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成功赚钱的智慧全集
27894300000133

第133章 小生意也能赚大钱

做生意要脚踏实地,一点点地积累。许多人不屑于做小生意,认为那种蝇头小利太微薄了。这种人一是看不到“小生意”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二是没有长远眼光和辩证思维。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天的小生意有可能会成为明天的大生意。

时下,不少企业在选择新项目时,都将眼光投向高、精、尖产品。不愿意生产小产品,研究小项目。认为小产品、小项目市场小,利润低,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看法。有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偏偏可以赚到大钱。

事实表明,对小产品不能“小”看。小产品只要一以贯之,不断创新,也能获得令人羡慕的成功。世界500强中的美国吉列、麦当劳,其当家产品也不过是剃须刀、汉堡包加薯条的小产品而已。日本尼西奇公司则是凭借一块尿布闯天下,使不起眼的尿布成为畅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宗产品。

中国有一家生产蜡烛的厂家,每年的利润有数亿元,他们的蜡烛专供出口,几十支蜡烛的利润就相当于一台彩电的利润。试想一下,彩电生产成本有多大,生产环节和科技含量相对蜡烛来说,肯定要大得多,但从利润角度来说,就不如蜡烛了。

当然,这种蜡烛是个特例。因为小生意的利润很少有这么高的,小生意一般是靠量大来支撑的。

浙江省大虞市崧厦镇有1050家伞具企业,一年可生产成品伞2亿把,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的市场,伞业产值达到30多亿元。小小的雨伞、礼品伞、广告伞让这个镇上的农民提前迈入了小康。

做生意无非两点:赚利润与赚市场。中国的经济在告别了短缺的计划经济以后,目前的低利率、低通胀、低利润,标志着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利的时代。在这个微利时代里,会算计的人能够随机应变,通过赚微利来赚市场。

四川双流县的“李姐稀饭店”靠卖稀饭,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

李春花与丈夫吴强都是重庆市仁寿县人,夫妻俩在1992年双双下岗。他们先是做烟草生意,开始赚了20多万元。可后来因为上当受骗进了假烟,不仅亏损了积蓄,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逃避债主,夫妇俩来到成都双流县城卖稀饭。但稀饭的确不好卖呀,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结果一顾客提醒了他们:“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一定要多琢磨,多算计才行。”

夫妻俩决定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是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改良稀饭品种,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正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

吴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便研究出了十几种稀饭。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忙不过来,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算计起来: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于是他们租下了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又聘请了几个工人。

新店的生意果然更火暴,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但李春花心里很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因此吴强就整天思考着怎样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

面对喜人的局面,李春花开始算计起来: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李姐又将店搬迁到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小工。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一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李姐靠自己精明的算计终于将稀饭生意做大了,在双流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双流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等于没有来双流。

有人问李姐经营的秘诀是什么,李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认为稀饭利薄就不去做,利薄总比没有强。我最瞧不起那些穷得丁当响,又总想找大钱的人。勿以利小而不为,小本生意做大了就成了大生意了嘛。”这就是李姐独到的生意经。如果把小生意做强做大了,有了规模,也就成为大生意。同时,这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不嫌生意小,又善于经营,就一定能够从小生意中赚到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