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批洞穴学家在意大利安科纳弗拉沙西峡谷一带探索,意外地在亚平宁山脉下面找到一连串规模宏大的地下穴室和走廊,全长13千米,为20世纪洞穴学上一大发现。
他们手持光线微弱的手电筒,沿曲折的地下长廊摸索前进,涉水走过一个个深及膝盖的清水池和泥浆潭,只见石笋林立,像一根根华丽的水晶柱。再往前进,又湿又冷的洞穴网错综复杂,恍如大理石的巨型石柱使人眼花缭乱,好似被冰雪覆盖的精美石帘叫人目不暇接。百多万年侵蚀造成的奇景,一一展现眼前。
深渊旁屹立一“巨人柱”,那是一根巨大的石灰岩柱,表面凹凸不平,蚀刻很深。“巨人柱”对面是“尼亚加拉瀑布”,钟乳石重重垂挂,果真叫人想到飞珠溅玉、水声如雷的尼亚加拉瀑布。更深处的“蜡烛穴”内,石笋从浅水池面冒出,闪闪发亮。
这一奇异的景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安科纳弗拉沙西峡谷
安科纳弗拉沙西峡谷两边峭壁陡立,蜿蜒近3200米,由湍急的森蒂诺河冲刷而成。森蒂诺河是伊西诺河的支流。伊西诺河发源自亚平宁山脉,往东北流入亚得里亚海。弗拉沙西峡谷两边的绝壁都是石灰岩,满布洞穴。其中“教堂穴”内,建有奉献给弗拉沙西圣玛丽亚的11世纪小教堂,以及教皇利奥十二世1828年下令建造的八角形教堂。发现弗拉沙西洞穴的地下奇景后,寂静的安科纳顿时变得举世闻名。这些洞穴以地质学研究价值和奇幻美景饮誉于世。这里环境特殊,洞内温度稳定,湿度高,虽然缺乏阳光,食物稀少,但是扁虫、千足虫、瞎眼的地洞蝾螈和螯虾等大量繁衍。
弗拉沙西峡谷两旁的山岭是典型的岩溶地带,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是地质学名词,意指可溶岩石,如石灰石等,受酸性雨水侵蚀,形成特殊的地貌。洞穴、落水洞、伏流、地下河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弗拉沙西洞穴包括几组洞穴,最大的首推“大风洞”。沿平坦的小路约走1500米来到石灰岩山下,就到达了这个奇妙的世界。岩石洞凿通了一条短隧道,通往一个大如主教堂的洞穴。中央为“安科纳深渊”,漆黑一片,深不见底。弗拉沙西洞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