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本著作叫做《要相信孩子》,其中说道:“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书中阐述了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多给孩子鼓励和赞美,会使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以及自尊感和自立感的提升。这样,孩子就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增强独立处理事物的积极性,从心底认为“我能”!
纽约贫民窟出生的罗尔斯,从小就是一个顽皮透顶的学生。逃学、打架、脏话连篇的他从不听从老师的教诲,甚至砸烂过教室的黑板,老师们对他都头疼不已。校长皮尔·保罗为此绞尽脑汁,却发现很多办法对他都无济于事。
善于观察的保罗最终还是发现了罗尔斯的一个特点,他虽然顽劣,但却很迷信。于是,保罗便在上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活动,那就是给孩子们看手相,但活动的时间只限10分钟。每次孩子们似乎总是表现得意犹未尽,因为被校长看过手相的孩子似乎长大后都有着不凡的命运。活动很快吸引到了迷信的罗尔斯,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于是每天都按时到校,期待着可以很快轮到自己。
这一天终于到了,罗尔斯从窗户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校长保罗。“噢,天哪,一看你那修长的手指我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真的吗?”罗尔斯觉得校长的话令他难以置信。“当然啦孩子,校长是从来不说假话的。”
信以为真的罗尔斯从此改正了自己的恶习,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没有一天不是按照纽约州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越来越出色的罗尔斯最终成为了美国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罗尔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句话,一件事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饱含信任的鼓励会激起孩子们奋发的斗志,无论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将有所帮助。
有着美国现代教育之父称谓的卡耐基曾说过:“若须给他人纠错,就以赞扬的方式开始。用赞扬的方式开始,就好像牙医用麻醉剂一样,病人仍然会受钻牙之苦,但麻醉即能消除苦痛。”
与惩罚式教育相比,欣赏和赞美的教育方法,就是把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对于砸黑板的罗尔斯来说,对他采取适当的惩罚来进行教育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他会心服口服地接受。但如果孩子因为犯错而得到的是心灵的施暴,那么他的心里就会留下阴影,难以祛除。
罗尔斯的校长没有采用惩罚教育,而是通过赏识他的进步,用罗尔斯身上的优点来战胜自身的缺点,让缺点或错误自行消退。这就是鼓励和赞扬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对于孩子,只有当你说他好的时候,他才会好起来。”
一项关于教育方式的研究曾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经常受到夸奖的孩子往往具有高度的自信心,从而能轻松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很少有做对的事情。其实所谓“做对的事情”,是相对于孩子的既定目标而言的。当孩子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和过去相比有了进步,这些就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夸奖孩子的意义就在于此,积极地评价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只看到孩子取得的最终成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事实上,成功父母与失败父母的区别正是:前者会把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后者总是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
作为家长,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积极、坚强、活泼、健康的好孩子,我们就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夸奖和鼓励,让孩子带着成就感和自信心迎接未来的新的挑战。
★表扬不可“打折扣”
夸奖虽然重要,但夸孩子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父母滥用夸奖,那么很可能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表扬动机产生怀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真正形成自信心。并且,不切实际的夸奖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定位和心理健康。
有些家长在孩子众多的群体里,大夸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好,不切实际地“吹牛皮”,这样会让孩子有一种人人都不如自己的感觉。而当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灰心丧气甚至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其实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是严重缺乏自我信任感的,他们甚至无法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我行吗?我能做好吗?这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还有的家长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着孩子的面在别人面前胡乱夸奖。孩子会想我真的是父母所说的那样,到后来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样,孩子就容易变得怯懦,畏首畏尾,是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的。
★掌握好表扬的“比较艺术”
表扬孩子,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更加上进。但夸奖也要讲究方法。我们在夸奖自己孩子的同时切忌贬低他人,这样将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里,家长们在夸奖孩子的同时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个横向比较,这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正确的横向比较应该能让孩子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学习。孩子往往会以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定位自己,如果家长看到的都是别的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借此来凸显自己孩子的优点,夸奖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人,那么,孩子就容易在心里形成一个“我比某某强”的暗示。长期下去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和骄傲心理,形成盲目自负的性格。而自负完全不等同于自信,自负的孩子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演变成为自卑。可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夸“聪明”不如夸“努力”
有这样一个测试,研究人员让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做了几道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即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容易完成,即孩子是有把握能做得非常好的。结果1/3的被夸赞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赞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诚然,聪明和努力都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且必要的因素。作为父母,如何夸赞孩子的这两个因素是很值得推敲的。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将往昔对孩子“赞扬性”的教育,刻意转变为“鼓舞性”的激励,把“你真聪明”转变为“你真努力”。比如,当孩子堆砌一次积木时,这次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而积木倒了,应鼓励他:“只要再努力一次,你肯定会成功的……”最后的结论是:“由于你的努力,你终于成功了!”
相信,通过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既能面对自己的失败,又能重新鼓起勇气迎接新的挑战。他会觉得,只要我再努力一次就会成功!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自信心,不也正是实现了父母们的教育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