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发展
船,一个最能体现人与海洋相依相生的工具,从出现到发展,处处显示出人类驾驭海洋日趋成熟的痕迹,从远古筏的诞生到现代高端潜艇的问世,船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船成长的足迹。
人类的祖先经过多次实践,将两三根或更多的树干用藤或绳捆绑起来,就成了人类早期的一种渡水工具——筏。
史料上使用筏的记载很多。
例如,我国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令2800多人伐松柏做筏,自会稽(今浙江绍兴)沿海北上,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这是一次大规模使用木筏的海上运输活动;《诗经》中说:
“谁为河广,一苇杭之”,意思是说,谁说黄河宽啊,一个苇筏就可以渡过去。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流域盛产的一种叫纸莎草的植物,先将其捆成一个个小的草束,再将若干草束绑扎在一起制成筏。时至今日还能见到这种筏的古老身影。南美迪迪喀喀湖畔的居民还在使用这种筏,现在南方依然常用的竹筏它是把芦苇捆扎成草束,五个草束再捆扎在一起而成。
我国南方盛产竹子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使用竹子编成的竹筏渡水。
古代还有一种皮筏,它是将牛羊皮晒干、浸油,缝合成袋,然后充气或充填羊毛,将若干个这样的袋固定于木制骨架之下而成。少者6~12只,多者达500个编成。
有了筏,人们再也用不着半身浸在水中抱着树干、芦苇和葫芦等渡水了,可以利用各种编制的筏去渡水、捕鱼、水上运送物资,以及躲避洪水猛兽的袭扰等。
筏,具有取材容易,制造简单,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过急流浅滩等优点。所以,就是在水上交通运输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筏仍有它独特的用处。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刳木为舟、因材制船的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能根据各种不同用途的需要,制造出石斧、石锛、石刀、石锸等,并已能人工取火。原始社会的人们经过漫长而不懈的努力,终于具备了制造独木舟的条件。但是,在当时只有原始的石器和火的条件下,要想将一根圆木做成一只独木舟,是何等艰难辛苦的大工程。我们的祖先根据生活中用火的经验,把火也用作造船的手段,同石斧等配合使用。一根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将其他表面都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这样,有泥巴的地方木材烧不掉,就被保存下来;没有泥巴的地方被火烧成一层炭,然后再用石斧来砍。
这样将火和石斧轮番使用,终于独木成舟,浑然一体,造出了最原始的船。
不论中国或外国,有些地方至今仍在制造和使用独木舟。例如:
我国贵州省清水江一带苗族的龙舟,老的独木舟一直是用两人合抱的杉树或梧桐树挖制而成,两舷侧各并联一只小独木舟以增加横稳性;泸沽湖的纳西族摩梭人的独木舟就有三种之多;
广西有的河流中至今还可见到摆渡用的独木舟;台湾的高山族人至今也还有使用独木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