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72

第72章 赵本山怎样把范伟忽悠瘸了——心理暗示实验——

影响他人

心理实验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实验者在被试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告诉他这是一种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被贴纸的人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后,将纸片取下,被试者身上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了,并且摸上去发热。

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使皮肤局部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心理规律

心理学上,心理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

暗示只要求受暗示者接受一些现成的信息,并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就是说,暗示不需要讲道理,而靠直接的提示。

生活启示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受着外界的暗示,比如,在电视上,广告的影像、声音都对人心理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是一种无意的行为。在无意中,人们缺乏警觉性,这些广告信息会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就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其购买的倾向。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个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

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许多广告商都会提前为即将上市的商品做广告。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目前人们不会马上用到该商品,但有一天用到的时候,这种暗示就会影响人的购买倾向。

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暗示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而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完美的自我,因而“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而“自我”的不完美以及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被别人的智能暂时代替,或者干脆取代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当然,它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里,也就是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大概都记得在小品《卖拐》中,赵本山反复对范伟说他的腿一长一短,让范伟受到心理暗示,真的觉得自己的腿有问题。这种心理暗示是骗子常用的伎俩。

暗示也可以成为激励我们的手段。比如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记录了,这时,他的教练在旁边轻轻暗示道:“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发挥到最好,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

当然,这种激励作用的暗示,也可以由自己给予自己,也就是“自我暗示”。在生活与工作中,懂得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而习惯使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把事情弄糟。比如,有的女孩儿老是觉得“人家不喜欢我”,到头来发现,大家果然不再喜欢她了,因为她老是这样暗示自己,大脑的意识就停留在她一些不好的方面,她的行为也难以脱离这些不好的方面。

暗示还可以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

有人向一位领导反映本单位某人坐车不买票,被罚了款。领导在了解情况时,感到不宜开口就把事情点出来,因为之前没有调查清楚,一旦说错会使对方接受不了。因此领导就含蓄地提示:“今早你上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意外的事情?”对方避而不答,领导就把范围缩小,再问:“乘车的时候呢?”在没有确实的答复时,就再缩小范围:“你和售票员有没有引起什么争执?”层层深入,步步缩小,看对方的反应再随机应变。

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启发自觉,对方可能在你的启发下把事情说出来,不会有对立情绪;二是问话含蓄,留有余地,万一是误会,可以随时补救,做解释工作,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心理智慧一点通

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暗示。要当心不良的暗示;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