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养殖实用技术
27852400000001

第1章 现代养殖概述

§§§第一节现代养殖业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养殖业不管是畜禽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都有了稳定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养殖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区域化发展。据调查,目前养殖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养殖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在养殖业发达地区,仅养殖业收入占据农民总收入的比例就超过了40%。我国养殖业的发展,保障了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了农民增收。许多地方的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手段。随着养殖业中的一部分优秀品牌的出现,现代养殖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养殖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总的来看,中国的养殖业仍处在传统养殖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重要位置的状况。品种杂乱、不成规模、散放散养、混放混养、人畜混居、粗放经营。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养殖业投入不足、养殖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无法避免、生产条件以及饲养环境都不够先进、重大动物的疫病预防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畜禽频发疾病增加了养殖风险

一直以来,我国畜禽养殖分布的范围主要在农村,并以散养为主;养殖群体文化层次不均衡,以农民为主,信息闭塞并缺乏专业指导,对于养殖技术和规范化、科学化养殖的认识掌握不足,饲养技术不高,对于畜禽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控制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措施;畜禽生长环境较差,养殖密度过高,环境净化处理不当,导致大量的细菌、病毒、有害气体滋生,为科学合理的安全养殖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打消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当前畜禽养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二)畜产品频发质量问题

为了获得较高的利益,某些养殖户使用违法的养殖手段和方法生产出质量低劣甚至含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冶“苏丹红冶等事件接连曝光,这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消费心理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然而传统的养殖方式常使利润和道德法律产生冲突,加上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大量的分散饲养造成了交叉感染难以防治、动物疫病难以控制、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难以建立。

(三)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养殖大国,我国禽类存栏的数量达40亿只,位居世界之首,然而我国的养殖产品的出口贸易却非常萧条。2006年数据显示我国活鸡、鸡肉、蛋类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60306亿美元的0.28%。即使这样,2007年,我国动物性产品因抗生素残留超标问题被欧盟27个成员国及日、韩等国暂停进口动物源性产品,2008年和2009年形势虽有所改善,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无法避免,现状不容忽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农产品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将会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大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使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质量安全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使我国农产品扬长避短,抢占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创汇。

(四)传统养殖业恶化了农民生活环境

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增长需要迫使农民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向商品经济转变。然而,在农民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养殖的环境无法综合治理,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五)畜禽处理粪便不科学导致畜禽生病

畜禽粪便处理作为养殖过程中的一项高成本的工程,长期以来遭到了养殖户的忽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畜禽养殖污染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在生存环境中一同呼吸,经常接触的群居生活,在空气质量以及物品、粪便管理上,就显得尤为突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是因为粪便污染造成的空气污染,各种病原菌趁机滋生蔓延,并且依靠空气流动进行相互间传播。随着养殖周期递增,空气污染愈来愈严重,环境渐渐恶化,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快,控制难。由于传统的消毒方式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不能使卫生死角里的病原菌得到彻底的根除,疾病控制达不到理想效果,还会因消毒药物的化学残留对圈舍造成二次污染。所以,粪便污染问题也变成了养殖户们极为棘手的问题。

(六)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

农村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污染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村民虽然可以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模式以及放养模式因缺乏扩大生产需要的空间,使农民为了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急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

§§§第二节现代养殖业发展趋势

(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和问题

和散养方式的传统养殖相比,集约化养殖从环境控制、饲料营养、饲料转化率、遗传育种、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规模效益、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对畜产品的需求已成为食品需求的主要方面。由于集约养殖的显著效益和畜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养殖业正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迅速发展,2005年,猪的集约化养殖占全球的52%,鸡的集约化养殖占全球的58%,其中亚洲的集约化养猪达到全球31%的份额。我国自“菜篮子冶工程实施以来,养殖业的规模及产值均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城郊都建起了大中型的集约化的养殖场,集约化养殖迅速发展起来,根据调查,目前生猪和肉鸡的集约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34%和73.4%,大城市的养殖业集约化更多,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和北京两地的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已经分别达到了100%和90%。养殖业的集约化经营大大丰富了产品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畜禽养殖综合效益的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也推进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为推动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

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生产经营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其生产外部性效益日渐显现出来,集约化养殖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而且也日益激化了养殖场和周边村民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畜禽粪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是我国畜禽污染的主要原因。与小规模的畜禽养殖不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排放多,运输时耗费大,加上集约化的养殖场基本位于城郊,与农牧脱节,大量的粪便不能在种植业、农业生产系统中被消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污染,污染类型主要是有机污染。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仅畜禽的粪便COD排放量就超过了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总和。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集约化养殖场没有接受环境影响评价,超过60%的养殖场未施行必需的防治畜禽污染的措施,集约化养殖给城乡环境和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随着城市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部分养殖场渐渐和周边的城镇和居民融合到一起,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形成了目前大、中城市周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比较集中的现状,加快了大中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污水围绕城市以及城市为求发展不断驱赶养殖场的事件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集约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模式的意义

循环经济指的是物质封闭环状流动型的经济,在企业生产、资源投入、产品消费以及产品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扩大生产的经济方式。它是以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为目标,以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一种经济模式。该模式通过资源的高效以及循环利用,运用生态学的相关规律改变人类的经济活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清洁地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其本质上属于一种生态经济。本着物质闭环流动的核心,运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新构架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冶的循环利用模式以及反馈形式的流程,将废弃物排除、净化以及再利用的过程综合安排在一起,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冶。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冶作为社会的经济活动准则,提倡发展一种新型经济模式,最大程度上使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农业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为理论指导,强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将过去的从自然资源到农产品再到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冶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或反馈形式的过程,使所有的资源以及能源可以在农业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最终排放废物的产生量,防止环境污染。

当前,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多种发展模式,一些学者经过归纳定义为区域循环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通过沼气连结的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以及生态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