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34

第34章 “我就知道我做不成”——自我妨碍实验——

心理实验

研究者找杜克大学的学生做被试者,让学生做一些比较有难度的智力测验题。被试者回答之后,研究者告诉被试者说:“你是目前为止得分最高的学生。”然后告诉他,下面还有题目要回答。但是在回答这些题之前要服用一些药物,并告诉学生,一种药是有助于智力活动的,而另一种则会阻碍智力活动。其实这些所谓的药物都是无害的安慰剂。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选择吃后一种药丸。

心理规律

研究者认为:多数学生选择吃后一种药丸的原因是,他们都想为下面答题可能出现的失败留下借口:即使题目答得不好,也可以归因为是药物影响;而如果答得好,更可说明自己的智力水平高。

由这个实验,心理学提出了“自我妨碍”的概念。“自我妨碍”就是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自己表现不佳的时候避免自责。

正如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说的:“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羞耻感。”自我妨碍行为正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心和自尊。

生活启示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以及怎样在他人面前、在某些场合表现自己,由此还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所谓“印象管理”,指的是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我们一般都喜欢别人说自己好,因为这就说明我们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了出来,给别人留下了好印象,我们的“印象管理”是成功的。就是说,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是我们的“印象管理”的一个手段。

然而,也有一种印象管理的方式和技巧是我们不容易意识到,却不知不觉去做的,那就是“自我妨碍”。心理学家发现,有时候人们会自己给自己设计障碍,阻挠自己的成功。当然,这种行为绝对不是要故意破坏自我,而恰恰是为了保护自我:“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一定能干好的。”

比如,运动员的下列行为就属于“自我妨碍”:在重大比赛之前减少准备;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在任务刚刚开始的阶段不好好干,就不会对自己产生高期望;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力……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夫拉蒂洛娃承认,“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然尽了全力却仍被击败,因为一旦这样,就证明我完了”。

有一种自我妨碍是极端的,就是故意制造麻烦和困难,减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制造麻烦的主要手段如:麻醉剂、酒精;减少努力和付出,或者根本不进行准备,即使是重要的事情也不进行准备。

试想,你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面试。这个公司非常好,对应聘者千里挑一,如果你很害怕失败,那么面试前,你可能不会从穿着到言谈都做充分准备,而是仅仅简单打理一下自己。如果你没有充分准备,甚至衣着都不合适,那么如果你被淘汰了,你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准备不足。反过来,假如你十分努力地为面试做准备,衣着也精心考究,还对这家公司进行历史考察,几乎能做的你都做了,但结果还是被淘汰了,你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就是许多人做事情不做充分准备的原因。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害怕失败会损害自己的自信。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自我妨碍”的做法会使自己更容易遭到失败,从长远来看,更容易损害自己的信心。

自我妨碍的另一个方法是相对温和的手段,就是事先已经想好了一些理由和借口,以便在失败的结果大白天下的时候,靠这些借口减小失败对自己的打击。这样就使别人也抱以同情而不是责备了,更不会说自己无能。

温和的策略更多,也更容易找到,比如我们会说,“考试的这几天感觉一直不好、很紧张,没有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最近身体不好,感冒发烧”,或是“考试前一天家里出事了”,等等。

按照“印象管理”的说法,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高看我们,而不会由于一次失败就贬低我们。

而对于我们自己呢?如果我们事先找了一大堆理由和借口,自己也会相信它们确实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原因,于是,在完成任务时就会不那么努力了。我们会觉得,无论怎么努力这些障碍都会使自己失败,那还努力干什么呢?

于是,一个链条就形成了:你害怕失败,于是极力寻找各种可能影响自己的外在因素;当找到以后,就认为这些因素将使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于是在行动时就不努力;结果你真的失败了,之前建构的因果关系就得以兑现,你自己还认为失败理所应当,而与自己的努力、能力没有关系。

可见,短时来看,自我妨碍可以维持我们的自尊和自信,但从长远来看,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的真正发展和进步的。总是借口推诿于外在原因,始终不看自己到底需要做什么努力,不总结失败的教训,提高能力又从何谈起呢?

因此,要成就事业,必须要实事求是,毫不退缩地去努力奋斗,不找任何借口。

心理智慧一点通

总想着为失败预留借口的人,难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