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轻松搞定每笔交易:顶尖业务员的成交妙策
27991100000013

第13章 灵活应对“犹豫先生”(2)

阿雷尔让唐宁看看他的计算,说:“这是下周三的价格,在我走出办公室15分钟内,如果你开给我两万美元的支票,我可以给你今天的价格(相差极大)。总之,谢谢你抽空会面。”阿雷尔步出办公室,到了接待室坐下。

几分钟后,唐宁走出办公室,交给阿雷尔一张两万美元的支票,使个眼色说:“你的手段我们心知肚明。不过无所谓,这么一来,大家都方便。”

1937年7月,东京银座的绅士西服店开始做1折的生意,这让东京的人大为吃惊。紧接着,次年东京的八重皮鞋店等六家商店也参加打折销售的行列。

打7折、6折的大折扣是常有的事,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然而打1折是前所未闻的。这种销售法确实不能赚钱,但是它的意图是将来。

这种销售法是,首先列出打折销售的期限,第一天打9折,第2天打8折,第3天、第4天打7折,第5天、第6天打6折,第7天、第8天打5折,第9天、第10天打4折,第11天、第12天打3折,第13天、第14天打2折,最后2天打1折。

顾客只要在打折销售期间选定自己喜欢的日子去买就行,如果你想要以更便宜的价钱买,那么你就在最后的那天去买就行了。但是你想买的东西不一定会留到最后那天。

据绅士西服店的经验,头一天和第二天前来的客人并不多,来也只是看看就回去,第三天就开始有一群一群的客人光临,第五天打6折时客人就像洪水涌到一样开始抢购,以后就连日客人爆满,当然把商品全部卖光是不用说了。

这种方法的妙处是能有效地抓住客人的购买心理——任何人都希望在打2折、1折的时候买他们所要的东西,然而你所要的东西并没有保证都会留到最后一天。因此,一般情况是顾客并不会匆匆忙忙买下来。然而,等到打7折的时候就开始焦躁起来,怕自己所要买的东西被别人早一步买去,失去了大好机会。

就这样,一般顾客就在打7折的时候把它买下来,顶多打6折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能再等下去的心理。据“日本良好”的经验显示,等2~3折的时候,剩下来的东西都是不可用或是有些不足的。

我们再来看卖方这一边。绅士西服店打1折销售的商品平均起来,是以商品原来售价5折的价钱售出的。说起来,虽然这种买卖没有利润而有亏损,但是从存货清理和宣传角度看起来,可以说是大功告成。这种方法比“清理存货大拍买”的做法漂亮而有效。

一般来说,打折销售的商品并不是一些走俏的抢手货。但有些商店专门从事这项活动,以激化大众的购买欲。薄利多销,利润总体上说并不低,而且通过这一活动使商店名声大噪,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有时间到市场转一转,你就会发现有些商店门口挂出类似的牌子——“凡我店商品一律打九折”。有的店则打八折、七折。到底有没有打折另当别论,只是人们一看到牌子,总想去瞧一瞧。人们总是有一些贫图便宜的心理,打折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推销术。

6.表演“双簧”

当纽约贸易商店的窗口上挂出:“出售爱尔兰亚麻被单,该被单质量上乘,完美无缺,价格低廉,每床价格6.50美元。”美洲贸易商店的窗口会出现:“人们应擦亮眼睛,本店被单世界一流,定价5.95美元。”

除了广告竞争之外,他们还常走出商店,相互咒骂,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他们中间有一个会从竞争中退出来,宣称另一个店老板是疯子,在他那里买东西的人都是疯子。于是人们会跑到竞争获胜的商店买床单。在这一带,他们不间断的激烈竞争,使人们买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而获利不少。

有一天,他们中间有一位老板去世了。几天后,另一位老板开始停业清仓大展销,然后,他搬了家,人们再也没有看见他。

当房子的新主人进行大清理时,发现两位老板的住房有一暗道相通,他们的商店就在住房下面。通过进一步查证,原来两位老板竟是手足兄弟。

什么咒骂、恐吓和其他人身攻击,原来是在演戏!所有的价格竞争都是“双簧”,谁获得了胜利,谁就把两个店的商品一并抛了出来。他们的“骗局”持续了三十多年,竟无人识破。

请注意,这两位兄弟老板演“双簧”,所销之货是物美价廉,这便是一种促销艺术,犹如双簧表演,观众可获愉悦。如果他们所销之货是假冒伪劣,那就成了真正的骗局,应该受到谴责与制裁。

大公司的业务员常常取笑一般商店的业务员:“客人来了收收钱而己,哪里懂得做业务?”但是美国纽约市哈博销售公司总经理寇文顿却不这么想。他十分欣赏一个叫玛丽的商店小老板,他介绍说:

老婆常我在回家前,“顺道”去甲糕饼店买东西。其实那家糕饼店一点也不“顺道”,停车又很麻烦。一来时间不够,二来想省点汽油,所以我干脆到另一家方便得多的商店购买。我的任务完成了?呃……还差一点点。

回家后,在老婆的追问下,我承认东西不是在甲商店买的。这时候我买的东西(根据老婆的标准)突然变得品质很差。为什么呢?当我陪老婆购物时,我找到了答案。

我看着她仔细寻找特价或是可退款的商品,对比折价券和不同商店的价格表。“为什么不到糕饼区买个派呢?”我问。“我们到甲商店买。”她回答。到了甲商店,柜台前挤满了快乐的顾客,人手一个号码牌。我们是84号,现在才轮到56号。叫到我们的号码时,老婆宣布:“我们等玛丽。”原来是玛丽的关系。

玛丽向正要离去的顾客殷殷道谢,然后对着我们说:“您好,寇太太(叫出顾客名字),今天需要什么呢?”

“我要买一个派,”老婆说,“最好有樱桃派,因为我儿子一家人今天要过来吃晚饭,他最喜欢樱桃派。”

玛丽说:“今天到我们甲商店(指出品牌)就对了,寇太太。早上我们才烘了最拿手的樱桃派。”她走到仪器架前,从十几个樱桃中拿了一个,想了一下,又换了一个。回来时看着顾客的眼睛,骄傲地说:“寇太太,这是为你特制的派。”

实际上,所有樱桃派都是同时出炉的。但是顾客太满意了,陶醉得宁可相信这是为她特制的、最好的樱桃派。杰出的成交技巧总会让顾客满心欣喜。

作为一名业务员,你买樱桃派的几率肯定不高,但是你可以学学玛丽如何用心了解顾客,并以纯熟的技巧对待你的顾客,这样一来,你的成交率就高多了。

7.将免费赠送当作最后的诱因

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除了服务质量以外,就是赠送礼品、免费供饭等。在饮食行业花样就更多了,有的不收服务费,有的打折扣,还有的免费供应碑酒……

1934年的时候,临河的鸿兴饭店是郸县姜山人开的,开始生意并不好,赚不了多少钱。

老板姜某为这事很苦恼,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买通船老大,让他为自己做义务宣传员,说鸿兴饭店出售绍兴酒,价格比市面上便宜一半。乡下人贪便宜,果然生意慢慢办起来,买酒的人多了,有的就坐在里面吃饭。可是这办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酒从绍兴运来,每遇缺酒时,吃饭的人就没了。于是姜老板又想了一个办法,只要旅客吃饭,每人供应一斤黄酒,是白送的,不会喝酒的人可以给别人喝,但不准带回去。他的这一招果然灵验,许多会喝酒的人都到他的饭店里来吃饭了。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饭菜上姜老板就显得不那么慷慨了——店里盛的饭比别的店里少一点,菜也比别的店贵一点,以此把一斤酒钱补回来。

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姜老板是先给予后回收,给人一些甜头,让顾客大喝大吃,酒一下肚,什么都好说,饭菜贵一些也无所谓。

营销中先投入后回收,这叫做“舍不得老酒做不成生意”,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一家百货公司刚开张时,门口贴上大海报,凡在本公司购买任何物品,均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以示酬宾。许多商人学着做,针对某种商品搞促销活动,例如购买洗衣粉送一块袖珍香皂,一时间,洗衣粉销售一空,成效之大,令人点头称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轰动世界的宣传奇才美国人哈利,十五六岁在马戏团做童工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做生意的要诀,善于吸引顾客前来光顾。

“来、来,来看马戏的人,我们赠送一包好吃的花生!”

哈利使出浑身的力气大声喊叫。观众就好像被磁石吸引上一般,涌向马戏场来看戏。这些客人吃花生,觉得口干时,哈利就适时卖柠檬冰。说真的,哈利炒这花生时,就加了大量的盐,因而越吃口越干,这样,柠檬冰的生意就会好。从小就懂得制造机会、善于做生意的哈利,他的收入比一个马戏团员还要多几倍。

许多人都想贪小便宜,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有的生意人便以此招徕顾客。其实,这些小便宜只是些微不足道的物品,然而却蕴含着无限的吸引力。消费者很不会算账,花了几倍于礼品的车费,远道而来,目的为了取得这一小小的礼品。为了这小小的礼品,他们也不管购买的物品实用不实用,一手抢了便走。一家公司的电子琴积压了多年,新上任的经理便想出了“买一架电子琴送一块电子表”的绝招,大做广告,扬言送完为止,结果电子琴一销而空。

经验告诉我们,馈赠礼品是一种极好的促销办法,只要应用得当,恰如其分,必将有助于在商场中制胜。

将免费赠送的秘诀当作最后诱因,能够产生最大的效果,业务员应该保留这个诱因,作为最后的制胜手段。这个购买诱因之所以吸引顾客,是因为人们总希望获得一些特殊的、个人独享的待遇。业务员提供的赠品可能有价值、也可能没有价值;可能是实物,也可能不是实物。但一定要告诉顾客,现在不行动,就得不到这个赠品。顾客为了避免可能的损失,因此决定成交。例如有位女士询问培根蛋三明治的价钱。

“两块四毛。”餐厅侍者说。

“里面几个蛋?”

“一个。”

“几片培根?”

“两片。”

该女士想了一下,摇了摇头,准备离去。就在她走出餐厅之前,侍者大声说:“小姐,面包是免费的。”于是该女士买了三明治,因为免费的面包太吸引人了。

免费赠送秘诀是非常有效的成交策略,然而也可以备而不用。聪明的成交高手总是保留免费赠送秘诀,作为最后的救急手段。

8.巧用顾客怕丢面子的心理

在一家法国商店,一对外国夫妇对一只标价万元的翡翠戒指很感兴趣,但由于价格太贵而犹豫不决。售货员见此情景,主动介绍说:“有个国家的总统夫人也曾对它爱不释手,但因价钱太贵所以没买。”这对夫妇闻听此言,其好胜心理油然而生,反而激发起购买欲,当即付钱买下,感到自己比总统夫人还阔气。

着名营销专家布卢尔曾用激将法(很冒险的手法)成功地将激光打印机销售出去。

“某家航空公司的经理想买激光打印机,”这位成交高手说,“但是他怕上司批评而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于是,我走进他的办公室,用力拍着他的点阵式打印机,大声说(让全办公室都听得到):‘T型福特!这叫T型福特!”

“什么叫T型福特?”这位经理说。

“T型福特轿车!就是福特公司当年风靡一时的名车,不过早就过时了,就像这台点阵式打印机。现在还用这种古董,实在太落伍了。”布卢尔说。激将法果然产生效果,这位经理开始认真考虑。两天后他打电话给布卢尔,要他把点阵式打印机换成激光打印机。

“顾客怕花钱,但更丢不起面子。办公室用过时的旧机器确实令他尴尬。”布卢尔说,“但我不会对所有顾客采取激将法,这太冒险了,因为我了解这个顾客,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才敢这么做。”

9.灵活的定价策略

在德国韦特蒙德城的商贸公司中,奥斯登的零售公司是首屈一指的快速销售公司,其成功之处正是公司总经理奥斯登聪明灵活的定价策略。

有一次,奥斯登推出了1万套内衣外穿时装,这在德国大城市中是刚刚露面的新潮时装。这种时装一反过去内外有别的穿着特色,顾客感觉很新鲜,有极强的吸引力。奥斯登对这种服装的定价之高,超过普通内衣价格的4.5~6.2倍,但照样销售很旺。半年后,当德国各大城市相继大批量推出这种内衣外穿的时装时,奥斯登却一反常态,将价格一下跌到只略高于普通内衣的价格。这个消息一传到临近城市,商贾、顾客都闻风而来,仅用2天时间,2万套服装就一销而光。这样,又过了8个月,当内衣外穿时装已经不那么吸引人时,奥斯登已从这种时装的销售中赚取了高额利润,于是他又以“成本价”出售,每套时装的价格还不到普通内衣的60%。这时,一些经济拮据的顾客,无疑是尝尝内衣外穿时装的时候了,所以这种过时的衣服仍然十分畅销。

由于奥斯登充分掌握顾客心理,了解市场行情,通过灵活的定价策略促进了销售,最终使畅销、平销、冷销商品都成了畅销货。

10.学会如何发现人们的主要动机

这是一个发生在纽约~家夜总会的故事。为了招揽顾客,这家夜总会找了一个身壮如牛的人,让顾客可以随便地击打他的肚子。不少人都一试身手,可那个身壮如牛的家伙竟毫发无损。一天晚上,夜总会来了一位瑞典人,他一句英语也不懂。人人怂恿他去试试,主持人最终用打手势的办法让那个瑞典人明白了他该做什么。瑞典人走了过去,脱下外套,挽起袖子。挨打的大个子挺起胸脯深吸了一口气,准备接受那一拳。可那个瑞典人并没往他肚子上打,而是照着他下巴狠揍了一拳,被打人当时就倒在地上。

显然那个瑞典人不是由于误解而打倒了对手,他的举动运用了销售中一条重要原则——找到对手最软弱的地方给予致命的一击。

林肯曾说:“在许多成功事例中,我就像是一个面对许多事实的辩护律师,总得找出几点来反驳对方,以获得最重要的一点来取胜。”

下面我们将要提到的罗克岛铁路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它表明了林肯是如何使用这条原则的。罗克岛铁路终审的那天,对方律师花了两个小时总结此案,林肯也花了同样的时间在对方所提出的每一点上针锋相对,这就冒着愚弄陪审团的危险。他放弃了许多有利的地方,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关键点向陪审团作了说明。就是这一点,使林肯赢得了这一诉讼。

很多推销员对关键点竟毫不注意。什么是关键点呢?简而言之就是:最基本的需求。也可以称之为最感兴趣的细节。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关键点呢?这就需要鼓励你的顾客尽量地多说,一旦他们说出了四五条他们不买你所推销的产品的原因,你就可以在每一点上和他们争论并说服他们。

如果你能让他们不住地和你谈,他们就等于在帮助你作销售。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所说的四五条原因中肯定有一条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你要寻找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