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陪伴小学生成长的美德故事
27880100000103

第103章 渥巴锡率部万里归故土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以游牧为生,活动在新疆塔城西北的额什尔努拉一带。

为避免与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纷争,也为了避免来自沙俄的不断侵扰而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大约在17世纪初(明万历末),土尔扈特人就开始向西南方向徐徐转移,越过哈萨克草原和乌拉尔河,于1630年左右到达当时沙俄势力还没有控制的伏尔加河下游。这里有极好的天然牧场,却不是理想中的乐园,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正疯狂地向外扩张并妄图称霸全球的沙皇彼得一世的征服和奴役。他们刚刚定居下来,这种奴役就野蛮地开始了。沙皇先是对他们发动武装进攻,遭到坚决抵抗后,就改变了计谋,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去苛剥掠夺,强行征兵,为其扩张政策服务。与此同时,沙俄又从精神上奴役他们,妄图迫使他们由笃信黄教(即喇嘛教)改信天主教(即东正教)。软硬兼施,都没有使土尔扈特人屈服。土尔扈特人公开向沙俄宣布:“土地和水是佛的!”“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永远不怕任何人!”言语铿锵,铁骨铮铮。

土尔扈特人远在异邦,备受欺凌,更加心系故国,思念骨肉同胞。他们与厄鲁特各部之间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清政府也时有来往,自顺治到乾隆的近百年间,曾数次派专使入朝进贡。道路艰险,甚至要经过两年多的跋涉,才到达北京。这使康熙皇帝深受感动,当即颁发“圣训”,以“嘉其诚”。他们请求去西藏、青海“熬茶礼佛”,清政府也一一应允,并加以护送。土尔扈特人和祖国的这种骨肉亲情,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与祖国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初必系同源”,并“公开声称厌恶俄国”。他们还通过使臣向乾隆帝表示:“非大皇帝有令,安肯自为人臣仆”。这就清楚地表明土尔扈特人虽然远在异邦,但始终认定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对祖国寄以深切的怀念和向往。这也就是他们日后重返祖国的思想基础。

1761年,17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正值沙俄卡德琳二世统治时期。这个女皇对土尔扈特人的压迫剥削比彼得一世更为野蛮,更为残暴。她在对土耳其发动大规模战争中,强征土尔扈特人充当炮灰,致使其伤亡达七八万人。野心勃勃的女皇规定:土尔扈特人16岁以上者尽行出兵,妄图借此对土尔扈特“暗行歼灭”。可怕的灭族之灾,使整个部族“众皆汹惧”。1770年,26岁的渥巴锡下令:集结各部,勇敢抗争。在“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的悲壮誓言声中,举行武装起义,并开始了中外历史亘古罕见的返回祖国的艰苦征程。

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土尔扈特人首先焚烧了木制宫殿,紧接着无数村落也烧起了熊熊烈火。他们愤怒地杀死沙俄外交官,丢弃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勇敢地向祖国行进着。土尔扈特人沿途多次打退了沙俄追兵的围追拦截,忍受着巨大的战斗伤亡、疾病和饥饿,怀着一颗对祖国炽热的赤诚之心,行程万余里,终于挣脱了沙俄的魔掌,在当年的六七月间,抵达伊犁河附近的卡伦他木哈一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们到达伊犁时,户籍人口,由出发时的33000户约169000多人,只剩有原来的一半。

祖国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表现了最真挚的欢迎。乾隆帝除命驻伊犁、张家口及西安等地的官员立即调集大批物资前去安置和救济外,还亲降“谕旨”,命渥巴锡等去承德朝觐封赏,并亲自撰写碑文《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为永久纪念。西北地区各兄弟民族也纷纷捐献牲畜、口粮、衣物,帮助修建寺庙和教他们种植技术。土尔扈特人真正地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很快地就“安居得所”下来。

渥巴锡率领部属,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回归故土,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与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