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生活简单一点
27950000000006

第6章 在坚守与放弃之间找平衡点(2)

如何学会放弃与忘却

倾诉者:曾经以为放弃也许是美丽的,可是现在我才知道那是错的,那样是痛苦的,是难过的。他的离开使我知道我不能没有他,在病床前如果不是我放开他的手,也许他就不会离我远去。可是我还是放开了手,他也离去了。在他的葬礼上,我哭了,也许我是不该哭的,因为他告诉我,我的哭会让他更加的难受,他会担心我的。可是我还是哭了,因为我疼,我的心在淌血。

人生总是有得有失,在面临危险和困境时,放弃是真正的勇气,也是一种大智慧。

从前,有位商人狄利斯和他正在成长的儿子一起出海旅行。他们随身带上了满满一箱子珠宝,准备在旅途中卖掉,但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秘密。一天,狄利斯偶然听到了水手们在交头接耳。原来,他们已经发现了他的珠宝,并且正在策划谋害他们父子俩,以掠夺这些珠宝。

狄利斯吓得要命,他在自己的小屋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个摆脱困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狄利斯于是把听到的全告诉了他。

“同他们拼了!”儿子断然道。

“不,”狄利斯回答说,“他们会制服我们的!”

“那把珠宝交给他们?”

“也不行,他们还会杀人灭口的。”

过了一会儿,狄利斯怒气冲冲地冲上了甲板,“你这个笨蛋儿子!”他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老头子。”儿子叫喊着回答,“你说不出一句值得我听进去的话!”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水手们好奇地聚集到他们周围。狄利斯突然冲向小屋,拖出了他的珠宝箱。“忘恩负义的儿子!”狄利斯尖叫道,“我宁肯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产的!”

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珠宝箱,水手们看到这么多的珠宝时都倒吸了口凉气。狄利斯又冲向了栏杆,在别人阻拦他之前将他的宝物全都投入了大海。

过了一会儿,狄利斯父子俩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然后两人躺倒一起,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后来,当他们单独一起呆在小屋时,狄利斯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救我们的命!”

“是的,”儿子回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了。”

轮船驶进码头后,狄利斯同他的儿子匆匆忙忙地赶到城市的地方法官那里。他们指控了水手们的海盗行为和犯了企图谋杀罪,法官逮捕了那些水手。法官问水手们是否看到狄利斯把他的珠宝投入大海,水手们都一致说看到过。法官于是判决他们都有罪。法官问道:“什么人会弃掉他一生的积蓄而不顾呢,只有当他面临生命的危险时才会这样去做吧?”水手们只得赔偿了狄利斯的珠宝。

放弃是一种智慧,忘却同样也是一种智慧。

忘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极为常见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都顺利。因此,每个人都会遇到紧张、挫折乃至失败,这样渐渐地就形成了情绪。如果总是处理不好情绪,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调整和改善精神状态,我们必须学会忘却。心理学家柏格森说:“脑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记忆,而且帮助我们忘却。”其用意就在于提醒人们,要不停地对自己不健康的情绪进行清理和调整。

一个聪明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情绪所困扰的,他通常能够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而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着自己,实际上人们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旺盛的精力与体力去学习、工作、生活。

然而,忘却毕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忘却悲伤、惨痛、屈辱之类的往事,更是不容易办到。因为,它们是你的痛、你的悔,是划在你心灵上的一道淌血的伤痕。不过,假如你不忘却它们,自己的灵魂就会被它们一点一点地腐蚀。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潇洒走一回”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单要忘却不愉快的往事,也要学会放得下那些令自己感觉得意和沾沾自喜的往事。这些事情对于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人来说,是很容易陷入虚妄的。当你一旦忘却了它们,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减少偏差,你生命中真正的祥和会显现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是令你无法释怀而快乐的往事,还是悲伤与憎恨,它们都会使你与现实生活脱节,以至于严重威胁你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记住的并非都是应该记住的,而忘记的大都有值得忘记的理由。你有没有试过想忘记一段感情、一个人,却只有依靠时间的流逝冲淡记忆;有没有试过忘记当初的浪漫和誓言,而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平淡的快乐;有没有试过忘记年轻时的癫狂,忘记独身的快乐而背负诸多的责任?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容易忘却,其实,过目成诵、博闻强记固然好,但忘却不见得绝对不好。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尴尬、恩怨,就是因为我们会忘却,这些对身心有害的东西才会渐渐地被冲淡,渐渐地使我们脱离了受过的苦痛,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快乐和幸福。

我们从小就“记吃不记打”,保持这点儿不泯的童心就可以忘掉个人的恩怨。但有时又受到责备:“你好了伤疤忘了疼呀!”我们应该这么回答他:“该忘却时就忘却,难道要记一辈子?”这是一种智者的声音,假若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如何正常地生活?世上还会有勇敢、快乐和幸福吗?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统统记住,那么,不累死才怪!

正常的忘却是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所必需的。有医疗个案表明,一个人如果记忆出现异常,凡是经历过的事都不会忘记,那么他每天的活动都会充满混乱。再说,人有旦夕祸福,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多少伤痛,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忘却,在某些时候是值得赞赏推崇的,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

如何从落榜的阴影中走出来

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士,一谈起他高考落榜那段日子,还心有余悸。当年他迷迷糊糊的,一会儿想做一名与世无争的隐士,梦想通过潜心的修炼来改变或者脱离这个世界,连日记中也尽是自撰的厌世诗歌和散文;一会儿又潜心钻研如何自杀,并设计了多种无痛死去的方式。现在想来,还真要感谢当时没有走上这条路,否则就不会有现在的事业了。当时,有一天,他听到了大学生求职难的报道,于是想,上大学也无非是找工作,不如现在就去找一份工作。他从困境走出来后,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接着自己创立了一家公司。

每年“落榜”两字像巨石一样无情地砸向一部分高考青年。我们看到,自杀、离家出走这样的家庭和社会悲剧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如何平静地面对落榜,是横亘在考生与家长面前的一道绕不过的坎,也是全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高中生的升学率将会逐年大幅度增加,因而高考的落榜者也会逐年减少,但总会有一些人成为落榜者。即使所有的高中生都能上大学,大学还存在着差距,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到最好的大学去。既然成功与失败是并列的客观存在,你选择了求学的路就仿佛运动健儿选择了当运动员一样,既要志在成功,又要敢于面对失败。

学生对高考失败的恐惧,可能与学生本人的价值观念也有关系。有的学生大概一直认为,如果考不上大学,上高中的钱就白花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毕竟读了10多年书,具有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无论是参加自学考试,还是进行其他形式的深造,都具有发掘的潜力。

高考早已不是求学深造的独木桥了。“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立交桥架在每一个考生面前。今年考不上,你可以再加把劲,以待来年东山再起。上不了普通高校,你可以上成教、电大、夜大,可以通过自考、函授、网络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把握的心理平衡点。倒是落了榜又落了志,妄自菲薄,一蹶不振,从此偃旗息鼓,那才是真正地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1975年,比尔·盖茨20岁,是个在哈佛读大学的学生,也不是什么科学家,他和22岁的保罗·艾伦放弃读大学,来到阿尔伯克基市开了一家小公司,开始为微电脑开发软件,这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微软”。

1977年,推出苹果II型电脑的苹果公司老总乔布斯,更不是科学家,他是一个刚上大学就被“劝说”退学的社会青年。正是他,成为美国新经济时代第一个亿万富翁。

几乎可以说,是美国一批原本无名、也没有高学历的青年,成为美国计算机时代的风云人物。这些连大学都没读或者没读完的青年成功者,不是一般的成功,他们无可置疑地成为创造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先锋。他们的出现,对美国的精英教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是不是能为自己创造可能通往成功的机会,高考是机会,但绝对不是惟一的机会。清华食堂一位馒头师傅,原来只有高中学历,通过艰苦的自学,托福考了630多分,现在已经获得了本科学位,被清华学子尊称为“馒头神”。

钱钟书如果参加高考,是考不上的,因为他的数学成绩特别糟;陈丹青如果参加高考,英语将严重地拖他的后腿;邓建军如果参加高考,那就不会中专毕业了,那就没可能有400多项技改。例子实在太多,再举一个,那就是韩国总统卢武铉,他只有高中学历。

“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一片空白。”请记住台湾作家三毛这句话。

对于不以灭亡为代价的失败者来说,只有失败的事,没有失败的人,对于强者来说,只有一时一事的失败,不会有一生一世的失败。有时所谓的成功必不能带给你真正需要的结果,有些成功并不适合你。

佛家说:“莫执著。”因为你努力想得到的,也许不是你想要的。这如果作为高考落榜者的心理平衡点,将会帮你极快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那么怎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要是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次类推……照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就能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

消除角色冲突带来的苦恼

金先生说:“我的角色变来变去,自己的想法也会随着角色的要求跟着改变。正如我在公司里被任命某种职务后,为了工作的需要,必须尽量使自己的能力、行为、思考方式都符合该职务的要求。例如对待同事,往往不会再和以前一样,彼此有同伙意识。我很不习惯,觉得人不是为自己活着,对一些人说这种话,对另一些人说另一种话,语言系统是不一样的,要善于变换。一旦搞错了,就会出洋相,甚至会受领导批评。为了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我每天保持高度的紧张,心理失去了平衡。”

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说“角色”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

每一个人的自我认识都会有一些盲目性,也就是说有时会高估或低估自已,对自已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另一种对盲目性的理解也可以是这样的,没有“发现自己”。所谓“发现自己”是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特殊才能、自己真正的需要、自己的价值等有了了解,有着清楚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想像的我”和“实际的我”保持一致时,他的工作效率会较高,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变得积极。当两者不一致时,遇到的烦恼会很多,工作效率会较低。

有一个大学财会班的女学生,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小孩子。她一直希望能成为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开始她对财会专业并不感兴趣,成绩平平。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时,她发现她的幼师梦可能永远也没办法实现了。她这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起专业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这门课引起了她兴趣。这一学期她的成绩排名猛升,财务管理科目进入了班上前三名。

人所扮演的角色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当个人成功地扮演了他(她)的各种角色时,就既满足了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所以他(她)能过着正常的生活。反之,那些不能胜任各种角色的人,则很可能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遇到困难,其中经常碰到的一个就是不能适应角色冲突带来的麻烦。

角色冲突是个人紧张的一个源泉,因为角色冲突常常会导致“角色超负荷”。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要消除角色冲突对人的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就要加强个体扮演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强的人,由于他们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和谐的角色要求的本领很强,因而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少。有人研究发现,善于处理好各种角色要求的妇女,其心理较为健康。这些妇女既是好职员,又是好妻子、好母亲,这在于她们有一种能把角色要求的彼此冲突转化为相互促进的能力,实际上,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可使为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母亲消除心理的紧张与压力。同样,母子、夫妻关系良好的女性,心理压力自然会较小,使得他(她)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当然,有些角色冲突是难以调和的,此时个体自身的协调作用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应该明智地从过多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运用于自身更有价值、更能胜任的角色上来。

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扮演不同的角色,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自我角色交递,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