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内疚情绪的影响,长期过度内疚会导致精神抑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内疚是导致抑郁的主要情绪根源,它实际上是指向自我的愤怒与不满,也是抑郁症患者惯常的症状表现。
内疚感是一种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别人的一种情感,它包括羞耻感,自责、自卑、无地自容等心理,是一种消极无益的情绪。为这类情绪所缠绕的人,常常会沉湎于往事,为过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
文月今年31岁,原是一家外企的总经理秘书。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聪明可人,就快3岁了。她说:“那会儿我工作的时候总是觉得很不安,虽然家里请了保姆,两个孩子不是没有人看,可我老是觉得对不起小家伙似的,他们那么小,而我这个母亲却不能陪着他们,亲自照顾他们。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干什么都力不从心。我觉得自己既不是好妈妈,甚至也不是好太太,常常陷入内疚中。所以,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下决心辞职了。现在我待在家里,可以亲自照顾孩子们了,可还是常常陷入内疚之中,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恶化了。”
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内疚情绪的影响,长期过度内疚会导致精神抑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内疚是导致抑郁的主要情绪根源,它实际上是指向自我的愤怒与不满,也是抑郁症患者惯常的症状表现。因而,极端抑郁的人往往有自杀倾向,他们有一种对自我的极端自责和否定。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两种负疚感: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负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灵报警器”,它提示我们,我们犯了错,有心或无意,伤害了别人。它会提醒我们不再重蹈覆辙。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当局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事,没有必要为之所苦。上述事例中的文月就属这种情况。
不健康的负疚感往往源起于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最孱弱无力的日子,充满年幼的无知和无助。这时候负疚感仿佛救命稻草,尽管它也并不好受,也没有理由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与空洞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相比,它至少可以让人感觉有所依托。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病重的母亲,往往会为母亲的状况责备自己,“都是我不乖”--将自己放在责任承担者的位置上,自我谴责,似乎总比陷入绝望要好些。
随着慢慢长大,一触即发的负疚感会让人心力衰竭。日复一日,它可能把一个人塑造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焦虑沮丧。
人们所希望的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真实的自我总会存在某种差异。这些理想形象对我们有所帮助,它会发挥激励,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然而,不幸的是,当一些人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难以逾越时,不必要的负疚、羞耻感就可能应运而生,问题就会走向反面。
不健康的负疚感并不是由实质性的错误所引发的,自然也就不构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体验这种负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有什么裨益。有哲学家说:“内疚的人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他们不去体验现在的快乐,更没有明天的梦想,他们仅仅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与过失,从而试图为自己的失误还债。”
控制内疚情绪,可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首先,将内疚悔恨与吸取经验教训区别开来。不管你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你都不得不承认过去的事没有办法回头,内疚悔恨既不能改变往事,也无使你前行。
其次,设法面对和理解你一再逃避的问题,对内心冲突做出理性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最后,找出造成内心冲突和焦虑的观念,用新的观念替代陈旧的观念。
49.看到别人发财,自己内心不平衡
不平衡心理源于比较。比较方式的不当,比较“参照物”选择的失误,都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使人产生不平衡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某赚了钱,某某升了官,某某买了车,某某住进了别墅……自己本来比他们强,可现如今却不如别人风光体面。对比产生不平衡心理。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他们满腹牢骚,不思进取,工作中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走上危险的钢丝绳。
王某原本是个表现不错、工作能力很强的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不断受到提拔。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知悉过去的同事、同学通过各种途径生活条件都比他好。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能力不比他们差,职位也比他们高,可如今却没他们活得风光。再想想自己作为一地之长,担子比他们重,责任比他们大,工作也比他们辛苦,经济上却不如他们,于是深感不平衡。
后来,王某发誓一定要超过他们!于是他在任职期间,大肆收受贿赂。从此,他思想上警惕的闸门再也关不上了,欲望的洪水倾泻而下,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了一名阶下囚。
在不平衡心理的驱使下,有人会去追求另一种新的平衡。如果在追求新的平衡的过程中,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约束和规则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毫无廉耻,那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这样的人生也必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
心理不平衡会成为工作,甚至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障碍。不能用理智来评价自身,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别人,无法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势必会造成别人的心理反感,从而在工作上造成一种不满妥协情绪,在人际交往上无形中产生一种“心理对抗”。心理不平衡就难免不与人发生争执,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和融洽相处。不平衡而过于固执就无法与人沟通,会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举目无友的境地,最终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动摇甚至丧失自信。
那么,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不要乱比较
不平衡心理源于比较。比较方式的不当,比较“参照物”选择的失误,都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使人产生不平衡心理。例如上述事例中所说的王某,他所选择的比较“参照物”自然是那些风流倜傥的有钱人,自认为能力、才华不比他们差,而收获却比他们少。这样比较,自然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职业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收入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只要多想想那些普通劳动者,面对着众多的普通人,心灵必然会多一分平静豁达,甚至多一分愧疚。还有什么不平衡可言呢?
2.保持高尚的人格
心理不平衡会导致人生创伤,而心底无私则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的良药。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特别是金钱美色的诱惑,使一些人目眩神迷,甚至忘记做人的起码准则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守则。他们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腐败和堕落。这种人身上缺少圣洁的信念和奋斗的理想,他们往往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懂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害怕持续的奋斗和刻苦的改造,不克制这些消极的东西是无法形成高尚的人格。
50.遭到别人无意中的伤害
很多时候,无意伤害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朋友、同事或是亲人。没有必要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别花太多的时间苦思冥想“为什么这人对我如此不怀好意”。
很多时候,无意伤害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朋友、同事或是亲人。他们提起一件你讳莫如深的往事,有恃无恐地出你的丑,或是公开你的隐私,或是谈论你干过的傻事和闹出的笑话。这些往往会突然把你推到尴尬的境地,如果这时你生了气,他可能会尴尬地说:“这只是开开玩笑,你太神经过敏,太缺乏幽默感了。”事实上,这些人往往生性爱捣蛋,并非故意要伤害你。
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开玩笑,谈起谁怕老婆。小王说:“在座的,最怕老婆的恐怕要数小李了。老婆一声吼,小李就要抖三抖。”小李脸刷地红了。其实是说者无心,而小李却听者有意。
前几天小王去找小李,当时小李正和老婆吵架。老婆耍泼,竟当着小王的面把小李骂了个狗血喷头。所以今天小李一听这话就认为小王是在揭他的短,是故意当着大家的面羞辱他。
小李觉得小王不够朋友,端起酒杯,就把酒泼向了小王。当时小王非常的难堪。一对本来要好的朋友,却因此事,闹得不开心。
爱德华·格罗斯是华盛顿大学的社会学家,他对人处在尴尬境地时的各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人在公开场合被羞辱,通常并不认为是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人的感情受到伤害时,大多数人会十分愤怒,表现为张口结舌或满脸通红。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聪明的解决办法,保持沉默,或者设法改变自身的处境。”
没有必要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别花太多的时间苦思冥想“为什么这人对我如此不怀好意”。有些人可能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的,因为他们觉得你对他已造成了威胁,或者是想惩罚你曾经做过的对不起他的事;而另一些人则是习惯于开这类玩笑的,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你会因此受到伤害。
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巴里·舒兰克说:“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别有用心。”相当可能的情况是对方压根没有意识到你会受到伤害。如果你告诉他,他的失礼对你造成了伤害,这位愚蠢的冒犯者通常会向你致歉。
至于怎样摆脱窘迫的处境,则要依情形而定。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的同事面前动辄责备你时,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严正指出:“我们是否可以私下谈谈这个问题?”
同样地,如果伤害你的人是你的亲友,你完全可以说明你觉得多么尴尬、难过,甚至是痛苦,这远比以同样的方法去回击对方要好得多。如果这个人继续不分场合地使你窘迫难堪,你可以明确指出:“我觉得以后很难再信赖你。”
有时遇到有人故意羞辱你,你可以采用比较激烈的方法,必须使这种羞辱立即停止,说:“你已经设法使我难堪了,你不介意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吧?”或者说:“你看上去心烦意乱,是不是我有什么事使你不高兴?”无论如何,尽量避免冲突,千万别发火,你情绪失控,只会使对方占上风,周围人可能也会对你产生不满情绪。
很多的时候,最好靠急中生智和幽默感化解尴尬。
培养和保持健康的性格,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疏导内心的愤怒,别人的失礼,出于无意,不要神经过敏,无需认死理,非要讨个说法。不理智的行为会让小的伤害变成大的伤害。不要把一切都怪罪于他人,在讲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处理问题,善于与人合作,通过宽容对方而赢得对方的尊重。如果真的是自己有错在先,要真诚面对对方,以求取得谅解或理解,不钻牛角尖。巧妙绕过生活的礁石,才能使自己少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