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17

第17章 “非典”期间,为啥没得病也郁闷——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实验

为了了解人们在感觉缺失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美国心理学家黑伯等人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验。

他们把被试验者领到一个小房间里,按照事先的约定,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厚厚的棉手套,塞上耳塞,也就是使他们几乎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外界的东西。然后要求他们尽可能长时间地躺在床上,只有吃饭、上厕所才能起来。

被试者在被隔离12、24、48小时后,被要求做简单的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隔离时间越长,测试的成绩就越差。有的被试者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激动,并且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甚至出现错觉和幻觉。仪器显示,他们的脑电波比隔离前明显减慢。

心理规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却十分重要,它向大脑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感觉,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从而保证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可以说,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且人们离不开感觉。如果不能持续地从外界获得刺激,人的身心就会变得不正常。

生活启示

在非典期间,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不敢出门,减少了购物、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活动,而感到生活非常沉闷乏味。而当非典一结束,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可以从事各种活动了,生活又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非典时期所感到的郁闷,就是心理上的“感觉剥夺”造成的。

感觉剥夺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雷达监测员和长途司机因为工作枯燥,长时间没有变化,就容易处于轻微的感觉剥夺状态,这可能导致他们看见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引发事故。有时,高层住宅里的人在毫无声响的房间里独处,会突然感到强烈的不安,也是感觉剥夺造成的。还比如,在南极考察的队员,如果长时间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颜色,就容易得雪盲症,这也是感觉剥夺造成的生理失调。

根据感觉剥夺原理,如果我们活在缺乏感觉的世界里,身心就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不正常。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有各种各样感觉的生活。如果切断一个人同外界的联系,切断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对人来说就无异于坐“精神班房”。

我们大概都听过崔健的《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那首歌:

快让我哭快让我笑

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

这首歌充分表达了对感觉的渴望,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渴求。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自我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接触。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是智力、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成语“闭目塞听”就是用来形容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的状况。

毛泽东在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曾写道:“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各种感觉。因为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封闭的环境只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外界的各种感觉和刺激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孩子发生各种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就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像对待温室中的花朵一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要么引起了孩子心理的不健全,要么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科学家还发现,生活中丰富的刺激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也同样重要。老年人如果长期住在缺乏刺激的安静的地方,他们的身体就会迅速衰弱,而且也不再喜欢动脑筋了。这种看法已在美国得到了印证:过去美国曾建了一座只有老年人居住的理想之乡,可是10年后,住在那里的老年人几乎都变成痴呆了。

心理智慧一点通

要想保持头脑的活跃,我们的生活就要避免单调,要有丰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