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百年北大讲授给青少年的人生智慧
27999900000115

第115章 附录(2)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7岁开始读书,12岁师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往到北平。1923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故乡》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文学巨匠。

1913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初,开始主持并着手革新《小说月报》,连续撰写《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等文章,表露对于文学发展的基本见解。

1926年他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以茅盾的笔名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7年9月~1928年6月,茅盾完成《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等作品。1930年回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

20世纪30年代是茅盾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期,完成中篇《路》《三人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的杂文、文学评论和作家研究专论。1933年1月,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把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献身于抗日救亡活动,陆续完成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话剧《清明前后》和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这时期茅盾的文学工作着重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著作有《鼓吹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晚年写有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林语堂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进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他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现代文学大师,著名学者。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加入《新潮》诗社;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秋,创办《诗刊》;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他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被公认为早期白话散文的典范作品,以“漂亮而缜密”的写法,朴素自然而意味隽永,平舒蕴籍而感染力强。朱自清对口语体语言颇有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虽说仍是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正是朱自清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15年秋梁实秋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

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4年梁实秋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梁实秋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共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

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为古籍整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

唐敖庆

唐敖庆(1915~2008),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他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作出了业绩。他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创建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

唐敖庆是中国量子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在分子设计和合成新材料方面已经或即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选

王选(1937~2006),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54年至1958年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教授、所长。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他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徐光宪

徐光宪(1920~),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

曾就读于著名的春晖中学,受到夏尊、朱自清、李叔同(弘一法师)等著名前辈的熏陶。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50年代,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

根据弱配位平衡与吸附平衡的相似性,提出配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从而可以简便地描述溶液中弱配位平衡过程。

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徐光宪热心教育事业,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兼任多项学术职务,为培养科技人才倾注了心血,至今他已发表论文400余篇和10本教科书及专著,由于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宪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严宗达

严宗达(1926~),固体力学与结构工程专家和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力学教学工作和固体力学、计算力学、结构工程以及数学方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津大学创办并发展了工程力学专业,在对澄清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功的定义”“变形体虚功原理”“角应变的定义”等做了大量工作,在广义富里叶级数的应用及多种解析与数值结合法(如有限板块法、有限球层法)的建立上作出了贡献。

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47年他转到天津北洋大学本部,1948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他曾因学业成绩优异,于1947年和1948年两个年度获得由基督教青年会颁发的国际奖学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改名天津大学,仍任助教。1952年任讲师,1962年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

几十年来,严宗达亲自主讲过涉及应用数学、力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多门课程,其中包括:工程数学、结构力学中的富里叶级数解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高温结构强度、热应力、蠕变、连续介质力学等,为适应目前改革开放形势,严宗达又为工程力学专业开出桥梁工程课程。

除了围绕教学开展的研究工作外,他还在力学的学术领域作出了不少建树,在固体力学、计算力学、结构工程以及数学方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发表论文80余篇。

秉志

秉志(1886-1965),字农山,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际潜。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

1908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毕业。从20世纪20年代起,长期从事中国生物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工作,是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他培养出一批不同分支领域的早期动物学家,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50年代后,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秉志的学识极为广博,在读书时期,他从昆虫学一直学到人体解剖学,从事研究工作又触类旁通,范围更广。他在形态学、生理学、分类学、昆虫学、古生物学等领域均有重要成就。他生前发表学术论文65篇,将其初步分类,在脊椎动物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有28篇,其中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理学约占半数,昆虫学及昆虫生理学7篇,腹足类软体动物分类学11篇,动物区系6篇,古生物学11篇,考古学1篇。由此可见,秉志最擅长形态学和生理学,尤其精于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学,在昆虫学、古生物学和腹足类分类学的研究方面也很有声望。

于敏

于敏(192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氢弹之父。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从而起到关键作用。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曾用名圆、星藩、援国等。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出身药商家庭,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辛亥革命时,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他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他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陈垣从教70多年,任职大学校长46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人才。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至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1949年后,他还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出版。

周祖谟

周祖谟(1914~1995),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语言学家。

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问学集》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另外还著有《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唐五代韵书集存》《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广韵校本》《方言校笺》《洛阳伽蓝记校释》《尔雅校笺》《释名校笺》

等。在文字改革运动和汉语规范化方面,他积极提倡普及语文知识,撰写了不少论著阐述自己的观点。

《汉语词汇讲话》一书在汉语词汇通俗读物中影响比较大。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为祖国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方面作出了贡献。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创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其他

北京大学建校百余年来,培养了无数的科学家、作家、学者,除了上述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士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因为数量众多,我们只列出其中部分人的名单,他们分别是: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于光远,原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从19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

汤一介,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著有《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李赋宁,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导师,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和古英语等多种外语。执教数十年,先后开设过十几门英法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艺术炉火纯青,蜚声学界,桃李满天下。

宿白,著名考古学家,我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他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底蕴深厚,著述颇丰,著有《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历史考古论集》《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

袁行霈,著名学者,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诗学通论》等。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

陈翰笙,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林纾,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工诗古文辞,以译西方小说和反对白话文名噪一时。后肆力于画,擅山水,师石谷而以己意出之,花鸟得陈文台之传。著作有《春觉斋论画》《畏庐文集》《诗集》及《小说笔记》等。

胡绳,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童稚集》等。

范文澜,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陆志韦,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别名陆保琦。他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韵学,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及文字改革等几个领域。

丁声树,号梧梓,河南邓州人,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他以博古通今而著称,他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主持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昌黎方言志》,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与他人合著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音韵讲义》等。

汪曾祺,小说家、散文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6年起他写的杂志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49年前的作品曾结集为《邂逅集》出版。创作有京剧剧本《芦荡火种》(后改编为《沙家浜》)等。著有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代表作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其小说师承沈从文又自成风格,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富于地方特色。其散文有浓郁的乡土、抒情意味。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刘绍棠,当代作家。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其作品题材多为京东运河一带农村生活,将风土人情置于社会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描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不乏“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自称师承穆旦(查良铮)。

孔庆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北大往事》中的那篇《47楼207》使他文名大起,后出版的文集《47楼207》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超越雅俗》《谁主沉浮》《47楼207》《空山疯语》《井底飞天》《独立韩秋》《黑色的孤独》等。

李瑛,当代诗人。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92年,已出版30多部诗集。作品多表现军旅生活,也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作,诗风质朴清新,是建国以后涌现的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对诗的思考》。

金仲荪,剧作家,京剧创作大家,原名金兆炎,1924年开始从事编剧工作,专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作剧。由《碧玉簪》始,他连续为其写了十多出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25年的《聂隐娘》《梅妃》《沈云英》;1926年的《文姬归汉》《斟情记》;1927年整理改编的老戏《朱痕记》《柳迎春》;1930年的《荒山泪》;1931年的《春闺梦》;其中尤以《文姬归汉》最为出色,被称为京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荒山泪》也是程派艺术的悲剧经典剧目。

顾随,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家、词作家、剧作家。1927年,他的第一部词集《无病词》问世,接着,《味辛词》《荒原词》《散集词》陆续出版;抗战时期,他的短篇小说《佟二》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1947年反映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中篇小说《乡村传奇》发表于《现代文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填词、作诗数百首,自编为集,题名《闻角词》。顾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发表杂剧的剧作家,有《垂老禅僧再出家》《馋秀才》等三篇。顾随对诗词和佛学均有研究,著有《驼庵诗话》和《揣龠录》。

杨晦,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理论家。1924年创作诗剧《屈原》;1925年与冯至、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编辑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西方文学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所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谁的罪》《来客》《笑的泪》《楚灵王》《屈原》《除夕》《庆满月》《苦泪树》等。

余上沅,剧作家、翻译家。于1922年开始戏剧创作,有独幕剧《兵变》《回家》

和四幕剧《塑像》(后结集为《上沅剧本甲集》)。译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贝克《戏剧技巧》,琼斯《戏剧的规律》等。并著有《国剧运动》《编剧概论》《中世纪的戏剧》《西洋戏剧理论批评》等。

冯沅君,作家、文学史家。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不久开始小说创作,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刊》上发表小说,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古优解》《古剧说汇》《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短篇小说集《春痕》《劫灰》。她还修订了《中国文学史简编》,与其夫合著了《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等。

废名,原名冯文炳,是20世纪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短篇集《竹林的故事》等。其小说以“散文化”闻名,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张天翼,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发表各类作品370余篇,其长、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逾百篇,长篇童话4部,剧本近10个,寓言数十篇,文艺论文及杂文逾百篇,文艺论著2部。一生辛勤耕耘,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等童话就已取得巨大成功。解放后,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童话剧《大灰狼》等都在儿童中有着强烈的反响。儿童小说《罗文应的故事》获得1954年全国儿童文学艺术评奖大会一等奖。1980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大会授予张天翼荣誉奖。

刘兴诗,科普、科幻文学作家,194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迄今在境内外出版72本书,1600余篇其他作品。其作品《美洲来的哥伦布》被认为是中国科幻小说重科学流派代表作,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鼻祖之一。

孙幼军,当代著名童话作家。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除了童话之外,他还写小说、散文,童话集总计三十余种,有《孙幼军童话全集》四卷,另有童话译作七种。

1990年,孙幼军因《小布头奇遇记》成为中国首位获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人。《怪老头儿》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二届“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一等奖、“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首奖。《小狗的小房子》获中国作家首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叶永烈,科普文学、纪实文学作家。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是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代表作为《小灵通漫游未来》。后转向纪实文学创作,著有长篇纪实文学《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等,共出版文学著作150余部。

张承志,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黑骏马》《北方的河》,20世纪90年代之后张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而震动文坛,并高举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评为“大气魄,大手笔,大虔诚。张承志以文学见证信仰,以信仰充实文学——当代华文文学第一人”。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评价他为“一个有独特信念和文风的作家,为华人读者提供了另一类‘心灵史’。”

赵光鸣,当代小说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的中篇小说《石板屋》,为西部文学的发韧之作和扛鼎之作。此后,相继发表《远巢》《西边的太阳》《汉留营》《黄昏行旅》《芳草地》等小说。赵光鸣是有“中国谢尔盖大叔”之称的“中国流浪汉小说之父”,其作品描写了流浪汉的真实命运,是关注底层人民的泣血之笔,为西部文学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在西部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刘震云,当代小说家。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塔铺》,引起文坛注目。1988年之后发表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官场》《一地鸡毛》等,引起极大反响。

周国平,哲学研究学者、散文作家,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高洪波,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鹅鹅鹅》《喊泉的秘密》《飞龙与神鸽》《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评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

黄蓓佳,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从1973年在上海《朝霞》丛刊发表处女作《补考》起,至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其中《新乱世佳人》《忧伤的五月》等曾引起巨大反响。儿童文学也是她的重要创作领域,包括作品《我要做好孩子》《小船啊,小船》《唱给妈妈的歌》《芦花飘飞的时候》等。

张曼菱,当代作家。早在她就读北京大学期间,即写作发表过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改编成电影《青春祭》。她较有名作品还有《中国布衣》《北大才女》《涛声入梦》,影视作品《青春祭》《天涯丽人》《西南联大启示录》等。她还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阎真,当代作家。近年来接连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为1998年出版的《曾在天涯》,一部为2001年出版的《沧浪之水》,获得《当代》年度文学大奖。

余杰,杂文家,学者。本科期间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作品。1998年出版散文随笔集《火与冰》,在知识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同年出版《铁屋中的呐喊》,从此,“抽屉文学”之名在大学校园不胫而走。此后三年间,他先后出版《文明的创痛》(自选集)《说,还是不说》《尴尬时代》《想飞的翅膀》《爱与痛的边缘》

《老鼠爱大米》《压伤的芦苇》等散文集和长篇小说《香草山》。

林庚白,1910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法文。以骈俪文与诗鸣于时,其文稿有政论、诗论、经论、小说、小品、随笔等,最有成就的是古典诗词。闻一多、章士钊评其诗词“以精深见长”,柳亚子评价他“典册高文一代才”。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大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其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卞之琳,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翻一个浪头》《雕虫纪历1930~1958》等,译著包括《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窄门》《浪子回家集》《紫罗兰姑娘》《英国诗选》等,以及《莎士比亚悲剧论痕》《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等一批重要著作。2000年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穆旦,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先后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普希金的《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

《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以及《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

梁遇春,散文家,文学活动始于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散文。梁遇春是一位极有特色的散文作家,博闻强记,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感受,敢于标新立异,写起文章来旁征博引,议论生发,又不矫柔、枯燥,时有思想的电火撞击射放,从而给人一种纵横恣肆而又挥洒自如之感。作品结集为《春醪集》和《泪与笑》。

海子,当代诗人,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骆一禾,当代诗人。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于《青年诗坛》《滇池》《山西文学》等杂志。骆一禾身后留下大约近两万行的诗作,其中包括为他的诗铸造了一个结实的巨大的基座的二部巨制长诗——3000行的长诗《世界的血》和6000行的长诗《大海》。

洛兵,藏名扎西茨仁,在校期间发起组建“燕浪诗社”,是校园内著名诗人之一。1993年的《晚钟》入选当年《中国诗歌年鉴》。1991年起从事流行音乐创作,首攻作词,后专攻作曲及制作。1999年起写小说,发表百余万字,出版小说集《秋风十二夜》《绝色》《今天可能有爱情》三本。200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欢》。

戈麦,当代诗人,原名褚福军。在北大期间,在短短的4年里创作出数目惊人的两百三十多首诗歌作品,并且有一些翻译文字、小说创作、理论和许多思想性札记。

橡子,当代诗人、作家。大学期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写作。1994年出版诗集《致命的独唱》。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其主编的《北大往事》引起广泛的轰动。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脆弱》;2001年出版文集《王菲为什么不爱我》;2001年主编《北大往事》第二集。

刘锦云,中国当代剧作家。1963年与同学合作发表处女作独幕剧《毕业前夕》,刊登在《北京文艺》上。1979年发表《春天的故事》。次年与王毅合作的《笨人王老大》发表在《北京文学》上,并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剧作《山乡女儿行》《狗儿爷涅》,他还创作了十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

杨振声,学者、教育家、现代著名作家。杨振声创作了大量联系现实斗争的文学著述,有中、短篇小说20余部(篇)和散文、杂文、诗歌等50余篇(首)存世,代表作为小说《玉君》,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陈翔鹤,现代作家。20世纪20年代,受鲁迅《伤逝》的影响,更深受郁达夫自叙、抒情性浪漫色调的感染,在小说创作高潮期,写出了《悼——》《不安定的灵魂》《转变》《独身者》等作品。20世纪60年代初,他连续发表《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两篇历史小说,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陈炜谟,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的创作有小说、诗歌、散文,以及一些评论和文艺理论文章。1940年他开始写作反映抗战现实的60万字长篇小说《兵荒马乱》

(后改名《乱离曲》),译著有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高尔基的《在人间》《我的大学时代》,以及《日本的威胁》《毛纳在中国》《中国的统一战线》等。

许钦文,现代作家。出版有《毛线袜及其他》《鼻涕阿三》《赵先生的烦恼》

《回家》《幻象的残象》《若有其事》《西湖之月》《一坛酒》等作品,是被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樊锦诗,女,现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雷洁琼,女,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北京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学,法学。

任继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同志誉为“凤毛麟角”。

吴阶平,医学家,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性教育的开拓者。曾在多所医学院领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发展了泌尿外科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泌尿外科专著。

胡亚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儿科血液学专家。在防治小儿贫血、腹泻病方面多有建树,1976年以来,带领血液组在治疗小儿白血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方面取得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世纪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治疗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治疗。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