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成功赚钱的智慧全集
27894300000041

第41章 财富面前的智慧博弈

据说从前有个小孩叫哈里森,小朋友都说他是个傻孩子。

为什么?大家做过这样的游戏:把不同面值的硬币放在他的面前,哈里森只知道去拿小的而不会去拿大的。大家经常这样拿他寻开心。有一天,一位老者听说了这件事,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如大家说的那样,小哈里森飞快地拿起最小的硬币装到包里撒腿就跑。老者哈哈大笑,说:“这孩子,真聪明。”别的小孩都愣了:这样的傻家伙,怎么还说他聪明呢?老者说:“他要是拿了大的,你们还会同他玩这个游戏吗?那样他连小的也拿不到啦。”别的小孩这才恍然大悟。

哈里森长大后曾当选为美国第九任总统。

相传有个技艺绝伦的老锁匠,没有他修不好的锁,也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老锁匠年迈,就收了两个徒弟,教给他们技艺。但是,这门手艺只能单传,故而老锁匠只能从两人中再挑选一人继承衣钵。这一天,老锁匠请来众多朋友见证,他要出道考题给徒弟,谁完成得好谁便可成为他的传人。题目是这样的:两个房间分别有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分别去打开。

大徒弟15分钟就打开了柜子,二徒弟20分钟后才开了锁。老锁匠问他们柜子里有什么。大徒弟说:里边全是百元大钞。二徒弟支吾半天,说:我只是开锁,不知道里边有什么。

老锁匠宣布二徒弟胜出。众人不解,老锁匠说:干这行,登门入室太容易了,必须做到心里只有锁而没有钱,否则只能害人害己。

听说有个单位招聘财务人员,经过千挑万选之后,有两位女士入选。最后,主考官让两人结伴同去公司对面的超市买几样东西,要求各自付账。两人买完东西各自结账后刚要离开,收银小姐忽然将她们叫住,问:“你们两人谁的钱掉了?”小姐手里拿着一张百元钞票看着她们,说:“好像是你们掉的。”甲女士看看自己的钱包,肯定地说:“不是我的。”乙女士看看钱包,有点犹豫,说:“我记不清了,可能是我的吧。”小姐将钱交给了乙女士。待回到公司后,公司宣布录用甲女士。很显然,刚才那一幕正是最后一道考题,乙女士贪图了本来不是自己的100元钱,而失去了这个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

这个故事有些老套,但精彩的是后边。甲女士随口说了句:“她真可惜。”考官却认真地说:“不可惜,不做财务对她未必是坏事。”

首先,为了长远的利益,不妨拿小钱,细水长流,不要杀鸡取卵。比如说,你的薪水就是一份稳定的“小钱”,面值虽不是最大的,可是能够稳定地获得。如果“精明”地去拿一次“大钱”,也许大的没拿着,小的也没有了。尤其是与别人合作、交往时更要注意。当然,不是说该你拿“大钱”的时候也不拿,只是提个醒而已。

其次,对于不是自己的财富,要视而不见,切不可念念不忘,历历在目,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面临巨大财富诱惑的特殊职业和特殊位置。保险柜的钥匙在你手里,做账的笔在你手里,公章和签字笔在你手里,这个时候,能否做到像老锁匠和二徒弟那样,只挣凭自己的手艺应得的那份工钱,心中只有“锁”而对“柜子里”别的视而不见?

再者,如果自认没有这份定力,那么不从事这些“敏感”行业和岗位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免得一时把握不住,一失足成千古恨。像去应聘财务的那位乙女士,最好就不要天天去面对钱财,一个把握不住,耍点小聪明,就会害了自己。

财富面前,有时也“难得糊涂”啊!这种适度的糊涂应该说是大智若愚的一种表现。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1991年,我大学毕业。当时,我一位同学的父亲在我们老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把我推荐到了省政府的一个要害部门。说实话,我的硬件还可以:名牌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当时能上这个大学的经济专业的都是各省市的前几名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大学党课已经学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等等。据同学的父亲讲,该部门的领导对我的情况很满意,有意让我给他做秘书。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尤其是对我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苦孩子,父母辛苦供我读书的“最佳成果”就摆在面前,学而优则仕嘛。

我反复地考虑了几天,最终的决定是:不去!

我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牛”,而是心底里害怕!

害怕的原因是因为:我家太穷,老家太穷!我的家乡在一个小村庄,父亲是非常老实的中学老师,母亲是农民,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在读书,父母为了供我们读书,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里的经济一直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周围的亲朋也帮助过我们很多。当然,大家对我这个好学生的期望也很高。

我需要钱,也需要迫切地还各种人情!

在这种心态下,如果我去了这个部门,如果给领导做了秘书,我怎样抵抗钱的诱惑?我怎样拒绝父老乡亲“帮忙办事”的要求?

我自认为我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当时机关的工资很低,上班后要添置些衣服,要与女朋友准备结婚,要给家里寄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贿赂我,让我干些出格的事情,我想我会就范的,那么,我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只能是害了我自己。

我留在了北京,去企业应聘,从乡镇企业做起,后来又应聘到了合资企业,再后来又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一直都拿着比较高的薪水,我拿钱拿在明处,有多大本事我就拿多少钱,这是市场给我的明码标价。

后来,我给家里做了很多事情,当然大部分都是钱的事情,我没有权力,没有人去巴结我,无法“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父母最终也理解了我:花我辛苦赚来的钱,他们心里踏实。

这是我真实的人生之路。人生之路无法假设,至今还有当年的老同学为我惋惜,我说:行啦,哥们,走那条路,说不定我比贪官还贪呢,咱自己没有那个条件。

也有人说,这是道德品格范畴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还是智慧领域的事情。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对自己性格、需求和基本条件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

从深层次上来说,我认为道德规范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总结和结晶。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乍一听,好像是长辈们婆婆妈妈似的说教,你仔细琢磨吧,那都是一个人能够赖以安身立命的智慧。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能常常有鱼吃了。”

要想长久地吃到鱼,就必须舍弃这些来路不正的鱼,这就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把鱼换作钱呢?

一条狗奉主人之命看守着一块肉,老鼠与狗合谋:你假装打个盹,咱俩把肉分了,等主人回来,你就告诉他是我偷了,行不行?

狗说:你想得美,这样下去,最终有一天,这案板上摆着的就是我的肉了。

这是道德还是智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着容易做着难。谁也不能否认财富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巨大诱惑,很多聪明一世的人,也难免有此糊涂一时,而这一时就足以毁了人的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