在家里,可以让孩子分辩水果、衣服、家具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彩色笔,并告诉他各种颜色的名称。
5.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记住一晃而过的汽车牌号;看电视的时候,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指导孩子叙述所看到的情节,学唱主题歌,记住广告词上的文字,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这样就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右脑。
别怕宝宝问问题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言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接触和观察世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着增强,家长们会发现,宝宝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幼儿之所以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他们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想学学,在看、摸、学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知识经验不足和能力有限,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点向大人们提出来,这些问题有的在大人看来是那么幼稚可笑,也有的的确使大人很难堪或者无法回答,但这是幼儿智力发育的一种表现。家长不要怕宝宝问问题,并且要对宝宝的这种什么都爱问,什么都想知道的好奇心给予满足。
家长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一要热情而有耐心。
因为在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里,蕴藏着宝贵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正是在不断地提问中增长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因此,对于孩子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嫌麻烦不回答,也不能认为孩子的问题“怪”自己不好回答而搪塞和敷衍,更不能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使自己难堪而训斥和指责,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和耐心去对待,去回答,这种热情和耐心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它会像孩子智慧火花的“助燃剂”,增强他们探究世界的信心,鼓足提问的勇气,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是有问必答。这里的“答”并不是说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家长都必须给出准确的答案,而是在孩子提问时应有所回答。这是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较简单,有的比较深奥,有的则似是而非、稀奇古怪,家长回答时,也就应该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定。像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也可以用讲故事或打比方的形式告诉他,如“为什么菜里要放盐”,就可以回答说“菜里放盐,一方面是味道好,人们爱吃,另一方面是因为盐可以让人长力气”;对于“为什么照相机对着人一闪就能出照片”等比较深奥的问题,应耐心地告诉他“你现在还不懂,等将来长大了,读了书慢慢就会懂的”。这是因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不清,而用照相机构造原理的知识来解释他们又听不懂。以这种形式来回答,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而对于似是而非、稀奇古怪的问题,则可以较委婉地从侧面回答;对于有准确答案、自己却不清楚的问题,只有如实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不太清楚,等我知道了,再告诉你。”千万不能信口开河,以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错误的知识,也容易让他形成对问题不认真对待的不良品格。
总之,只有以认真的、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提问、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才能使他们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真正达到早期教育,开发智力的目的。
学会引导宝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在父母觉得他们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什么都想动手干干,什么都想试试了。这些,在大人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孩子气而已,因为它往往是以强烈的淘气形式表现出来的。
其实不然,即使大人看来是一种很难管教的淘气,但小孩子自身却从中体会到一种完成一项事业的喜悦,自己动手干成一件事情的成功感受。要是一开始就责备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等于掐掉了孩子正在茁壮生长的嫩芽。
不过盲目的好奇心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孩子知识积累甚少,如果凡事都凭个人一时冲动盲目动手,往往后果不堪设想,像煤气开关和电源开关,都是由不得他产生好奇心的。并且,如果孩子过分好奇,一有风吹草动就想看个究竟,今后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也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那就是使孩子的好奇心与正确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好奇心变成不止的求知欲。
假想游戏益于宝宝成长
假想游戏是人类经历的一大奇迹,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虽然一些幼小的动物也玩各种游戏,但如果注意观察4~5岁的儿童游戏,就会发现:在动物游戏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具有想象力的行为,而在甚至只有18个月的婴儿游戏中就已经可见假想行为。儿童通过意象重现过去的事件或预演未来的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着人类的无限想象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充满丰富想象游戏的童年将会给未来成人应付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童年的早期即开始想象游戏并得到鼓励而持续到成年期对于人的完善意义重大。
儿童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好处有:
1.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更多地微笑,表现得兴奋、快乐和满足。相反,较少自发地玩假想游戏的儿童则显得迟钝、不乐观甚至变得有攻击性,他们会打断别人的游戏,招致父母或老师的愤怒,并在很小年纪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2.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那些假装用空杯子给自己或妈妈或玩具马喝水的儿童在证实并不存在的东西并快乐地利用它们,他们把空的变成满的,把玩具或动物想象成一个真实的物品或者一个婴儿,并通过它们进行角色假扮,因而把自我和环境区别开来,获得对自身身体、运动和周围环境的力量感觉,并表现出对环境对象的控制能力。
3.有助于儿童意象技能的锻炼和培养
人类之所以能够组织和使用复杂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意象。这是一种重演过去事件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复制已经逝去的气味、味道、声音或视觉。这正是我们常用来打开记忆仓库的钥匙,而记忆则是人类学习和智力增长的关键。
儿童的假想游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意象。在假想游戏中,是靠意象不断地复制角色、情景和词汇,使意象技能不断地得到锻炼,因为和图像连在一起的词汇比抽象词汇更容易记忆。因此这将十分有助于儿童词汇的学习和阅读。
4.有助于儿童表达技能的提高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不同,他们的思想或意识流是直接通过词、句子、动作或声音来表达的。在假想游戏中,儿童会立刻说出他们正在经历或知道的每一件事。通过听他们自己说话或听游戏伙伴说话,儿童其实在操练词汇,学习表达自我的新方法,学习辨别句子或词语的细微差别。
5.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
在假想游戏中,儿童能够假扮不同的角色,他能从其原来的儿童角色变成父母、医生或老师。儿童不仅模仿成人的举止和表达的语句,还体验到成人对儿童的情感。这是儿童同情和移情发展的基础,它帮助儿童掌握成人交际中许多微妙的东西。一项对城市贫困儿童的研究表明,当儿童接受过创造性的训练后,他们有关自我和他人的绘画就会改变,词语表达性增加,并会进一步意识到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差异。
6.有助于儿童在新情境的角色学习
通过父亲、孩子、教师和警察等假想角色变换,儿童对于其周围不同人物的意识和作用得以发展。如玩假想学校情境游戏的儿童会发现学校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吓人或充满敌意。一项对儿童的研究表明,那些由于家庭原因没有得到适当学前培训的儿童会因为参与假想学校情境之类的游戏活动,而对日后的学校情境更容易适应。即使在那些与现实联系并不紧密的诸如冒险或探险的游戏中,假想角色也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在历史课、新闻、电视和书籍中遇到的内容。
锻炼宝宝的方位意识
所谓方位意识,是指儿童对左右、上下等方向位置的认识。宝宝的空间感是通过运动和触觉来感知的。加强空间方位的刺激,既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还能更好地开发右脑。
你可以做的:
1.经常带孩子出游。
2.在外出时,引导孩子识别并记住一些植物、建筑物和路标等,帮他回忆走过的地方,绘制一些简单的地图,让他学会辨认自己所在位置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空间感。
3.经常有意识地对孩子说些方位术语,比如:早晨起床给孩子穿衣时说:“伸出你的左手,再伸出你的右手。”穿裤子时说:“来,先把右腿穿上,再穿左脚。”在穿鞋、洗手、吃饭时都可以用左右来强化方位意识,在给孩子取奶瓶时说在桌子上面,给孩子拿玩具时告诉他是在床下,让他自己去取抽屉里的皮球;孩子要换衣服,告诉他衣服在外面晒着,教孩子向左、向右、向后的转法。通过这些训练,使孩子较快地辨别上下、左右、里外等方位,使左右脑更协调地发展。
早期培养儿童的方位意识,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而且能给以后的入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阶段,孩子能对科学产生兴趣吗?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呢?这些是每一个家长或教师都想知道的问题。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它们就是孩子身边的花草鱼虫,是孩子常见的风、云、雨、雪、起雾、下霜等自然现象,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观察的对象。小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看到一些事物,他常会天真地问:“小鸡娃有妈妈和爸爸吗?”、“月亮有家吗”、“为什么大树冬天要落叶子”等等。这些都说明孩子对这些事物产生了兴趣,家长如果认真给予回答,孩子的兴趣就能得到保护。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及时、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能力,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慢慢地诱导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
另外,为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父母可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材料,如木块、条形磁铁、小瓶、小石头、各种纸等,让孩子经常摆弄,逐渐认识它们。
如果有时间,父母还可以同孩子一起做些小实验,诱导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孩子将乒乓球表现弄凹下去了,你可教孩子把凹下去的一面放在开水里烫,让它重新鼓起……以此吸引孩子的兴趣点,从而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世界”。
不要总以为科学研究距离孩子还太过遥远,是他们长大以后的事。特别是在幼儿期,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确的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真的等到长大以后才来做这些工作,未免为时太晚。
从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使人精明,而且是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但很多人学不好,觉得它枯燥乏味,抽象难以理解。其实,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碰到“数学”,做父母的只要细心、耐心、热心,就会使你的宝宝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走进“数学乐园”。
1.从玩具中学数学
现在的宝宝都非常喜欢玩具,在玩具的购买和玩耍中就可以教给宝宝一些“数学”。比如,当宝宝想买某玩具时,先让他自己问清价格,然后打开钱夹教他认识人民币。由于他想买玩具,所以精力集中,兴趣浓厚,比单纯学数数,学加法,认识元、角、分,死记1元=10角、1角=10分,效果又快又好。这样由易到难反复多次,你的宝宝还未进入小学就已具备了一些简单的计算能力。当玩具买回来后,在玩中还“有机可乘”。假如买回一套积木,宝宝正处于新奇和想认识、触摸它的时候,可教他认识几何形体,告诉他“球体、球形、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正方形、长方形”等。假如买回的是一盒卡片,可以让宝宝数一下共有多少张,给每张编上号,还可以玩“平均分”的游戏,这样在会数数的同时又能写数,还懂得了“整除”、“平均”的概念。
2.从餐桌上学数学
平常用餐时,可训练宝宝做准备工作,先摆好椅子、筷子,再数数有几个菜碟,几个饭碗等。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就可让宝宝大显身手,先数有多少人吃饭,需要多少椅子、筷子,然后一一摆放好。等客人入席后还可以让他发酒杯,或者告诉妈妈需要多少酒杯,几位叔叔,几位阿姨,几位小客人。这样既培养了宝宝爱劳动的习惯,又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给客人留下了热情、礼貌的好印象。
3.从公园中认识数字
节假日带宝宝出去玩时,也不要错过学习的好机会。当走在街上时,可以引导宝宝数一下有多少盏路灯,有多少家店铺等,这既复习了“数”的知识,又培养了他的社会观察能力。当走进公园时,和孩子一起留心有多少种玩具,有多少种盛开的鲜花在公园里,计划用多少时间以及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一边游戏一边就认识了这些数学乐园中的新朋友。
4.故事中学习数学
宝宝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做父母的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做好启蒙老师。父母可以有意讲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例如:草地上有5只山羊在吃草,又来了6只山羊,总共有多少只山羊?接着又讲: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两只,还剩下几只?接着又讲:树上有9只小鸟,有一个猎人用枪打死了1只,还剩下几只?这样通过故事既让宝宝学会了加、减法,又知道了一些自然界中的常识。
5.从图画中学习数学
很多宝宝都喜欢绘画,可以通过简笔画来学习数学。例如:有两堆苹果让他放在一起,并写出算式等等,通过绘画,还可以启蒙“乘法”知识,让宝宝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做父母的只要用心捕捉机会,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就完全能使你的宝宝轻松愉快地进入“数学乐园”,并对抽象、难懂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如何培养宝宝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有所作为,不惜花钱花精力陪孩子学这学那,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结果往往是“一阵热”之后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有的孩子对学习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完全是被逼的。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因此,当孩子没了兴趣后,学什么都不会学好。不少家长为此大伤脑筋,却无可奈何。其实,孩子的兴趣不稳定是正常的,只要家长注意引导和培养,是可以坚持和稳定的。那么,怎样培养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1.让学习活动具有趣味性,尽量使活动游戏化
注意为孩子提供形象直观、可供操作的物体,排除周围干扰,保证孩子全身心参与活动。例如,为了让孩子了解摩擦生电和溶化现象,就必须准备钢笔、梳子、纸屑和糖、盐、水等,与孩子一起做实验,让孩子在操作中对这些现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兴趣。
2.多给孩子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有积极愉快的感觉在布置任务时,要讲明任务的重要性,帮助孩子理解任务的意义,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注意的是,布置的任务必须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有成功的喜悦,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既能增强自信心,又能保持学习兴趣。
3.注意间接兴趣的培养
有些活动的过程比较乏味,孩子只对结果感兴趣,这就需要强化结果来激发兴趣。如果想演出得奖,就要认真排练。注意经常变换组织形式,让孩子产生新鲜感,防止因过分单调而引起疲劳。
有助孩子学习的5项技能
写字、翻书这类小事,是孩子学习时必然遇到的,但如果要做好,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孩子具有相当水平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才能胜任。有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落后,就会影响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一般情况下,父母往往对这方面发展的能力不很敏感,而学校的老师却常常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当然,有些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一时表现出落后一点,家长也不必紧张,及时抓紧锻炼,迟早是会赶上其他孩子的发展水平的。除了极少数孩子可能需要去看医生。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应注意发展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运动能力。下面列出的是五六岁幼儿应该具备的5种重要的基本技能,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练习:
第一项基本技能:接球与拍球
孩子进行接球与拍球游戏,可以发展孩子基本的“手--眼协调”和反应技能。达到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这样就能较好地建立大脑反应和肌肉动作之间的记忆联系。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球星么,要知道,许多运动明星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第二项基本技能:学习用剪刀与握笔
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用剪刀与握笔写字基本上是每个孩子都会做的事情,但是由于这项本领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感觉和记忆技能做支撑,有些孩子还是掌握不好。要想让孩子拿好笔、用好剪刀,一定要多做练习。父母可以安排孩子做一些有趣的练习活动。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小镊子,请他试着往大大小小的碗里夹豆子,或是用剪刀剪剪小草棍什么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有兴趣。
第三项基本技能:拼图
学习拼图也是有助孩子学习的一项技能,从发展孩子的运动技能来看,并不是说孩子能拼的块数越多、图案越复杂就越好。在这里,拼图的目的很明确:在发展孩子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同时,提高孩子运用小肌肉进行精细运动的能力和空间技能。使用那些图案简单的大块拼图就行。
第四项基本技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性
保持身体的平衡也是发展运动技能的重要内容,而且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有不少活动对平衡身体有要求。父母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较了。如果他做不好、站不住,他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可是,平衡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好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和孩子一起练习金鸡独立的动作。比如在家里划一条直线练习走平衡,在一个点上站立不动练习金鸡独立,或踮着脚尖上台阶等。父母不要操之过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一定会进步的。
第五项基本技能:扣扣子与拉拉链
现在孩子的衣服穿脱起来都非常简单了,孰不知,这种简单的衣服往往会让孩子失去对手指进行锻炼的好机会。因为,若干年前,衣服需要系扣子,鞋子需要系鞋带,孩子的精细动作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得到锻炼。不过,让孩子给玩具娃娃穿脱衣服也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要是有的小男孩觉得这么做太“幼稚”了,不妨让他给自己喜爱的大动物玩具穿上小小孩的衣服。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穿一些带扣子(按扣也行)、带拉链的服装(上衣)和需要系鞋带的鞋子,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小肌肉,同时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发掘宝宝潜在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能可分为八种类型,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对于儿童来说,这些智能并不是时刻都能体现出来的。因此,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全面、细心地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从而挖掘出他的智力潜能,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孩子学习在6岁之前就应开始。事实上,孩子在4岁时已具有成人智力的一半,到8岁时则为80%。根据儿科专家指出,越是年幼越能吸收和学习知识。因此,孩子教育应由家中开始。
婴儿期(出生至15个月),孩子的脑袋像海绵,很容易大量地吸收知识。因此,在孩子出生数天内,就可以给他一些黑白或红黄色有声玩具。他还喜欢看到熟识的脸孔,如妈妈、爸爸、保姆等。还可以在孩子床边挂些图画。到了两个月时,可在他身边挂些他能触及与可握玩的有趣物体。到了1周岁大时,你可以用一些纸片,上面写上最简单的字,一边说一边让他看,从单字渐进到简单的句子。
学习期(15~30个月),要让孩子学习正确的语言,应尽量用成人语跟孩子说话,此时,你甚至可以在母语之外,教他讲简单外语。
学前期(2岁半至3岁半),此时应鼓励孩子独立。例如,让孩子倒果汁,自己穿衣服,做些简单的家务及让孩子选择衣服或食物,这样可以鼓励他做决定的能力。同时鼓励他多提出问题,让他多思考。
进学期(3岁半至6岁),此时期的孩子已在语言上熟习。但他仍要模仿大人的说话及举动,如果你在他学习期已给他字卡,此时他要阅读儿童故事。鼓励孩子写信给朋友或亲人,虽只是一些短句也不要紧。此时孩子的脑里充满问号,你不妨在他发问时,反问他,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给孩子表现潜能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成长的期盼,当看到人家的孩子表现杰出时,不少家长常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这种一味埋怨孩子的做法不仅是徒劳无益的,相反会伤害孩子的幼嫩的自尊心。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潜藏的才能,即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儿童也是这样。发挥出孩子的潜能,给其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每一位家长应当着力去做的事。
留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性却有创意,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
制造机会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过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给孩子表现潜能的机会是需要家长的耐心的。有些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一题复习……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书的“天资”睡着了。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了。
给予鼓励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的打击、批评,孩子会害怕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终其一生都要靠父母所希望的。
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做父母的不仅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宝宝乐观情绪的养成
专家研究发现,快乐的人们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乐观的世界观,亲密的家庭关系,善解人意,众多好友,坚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能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其求知欲、智力及上进心发展。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位同在一个班级学习电子琴的孩子,其中一位孩子的家长经常用鼓励的方式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显然孩子的弹琴取得很大的进展;相反,另一位家长由于求成心切,经常斥责孩子,使孩子心理产生压力,情绪紧张,弹琴进步很慢,最后不得不半途中止。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
过度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要用乐观的态度给孩子解释,让他知道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地责备孩子。不要经常厉声厉色地斥责孩子,以免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老是处于不舒畅的紧张状态。
2.父母是孩子的表率
父母自己首先要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很难相信一个整日愁眉苦脸的父母能够教育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因为,你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孩子相处时,你必须乐观,即便你面临着下岗、疾病或诸如此类的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3.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感到自己很幸福,生活得很愉快,会使他的性格开朗、活泼,兴趣广泛,非常乐观。反之,经常吵架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性格内向,情绪忧郁。
4.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
当孩子的想法与自己发生冲突时,不要以命令式的口气强行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样孩子会产生反感。
5.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和多种爱好
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情趣,可保持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
6.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
要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愉快感,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变得乐观向上了。
7.当孩子情绪低落时
家长应帮助孩子调节心情,让他保持愉快的心境。俗话讲:“悲伤心,怒伤肝,不悲不怒活神仙。”倘若孩子长期情绪不佳,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所以,家长一定要设法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利于身心健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需要社会、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只有用乐观的情趣才能克服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消极悲观的态度不可取,用乐观的精神对待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自律意识从小培养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说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科学决策,正确选择,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良好的自律意识,是儿童健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对孩子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启蒙教育,注意培养其积极健康的自律意识,将使孩子们终生受益。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以下几点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第一,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我,是培养自律意识的前提。因此,在称呼上,父母应该直接叫孩子们的姓名,让孩子知道“我就是某某”、“某某就是我”,使孩子们形成正确的自我主体概念,最好不要凭一时的心境和情绪,用“心肝”、“宝贝”、“肉肉”之类的昵称或“****养的”、“****的”之类的谩骂替代孩子们的姓名,否则将导致孩子们自我主体概念的异化;在生活上,父母应尽量让孩子们保管自己的衣物鞋袜等日常用品和玩具,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让孩子们知道“我有什么”、“什么是我的”,使孩子们形成准确的自我拥有概念;在行为上,父母应鼓励孩子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某些经常性劳动,如扫地、抹桌子等,最好成为惯例,让孩子知道“我该做什么”、“什么是我该做的”,使孩子们形成明确的自我责任概念。
第二,培养自律意识的核心,是对儿童进行爱心教育。与基于挫折而形成的被动自律相比,基于爱心而形成的主动自律能使儿童体验更多的愉悦感,更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法则。父母应帮助儿童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如衣物、食品、玩具、书籍等,特别要重视死亡教育,使孩子们懂得生命诚可贵,绝不像当前许多电影电视和儿童画刊渲染的和电子宠物示范的那样可以死而复生,教会孩子热爱自我。父母还应该正确引导儿童关心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一草一木,有好吃的要留一份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好玩的要舍得与同伴分享,教会孩子热爱他人和环境。爱心教育不仅能强化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孩子将自我与环境严格区分开来,还能帮助儿童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从而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创造精神。
最后,父母要知道培养儿童自律意识的必要手段是对儿童要严格要求。对儿童来说,从他律到自律是必经的过程,父母应切实履行好教育者的责任,当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实现家庭的教育功能。当孩子无理哭闹时,父母要狠得下心,切忌“眼泪哗哗,要啥给啥”,以免儿童形成蛮不讲理的性格;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及时指出,严肃批评,千万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能包庇袒护,助长其恶习。
锻炼宝宝的独立性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婴儿最初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家长应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虽然和每一个人一样,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但是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消极地完全“l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孩子对我们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既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想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主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的确,孩子在智力劳动上是否有自主性,更易为人们所忽视。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品质。
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有头脑的人”,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纶,它也会和你擦肩而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往往总是成人替孩子去捕捉机遇,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同成功,总是容易以失败者的面貌活着。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善于自己去抓住。
7.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但是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它。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如在编排板报时,在排练节目上,自然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追求真理,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很难有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当中,这些弊病不会产生。虽然孩子的争论有时会走一些弯路,但最后的正确结论,终究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实的,也就必然十分宝贵。
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孩子从小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但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竞争呢?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9.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而一些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真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是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而缺少引导的地方,孩子的创造性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
训练宝宝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体现在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在面临挫折和艰险时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如何使你的孩子具备顽强坚韧的性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而游刃有余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应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首先,让孩子勤思考。遇到问题应先让孩子自己分析思考,找出“为什么”,提出“怎么办”,当然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可适当启发诱导,然后家长再根据孩子的意见加以正确指点,而不是一切由家长包办,一切凭家长的想象由家长说了算。其次,让孩子勤动手。在孩子的生活起居中,注意让孩子学会自己料理生活,根据其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要求,教会孩子不同的生存知识与技能,如穿衣、叠被等日常操作应逐渐让孩子自己完成。
2.加强体育锻炼
******同志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运动能力,而且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并使孩子产生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这确实是增强孩子生存能力的良好途径之一。体育锻炼除进行一些寻常项目训练外,还应教孩子一些特殊本领,如游泳、攀登等。
3.适度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这是人们早已认识的真理,可现在许多孩子却缺乏劳动。其实,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一些知识、技巧,得到体能、实践的锻炼,而且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享受,还能训练机体的协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劳动让孩子体会到艰辛。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给孩子留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劳动,让孩子经受劳动锻炼。
4.非智力因素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人际交往、吃苦耐劳、个性气质行为等。为什么有些在校的尖子学生,进入社会后却碌碌无为?为什么面对困难和烦恼,有的人轻松愉快、若无其事,而有的人却情绪沮丧、精神沉沦呢?确实,一个人能否成材,并非完全取决于智力,而是取决于其社会性发展。中国有句俗话说:“勤能补拙”。个人智商再高,但不想服务于社会,什么事也不愿做,或遇到一点困难挫折便一蹶不振,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难成大业的。
5.进行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要说缺的话那就是“吃苦”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孩子不知生活的艰辛而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惰性;长处顺境备受呵护,使孩子抗挫能力非常弱,一次考不好就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要使孩子身心和谐地发展将来满怀信心走向社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勇向前、善拼搏,在生存的道路上能变挫折为动力,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从儿时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培养宝宝集体适应力
孩子由家庭的单独生活,单独教养转变为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集体教养,全在生理上、心理上引起很大的变化。本来,孩子在家庭中,每天都处于中心地位,父辈、祖辈同时在关注着他。而进入幼儿园后会碰到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么多小朋友在一起活动和生活,而教师只有几个;一切都要遵守规矩,尤其是会碰到某一方面比自己能干的孩子,他会产生一种失落和不安的感觉;再加上幼儿园内吃饭有规定的时间,不到时候就没有吃;许多生活都要自理,如穿脱衣服、午睡要自己睡等;特别是一进幼儿园就看不到自己熟悉的家长了,所以,特别不习惯。
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只要家长配合好,给孩子做些工作,就能够减少他们的哭闹,缩短孩子们的适应期。
孩子刚入托(园)时,家长可将孩子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向教师、阿姨介绍,以便与老师、阿姨相互配合,帮助孩子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为使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刚入托(园)时,可以先日托,以后逐渐过渡到全托;或开始一周接二、三次,渐渐地一周接一次。
孩子入托(园)后,家长应该经常教育和启发孩子对托儿园、幼儿园的兴趣,接孩子回家后,可以从正面引导孩子,问问老师教什么歌了,托儿所、幼儿园有什么好玩具,班里共有多少小朋友等,使孩子对幼儿园有向往心理。当孩子哭闹或调皮时,千万别用“你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回托儿所、幼儿园。”“你再哭我就告你们老师”等类的话来训斥孩子,也不能当着孩子面责备老师或批评阿姨。不能问:“有小朋友欺负你吗?”“老师好不好?”“阿姨批评你没有?”等,否则使孩子对托儿所、幼儿园感情疏远,把去托儿所、幼儿园当作一种惩罚和负担,使孩子对老师、阿姨产生不信任感。
为了让孩子在托儿所、幼儿园生活得更好,家长应该与老师、阿姨建立密切联系,支持他们的工作。家长接孩子时,可以问问孩子的情况,回家后与孩子一起总结优点与缺点,根据孩子的毛病,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二点要求,并让他到托儿所、幼儿园时能做得到,托儿所、幼儿园所举办的活动,如“六一”儿童节、新年晚会等,家长最好去参加,对他们的活动给以适当表扬,使孩子热爱自己的小集体。
当孩子回家时,父母可根据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让孩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等,提高孩子对集体生活的熟悉性与习惯性,缩小家庭生活与入托(园)后生活的差距,消除孩子对托儿所、幼儿园的陌生感,对老师、阿姨的要求不再感到困难或害怕,每次都能高高兴兴地去托儿园、幼儿园。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经过家长与托儿所、幼儿园老师、阿姨的共同努力,孩子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健康成长。
舞蹈有益宝宝的成长
舞蹈对幼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幼儿,舞蹈可以教他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何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如果从幼儿期就开始进行舞蹈教育,并贯穿一生,它对人的身体、思想、精神等各方面将大有裨益。正如一位舞蹈家所言: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可以传播文化知识、传授舞蹈技艺、陶冶人的精神。
舞蹈教育益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舞蹈有助于提高人体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锻炼肌肉,改善体形,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性。
2.舞蹈可以丰富人的知识,使人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角度理解和欣赏艺术。
3.舞蹈可以唤起美感,赋予动作和形式以新意。
4.舞蹈有助于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换个角度来说,舞蹈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锻炼身体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思想美和身体美的体现。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舞蹈帮助我们感知和表达自我,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知识的主体,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分享。对于舞蹈的本质,人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发现。由于舞蹈能够使儿童协调动作、思考和感觉,所以说舞蹈教育对儿童的身体、心智和情感发展大有裨益。
总之,无论孩子将来是否从事舞蹈事业,舞蹈教育都能使他们得到身、心、情感、智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当然,要想让孩子在舞蹈专业上有所成就,则需经过许多年的教育、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