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
《孝经》是儒家的孝道思想和以孝治天下主张的一部儒家经典。传为孔子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的对话的辑录。旧题曾参撰。它的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疑出自多人之手,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三世纪期间。
《孝经》的主旨在讲述各不同阶层人士的孝道,对父母的赡养、丧葬、祭祀的各个环节。“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艺文志)”在封建统治者心中,孝实为统治天下的大经大法,为历代帝王所推尊。劝人们行“孝”,由孝以尽“忠”,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以期达到他们历世相传的目的。
从另外视角看,该书以敬老尊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提倡和传播,已经沉虸为我们民族道德观点和文化心理的内容。在建设新道德中,它确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资源,可供我们扬弃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孝经》分今、古文两种。今文《孝经》东汉郑玄作注,共十八章;古文《孝经》西汉孔安国注,分二十二章。古文本今已不见,传亡佚于南朝梁代,后隋代刘炫伪撰孔安国注本,虽流传于世,不为所采。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七二二年)令各儒鉴断古今文两种本《孝经》,会集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六家之说为注,刻石于太学,天宝二年重加注释,颁行天下。《旧唐书·经籍志》载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文艺志》亦称“今上《孝经制旨》一卷”“其注称制旨,实一书也。”而后,宋赵明诚《金石录》、陈振孙《书斋解题》均载该书四卷,乃因其于天宝四年(七四五年)刻石于太学,称《石台孝经》,拓本四卷。自玄宗注《孝经》,人们亦随潮渐趋今废古,为作疏者不乏其人。至宋咸平年间(九九八~一〇〇三年)邢縔据唐行冲为蓝本,复为之疏。考其源流,“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注之立则自邢縔疏始。”该书有明正德六年(一五一一年)刊本,清唐熙十九年(一六八〇年)刊《通志堂经解本》。姑苏汪氏翻正德本,桐乡金氏翔和书塾翻刻南宋相台岳氏刊本。今通行《孝经》,是《十三经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