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聆听自然的歌唱
27950500000020

第20章 怎样才能继续让自然动听的歌唱?(2)

我们把鸟类称为人类的朋友。这是因为有一些鸟类所吃的食物,正是直接危害和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害虫”,对人类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把它们称为“益鸟”。例如:1只猫头鹰在1年里可以吃掉1500只老鼠,这些老鼠1年要吃掉1000千克的粮食;1只啄木鸟在1天的时间里可以吃掉600条害虫;杜鹃、黄鹂、灰喜鹊、松鸦、山雀喜欢吃松毛虫等危害森林的虫子。乌鸫、斑鸠、白头鹎、丝光椋鸟除了吃各类昆虫外还会吞食樟树、女贞树等成熟的果实,这些有坚硬外壳的种子在鸟儿的胃肠道里经过消化和保温后排泄出来,能够更好地生根发芽,鸟儿同时还把这些植物的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而体态娇小的蜂鸟、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在啄食花蜜时,嘴巴四周和羽毛上会粘上许多的花粉,这样就给很多花儿传了粉,植物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988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后,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鸟类的数量逐年增加。无论在森林还是湿地,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到处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鸟,听到它们悦耳动听的叫声。

只要留心,在我们身边,随时会见到斑鸠、灰喜鹊、乌鸫、麻雀这些鸟,甚至还能看到黄嘴的八哥、长凤头儿的戴胜、正在池塘里捕鱼的翠鸟、鸣声如笛一般清脆的黄鹂等。这些鸟都不怎么怕人,我们可以在很近的地方观察它们。世界上有许多爱好观鸟的人,有人在自己的阳台上设置观鸟架,撒上鸟爱吃的小米、豆子,放上水,观看鸟“携儿带女”来进餐;有人长途跋涉到森林、草原和湿地去观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鸟的朋友。

鸟类生活在我们的四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生态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爱鸟意识提高,使我们身边鸟类越来越多。珠项斑鸠、山斑鸠有时会把巢从大树上搬到城市居民的空调机上和盆栽的小树里;喜鹊把巢筑在市区的行道树上;夜鹭在市区繁华马路的行道树上安家;乌鸫、鹊鸲站在晒衣架上,到阳台和花盆里寻找食物;小巧的红头长尾山雀每天定时飞到阳台上啄食,它们都得到人类的关爱和呵护。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鸟类与人类的生存空间融合在一起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鸟类,让我们爱护鸟儿,与鸟类在这个共同的家园和谐相处,其同生存吧。

四、保护草原资源

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这里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而其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过度放牧,会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优良牧草断绝,只剩下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如在内蒙古的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除了以上影响外,牲畜长期的大量的过度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我国有60亿亩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如何改良、利用这90%的退化草地,是草原退化防治的根本与关键。

对于退化草地,关键是在用中改良。我们说,合理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管理。此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1)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著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2)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3)补播,也就是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4)施肥,就是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的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原退化,主要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章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怎家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更多的牲畜提供更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辩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既要有好的基础,也要有高的投入。建立人工草地,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人工草地成功的一半是有了好的基础.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总之,我们应采取科学措施,综合防治草原的病虫鼠害,注意防止农药及工矿企业排放“三废”,对草原的污染,保护黄鼬、鹰和狐狸等鼠类天敌。同时,加强草地畜牧业的科学管理,合理控制牲畜头数,调整畜群结构,实行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建立两季或者三季为主的季节营地,大力推行划区围栏轮牧,推行草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众所周知,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森林中出产的木材用途很广,如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等等。其他的林产品也丰富多彩,如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我国和印度使用药用植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药材,仍旧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发达国家,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药用植物。

五、保护我们的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主要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等。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根据水利条件,耕地可分为水田和旱地。按水源情况,水田又可分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水田,是指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计为水田。

旱地,是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南稻北麦”农业区位的形成,是由我国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我国南方地区,春有春雨,初夏有梅雨,雨量十分丰沛,因而历史上南方广泛种植需水的水稻。我国北方春季“十年九春旱”,真正的雨季要到7月才开始。可是雨季后的秋冬季节,土壤尚湿润,因而历史上北方广植秋种,而春末夏初收割冬小麦。这样,历史上我国便形成了“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大格局。这条南北分界线,大体上就是秦岭和淮河,它也是我国习惯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39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离开了耕地,就谈不上民族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耕地资源,是无法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弥补的战略性资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_也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人口众多,而且还在继续增长,但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被高速增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占用,于是粮食安全会成问题。尽管当时我们回答说,我们自己能养活自己。但明白人都知道,他提出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天下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中国历朝历代都不敢掉以轻心。此外,一波又一波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占用了多少耕地?种地不挣钱,又使多少土地抛荒?这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了。因此,可以说,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像一把利剑,随时高悬在我们头上。

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地向外延伸,耕地正在不断消失;农民到城里打工赚了钱,但不能留在城市,回到家乡盖起了高楼大院;农村的耕地,因无人耕种,而变成了荒地;为了发家致富,大量的耕地,变成了葡萄园、甘草地,种起了苹果、黄桃、鸭梨,养起了鸡、鸭、鱼、猪;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就地城市化,必然地导致就地工业化……我们的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突飞猛进的时期,非农用地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将进一步增长。于是,我们面临以有限的适宜土地(主要是耕地),既要保证“吃饭”,又要保证“建设”的两难局面,而且生态退耕,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冲突。

总之,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必将减少,粮食总产量就会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必然减少。保护耕地,首先要使用法律,来遏制滥用耕地的现象;其次,加大复垦力度,增加耕地资源;再次,加大投入,提高耕地质量。

六、防治肆意蔓延的沙漠

那么,怎样才能防治荒漠化呢?针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防治荒漠化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要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制止“五滥”(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种防治荒漠化的技术。

来自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是防治土地沙漠化和治理沙尘暴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现已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防治荒漠化还必须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生活于沙漠地带的以色列人,发明了“滴水灌溉”技术。一排排塑胶水灌在每株植物根部开口滴水,由电脑控制测得的土壤湿度,决定植物根部水的供应量,由系统自动24小时全天候控制供水。装了系统以后,农人不必再管“浇水”这件事,用最少的水,就能养出果实累累的青椒、番茄等。滴水灌溉是一种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能灌水,而且可长时间使作物根区的水分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既省水又增产。

1.植物治沙

植物治沙也叫生物治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其中,植树造林是主要的手段。森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林木的庇护下,灌草可多次更新。90%以上的陆生植物都生存或起源于森林中。森林内动物种类和数量也远远超过草原、农田及其他陆地生态系统,鸟类数量约是农田中的9~11倍。森林有高低错落有致的复合生产层,光合面大,每公顷森林生物量平均为100~400吨,相当于同等面积农田或草原生物量的20~100倍。

营造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有效地防止荒漠化的扩展。许多国家都采用此法。如美国在遭受了上世纪30年代“黑风暴”灾难后,在西部大平原营造一层层防护林带;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也营造了类似的防护林带。我国从1978年起,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它全长7000千米,宽400~1700千米,整个工程历时70年,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