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易犯的600个错误
2799800000036

第36章 创造篇 埋没了孩子的潜能,也埋没了孩子的天才(1)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潜能,这潜能是人类赖以延续生命、享受良好生活的基础。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父母有必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提时的一些最初印象,会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留下痕迹,影响人的一生。把握孩子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殊能力和探索精神,让他得到一个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在最佳的发展状态下迸发出人生智能的光彩。

培养开拓创新、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幼儿阶段开始。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三四岁的孩子最富有幻想,他们往往不受束缚和制约。因此,他们的思维是大胆的、自由的和富有创造性的。父母必须抓住时机,创设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整心态以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

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1968年的一天,美国一位3岁女孩指着一个礼品盒上的“OPEN”对她妈妈说,她认识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女孩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幼儿园教她认识了字母之后,孩子就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结果幼儿园败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中国许多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用成人的观点教育孩子,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

家长应对孩子成长的“自然律”呵护以遵从,顺应以成全,牧养以引领。让孩子的心灵永远在宽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梦想。为了民族的希望,为了孩子的明天,救救孩子,别剪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忽视孩子的探索动机

3岁的童童对什么事情都十分好奇。一天她拿了一个玻璃杯子去问爸爸:“杯子掉在地上会不会摔碎?”爸爸说:“会的。”还没容爸爸解释,童童的手一松,“啪!”杯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震惊之下童童的爸爸当时大声呵斥:“都告诉你了,你怎么还成心把杯子摔碎?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应该好好管教。”孩子也被爸爸的责怪吓坏了,但童童又若有所思地说:“哦,它真的摔碎了。”原来她是想亲自试一试杯子能不能摔碎。

玲玲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里种了几颗黄豆。她天天浇水等待小苗出土。两三天后,她终于忍耐不住,用小棍扒开土取出豆子看看,再重新埋进土里。此后,她每天都要这样看看那几颗黄豆。妈妈轻声劝说:“不要再扒拉豆子了,要把它扒拉死了。”玲玲天真地回答:“我在观察呢。老师让天天观察的。豆子埋在土里,不扒拉出来,怎么能看见呢?”

看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实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出于好奇心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说的,总要自己亲自试一试,总要自己做。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做,极有可能泯灭幼儿的好奇心,把探索的兴趣扼杀掉。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装潢设施,高档设备已经进入了许多家庭,如清亮幽雅的摆设,豪华气派的地毯……但如此一来,做父母的再也不允许孩子在家里“折腾”了。床上不让爬,沙发不让随便坐,电器不许动,结果是处处“戒备森严”。这样做大大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但也有些父母因为家居条件差,不能为孩子留一片小天地而叹息。曾有一个家庭,他们的小孩特别爱“涂鸦”,但苦于条件限制,一直未找到让孩子尽心“涂鸦”的空间。但后来,还是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打起了厨房墙壁的主意,在墙壁上贴上白瓷砖,然后她告诉孩子可以在这墙壁上任意用水彩笔画画,画完可以用湿布抹掉。从此,这墙壁就成了孩子绘画的天地。

只要你有诚心去发现、创造,孩子就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父母在建设现代化的居室时,一定要给孩子留有玩的空间,提供适合孩子尺寸的家具及玩具,让他发泄精力和发挥心智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由自在,才能健康成长。

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智力发展的动力。他会因为好奇,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而变得聪明,会因为敢于向新事物挑战而走向成熟。有的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不惜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束缚他们的手脚,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请想一想,孩子如果对什么都不好奇,都无所谓,他还会需求什么呢?

佳佳今年5岁,他聪明伶俐,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一天,佳佳独自在客厅里玩耍,他的妈妈在厨房做饭。百无聊赖的他对一个精致的玩具汽车产生了兴趣,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可是,拆开以后,就再也装不上去了。

当妈妈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时,便十分生气地对佳佳说:“你怎么这么顽皮。这可是爸爸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刚买没几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么收拾你。”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是值得父母珍惜的。孩子天生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但如果父母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这样做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也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不给孩子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心理断乳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孩子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的较长的变化过程。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因此,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直接向孩子灌输自己的过往经验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是直接灌输自己的过往经验,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做家长的要意识到疑问是孩子求知的动力。犹太家长在孩子有了疑问的时候,先不忙着给孩子正确的答案,他们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疑问中探求事情的真相,借此启发孩子的探求欲望,这样,孩子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会得到加强。

每位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让孩子不断提升自我。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认知的过程,大人的经验固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孩子的亲自尝试要比大人的教诲深刻得多。即使孩子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犯错误,我们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

压制孩子的想象力

波兰儿童心理学家加林娜·菲利普立克对儿童的想象力论述道:“想象力的发育是与思维和记忆的开发,以及孩子的情绪和心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的生活将毫无乐趣可言。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发明家,也不能成为科学家、建筑师、好的法官,甚至很难做出有创造性的成就,因为创造力的根源就是想象。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念头,这些想法也许看起来很荒唐,甚至不着边际,但这是孩子创造性的体现,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怪念头是在胡闹而阻止和训斥孩子:“这么脏,快扔了!”“别胡闹了,这样不行!”就会把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让孩子不敢再有这些奇怪的念头,更不敢创新了。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给予赏识和鼓励。当孩子产生新奇的想法时,对他说:“你真不简单,做出了这么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看不得孩子闲下来

许多家长看不得孩子没事做,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觉得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潜能开发,觉得孩子的无目的游戏只是一种无聊的奢侈活动。结果,孩子在成人不断安排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却丧失了最值得珍惜的童心。

几个月大的孩子常会把手上的东西往嘴里塞,想尝尝到底是什么滋味。不会教孩子的父母会说“很脏”、“危险”并加以禁止;孩子与小朋友玩,不小心弄破了衣服,不会教孩子的父母会大加责备:“衣服不要钱买啊,真是个败家子”;会教孩子的父母则可能笑着说“今天把衣服玩破了,证明你玩得很尽兴”,这样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他的衣服。

孩子蹦跳之间摔了一跤,不会教孩子的父母会说“你就不能小心点,多动症”;会教孩子的父母则会充满爱抚地为孩子包扎伤口,让孩子知道受点皮外伤不要紧,让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得到放松和治疗。

事实上,让孩子有时间玩,即兴创作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增强其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心智补品,有利于促进其脑部的发育和身心健康。儿童最基本的需要是自己探索世界的权利和为自己制造乐趣的机会。越是让儿童远离自由发现新玩意、创造新游戏规则的场合,他们发现自我、表达意见和建立自信的机会就越少!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自由。

认为想象是瞎耽误工夫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想象是瞎耽误工夫,宁愿孩子去画画、弹琴或做些“正经”的事。

“别淘气,你会从我肩上摔下去的!”姗姗肩上坐着的是她想象出来的小伙伴,名叫“叽哩咕哩吗吗”,一个特长的名字,是姗姗给起的。每天姗姗总像跟他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游戏。看到孩子整天自说自话,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姗姗妈妈不禁担心,孩子跟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说话,时间长了会不会变成精神病?这不是瞎耽误工夫吗?

事实上,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大不一样,教师卡伦·瑞佛斯曾说:“做白日梦和一些运用想象力的事情,可以促进孩子感知能力的成熟、感情的丰富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事实上,姗姗玩的是一种想象游戏。三四岁的孩子幻想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玩伴,并跟他玩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总之,孩子做白日梦并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玩的游戏是否与他的年龄特点相符。

不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一天,4岁的宝宝在院子里玩得正起劲儿,只见他在沙堆前忙碌着,一会儿用小手捧起沙子,一会儿用捡来的树叶、草棍插在沙堆上,接着宝宝站了起来,左看右看,似乎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转了转眼珠,冲着沙堆撒起尿来,然后迫不及待地蹲下来,用手搅拌着尿湿了的沙子,嘴角露出了快乐的笑意。妈妈冲过来:“天哪,你怎么这么淘气呀!这么脏的东西你也玩?”宝宝抬起头来,迷惑地看着妈妈……

案例中的宝宝就是在玩沙子的过程中,想探索湿沙子和干沙子有什么不一样。而大人的粗暴、忽视、干涉和误解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结果是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师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的。

习惯纠正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对于孩子的好奇心,有的家长纠正过多,管教过严。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能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和结论,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敢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他们灵活思考的思维能力。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歌德、爱迪生、伽利略等人的成才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创造潜能要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

一个真正关心孩子成才的家长,在今天的社会里,必然会考虑如何转变育子观念,把孩子的头脑、双手、嘴巴、行动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变“听话”为“主动出击,勇敢创新”,不断挖掘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会创造。

控制太多,孩子无法主动思考

孩子的年龄小,在这个充满迷惑的世界里容易由于无知而受到伤害,因此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一些敏感的、有责任感的、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的成人在一起,才能机智地逃避生活中遇到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