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27947700000010

第10章 识人更善于用人才尽其能显智慧(2)

那么,员工的需求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是管理者必须明白的。

(1)层次性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员工的需求不同。有的员工家里经济困难,他们最需要的是解决实际的生活保障问题;有的员工已接近老年,不求升职,只求各种福利齐全和工作稳定;有的员工胸怀大志,不在乎月薪有多高,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发展铺一条平坦的路;有的员工对目前的境况非常满意,什么都不缺,不需要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只希望能够得到上级的尊重、认可或信任。

这样一来,员工的需求就形成了一种层次阶梯,最低层次是保证基本的生活问题,最高层次便是得到精神方面的奖励或支持。

作为管理者,如果感觉到自己尽管艳费了很多精力,仍然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妨从这个方面来反省和思索。

(2)转化性

员工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讲,随着外在和内在条件的变化,他们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由较低的需求层面向较高的需求层面转化。

员工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工作状态,并直接影响工作效益。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注意员工的情绪波动,弄清他们的心思意愿。

企业的强大不单纯依靠决策层的决策,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企业在得到员工

之后,要根据其志向巧妙安排职位。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全力以赴地为公司工作。

3.用人特长,以奇制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人无完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有可取的地方。作为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员工的特长,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业绩。

会用人的管理者,通常都能发现员工的特长,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妨看下面的一则故事。

狮子王为了建立自己的帝国,准备向邻国开战,以拓展自己的领地。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狮子王在出征前举行了御前军事会议,完成了总体战略部署。狮子王是这样分工的:大象负责驮运军需用品,熊冲锋陷阵,狐狸做参谋,猴子充当间谍搞情报活动。

这时候,有的动物建议说:“把驴子送走,它们的反应太慢。还有野兔,乱蹦乱跳的,它们会动摇军心。”

“不!你们说得不合理,”狮子王说,“我不但要用它们,还会让它们在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驴子可做司号兵,它发出的号令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一点你们谁也比不上;野兔奔跑迅捷,可以在战场上做联络员和通讯员。”

动物们觉得狮子王说得很有道理,就不再有异议了。战争打响后,每个动物都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作战,狮子王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狮子王的眼中,每个动物都有作用。即使是被其他动物认为毫无用处的驴子和兔子,狮子王也能够发现它们独特的作用并加以利用。由此可见,狮子王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发现员工的特长很重要。因为在有些时候,特长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春秋钱国时期,楚国有位名叫子发的大将,他礼贤下士,广交朋友,麾下有很多有才之人。

一次,齐国大军以压城之势开向楚国,情况万分紧急。为了保住城池,子发率领众将士出城:迎战。由于齐军军势浩荡且军备精良,所以,尽管楚军奋力作战,却连续三次都败下阵来。虽然子发帐中谋士、武将众多,但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要想一举破敌并非易事。子发苦恼起来,不知道该如何迎战。

这时候,子发曾招募的一个神偷自告奋勇,称自己有办法破敌。这天晚上,星光暗淡,神偷身穿一袭黑衣,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了齐军军营,偷走了齐军主帅的睡帐。子发大喜,在第二天清晨派使者前往齐军营地归还军帐,并让使者如此传话:“我军伙夫在打柴时捡到贵军的睡帐,特来奉还。”使者照办。齐军主帅大为吃惊,决定当天不再出战。

深夜,神偷又一次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走了齐军主帅的枕头。子发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将枕头归还。齐军主帅心神不宁,仍不出战,并让部下小心戒备。没想到,第三天晚上,齐军主帅的发簪又被偷了去。

此事在齐军内部传开后,顿时人心惶惶,斗志倍减。齐军主帅惶恐:“再不撤退,我的人头就保不住了。”于是,齐军主帅打消了进攻念头,班师回朝。

试想,如果子发帐下没有这样一个神偷,如此严峻的形势该如何化解?如果神偷没有主动请缨,楚国的危机又该如何摆脱?

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应该清楚员工的特长,充分重视。完美的人才并不存在,即使这位有特长的员工有着种种缺点,只要于大局无碍,那么就应该留用,避免人才流失。如果子发因为前来投奔的人是个小偷就拒绝招募,又如何在关键时刻解决问题呢?

其次,管理人更应该注意发掘员工特长,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解决问题,又能够使员工为自己的功劳感到自豪。试想一下,如果神偷因为某种原因不在战场,结果又是什么样子呢?一句话,与其让神偷自荐,不如记住手下有一个这样的人,然后在关键时刻立即令他前来解决问题。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田常本想在齐国作乱,但由于害怕齐国的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几位重臣,于是移兵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后,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你们有谁愿意为国出力啊?”

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求出行,孔子都不答应。接着子贡请求出行,孔子表示同意。

子贡接受任务后就立即出发了,先去了齐国,游说田常说:“依我看来,您讨伐鲁国是个失策。鲁国是一个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该国的城墙不仅薄而且低,国土狭窄而且短浅,君主昏庸而且毫无仁德,大臣擅长欺诈而毫无用处,士兵和百姓又非常厌恶打仗。因此,您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交战。不过,讨伐吴国倒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吴国的城墙高而厚,国土宽阔而且深长,军备精良,士兵精神饱满,守城的大夫也很精明,这样的国家更容易讨伐。”

田常听完子贡没有逻辑的话后,生气地说道:“你认为难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容易;你认为易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很难。你如此开导我,这是为什么呢?”

子贡说:“我听说,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内,就应该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正是在国内。我听说您自封三次都不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对您不服。如果您攻破了鲁国,扩大齐国的领土是很容易,但战胜就会让君主骄傲,攻破外国就会使大臣们更加尊贵,而您的功劳却不会有人记得,那么您与君主的关系就会日益疏远。你这样做上使君主骄傲,下使群臣放肆。想以此成就大事,难啊。君主一旦骄傲就会变得骄横跋扈,臣子一旦骄纵就会相互争权夺势,如此看来,您上与君主关系不和睦,下和大臣们明争暗斗、受他们排挤,不要提成大事,就是以后想在齐国立足也会成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您的功劳不仅不会给您成大事带来实际作用,反而会成为您成大事的阻碍。所以,与其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即使不能取胜,也有利于您成就大事。因为战败的结果是民众死于吴军之手,大臣为了自保而使势力削弱,朝内变得空虚。此时,在上没有强臣与您作对,在下民间没人指责您,您便成了唯一能够孤立君主、控制齐国的人了。”

田常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如果此时转移军队前往吴国,大臣们一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待我南见吴王,让他攻打齐国来救援鲁国,然后您便可以迎战吴军了。”

田常答应了子贡,让子贡前往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后,对吴王说:“我听说,要想成为王者,就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被消灭;要想成为霸主,就不应该允许强劲的敌人存在。所谓‘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如今齐国虽是一个万乘之国,却打算攻取只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鲁国,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吴国的命运担忧。此时,救援弱小的鲁国,可以在泗水北岸的各诸侯国中显示您的仁义,彰显威望;讨伐残暴的齐国,还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的了——名义上保存即将被灭掉的鲁国,实际上是为了困住实力强大的齐国。只要是智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的。”

吴王说:“好。不过我军曾经在会稽大败越军,此后,越王一直厉兵秣马、整顿军队,估计有起兵攻打我国的念头。待我讨伐越国后再按照你的建议行事。”

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最多与鲁国相当,而吴国的实力最多与齐国相当。如果大王暂且把齐国放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待大王归来后,齐国已经平定了鲁国。大王本想通过保存即将灭亡的国家来树立威望,结果却会因此事使得泗水北岸的诸侯国认为吴国害怕秦国的强大,所以只敢讨伐小小的越国,进而认同吴国的胆怯。勇者不会逃避困难,仁者不会违背约定,智者不会失去时机,称王的人不会遗世独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涵,肯定他们的道义。保存越国,就是向诸侯彰显吴国的仁德;救鲁伐齐,又可以使得吴国的威望胜过晋国,各诸侯一定会向吴国称臣,成就霸业指日可待。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会乘虚而入,我愿意东见越王,让越王随大王出兵前去攻打齐国。这实际上耗损赵国的国力,让它不能攻打吴国,同时,名义上还会造成诸侯联合讨伐齐国之势。大王就不会担心了。”

吴王非常高兴,让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后,越王勾践令人打扫道路,然后亲自到郊外恭迎子贡。回宫后,越王问子贡:“我国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大夫为什么愿意忍辱负重、屈身前来呢?”

子贡说:“我建议吴王救鲁伐齐,吴王本想同意,但担心越国会乘机偷袭,于是打算先讨伐越国。照此看来,越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命运。没有报复之心却引起了他人的怀疑,这意味着笨拙;有报复之心却被人发现,这意味着危险;还没有行动就被人打听到将要行动的消息,这意味着灭亡。这三者都是成大事的祸患。”

听了这话,勾践向子贡叩头行礼,然后说道:“我以前不自量力,在会稽与吴军交战,被吴军围困多时。当时,我身受重伤,有刻骨之痛,日夜绞尽脑汁、唇焦舌燥,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说完这些后,越王询问子贡如何救越。

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国家连年征战,国力衰弱,士兵难以忍受;百姓们怨声载道,大臣之间互相倾轧;伍子胥因为忠谏而被处死。如今太宰伯嚭当权,一味奉承吴王的过错来为自己谋得利益,这是误国之政。大王如果出动军队增援吴王,可以激发他的志向;呈献贵重宝物,拉拢他的心,通过谦卑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重,那么他!必定对您放心,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吴王不能战胜齐军,那就没有力量威胁您了,这将是大王的福分。如果吴王战胜了齐军,必定骄纵起来,趁胜进攻晋国,一夺中原霸主地位。那时,我愿意北见晋君,引诱他做好攻打吴国的准备,到时候吴国必定会被削弱。当吴国的精兵强队在齐国已经被消灭殆尽,大量的军备又用在与晋国的战争上时,大王就可以趁机制服国内空虚的吴国。”

越王非常高兴,同意了自贡的建议。子贡临走的时候,越王重礼送他,子贡婉言谢绝后就离开了。

子贡离开越国时,先返回吴国报告吴王:“我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害怕。他向我提起了会稽之战,表示对大王的恩情至死不忘,更不敢对吴国有任何图谋。”

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后,少了几分担心。

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他对吴王说:“我是越国的使者,奉越王勾践之命前来叩见大王。越王听说大王要伸张大义,锄强扶弱,困扰残暴的齐国,帮助周室安定天下,于是将国内的三千士卒全部召集起来,并准备亲自征战沙场,为大王助威。另外,越王令我将越国祖先珍藏的宝物兵器:二十领铠甲、斧钺、屈卢矛、步光剑等呈献给吴国,以此来犒劳嘉奖军士。”

吴王非常高兴,问子贡道:“越王准备随我一起讨伐齐国,可以吗?”

子贡回答说:“不可以。大王如今接受了越国的众多宝贝,而且动用了越国全部的军队,越国国内空虚,还要越国的国君追随打仗,万一有个闪失,便是很不道德的。大王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同意越军的参战,但不可以接受越王的追随。”

于是,吴王按照子贡的意见做了。不久,吴王发动九个郡的军队全力攻打齐国。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成熟就不能应对突发事件,不先辨清军事形势就不能战胜敌人。如今齐国与吴国交战,如果吴国战败,吴国国内一定会大乱;如果吴国获胜,一定会兵临晋城。”

晋君顿时担忧起来,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修身养息,静待吴军到来。”晋君认可了子贡的建议。

吴王与齐军在艾陵交战,大败齐师。然后正如子贡所料,吴王没有立即返回吴国,而是率领大军直逼晋国,与晋军在黄池以北相遇。

晋军严阵以待,见吴军前来,全力回击,将吴军打得落花流水。越王知道后,也立即过江袭击吴军。吴王见后方受袭,立即率军回朝。此后,吴越交战,吴王三战全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接着包围了王宫,将吴王夫差和他的大臣通通杀掉。三年后,越国称霸于东方。

当初孔子之所以答应让子贡来担负救助鲁国的大任,就是因为他知道子贡有能言善辩的特长。结果,子贡的一次出使,就使得鲁国幸存下来、齐国内部大乱、吴国被灭掉、晋国更加强大、越国成为新霸主。子贡不愧是当时世上才能杰出的人。

朱元璋也是一位善于了解下属特长的人,而且很注意发挥下属的特长。他曾形象地比喻说:“锋利的宝剑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如果用它砍石头一定反会缺损;良驹可以奔跑千里,但如果让它拉犁耕田,必然会趴下。”

正因为如此,他常常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比如,刘基、宋濂、朱升等博治经史、长于谋略,于是朱元璋将他们留在幕府,让他们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胡深等人精通兵法、骁勇善战,朱元璋任命他们为将官,让他们统兵征战四方;汪广洋、叶琛、章滏等足智多谋、善于办事,朱元璋将他们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

作为管理者,不但要善于识人,更要善于用人,才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

如果管理者仿效古人,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员工的特长,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其特长,定会马到成功。

4.扬长避短,一反常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般来说,长处表示一个人的优势,而短处表示一个人的劣势。优势能够起到正面作用,劣势则会起反面作用。

(1)扬长避短

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避开员工的短处,那么员工的长处在发挥时便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反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