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到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罢便用帕拭泪。”当贾母笑着让她别再提及那些伤心话题时,“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携着黛玉之手,吁长问短,吩咐婆子们去准备房间。”
“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可见其认真、亲切,也是一种欣赏的方式;“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用帕拭泪”,则极生动地展示了熙凤对“妹妹”的疼爱。
有了动作,语言将变得更有力度。比如,领导说“你生产的产品不错”和领导拿着产品仔细端详着说“嗯,真的不错”这两种状况的效果不太一样,前者较为平淡,后者则更欣赏,更重视。
职棒教练迎接胜利投手时,常用握手及拍屁股的方式;迎接击出全垒打的队友则多采用捶头的方式。可见,多用动作、手势,可以使你的语言更丰富多彩,更有感染力。
某新闻出版局的李局长率领参观团到某印刷厂调查研究,该厂厂长亲自出来迎接。参观团的秘书抢在前头把李局长介绍给对方,说道:“这就是你们盼望已久的李局长,20世纪80年代的印刷劳模,是印刷业的行家。因为惦记着印刷业的发展,特地选择了贵厂来参观学习。”印刷厂厂长听了赶紧上前握手,道:“欢迎李局长屈驾我厂,我们应当向您这个印刷劳模学习才是。”
握手是见面打招呼的常见礼仪,厂长的握手则含有欢迎、友好的意思,也是一种间接赞美:向李局长学习。
父母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好样的,继续努力;也可以摸摸孩子的小脑瓜:嗯,真聪明。总之,用握手或拍肩等身体语言能把赞美表达得更亲切,更富表现力。
人们渴望得到的是赞美而不是恭维
夸奖或赞美一个人时,有时候稍微夸张一点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别人也会乐于接受。但如果过分夸张,你的赞美就脱离了实际情况,让人感觉到缺乏真诚的东西在里面。因为真诚的赞美往往是比较朴实的,发自内心的。只有恭维、讨好才是过分夸张和矫揉造作的。
历史上有一位臭名昭著的马屁精冯希乐,他是一个热衷于夸张拍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长林县令,赞叹道:“仁风所感,猛兽出境。昨日入县界,见虎狼相尾而去。”刚夸过不久,就有村老来报告:“昨夜大虫连食三人!”长林县令很不高兴地责问冯希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希乐面红耳赤地回答说:“是必便道掠食。”冯希乐夸张得脱离了实际情况,无视野兽吃人的本性,信口雌黄,说野兽已被县太爷的仁义教化所感动,所以离县而去,结果是抡起巴掌自己打自己的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轻言取辱”。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但却不是人人都喜欢夸张的恭维。现实往往又是相互矛盾的。菲力普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很多人都知道怎样奉承,很少有人知道怎样赞美。”但不管怎么样,越是知识层次高、品位高、素质高的人,越不喜欢夸张的恭维。
赞美他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朴素真诚的。因为大凡有涵养的人,都比较喜欢自然朴实的赞美。
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次同学聚会上,王同惠和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就人口问题发生了一次争论。费孝通为了说服她,就把一本关于人口问题的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王同惠。王同惠后来对费孝通说:“是你的这件礼物打动了我这颗‘凡心’,觉得你这个人不平常。”费孝通听后很自豪,赞叹自己遇到了知己,他后来说:“这个评价成了我们两个人的结合剂,也是牵引我们两人一生的线。一个赏识‘不平常’的人,并以此定情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平常的人。”后来,费、王二人结为金兰之好。这两个人对于对方的评价都只有三个字“不平常”。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夸张的言辞,但却深深地打动了彼此。
过分的夸张对于被赞美者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过分地夸奖一个人,结果就会把人给毁了。”因为过分的夸奖往往会使被赞美者不思进取,误以为自己已是完美无缺了,从而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小的时候因为天资聪慧,被别人称为天才,他的父亲则整天带他到处走访宾客,结果等他长大了,跟别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在赞美他人时切忌夸张恭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端正态度,不要将赞美与溜须拍马混为一谈。其次,赞扬对方的同时,不要忽视了他的缺点和不足,最好能把鼓励与赞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赞美的积极作用。
赞美他人时切忌陈词滥调
在赞美他人时,要想避免陈词滥调,必须抓住对方的心理,看他最希望得到哪个方面的赞美,此外还要了解对方专长以外的东西,比如业余爱好等,不断变换视角,这样才能寻找出更多的可供赞美的地方。
赞美虽能使人的心情愉快,但好话说了千篇,听的人也会烦。因此,在赞美他人时,切忌陈词滥调,故伎重演。不仅要善于发掘新的赞美内容,而且需要根据不同的赞美对象,选择适当的赞美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一见面就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恭维话。这样,不仅使这个人显得俗不可耐,听的人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因为这种公式化的陈词滥调,让人感觉你这个人虚情假意。
有一位教授带着他的助手到一所学校去讲学,该学校的教导主任专程到车站去迎接。眼见一位相貌堂堂的年轻人向他走来,便高兴地迎过去说:“早就听人说教授你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今日一见,果真不凡,没想到你不光学问出众,人还如此年轻潇洒,真可谓是才貌双全。”听得年轻人的耳根都红了,不耐烦地说:“教授在后面。”教导主任往后一看,才发现原来教授只不过是一位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小老头儿。当时教导主任的脸一下子就白了,今后的几天,再也没敢在教授和其助手面前露过面。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自己无才无能,专门从事鹦鹉学舌和拾人牙慧的勾当,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朱温手下就有一批鹦鹉学舌、溜须拍马的人。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独自说了句:“好大柳树!”宾客们为了讨好朱温全都发出感叹:“好大柳树。”朱温听了觉得好气又好笑,又说道:“好大柳树,可作车头。”虽然几乎人人都知道柳木实际上是不可以做车头的,但仍有五六人发出同样的感叹:“可作车头。”朱温终于怒不可遏,厉声说:“柳树岂可作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其难事!”于是把说“可作车头”的人抓起来杀了。
还有一个事例,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说有一个人偶然走在大街上,突然流起了鼻血,于是仰面朝天。另外的行人见此便也仰头看天,不知谁先说了一句:“啊,飞碟!”而后所有的人都尖叫:“好大的飞碟。”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坚定的立场。
在赞美他人时,要想避免陈词滥调,必须抓住对方的心理,看他最希望得到哪个方面的赞美,此外还要了解对方专长以外的东西,比如业余爱好等,不断变换视角,这样才能寻找出更多的可供赞美的地方。有新的赞美内容,就不怕没有新的赞词。如果实在没有新的内容,适当变换一下赞美方式,往往也能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作家和一位朗诵家是好朋友。有一次,朗诵家得了艺术节的大奖,所在单位为他举行颁奖纪念会。作家将一束鲜花献给朋友,然后做了这样的致词:“我参加老何的颁奖纪念会已有好多次了。连连得奖,不断开会,我都替老何感到麻烦了,你就不能少得几次奖?每当这时候,我就要赶来参加庆祝会,而且还得买一束鲜花,要知道,鲜花可不便宜啊!送起来就没完没了了,换了诸位,也会嫌破费的。下一次,有没有哪位愿意替我送送?你看,没人愿干。要我说,老何你差不多就行了。别再接连不断地领奖了,否则将来太可怕了!”
作家针对朗诵家获奖这一情况,并没有直接赞美朗诵家如何如何,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连串的诉苦、抱怨,用反语把赞美与恭贺的意思意蕴其中了。虽然是同一个内容,如果换了别人免不了会老调重弹,但作家毕竟是作家,轻易地改变一种方式,就把原本干巴巴的赞美内容给赞活了,使听者耳目一新。
赞美他人时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古书上说,会说话的人没有闲话。“沉默是金”虽是不变的箴言,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赞美他人。赞美他人时一定要慎言,不能说的就不要说。如果非要打肿脸充胖子,一定会自讨没趣。
某位宾客恭维新娘子说:“别人都说新娘子长得难看,我却不这么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其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人在赞美他人时,常常害怕言不尽意,在必要的赞美已经基本传达以后,仍然绵绵不绝,反而偏离了赞美的意图。
在一个刚上任的副厂长的生日宴会上,该副厂长的哥哥出于礼貌,站起来一边向弟弟工厂的同仁以及上司敬酒,一边说:“多谢各位同仁和上司多年来对我弟弟的关照,使他当上了副厂长。”这句话说完,弟弟就向哥哥瞪了一眼。宴会结束后,弟弟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和哥哥吵了起来。
显然哥哥的后半句话说得不得当。因为感谢的内容过于具体,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觉得当上副厂长只是由同仁和上司关照的结果,而不是他本人具备实力,所以要特别为此表示感谢。它既缩小了谢意的范围,又贬抑了弟弟。非但没有起到赞美弟弟的同事与上司的目的,反而引起了哥儿俩的争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好话千万句,毁于一二言”的情况。本来是一句非常关切的话,却因为多说了几句,使得话的含义完全变质。
一个公司年轻的女推销员,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上班途中接到经理的一个电话,电话中经理对她说:“雪天路滑多保重。”正当她因为这句话而感到周身温暖时,经理接着又说,“别摔断了胳膊腿,最近业务很多,本来人手就少,摔坏了就把生意给耽误了!”女推销员听到这里,气得立即摔了电话,心酸地想:“我原以为经理对我挺关心的,哪知他关心的不过是自己的生意,他的心和旧社会的资本家一样黑呀!”
作为经理,为公司的业务着想是无可非议的,经理把对员工的关切和对业务的关切结合起来也理所当然,但后面那几句话却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完全冲淡了他关心员工安全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他大可将员工冒雪上班的行为大大赞赏一番,这样员工的心里就会暖烘烘的,就会更加卖力地为他工作,那他所关心的公司业务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为了不至于因为多言而产生负作用,说话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赞美他人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赞。此外,还必须对被赞美者的情况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这样,才会少犯过错。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刚刚痛失爱子的母亲,你在她面前夸她儿子夸得天花乱坠,甚至推测她儿子将来肯定会有前途,岂不是故意触动她的伤心之处?
如果你去赞美一个刚与丈夫离婚的太太,说她的丈夫是如何出色,赞美她的婚姻是如何的美满,那你肯定会触怒这位太太,轻则不会给你好脸色看,重则会对你拳脚相加。
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赞词,不妨多几分善意的微笑,尽量不要开口讲话。
孔子曾说过:“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西方也有谚语:“舌者,杀人利器也。”因此,在赞美他人时一定要注意措词是否得当,且要做到不多言,不该说的就不要说。
赞美别人时千万不要冲撞别人的忌讳
忌讳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它常常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于个人来讲,忌讳可能是一个人内心永久的伤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且往往不允许别人轻易侵犯。
赞美别人时千万不可以冲撞别人的忌讳。因为一旦冲撞了别人的忌讳,就会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极易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了解他人的忌讳会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忌讳主要有生理忌讳和心理忌讳两种。有生理缺陷的人会对他们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此,在赞美这些人或者当着有生理缺陷者的面去赞美他人的时候,都要特别谨慎。不要夸奖秃顶的人说:“你真是聪明绝顶了。”也尽量不要当着腿有残疾的人赞美别人“你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之类的话。这样会使他们的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会使有生理缺陷的人误以为你有意嘲笑他。但一般说来,生理缺陷比较容易发现,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避免。
有些忌讳是由一些人的特殊经历所形成的,有些不愉快的记忆隐藏在人们的心中,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忌讳。比如有一位下属给他的领导去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领导祝词说:“希望我们的李总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李总脸色铁青。原来李总的独生子刚刚在车祸中过世,其妻子因为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没有了生育的能力,而这位下属初来乍到,并不知情。这位总经理却以为他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下属好不尴尬。这位下属虽然并不是有意识的,却冲撞了李总的忌讳,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在与朋友相处时,有时会因为两人关系密切,习惯成自然,对对方的忌讳满不在乎,结果往往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有时候甚至会致使两人的感情破裂。
王可英和李敏楠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餐上,王可英一时兴起,笑着对大家讲了李敏楠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而且当时也在场,一时间弄得李敏楠下不了台,不得不哭着跑开了。
这就警示我们,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暴露好朋友的隐私。既然是隐私,就是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如果让他人知道就冒犯了朋友忌讳,是很不够朋友的表现。
不冲撞他人的忌讳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思想素质的反映。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有意去冲撞他人的忌讳,或者进行人身攻击之类的,他们能够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赞美他人或者与人谈话时,尽量不用诸如此类的词,比如:胖猪、矮冬瓜、聋子、乞丐、拖油瓶、私生子、白痴等等。因为一旦冲撞这些忌讳,别人甚至会因此而丧失理智,到时你就难以收场了。
另外,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要注意不要冲撞他们的忌讳。在赞美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时,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