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27947700000007

第7章 人才最可贵择可用之人(6)

经验,是指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一个有经验的人,对工作流程的熟练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都比生手要强。因此,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往往比较注重经验。

话说一位博士刚到研究所工作,因学历最高而目中无人。

一天,博士带着渔具去研究所后面的池塘钓鱼。博士来到池塘边后发现,所里的正所长和副所长也在此垂钓。正所长和副所长不过是本科毕业,博士认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谈。

时间飞快流逝,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只见正所长站起身来,踏着水面便走到了池塘对面。从厕所出来后,正所长又从水面上走了回来。

博士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心中暗奇:天下竟有如此奇人,难道世上真有“蜻蜓点水”的轻功?

博士是搞研究的,他相信科学胜过相信自己的眼睛。

突然,博士内急,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所内的厕所离此处很远,但对面的厕所却需要从水中过去。

博士不屑跟所长取经,但生理上的紧迫感不容他再思索。他把心一横:本科生能做到的,我不相信我堂堂一个博士生不能做到!但只听见砰的一声,博士像沉石一般掉进池中。

两位所长不知博士是什么意思,赶忙将他拉起问明原因。

博士问:“为何你们能踩着水去厕所而我却不行?”

两位所长相视而笑,他们告诉博士,池中本有两排木桩,因为下雨水涨,木桩被淹没,但他们熟知木桩位置,所以能轻而易举地“飞”向池塘对面。

这位博士因为太看重自己的学历而忽视了有经验的正副所长。结果在生活就遇到了尴尬事情。经验不仅在生活中能够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要对他进行综合考核,以择优录取,寻找最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

11.不计前嫌,任用人才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到了白热化程度。在这个时候,难免企业间会相互产生敌意。在某些时候,这种敌意还会转移到具体的员工身上。

甲企业中的某位骨干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策略,这个策略使得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乙企业挤得无处容身。这个时候,乙企业中难免会有人痛恨这位骨干。后来,乙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占领市场,并且实力越来越强。甲企业在竞争中落败并最终面临破产,员工不得不另谋出路。这时,如果甲企业中那位骨干前往乙企业应聘,乙企业中的管理层就会有人反对。这便是敌意的具体表现。

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各为其主的道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敢于任用商战中曾经的敌人。

早在古代,我国就有很多不计前嫌、任用人才的范例。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上下立即开始另立新君的大事,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更为担心。因为他们是齐襄公的两个兄弟,都是齐国国君的候选人。谁棋高一着,谁就能够成为君主。

为了顺利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二人各施手段。当时,公子纠在鲁国,有鲁国国君鲁庄公和老师管仲相助;公子小自在莒国,有莒国国君和老师鲍叔牙相助。

为了保证公子纠的安全,鲁庄公本打算护送他回齐国。但管仲考虑到莒国与齐国相近,担心公子小白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向鲁庄公提议,自己带一队人马火速前进,阻止公子小白进入齐国。鲁庄公同意后,管仲立即出发。

管仲的担心很正确。为了尽快赶回齐国,公子小白已经在莒国人的护送下启程。发现公子小白的踪迹后,管仲立即上前阻截,并一箭向坐在车里的公子小白射去。公子小白惨叫一声,随即躺在车里。管仲以为自己射死了公子小白,公子纠成了齐国国君的唯一继承人。他感到胜券在握,回到鲁国后,便不紧不慢地护送公子纠去齐国。

令管仲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还未赶到齐国,就听说公子小白已经到达齐国,并做了齐国国君。为了保全性命,管仲和公子纠只好沿路返回鲁国。

原来,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早就料到鲁国人会来阻截,于是让公子小白装死,随后便立即赶往齐国,将公子小白扶上宝座。公子小白即位后,便是齐桓公。

齐桓公将国事料理好后,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力量薄弱,很快就被齐国打败。在齐桓公的要求下,鲁庄公将公子纠处死,然后将管仲押送到齐国。

管仲被押送来后,鲍叔牙向齐桓公建议重用管仲。齐桓公当时非常气愤,他认为管仲曾用箭射他,差点儿要了他的命,不仅不应该重用,还该治罪。最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封管仲为相,辅佐他治理朝政。

管仲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为齐国创造了大量财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管仲利用了齐国临海的天然优势,不断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在满足齐国所需的同时供应给其他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仅如此,管仲还帮助齐桓公成为当时的霸主,完成了齐桓公的心愿。

管仲当年为了使公子纠顺利成为齐国国君,曾经射了齐桓公一箭,可以说,齐桓公与他有一箭之仇。但齐桓公最终还是将仇恨抛在了一边,重用了他。也正是这种做法,使得齐国得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治国贤才。

与齐桓公类似,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是一位善于任用曾经的敌人的明君。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登上了王位。事变后,秦王府中的一些将领主张乘胜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并有所行动。李世民一方面禁止秦府人员滥捕追杀,一方面诏告天下,安抚宫府中的人。

李世民的大度解除了一些敌对势力的顾虑,他们纷纷放下武器,主动向朝廷投诚,效忠李世民。其中最杰出的人才有魏征、韦挺等人。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几次劝太子李建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然而,太子并没有听取魏征的意见,最终被李世民所杀。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党羽纷纷逃亡,魏征没有逃跑,结果被秦王府的人抓获。

魏征被带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当众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呢?”

魏征毫无惧色,镇定地回答:“假如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有今天的祸患了。”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赞扬了他的忠诚坦荡,从而对他十分器重,委任他为詹事主簿,后改任谏议大夫。

一次,李世民在宴请大臣的时候,有人提出:“魏征等人以前是李建成的亲信,现在我们看到他们就像见到仇人,实在不愿意与他们一起谋事。”

李世民听后笑着说道:“魏征等人过去是我的仇人,但他们能为当时的主人尽力工作,这有什么不对呢?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这是可以原谅的。我之所以重用他们,就是看中了他们的忠心。”

李世民创造了辉煌伟业,靠的就是手下的人才,尤其是不计前嫌任用了大批敌对阵营的人才。

企业管理者要想使企业效益蒸蒸日上,就应该一切从大局出发,不仅能够任用素不相识的人才,还应该敢于任用曾经的竞争对手。

12.安排任务,综合考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也适用于考核一个人的能力。这就是很多企业在录用员工之前,有一段试用期的原因。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使得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困,最后全部被坑杀,精锐丧失殆尽。第二年,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赵王急召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平原君献计说,只有向诸侯求救,才能解决困难,并主动说“臣愿亲往”。

平原君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有门客三千。他回到府中急招门客,说了出使楚国合纵的事,想选拔二十人随同前往。但是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后只选出十九人,还有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

此时,毛遂主动请缨。但因为他三年来没有突出表现,以至于平原君对他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更别提认为他能够在向楚国求援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不仅平原君藐视他,就连被平原君选中的十九个人也看不起他。然而,毛遂再三要求,平原君还是答应了。

如此一来,连同毛遂在内的二十个人都有了任务,都应该在求援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到了楚国后,平原君精挑细选的那十九个人却如同木头一样站在一旁,静听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谈援助的事情。而被所有人轻视的毛遂在看到谈判毫无进展时,却将智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面向楚考烈王清晰分析救援赵国会给楚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一面手持宝剑威胁楚考烈王。在他的努力下,平原君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毛遂自荐的故事说明,实践是检验一个人才能高下的最好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才能才会充分地表现出来。

战国末期,赵国名臣蔺相如也是一位在实践考验中脱颖而出的人才。

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在位时,蔺相如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一日,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国国君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给赵王送去了一封书函。秦昭王表示,愿意用秦国的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看完书函后,立即与众大臣商讨。大臣们看法一致:如果把和氏璧献给秦国,秦王得到璧后恐怕不会实现承诺,赵国就会白白受欺负;如果不把和氏璧献给秦国,又怕秦国起兵进犯。考虑这两个方面,赵惠文王和众大臣进退不得。当务之急,是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的人,先给秦国一个回信。

这时候,宦者令缪贤进言:“我的门客蔺相如是个合适的人选。”

赵惠文王问:“你凭什么这样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