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27947700000025

第25章 立德不忘威严正己才能服人(2)

军正回答道:“斩!”

庄贾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心生畏惧,派人火速赶往朝中奏请齐景公前来救援。然而,等使者拿着景公的赦书赶回时,庄贾早已人头落地。同时,使者为了赶路,急驾车而来,违反了军中严禁纵车的法令,本应按照军法处斩,但司马穰苴考虑到景公的使者不能斩,就将使者的仆人斩杀。

司马穰苴的做法立即在军中树立了军威。随后他开始检阅军队、视察将士们的饮食情况、慰问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士卒,很快得到了众将士的拥戴。

几天过后,司马穰苴准备率军攻打晋国。此时,军中士气高涨,就连病弱的士兵也强烈要求参战。终于,在司马穰苴的统率下,齐军凯旋而归。

孙武同样是一位以法立威的高手。

春秋末年,阖闾派人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吴王阖间的政治野心非常大,一心想扩张吴国的势力。灭掉徐国后,他又想进攻其他国家。不过,扩张的首要条件是要拥有一支强劲的军队。阖闾开始招纳具有练兵才能的人才。后来,在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阖闾派人前往齐国礼聘孙武。

孙武致力于兵法研究,长期在各地考察战场的地形地势,有很强的实地作战经验。不仅如此,他还著有兵法,一共十三篇,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吴国大夫伍子胥与孙武偶然相识,对孙武的才能非常佩服,如今正逢吴王用人,就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

孙武来到吴国后,先在客馆住下。几天后,吴王阖闾亲自前来恭迎。两人见面后,促膝长谈。当吴王提及时势,孙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问及兵法,孙武又能够对答如流。一番交谈后,吴王很是高兴,将孙武迎入宫中。

吴王如此厚待孙武,孙武自然也知道吴王对他的重视。入宫后,他将自己所著的兵法呈给吴王赏阅。吴王如获至宝,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深的启发。每每读到经典之处,吴王便赞不绝口。

孙武的兵法虽然令吴王受益匪浅,但吴王并没有凭此完全相信孙武的能力。他对孙武说:“将军的十三篇兵法,我全看过了,的确令人佩服。不过,我并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我想看看将军是如何运用兵法演阵操练的,如何?”

孙武爽快答应。

吴王又问道:“既然如此,将军想用什么样的人进行演练呢?”

孙武说道:“无论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还是生性娇弱的妇人,我都可以按照兵法将他们演练成一支高素质的军队。”

吴王见孙武如此自信,便想为难他一下,于是选出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让孙武演练。

孙武把选出的美女分为左右两队,令吴王的两位宠姬各担任一队的队长,然后孙武令她们每人手持一支戟。一切就绪后,孙武大声喊道:“你们能够分清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

美女们回答:“可以分清。”

孙武继续说道:“当我下令向前看的时候,你们要向前心正对的方向看去;当我下令向左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左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右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右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后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后背正对的方向转去。明白吗?”

美女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明白。”

孙武交代清楚号令后,令人在演练场的正前方摆好各种刑具,表示如果有违反号令者,军法处治。然后,孙武将号令又重申了好几遍。

演练开始了,鼓手击鼓后,孙武传令向右转,可美女们根本没有把孙武的号令当回事,竟然大笑起来,也不按照号令做动作。孙武正言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然后,再次将号令重申数遍。

接着,鼓手再击鼓,孙武传令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不听号令,再次大笑起来。孙武声色俱厉地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于是,他下令按军法将左右两名队长斩首示众。

此时吴王正在高台上观看,见孙武要斩杀两位爱姬,吴王大骇,赶紧派人前去传达旨意:“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够带兵打仗了。寡人的两位爱姬万万杀不得,没有了她们,我吃饭都不会香的。”

孙武毫不动容,让使者给吴王回话:“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后,孙武斩了吴王的这两个爱姬,然后另立队长,继续演练。

美女们受到惊吓后,无不提心吊胆。孙武令出,她们再也不敢嘻嘻哈哈,而是全神贯注,将动作做得非常标准。

孙武演练完毕后,派人告诉吴王:“臣已经演练完毕,大王可以前来检阅。只要大王想用这支军队,即使让她们赴汤蹈火,她们也能够做到。”

可是吴王怒气未消,根本没有心思去看孙武练兵,说道:“将军回去休息吧,寡人不愿意去看。”

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听了孙武的话,吴王阖闾反省自己,知道了孙武的用兵才能,正式启用了孙武。后来,吴国军队在孙武的有效训练下迅速强大,为攻打各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史记》记载,吴王以孙武为将,使得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司马穰苴与孙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懂得运用军法立威。

要想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然离不开铁的纪律。没有了纪律的约束,军心就容易涣散。要想用军法立威,必须要以军法作为违反纪律的执行标准。而做到这点,就要一视同仁,谁违反了纪律都必须按军法处治。司马穰苴和孙武都做到了,因此他们训练出了出色的军队。

管理者要想拥有优秀的团队,必须先做到制度严明。具体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1)制订明确的制度

判断一个看似圆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标准,必须要用圆规来检验。圆规作为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后制作的能够画出标准圆形的工具,已经成为了判断圆形的标准,被人们接受、认可。人们本能地把圆规作为衡量标准。

同样,矩尺可以检验一个看似方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标准。因为它已经被人们当作衡量方形的工具,无需再去证明。

于是,当某个东西不符合圆规的标准时,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当某个东西不符合矩尺的标准时,人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方形。

在企业中,制订明确的制度,写明处罚标准,员工就会一目了然,明白如果自己违反规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从而提前约束行为,避免错误发生。同时,企业可以以此为标准衡量员工的行为,一旦员工违反规定,就可以按照规定进行惩戒。这样,企业就会秩序严明,员工行为有序。

(2)罚不偏私,人人平等

欧阳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官封驸马都尉,是地道的皇亲国戚。欧阳伦倚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婿,经常违法乱纪,从不把法度当回事。

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防卫和作战能力,明政府派兵在那里戍边。当时戍边部队所用的马匹,主要来自西北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过着游牧生活,饮食以肉类和奶类为主,茶叶是他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东西。但西北地区并不产茶,这就给中原商人制造了机会。商人不畏艰险,经常偷运私茶到西北地区换取马匹、皮革、金银,然后再把这些内地极缺的货物运回,从中牟取暴利。

由于走私茶叶泛滥,造成了茶价降低和马价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明政府控制的茶、马贸易。为了抑制走私,洪武三十年二月,朱元璋发布禁令,严禁私自贩运茶叶,违者一律处死。

欧阳伦虽然知道政府刚颁布的禁令,但他认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依然我行我素。他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每年都派亲信押运从江浙和四川巧取豪夺来的大批茶叶,由陕西一带出境。陕西和边境上的各级官吏畏惧他的权势,不但没人敢阻止,甚至有的为了讨好他,还大开方便之门。

同年四月,欧阳伦在陕西强迫地方政府为他从民间征集几十辆大车,满载私茶,由家人周保押运去西北地区贩卖。车队可谓是浩浩荡荡,沿途官员知道是欧阳伦的,都不敢拦阻。

一天,当车队走到兰州河桥上的时候,河桥巡检司的一个小官吏挡住去路,坚持要求检查车上的货物。周保等根本不把这样的小吏放在眼里,命人将桥吏毒打一顿,并要挟说,当地的最高官员都敬他三分,你要告,就到皇帝那里去告吧,如果你那样做,你的全家都要被灭族!

这位桥吏回到家里后,坚决要告欧阳伦的违法乱纪行为。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冒着巨大的危险,直接向朱元璋上了一份紧急边报。边报中详细列举了欧阳伦多年来大规模走私茶叶的事实,并报告了他欺压地方官吏、多次打伤巡察官吏的事情。

这个边报在五月份送到了京师。朱元璋见是紧急边报,以为边境上出了大事,马上查阅,没想到竟是报告欧阳伦违禁私贩茶叶。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女婿无视国家法度,违反刚刚颁布的禁令,十分震怒。朱元璋想,欧阳伦虽然是自己的女婿,可如果姑息,就会带来无穷的祸患。因此,朱元璋没有犹豫,拿笔做了批示:欧阳伦身为皇亲国戚,竟目无国法,触犯禁令,骚扰地方,殴打官吏,赐死。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兰州河桥吏不避权贵、严格执法、勇于报告的行为,给予了嘉奖。

六月,在朱元璋派出的专使监视下,欧阳伦被处以死刑。

当员工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必须抛开一切因素,严格按照明文规定对他进行处分,该辞退的就辞退,该降职的就降职。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以上两点,一定会使整个团队的面貌大为改观。

在这里还要谈谈如何处理像欧阳伦这样有背景的员工的问题。

如果有背景的员工违反制度后没有受到处罚,就会给其他员工做一个不好的榜样。其他员工为了保证自己以后能够逃离处罚,就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有背景的人拉关系,甚至直接讨好管理者本人。同时,没有受到处罚的违规员工会变得有恃无恐。如此一来,团队中就会形成忽视制度的不良风气,管理者的威信也会受到严重威胁。管理者要想运用团队来提高业绩,无疑是在做白日梦。

但如果管理者果断而又严格地处罚了有背景的违规员工,并使违规员工认真改过,情形则大不相同。其他员工见管理者毫不将违规员工的背景放在眼里,便不会试图去为自己寻找背景,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避免处罚。当所有的员工都将心思用在了工作上,业绩自然就上升了。

不过,要想使有背景的违规员工能够心甘情愿地受罚,还需要下一番工夫。

从前,一头狮子爱上了一个农夫的女儿,要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

农夫既不忍心把女儿许配给狮子,又不敢贸然拒绝狮子的要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天,狮子又来催促。农夫对它说:“我正准备将女儿嫁给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们,我就让女儿与你立刻结婚。”

狮子很高兴地答应了,回去后就剪掉了它的尖牙和利爪。当狮子再登门求亲的时候,农夫用木棒轻易地就把它赶出去了。

狮子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要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关键是因为它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这是它的凭借。当没有了这些凭借后,农夫就用不着跟它客气了。

有背景的员工也是有凭借的,他的凭借便是为他撑腰的后台。管理者要想管理好这样的员工,首先就要消除他的凭借。

管理者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这样的员工明白:

第一,后台只能够帮他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能够帮他逃脱惩罚。

第二,如果他不好好工作,就会让后台丢面子,使后台难堪。

如此一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的违纪现象应该给予公平公正的裁决,不能因人而异,否则会导致公司其他员工愤愤不平或者失去信心,不愿意再为公司尽心尽力。

4.明辨是非,赏罚分明

管理者要能够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一碗水端平,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战国时,西门豹在魏国的邺地做县令。为官期间,西门豹恪尽职守,办案廉明公正,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西门豹从不趋炎附势,即使魏国国君魏文侯的亲信们从他那里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纷纷在魏文侯面前搬弄是非,诬陷西门豹。因此,在年底的政绩考核中,虽然西门豹的工作成绩卓越,理应受到奖赏,但是魏文侯反而罢免了他。

西门豹心里清楚,魏文侯之所以如此待他,是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他忍气吞声,请求魏文侯给他一次机会,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表现。一番软泡硬磨之后,魏文侯答应了他。

新年伊始,西门豹一改往日为官的作风,他将公事弃置一旁,将精力用在巴结权贵上。魏文侯的亲信以及一些宠臣们从西门豹那里得到好处后,便常常在魏文侯面前说西门豹的好话。这年年底,西门豹的政绩远不如过去的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受到魏文候的批评或惩罚,而是在朝中众多官员的推举下,得到了丰厚奖赏。

事后,西门豹向魏文侯进谏说:“去年年底,我的政绩远高于其他县令,大家有目共睹,结果我却被罢了官;今年,我玩忽职守,对待工作极其懈怠,以至于政绩大幅度下滑,但我却得到了本不应该得到的奖赏。我之所以有功受罚、无功受赏,与大王偏听偏第五章立德不忘威严正己才能服人信有很大关系。大王您如此赏罚不明,我西门豹不愿意再继续做官了。”随后,西门豹交出官印,转身便走。

听了西门豹的一番话后,魏文侯如梦初醒。他不愿失去西门豹这样一位贤才,于是主动向西门豹道歉并把官印还给了他。

从这件事情来看,魏文侯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因为,合格的管理者不需要等待员工的提醒就能辨清是非。

战国中期,齐国国君齐威王擅长治理国家。为了使官吏们恪尽职守,齐威王采用了赏罚分明的策略。

他先将甲地的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你上任以来,我经常能看到弹劾你的奏章,听到指责你的话。于是,我派了亲信对你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回来告诉我,在你的管辖范围内,完全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治安稳定,不少其他地方的百姓纷纷投靠了你。我知道,之所以常常有人说你坏话,是因为你没有贿赂朝中官员。”为了表示对他功劳的认可,齐威王赐给他一万户俸禄。

不久,齐威王又将乙地的大夫召来,对他说:“在你上任期间,朝中常常有官员进谏,说你是多么能干、有才华,希望我能够对你委以重任。我也希望有才之人得到重用和提拔,可是,派出的亲信去了乙地,却发现该地民不聊生,盗匪横行,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这时我才明白,你之所以没有治理好乙地,是因为你只顾忙着贿赂朝廷官员,然后才有这么多人为你说好话。”很快,乙地大夫被齐威王处死,那些曾吹捧他的官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齐威王的赏罚方式很快传遍了齐国上下,朝中及各地官吏纷纷引以为戒,不再弄虚作假,力求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不偏袒、不护短,才能树正气、有朝气,员工才能积极上进,企业才会充满活力。

5.按劳分配,有功必赏

按劳分配不但会显示出机制公平,而且还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竭尽所能地工作。

有一个人要出门办事,他将货物平均分成两份,让驴子和骡子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