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火红人生
27928000000009

第9章 在改革大潮中立新功(2)

在新的熔炉里冶炼

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要从头开始。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距离平遥县城只有一公里之遥,处于平遥县城关镇上。

郭世刚走进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大门,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对于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他用异样的眼神看着眼前的一切,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里不再是雁北农村的那种粗犷、辽阔,也不是雁北农村在那个历史时期的贫瘠、困苦。晋中平原上,毕竟是中国明、清两代晋商的发源地,平遥古城也是其中之一。在平遥古城内,人们看到的到处是文化遗迹,那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他们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与距离不远处的平遥古城每日相望,平遥古城每天在倾诉着历史的久远和文明的延伸。这对进入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熏陶、感染和影响。在平遥古城内,到处都闪烁着历史文化的辉煌,到处都有历史文明的闪光点……

来到这里的学生,毕竟都是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进来的第一届学生,他们在各自的农村或城市里有着差不多是相同的经历,当然各自所在的地域也有着各自的不同。等他们来到这里后,才感觉到时光的珍贵,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这些人都在认真地、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间。对知识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也让他们求知若渴。这批学生的学习,自然与后来好多年后来到学校的学生学习劲头、学习氛围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郭世刚也不例外,他是其中的一员。那时的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是重在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这当然是出于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那个历史时期,中国国内在打倒“******”、结束**********的****后,适时地提出了实现三个现代化的响亮口号。在三个现代化的口号中,就有着一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口号。所以,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批学生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走进来的,是在恢复高考后走进来的第一批学生。当时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在校生每届有三百人,到郭世刚他们学完三年毕业离校时,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已经达到了900多人。

在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里,郭世刚是一位求知若渴的、努力学习的好学生。他对来到这所学校学习很珍惜,对学习农业机械化的基础知识很认真,他学得也很扎实。那时,在学校学习的业余时间内,很少有人去干闲事,他们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学习专业知识上。

当时,在学校举办的有着100多名学生参加的拖拉机课程竞赛中,郭世刚积极参加,并且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那个时候,他们还参加了春耕、夏耕、秋耕实习。走进农村,走进现场,重点是实践各种农机具的使用和农机管理。他们在学习中,对收割机、犁地机等多数农用机械,都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也很务实。很快,在转眼之间,三年的学业结束了。他们之中,好大一部分人走进了农业管理者的行列,也有一部分人走进了农业机械技术管理层面,那是一个需要人才的时代,但是郭世刚却被留在了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教育工作,连他自己也没有料想到,他无意中走进了学校管理人员的队伍中,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郭世刚告诉我,当时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要留校四个人,他是四个人中的一个。当时考进来的来自雁北地区的30个人,最后只回到雁北地区6个人,其余都分散在了全省各地。他是被留校的,当然是品学皆优的学生了。留校后的岗位,郭世刚是在学校教务处担任教务员。他的具体工作是:教学安排、教材管理、课程安排、课时调整、学籍管理等项具体工作。比如课程表打印、学习资料刻印等等都是他分内的事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与此同时,为了充实自己,他一边在工作,还一边报考了山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上一个新台阶,向着更高层次的学习领域迈进。

在以后的时间里,郭世刚和一般人一样,结婚了。他的妻子也是从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郭世刚为了照顾刚刚组建起来的家庭,在1983年底,他调回了太原市内,调入了山西建材工业学校。在山西省建材工业学校期间,他仍然在教务处工作。在这期间里,1984年9月,他考进了****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脱产学习,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的学习生活,比在中专时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不同。来这里学习的人全是当时山西省省级机关在职的公务员,或是山西省直事业单位的在职干部。这两年的学习,真正地充实了自己,武装了自己,就在这次学习期间,郭世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两年的学业完成后,郭世刚成为了具有大专学历的在职工作人员。

1986年,从党校学习结束的他,调入了山西省建材局人事劳资处工作。在人劳处,他主要负责老干部和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后来负责山西省建材局的劳动工资工作。那时的山西省建材局,下面有很多直属企业和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的调整工资也就成了他职责范围内的重要事情。人劳处的工作很平凡,也很平淡,那是周而复始,但是也很重要。由于他在工作中善于学习,积极向上,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到了1995%年时,他被提升为山西省建材局人劳处副处长。在这副处长提拔之前的那段时间里,他当然还经历了国家公务员中的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的升迁阶梯,一步一步走上来,他也逐渐成熟起来。有一段时期,在职的人劳处处长派到基层挂职锻炼,他就在这段时间内主持了人劳处的全面工作,由此他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郭世刚说:

“到山西省建材局工作以后,我的视野开阔多了。在省级机关这个层次上,我先后认真地办理了许多离休、退休干部、‘六二压’的落实政策问题,处理了十几件比较棘手的人员安置工作,为他们落实了政策,解决了城镇户口等诸多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落实政策,使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1995年,落实政策工作完成后,他参与了当时许多企业的考察,曾经到东北、华东、深圳等地考察,扩宽了视野,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也拓宽了他的胸怀。

这个时期内,让他最难忘的事,是他参与和担当了下属困难企业工作组的工作,他担任了工作组组长,这件事留给了他一生的记忆,一生的回忆。

在山西建材机械厂工作组组长的岗位上

1997年12月,他以山西省建材局人事处副处长的身份担任了建材局派驻下属企业山西建材机械厂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组组长。

当时的山西建材机械厂在职职工1350人,离退休人员650人,正在闹着一场企业风波。由于这个厂的职工对在任厂长的不信任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激发了厂内职工与厂里领导的对立情绪,而且逐渐升级成为聚众闹事的行动,严重地冲击了当时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使厂里的生产处于瘫痪状态,职工情绪也极不稳定,对社会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当时,国家正在进行国有企业转机建制改革工作,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或待岗,一系列安置政策尚在摸索,一个省属企业的工人闹事风波,很可能波及全省困难企业。尽快处理此次事件,稳定企业,对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是多么重要啊,也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政治任务,必须讲政治。

事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1997年12月下旬,山西省建材局派当时的局纪检组长带两名同志参加山西建材机械厂的企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在去之前,这个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并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当这些同志到了山西建材机械厂后,才发现这个厂里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团结。主要集中在厂长决策多、当家多、做主多,其他人管事少,互相沟通少,由此产生了矛盾。而企业的劳资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积蓄已久的矛盾,主要是没有及时兑现职工的集资款,数额不小,加起来有90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也算一笔可观的款项。当然,还有老干部医药费的报销问题,职工遗孀供养人的生活费等相关问题,与欠款纠缠在一起,使事情复杂化起来。当时,厂里为解决生产经营资金短缺而动员职工集资渡过难关。按照厂里原来的计划,这部分集资款在两年内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但是,已经集资三年了,厂里生产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无力还款并兑现原来的承诺。由于这部分集资款涉及全厂的800多人,差不多每人的资金在500元~5000元之间不等。郭世刚给我叙述了当时的情况,他说:我们是由纪检组长带队,有局里的人事、监察、纪检部门三人,准备参加厂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到厂后,就感到气氛不对,有部分职工围住我们述说厂里的情况。

当我们准备开会时,突然冲进60多名职工,把整个会议室挤得满满的,要求主管部门领导解决厂里欠他们的集资款,有人还提出了******的口号。有人说:‘我们连饭都没得吃了,你们还坐着开会?’无论我们怎样劝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当时的混乱状况人们根本听不进去。人越聚越多,门里门外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多时约有400多人。由于职工的冲击,厂里的民主生活会无法进行,一直僵持到了下午一点多,经厂领导反复做工作才让我们先吃饭再协商但不能走。我们到了当时的祁县县政府招待所,职工就跟着我们来到了招待所,把我们监管在住房里,他们提出让主管部门必须有个明确答复,否则不让离开这里,而且提出,让山西省建材局主要领导来解决问题。

郭世刚告诉我,他们为了赶快回到太原去向局领导汇报工作,在第二天凌晨5点钟左右,避开监守人员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招待所,先后分批艰难地绕道回到太原。他们紧急向局党组作了汇报,研究解决这次山西建材机械厂的突发事件,尽快解决职工提出来的问题。

面对如此突发的情况,在山西省建材局党组研究派驻工作组人员时,在职的好多人都不大愿意下去,因为是麻烦事,怕捅马蜂窝,都担心把自己陷进去,不想给自己找这个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局长、党组书记说,小郭去吧,小郭做事稳当,人事劳动政策熟悉,企业情况也较了解。他服从组织决定,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郭世刚担任了山西省建材局派驻山西建材机械厂工作组组长,共有四位同志组成。当他们一行来到山西建材机械厂后,就被一些职工推涌到厂里的五楼大会议室里。那是个很大的会议室,可以容纳1500多人,但这个会议室当时并未启用,大家只能站着。当时来到会议室的职工约有600多人。厂党委书记宣布,山西省建材局派来工作组,郭世刚先讲话,在他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一伙人推上了那个大会议室中央的唯一的一张桌子上,好让职工都能看见且听得清楚。他说明了来意后,当时会场的气氛并不轻松,职工群众的情绪还是处于激动之中。他们听说是山西省建材局的副处长带队,就公开说是建材局在糊弄大家,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在场职工强烈要求工作组马上给局里打电话汇报,要求建材局领导下来解决问题。面对如此场面,职工又不让他走,只好派工作队员向局领导汇报。职工越聚越多,最多时约有900多人。

两个小时后,建材局一名副局长来到会议室,职工们又把他和工作队员团团围在了中间。要求他明确给予答复,有的职工大喊:“我们不要钱,成全当时厂长在集资时的承诺,如兑现不了就跳楼的誓言,要求厂长从五层楼上跳下去”。就在职工围裹的混乱中,竟然有一名工人把一口痰吐在了这位副局长的身上,有些人还在外围要动手打这位副局长。我们建材局的几名工作人员和部分厂领导紧紧把局长围在了中间,这才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避开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这种围堵,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中午11点围到下午1点。厂里的领导经过反复给职工解释做工作,说不能让工作组的同志饿肚子解决问题啊!职工们说,我们也饿啊!也要吃饭。就这样,几百来人在厂招待所里一人一碗面。吃完饭,工作组的同志又被困到招待所房间里,一轮轮的职工述骂,整个气氛十分紧张,随时引爆冲突,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克制。在书记等领导劝说下,让大家选出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

下午5点,工作组与职工临时选出的30名代表召开了座谈会,经过激烈的辩论,集中起来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职工集资款;二是解决拖欠医药费和生活费等费用;三是要求与厂长对话。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工作组开会一直到深夜,一方面给局领导汇报,一方面商讨下一步工作。那天晚上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职工一轮又一轮地反映问题,不当场答复纠缠不走。最后商定认为不解决集资款问题难以平息职工情绪,由局里想办法筹集,与厂长对话也在情理之中,尽量做好厂长与职工工作。

3天后,工作组终于做通厂长及家人的工作,决定举行对话会。他们经过周密的安排,确保职工不会与厂长发生冲突。会议安排在厂大礼堂,约有600多人参加,由厂党委书记主持,厂长被安排在第二排中间,左右为工作组同志。会议刚开始,一名工伤职工家属跑到厂长面前哭诉,追要几年的生活费。这个女人的哭诉引起了会场上的骚动,在厂长身边的一位老工人转身就给了厂长一拳头,打到了胸口上。在场的副局长马上宣布,如果保证不了厂长的人身安全,会议立即结束。对话会就这样草草收了场。在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态下,个别职工抢占了广播室,封锁了厂区大门,到处煽风点火,制造混乱,发泄私愤,真是“**********”打砸抢的再现。工作组承诺三天后解决职工的集资款问题。

那时的建材局副局长已经57岁年纪,原来是大同水泥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后来才调回到省建材局担任副局长工作。这位副局长回太原,工作组继续留在厂里做工作。

在欠款还没有归还之前,山西省建材局的承诺还没有兑现之前,厂里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一些不明真相的职工,在一些人的煽动下,要到太原,去省委、省政府上访,有人出钱雇了八辆中巴车,车上当时已经坐了有一百多人,下面还有一部分职工在观望。带头闹事的人承诺,凡是坐车去太原上访的人,每人发20元人民币,还包车、管饭。郭世刚知道后,要求厂领导千方百计予以制止上访的行动,郭世刚和他们工作组的成员也走出来做大家的工作,耐心劝导,讲明利弊,指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郭世刚还对中巴车司机提出了严重警告,并指出了严重后果,这样做,司机们自己要承担责任。

这种劝导一直僵持了两个多小时,在县公安局的配合下,在工作组和部分厂里领导的劝导下,上访的职工们有些动摇,出租的中巴车司机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没有能够成行,较好地化解了这次过激行为。

虽然上访没有成功,但带头闹事的30%多名职工却把郭世刚团团围在房间,质问郭世刚,说他们是******,你为什么要制止?郭世刚说:“你们******是对的,******的大门是敞开的,你们相信我,我可以把材料转交给局里,可以逐级上报,但你们这种形式的******,我们坚决不同意!”

郭世刚说完这番话,那些职工说他是不受欢迎的人。为了稳定职工情绪,郭世刚就佯装既然大家不欢迎我那我就回去了,他说着就离开驻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就在郭世刚离开不久,有些职工认为,不能让他走,他走了谁给解决问题啊!这些职工很快派出四五个人到处找郭世刚。这时的他并不是真的回太原,他来到火车站附近,找了一个较隐蔽的小饭店,坐在二楼的一个角落里,慢慢回味几天来发生的事情,下步怎么办?饭的滋味说不清是酸甜苦辣。两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招待所里。

事态的突发,厂长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其他领导也人心涣散,工作组立即建议组建新的领导班子,进行公选厂长。得到局领导的同意后,立即着手制定选举方案,召集在职职工代表、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等进行座谈,反复讲国家政策,企业实际,耐心做思想工作,动员个别人员积极参加竞选,扭转企业的被动局面。通过一系列工作,逐步取得大部分职工的信任,为顺利选举厂长做了充分准备。

第七天,省局局长亲自带上从大同水泥厂、平板玻璃厂和山西水泥厂筹借的90万元人民币亲自送到厂里,当天就全部发到职工手中,并在中午与厂里200多人在厂招待所吃了工作餐。集资款的到位,极大地稳定了全厂职工的情绪。

半个月后,按照选举的有关规定程序和制定的选举办法,有600多名职工(包括50名离退休人员代表)参加了公开选举大会,采取公开报名、讲演、投票、得票多者当选的办法,经过四位候选人的竞选,最后选出了新任厂长,他是这个厂原来的车间主任王玉清。尽管说在程序上有所突破,但在当时环境下能保证顺利选出新厂长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结果。当这一结果告知省建材局局长时,他激动地说:“小郭干得好!一定重奖你!”与此同时,还对原来的副职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新班子上任后,立即着手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恢复了部分生产,逐步解决了职工的医药费、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职工遗孀生活费、差旅费、冬季供暖费等等,平安地、和谐地、完满地解决了这次山西建材机械厂的企业风波。

工作组在这里一共住了45天,在这艰难的45天里,他过春节也只休息了两天,克服家庭孩子小,爱人公安干警工作忙的困难,全身心投入解决企业面临的危机和困难,不畏人格的受辱,职工的埋怨,废寝忘食,连续作战,圆满地解决了这次山西建材机械厂的企业风波。这件事的处理,成为解决山西省建材局下属单位突出矛盾的典型范例。郭世刚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的突出表现由此受到了山西省建材局领导的多次表扬,也得到了山西建材机械厂职工的一致赞扬。许多职工都处成好朋友,一位承包厂里澡堂的原厂里职工特意为他们多次安排免费洗澡,几位退休的老职工将家里的特色好吃的送来犒劳大家,在风雨中结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郭世刚在处理这次问题的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的工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他在机关和直属单位同志中有了新的认识,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世刚的这次锻炼,使他在处理和解决矛盾中学会了化解矛盾,缓和矛盾,直到最后解决矛盾。这是一次实战体验,也是一次考核,经过考核,证明他及格了、成熟了。

在这个阶段里,他的工作态度是很积极的,工作作风是很务实的,工作方法是既原则又灵活,这就使他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在工作岗位上一天比一天地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后来,每当回想起这段历史,他的话语就有几分感慨,能怨厂长吗?能怪职工吗?国家进行经济体制的彻底改革,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目的是搞好经济。而我们的职工,尤其是没有竞争能力而为国家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们首先做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而保证了改革的成功,为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信人民会记住他们的,而自己受到的委屈就显得非常渺小了。

在这个时期,他还参与了山西省建材局在山西雁北地区浑源县、灵丘县的扶贫工作。山西省建材局在浑源县、灵丘县扶贫时间长达六年之久,郭世刚作为人劳处副处长,分管着当时的扶贫工作。6年内,多次抽调扶贫工作人员60多人,跑遍了浑源县、灵丘县的山山水水,积极为乡镇服务,在解决当时乡镇的水泥、养鱼、塑料大棚、修路等方面进行了努力和探索,还为当时的县、乡政府的选矿、采矿做了大量的工作,帮助恢复了灵丘水泥厂的生产,并使这个厂走上了正常的生产轨道。后来,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倾注了全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