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之手
28002500000016

第16章 普法战争后德国的目标

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德国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此后电学理论迅速完善,而科技人员则很快研制出发电机,至1870年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如浪潮般扑面而来,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又迅速被应用在工业上,而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工业幸运地得以大量使用新技术,这反过来又大大提高了德国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科学技术也得到非常良好的发展,德国由此成为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科研基地。德国西门子工厂早在1866年就制造出一部发电机,到普法战争结束后,西门子制造的发电机已经能实际应用,而电动机的问世又标志着电能能够转化为机械能,这就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成就就是内燃机的出现,这也是诞生于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1890年左右柴油机研制成功,内燃机的诞生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还出现了航空、电讯、远洋运输、冶金等一系列重大的革命,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作为大量应用新技术的德国工业也就能以更快的脚步超越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当时德国的工业实力已经仅次于美国。

完成统一、工业超越英法,这使得普法战争后的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但这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德国市场早已饱和,大量的工业产品需要新的市场,另外,德国也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而作为刚刚崛起的德国,它没有英国、法国那样的广阔的殖民地,甚至都不如比利时这样的小国拥有的殖民地多——德国拥有的殖民地面积不过290万平方公里,人口1230万,不及英国的英国殖民地面积的1/11和法国殖民地面积的1/3,也就是说,刚刚崛起的德国就遇到了一个瓶颈——力量在增强,但空间十分狭小。

后起的美国和日本也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都在寻找突破瓶颈的办法,那就是扩大空间,在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那就只有掠夺他人的空间了,为此,日本向朝鲜、中国发展,美国则选择了老弱而又拥有大量殖民地的西班牙。至于手段,那就是战争了。

卑斯麦在完成统一战争后,也对德国未来的发展空间感到担忧,但他反对同时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和更加强大的陆军,因为他清楚,德国应该避免与英国在海上决战,德国还没有在海上击败英国的能力,但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则是必须的,然而,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虽然很清楚自己“没有像俾斯麦那样同时在空中玩8个球”的技巧,但却有一个比卑斯麦更加宏大的理想,那就是象英国一样拥有广阔的海洋,因此,建造一支能与英国舰队媲美的“巨舰大炮”舰队就成了威廉二世的梦想。

整个19世纪可以说是一个英国的世纪,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达到了鼎盛时期,但一进入20世纪似乎这种辉煌很快突然出现了退色,英国海军强国的地位不断出现了危机。

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势头,而东方的日本在对马海峡一战后成为一个新的海洋势力,而最让英国担心的则是德国的强大威胁——德国在统一之后就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的男主人,法国屈尊成了一个懦弱的女管家。

1900年后,英国进入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曾经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优势已经筑逐渐显现出颓势,德国、美国和日本甚至法国正在迅速夺走英国的市场份额。德国在进入20世纪后就迅速成长为一个工业强国,而这时最令人担忧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孙威廉成了德国新皇帝,这是一位拥有海洋血统的德国皇帝,他几乎生来就对海洋怀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后崛起的德国没有英国、法国那样广阔的殖民地,而他强大的工业能力又急需扩展市场,于是,德国传统的军国主义、强势的海洋皇帝威廉和急剧膨胀的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用武力夺取海外市场就成了德国唯一的选择。

1859年1月,德国用101响礼炮祝贺小威廉王子的诞生,这位威廉王子自小就对英国庞大的海洋势力和强大的海军羡慕不已,但他的国家却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大陆强国,海洋似乎从来没有成为德国的领土,当时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但他的海军却总是像一个蹩脚的海盗,只能在德国海岸线附近巡游。而德国议会、国会却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因为他们认为德国的利益就是在陆地上,海洋对德国来说不过是一道风景。然而,德国海军司令部却有一个和他们的皇帝怀揣着一样梦想的一个上校——提尔皮茨(Tirpitz),尽管他当时只是一个校级军官,但他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德国海军战略理论:他认为,依照德国的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德国完全有能力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而这支舰队能够与英国舰队抗衡,而且由于德国与英国本土距离很近,在当时英国进行全球争霸的时候,德国可以就近威胁英国的后院,这就能够迫使英国不得不面对德国。

提尔皮茨并非仅仅是纸上谈兵,他不仅说服了威廉皇帝,而且他和皇帝一起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宣传队伍,那是由德国最好的大学教授、海军专家和演说家组成的鼓动队伍,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德国城市和乡村,这次宣传相当成功,整个德国都开始从漠视海洋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倔强而强硬的德国人开始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自然,国会无法忽视这种强大的舆论呼声,而且,对马海战的影响也传播到了德国,这使得德国政客们幡然醒悟,失去海洋,就意味着失去利益。于是,一向以坚决果断著称的德国人于1907年称为世界第二海军大国。

与德国针锋相对的英国也立即寻找到一位能与提尔皮茨相对抗的海军规划者,那就是杰克·费歇尔,他于1904年称为英国海军部长。

费歇尔一上任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命令将100艘过时的老旧舰船全部退役,以便腾出资金建造新战舰。同时,他还主持了一个海军战略发展的研究项目,目的是分析今后决定海战胜利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项目研究的结论是:未来海战取胜的关键角色将是快速的装甲巡洋舰,而大型的战列舰将不断受到潜艇、鱼雷、水雷的威胁,迟早将退出海战舞台。

然而,这个结论既显得言之过早又显得切中要害,在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正是凭借速度较快的巡洋舰保持了整个舰队始终处于有利的战位,然而最终决定对马海战的却是300毫米的巨炮,那些150毫米、200毫米、250毫米的舰炮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另外,鱼雷也是这场海战的主角之一。

于是,最终,英国还是决定向“巨舰大炮”方向发展,因为似乎这更为重要。

1906年2月,英国最宏伟的战舰“无畏”号下水,这由此开创了一个“无畏时代”,即巨舰大炮时代。“无畏”号排水量15000吨,长162米,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合金技术,同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涡轮推进系统,这使得它的速度高达21节;“无畏”号装备的武器也是当时最先进的,也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它上面装备了10门300毫米火炮。

然而,更重要的是,“无畏”号引发了一场危险的游戏——波及世界的海军军备竞赛。

“无畏”号战舰的阴影首先就遮蔽了德国海岸线,德国对这种海上庞然大物感到惊恐,然而,德国不轻易屈服的性格立即就决定迎接挑战。

德国最大工业公司克虏伯公司建造了一个造船厂,同时在大力收购金属镍,这是一种能增强钢强大的必要金属原料,克虏伯公司接到了大量的“无畏”级战列舰订单。另一方面,意大利也开始了四艘战列舰的制造计划,美国、日本也纷纷作出反应。

1911年,一战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这迫使英国再一次开始建造另一个战列舰系列,即“伊丽莎白女王”战列舰系列。这是当时比“无畏”号还先进的战列舰,因为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燃油推进系统,这比需要大量煤炭的推进系统先进了许多,也节省了相当大的空间,而且,“伊丽莎白女王”系列采用的是口径380毫米的巨炮,它能发射908公斤的炮弹,射程超过20公里。

此时,不甘落后的美国和日本也先后下水了无畏级战列舰,这使得世界进入一个无畏级战列舰时代。美国的“密执安”号和“南卡莱罗纳”号稍后也下水,尽管它装备了全部大口径火炮,但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航速只有17节;1910年,日本的第一批无畏级战列舰“川崎”号和“摄津”号,这两艘战列舰上装备有6座双联装火炮,首尾各一座,两舷各两座,共计12门主炮,口径为305毫米,航速也是高达21节。不久,日本还建造了“金刚”级战列舰。

“我们有船只,我们有军队,我们还有钱”,英国人尽管对自己十分自信,但德国公海舰队显然还是让他们感到如芒在背。自从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当1888年威廉二世登上了德国皇位后,认为德国要想真正的称霸世界,不仅需要强大的陆军,还必须有一支能对抗英国的海军。这位充满海洋梦想的皇帝就参照了英国海军的模式,准备建造一支强大海军。1898年,德国通过了《海军法案》,在海军上将冯·提尔皮茨的领导下,一个大型的造船计划开始了。

到了1914年,德国已经有了14艘无畏级战列舰,但英国皇家海军此时的无畏级战列舰是21艘,在这场遍及世界海军强国的竞赛中,所有的海军强国都拥有了数量不等的这类战列舰,美国和法国各有10艘,俄国和日本各有6艘,意大利有4艘。并且,无畏级火炮的口径也在不断扩大,从早期的305毫米逐渐增长到357-420毫米,这已经大的惊人。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上的巨炮口径达到了380毫米,其火炮射程也将近13公里。

德国为了与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对抗,开始建造自己的“无畏”级,德国人称之为拿骚级战列舰。该级战列舰共有四艘,分别以普鲁士王国的四个主要省份命名,即拿骚(Nassau)、威斯特法仑(Westfalen)、莱茵兰(Rheinland)、波森(Posen)。

在英国的“无畏”级建造之处,德国海军决策者们对此反应迟钝,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是对1901年型的旧式战列舰进行改造工作,加强装甲防护。但对马海战后,德国和世界都看到了这种巨舰大炮的威力,于是,德国迅速在威廉二世皇帝的督促下参照英国的新无畏舰开始设计德国海军自己的战列舰。与无畏号不同的是,德国拿骚级战列舰采用6座双联11英寸主炮,口径虽然小于无畏号的12英寸,但是射速比英国海军的舰炮要快,而且可以保证在每个船舷方向都有八门主炮同时射击,这就在单位时间里比无畏号的火力要强大。但拿骚级的不利之处也很明显,德国人因为觉得新型大型蒸汽轮机还不够成熟,因而拿骚级还是采用老式的三缸往复式蒸汽机。

从1907年开始,德国海军向船厂发出了拿骚级战列舰订单。威廉港的皇家造船厂建造拿骚号;另外三艘分别由不来梅的威塞尔船厂、斯德丁的伏尔甘船厂和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建造。这四艘拿骚级服役后都编入第一战列舰队。

除拿骚级外,德国公海舰队还开始建造赫尔戈兰级战列舰。那是因为就在德国开始建造拿骚级的同时,德国人发现英国人已经在建造安装有343毫米巨炮的战列舰,这让德国人感到自己的280毫米主炮已经显得火力微弱,于是决定在新建造的四艘战列舰上安装口径为305毫米的主炮,同时为了增加战舰的机动能力,在这一级战列舰上安装了大型推进系统,这使得这类战列舰拥有三座烟囱。该级舰以德意志帝国的四个地区命名。

然而德国公海舰队的真正核心是凯撒级战列舰。凯撒级战列舰是公海舰队最大的主力舰,五艘凯撒级在一战期间成为德国海军战斗力量的核心。该级舰共有五艘:“凯撒”号、“腓特烈大帝”号、“凯瑟林”号、“阿尔伯特国王”号、“路易特波尔德摄政王”号。凯撒级是第一级使用蒸汽轮机动力的德国战列舰。

此外,德国公海舰队还有国王级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是第一级采用全部主炮沿中线布置方式的德国主力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当舷侧舰炮进行射击时,可以保证每个方向都有10门主炮同时射击。该级共有四艘。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公海舰队中另一级战列舰,这是德国受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影响而采用380毫米口径巨炮的战列舰,但这级战列舰仍然采用煤炭蒸汽轮机,因为德国认为如果采用当时先进的以油/煤混烧为动力或者燃油动力系统的话,当战争爆发后,受英国控制的波斯湾和受俄国控制的巴库都将断绝对德国的石油供应,这必然会导致战舰无法出航。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共有四艘,即“巴伐利亚”号、“巴登”号、“符腾堡”号和“萨克森”号。

此外,德国还有布吕歇尔级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得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和冯·德·坦恩级战列巡洋舰,以及毛奇号、戈本号战列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