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为什么不快乐——个人心态平衡宝典
27964400000012

第12章 接纳快乐(1)

1.积极地生活

杨先生坐在办公桌旁,他是一家外企的业务主管。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记事本、函件、合同等文件,他的电话机上那两个信号灯不停地闪烁着,显示着有人在等他通话。他正在跟两个客户谈话,他们坐在那儿恭候他打完电话。他看了看他的记录本簿,记下他要参加的另一个重要会议;中午要与该公司的董事长会餐;另外得花几个钟头的时间起草一项预定计划;还得口授几封信,并且……

如此大的工作压力,要是落在你我身上,或许会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确实叫人受不了。”

但杨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感到愉快。

他不允许任何杂念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相反,他只在心中期望着在这一天中所取得的成就。

他热情地转向他的客人,聚精会神地倾听他们的陈述,与他们商谈合作的细节。他拿起电话,果断地作出答复,然后又回到客人的跟前。他告诉他们,他对所谈事宜将如何处理;他对通话机口授了一封信,而后又回过头问客人们对他的决定是不是满意。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他愉快地以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向目标前进。

杨先生用一种积极的方法,使他的想像力转化为行动。他接纳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权利。

但是,多数人——包括许多业务管理人员在内——却用他们的想像力去阻碍他们的快乐,这很可能会造成不幸。

许多成年人,让反常的思绪充斥他们的心灵,将快乐挤得无容身之地。他们为一点点危机而发愁;他们不允许自己享受工作上的乐趣和满足。显而易见,他们也不能像杨先生一样,以积极有效的办法行使他们的职权。

他们既不欣赏他们的工作,也不欣赏他们的“游戏”,以享乐主义学说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我们称享乐为幸福人生的全部内容。享乐是我们最重要最切身的善事。”

以机智闻名于世的近代美国教士希德尼·史密斯说过:“尽管人类可以用单纯的理智指导他的人生航程,以寡淡无味的食物维持他的生命,但上帝给我们机智、趣味、聪明、欢笑和芳香,去鼓舞人类朝圣的历程,美化那灼热而叫人不堪忍受的阶石。”

然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在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食物”没有“滋味”,思想像毒雾般在我们的心中弥漫。只有伤感和凄惨,没有快乐和幸福;只有烦恼和哀叹,没有欢欣和振作。

你可以充分发掘快乐。你可以在沐浴时歌唱,在你的心中感受美好的思想,在你的心灵深处感受施予的快乐——实际上,这只是你是否强迫的问题。

你不要阻止自己去获得合理的满足。如果你否定快乐原理,你就失去了积极的创造性生活。

2.接受你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在学习、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发现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有机会依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那他就不至于在学习上遭遇痛苦或不必要的失败经历。

有一则英国寓言说: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顶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也许有人认为,甘心做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想法过于消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当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重要的不在于你做什么,而是能否成为一个最好的你!并深深地接受你自己。

3.今天的快意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国王非常残忍,每次处决死刑犯,他都要想些新鲜的酷刑。

一次,一位犯人被告知第二天将被处极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鲜血流尽而亡。犯人恐惧之至,百般求饶,但毫无作用。

次日一早,犯人被带到一个房间中,锁在一面墙上,墙上有个小孔,刚好可以把一支胳膊穿过去。刽子手把他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在手下边还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

“嘀嗒,嘀嗒……”,四周寂静,血滴的声音让犯人毛骨悚然。墙这边的犯人就这样静静地听着自己的血滴在瓦罐中的声音,他觉着浑身的血液都在向那支胳膊涌去,越来越快地流向那个瓦罐。不一会,他的意志也随着血流走了,终于他无力地倒下来,死了。

他是血液流尽而死吗?不是的!他的伤口早就不流血了,而嘀嗒声只是桌上的小瓶中流出的水通过特制的导管滴在瓦罐中的声音。

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让犯人自己走向了死亡。

现代的生活无疑应是幸福的,但现代的人生哲学往往正好相反。消极的思想,隐含着背弃自我意象的意味。由于有一个叫做“20世纪焦虑”的魔影在人间游荡,今天的生活往往会有排斥满足的意味。

生活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人们应该自利也应该利人,应该自娱也应该娱人。快乐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身体各器官、我们的脚同我们不可分离一样。快乐应该没有种族、肤色、地位、年龄的分别。人生的美好感受属于我们,只要不使别人痛苦,其中根本不该产生道德上的问题。

你只要将过去的错误丢弃,就可以充分地去过每一天的生活。你可以在工作、交友中获得无穷乐趣——只要你觉得你有权使自己快乐。之所以要加上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人阻止让自己享有这个基本的权利。

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人,把他们神奇的想像力浪费在自责上。这说来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许多对自己要求严苛的人,都以繁忙的工作和追求完美的信念去鞭策自己,但却不给自己快乐的权利。

我们虽然不知道罪犯何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不乏强盗、骗子和恶棍。那些曾经犯了大罪的社会公敌,虽然都在积极地自我矫正,但他们是否也像你们中某些人一样地自我苛责呢?这点颇为可疑。

一旦你过于苛责自己,你就失去了你的快乐。而实际上你有权驱除烦躁和负罪感去享受本就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从某一方面来说,积极创造的人生,其中包含追求快乐的激情。它是积极的思想击败消极的思想所获得的一种胜利。你要为过积极创造性的生活做准备,每天强化你的自我意象。你要让你的生活充满活力,让自己享受人生的乐趣,因为你有权利这样做。

4.不再憎恨

学着去宽恕,不再去憎恨。这样人就会快乐!

憎恨源于过去不愉快的记忆,我们之所以要记住过去的痛,就是要努力防止自己再度受到伤害,但是一旦硬将过去搬到现在,你便永远无法脱离伤痛的威胁。

“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这句法国谚语的应用范围很广。譬如,你愈了解人性的弱点,就愈能体谅别人所犯的错误;你愈认识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愈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失意;你愈知道自己厌恶的习性,就愈能不被过去的伤痛所左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卸下憎恨的包袱,你会觉得轻松得多。

“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要想自己总有好的心情,就应学着去宽恕,不再去憎恨。你心中牢狱里的犯人很可能不是你憎恨的人,而可能就是你自己。如果你释放了心中牢狱里的犯人,就会有了思想上的解脱,获得愉快。不管心中牢狱里的犯人是谁,只要把他释放了,憎恨也就会消失,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精神上的愉快。

5.一个新的人生观

我们曾读过不少关于创造性生活的书。其中有很多告诉你该做些什么,到什么地方去,问什么事,如何获得帮助。

你对这本书或许感到不解,你或许在心里这样问自己:“对症下药的良方到底在哪儿?作者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到底怎样做以及做些什么?”

啊!它不在地图上标示的某街某号,不在某事某人,而是在你的心中。

倘若这本书对你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的话,它的优点就在于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告诉你做些什么,而是专注于一个你应该认为重要的处所——你的心灵和它的思考与想像过程。

要过创造性生活,你必须找到快乐,必须善待自己。你必须拥有十分坚强的自我意象,才能获得这种快乐的感觉。

我们可以劝你做个医生、律师或推销员。但是,假如你还年轻的话,在你发现自己的同时,你自己会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们希望你看完本书后,能够认识到生活充满希望,使你获得快乐。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自私的愿望,因为我知道我对别人有所帮助而获得了快乐。你虽无法像摸桌子或笔一样触摸这些观念,但这些观念却的确可给你带来无限的满足——尽管他们是一些抽象观念。

你可以强化你的自我意象,发现自己的得意时刻,从增强你的成功本能方面,去为自己创造快乐。

但悲哀的是,大多数人不认为快乐对他们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他们不认为他们应该快乐,而只用一些自以为是的理由,为他们的不幸辩护——

假如没有这次经济上的打击……

假如没有发生那次事故……

假如不是因为那次童年的疾病……

他们把一些已经过去的悲剧重新捡起来,用以解释目前的一切痛苦,作为不能享受快乐的借口。但他们不曾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曾有过不幸,每一个人都曾有过挫折,命运并没有会对某个人。

成功而幸福的人也有难言之痛,但他们没有被痛苦绊住,坚忍不拔地奋勇向前,终于迎来曙光。

6.转败为胜

假如你认识这样一个人,他幼年时曾患过严重的猩红热,使他在少年时期几乎成了的聋子。6岁时,他在他父亲的农庄上惹了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殃及全镇。因为他的粗心大意,他的父亲当众将他鞭打了一顿。

他家境贫困,因此他12岁就不得不出去工作。他不但又引起一次火灾,并且因为不服管教而几次被开除。他独身来到纽约的时候,曾困窘到每餐只以5分钱的饮食果腹。

了解这些之后,你能想到他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吗?

他是谁?他就是一生只受过3个月正规学校教育的托马斯·爱迪生。

这是个奇迹——从1869~1910年间,他获得了1000多种发明专利权。在这样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他得到了无限乐趣,他没有被不幸击倒,他永不气馁地充实的生活,他将自己的才能进行了充分运用。

这位天才,现代文明的伟大创造者,在庆祝75岁生日时,有人问起他的人生观,他说他相信工作,利用自然为人类谋求幸福。他说他虽然到了75岁的年纪,但仍有一大堆发明工作计划,能再有100年的寿命就好了。

等他到了80多岁的时候,仍在实验着由制造家怀斯东所提倡的橡胶工业。到了84岁,他在一场疾病中差点丧命,之后,他又恢复了他的工作,最后才在全人类的哀悼中长眠。

时光飞逝,世界变化万千,爱迪生的价值却日益被人们看重。这就是他伟大成就造成的影响。

然而,以过去的不幸为借口,终身否定创造性的满足以及人生乐趣的人,到底有多少?遇到困难而退缩的人,又有多少?

爱迪生能从他的生活中获得自信,使其超越苦难的岁月,跨入欢乐当中。这种感觉——这种快乐的感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必须追求的感觉。

7.清理忧虑

忧虑只会使一个人愁上加愁。最好的办法就是确定一个时间集中去想“忧虑的事情”。这样既可获得更多的愉快心情,又可能使忧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除。

忧虑是无济于事的。

记得犹太人有句谚语:“只有一种忧虑是正确的:为忧虑太多而忧虑。”当你对一件事感到焦虑时,你应该知道:你所忧虑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既然如此,何必还为事忧虑呢?

其实,忧虑也没有什么意义。道理很简单,你的忧虑不会使事情的结果发生改变。事情的结果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的。难道不是吗?

亚瑟·史马斯·洛克说:“忧虑是流过心头那条汇集恐惧的小溪。如果水流增加,它就会变成带动所有思绪的河川。”的确,忧愁是会自我增强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马群受惊时会因惊慌增强而奔跑的情况来验证这点。当一些马凑巧跑动时,其他的马因注意到这一情况,便很自然推想定有危险,于是也跟着奋蹄飞奔。

但实际上,任何忧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把你的忧虑清查一番,假如你对自己够诚实,你将发现它们多半都是没有根据的。

你还记得一年前所担心的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吗?你难道不是为了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浪费了许多精力而一无所获?

马克·吐温对此就中肯地说:“我已老迈,也知道很多麻烦事,却很少真的发生过。”忧虑就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债务,但我们却在事先就支付了利息。

如果你有忧虑的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见招拆招”。这简单的四部曲曾帮助很多人解除忧虑,非常有效。

首先,分析产生的原因。哥伦比亚大学的赫克斯教授说:“有一半的忧虑是由于一知半解就做出决定造成的。”了解了产生的原因,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前提。原来草率和轻易就忧虑是毫无根据的。

第二步,问自己:“这件事情发生的机会究竟有多少?”“可能发生的最恶劣情况是什么?”你就会发现,事情不可能坏到那样。只要分析的准确,并且能把后果考虑一遍,往往就能够降低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与害怕的程度。

第三步,既然你已作了最坏打算,就要想着如果严重的结果真的发生了,便只有接受它。一旦你决心接受这不好的结果,那么,便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第四步,立刻想办法让事情不要恶化,然后平静地想办法改善最恶劣的情况。

许多专家建议每天抽出半小时作为“忧虑时间”。只是千万别把“忧虑时间”排在睡前一小时内。当你因为忧虑而无法专心工作时,就告诉自己待会儿有半小时的专门时间再去考虑。到了“忧虑时间”如果已经忘了那些事,不是挺好吗?

曾经与爱迪生一起工作的大作家拿破仑·希尔便将自己的“忧虑时间”安排在星期五的下午。如果他在星期五或星期二发现了不安的情绪,就将其写下安排到星期五下午去想它们。而真正的到了星期五,所有的不安往往奇迹般地不复存在。它们全都有了答案。

如果你学过游泳的话,你会记得最初总是在水中胡乱拍打、挣扎,即使你努力学习,但似乎没有什么成就。后来,忽然之间你放松了自己,“我懂了!”你叫出来,“我学会游泳了!”当你学会了让自己在精神上放松的方法时,情况就会变好。

“我懂了!”你会说,“我能在人生的海洋中无忧无虑地游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