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青少年不可不读的自然地理之谜
27964700000084

第84章 百年“鸳鸯井”——为何两古井能一清一浊轮流“值班”

“鸳鸯井”位于飞龙镇木井村补疤滩,两井相距不过6米,上下落差1米,一条石板路从两井的中间穿过。两井井口为方形,宽约1米,上井深约3米,下井深约2米,井壁都是由木头做的,已布满了厚厚一层苔藓。每年端午节至中秋节之间的3个月,下井“值班”,井水清澈,上井混浊,水面泛起一层红黄色的泡泡,看着很脏。过了中秋节,两井开始“换班”,上井“值班”9个月,井水清澈,而下井水变混浊。而且每年村民在淘干上井的水时,下井的水位会自然下降;反之,淘干下井的水时,上井的水位也会随之下降。在木井村,男女老少都记得《木井》这首儿歌:“可观上下两口井,一条大路直穿心;井中清泉最可饮,能分春秋各二季;不知哪朝开的井,何人称为木井村;此井水丰不断流,润泽大地五谷生。”

经专家检测发现,无论是上井还是下井,都是符合饮用标准的天然矿泉水,含铁、锰、钙等元素。在相隔不到6米的距离,竟然出现两口优质矿泉水水源,这让人出乎意外。但井里为何充满漂浮物?原来,这漂浮物并不是村民们所猜测的粪便类脏物,而是矿物质。棕黄色的是铁锰混合物,白色的絮状物是钙结晶。

那既然这样,两口井水冬暖夏凉,息息相通,是不是只有一个水源?两口井为何一清一浊轮流“值班”?如果上井水和下井水出自同一地层,那么它们的温度应该是一样的。当时室外温度是14.5℃,经过测量,上井水是18.7℃,下井水是18.8℃。两口井就是这0.1℃的差别,这两口井的水源应该来自不同的地层。据推测,上井由于水温稍低,应该在上面一层的砂岩含水层里,下井在下面的砂岩含水层里。因为水是温和的,有上层地下水,表层地下水。下井也有上层地下水,所以,在抽上层水的时候,实际上把表层地下水也抽掉了一部分,对下井当然有一定的影响。上井水和下井水源由于主要集中在深层,压力和温度都是恒温的,当它们离开地下,来到地面的时候,压力和温度变了,就出现铁锰混合物和钙结晶沉淀了。

它们应该同时有沉淀,可是为什么会表现出一个清澈一个混浊呢?这是因为两口井的使用频率在逐渐下降,当地老百姓打了很多深层机井,使用木井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加剧了混浊现象。端午节至中秋节,天气炎热,水位较浅的上井容易受到地表水的影响,温度升高,最先表现出来肮脏,人们自然就淘下井开始取水。上井长期不用,它的沉淀物就覆盖到井面。外界气温越来越高,下井也要形成沉淀,可是还没等到形成,就被人们取走了。等到端午节后,人们就开始淘上井,下井的使用率就下降了,铁锰混合物和钙沉淀渐渐聚集,这就造成了一个清澈一个混浊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