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毫无疑问是成就显着的。然而,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不用学习电脑程式,或研读厚厚的投资银行业务手册。“我们所做的事,不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巴菲特是成功了,然而其他与他一样具备超群能力的人却失败了。他解释道,“商学院教导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出来,但是这项教育对思考却没有任何好处”。这并不表示巴菲特只达一般水准,相反,他远远超前许多。巴菲特与其他专业投资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投资思想上的差距。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他们自觉去玩失败的游戏,而这正是巴菲特不会选择去玩的游戏。
一、人生坐标的定位
对于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来说,他们的天才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及孩提时代,那是他们童蒙初开的早慧岁月,对于有些人来说,甚至足人生坐标就此定位的初始时期,沃伦·巴菲特与股票结缘也许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了。
巴菲特从启蒙时就接触的商品流通低进高出赚取差价的法则,从他儿时到少年时代便不断从实践中得到印证,这对他的经商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投资风格形成是有深远影响的。
就投资股票来说,巴菲特显然地具有继承乃父专业的优越条件,其父霍华德是一位股票经济人,家中关于股票的藏书甚丰,这使巴菲特从小就感受到股票投资的氛围,他对于数字的特殊的兴趣和悟性与此显然不无关系。当他8岁时,便会阅读这些书籍,并使他十分着迷。
从8岁开始,巴菲特就开始学着做生意了,他从家中的杂货铺里买来可口可乐,然后加价五美分卖给他的小伙伴,一年多下来,巴菲特已成为当地孩子们中颇有名气的“小老板”了。11岁时,他到父亲担任经纪人的哈里斯·厄普汉姆公司做股价板的记录。这使他对低进高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把他的兴趣由小生意转向了股票。
13岁时,随当了国会议员的父亲迁居华盛顿,虽然家中生活优裕,但巴菲特这时已由做小生意转而对自创事业感兴趣。他先是替《华盛顿邮报》、《时代前锋报》送报。有意思的是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大股东,以至有人怀疑是不是少年时送报伊始,就为他以后入主《华盛顿邮报》埋下伏笔了。
也是在这时,巴菲特用自己做生意的积蓄开始他的第一次实业投资,他用50美元购买了两台半新的弹子机,借一家理发厅的空地方摆放做生意,后来又陆续再购进了五台,七台弹子机每月可以为他挣得200美元的收入。尝到了投资甜头的巴菲特后来又与中学的一位朋友在一起,化了350美元,购买一辆旧的劳斯莱斯车,然后以每日35美元租金出租,这使他在16岁中学毕业时,已赚得了6000美元。
从沃伦·巴菲特孩提时赚5美分一罐可口可乐到出租旧车积聚起第一笔资金起,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的投资实践也在一步步前进的轨迹。尽管他还稚嫩,但作为投资天才的潜质已经显现,因为到他积聚第一笔6000美元资金时,他还仅只16岁,一个在人们眼中还不谙世事的中学毕业生而已。
17岁那年,他进入了内布加斯洲立大学学习,专业是企业管理。应该说这门专业是巴菲特真心的选择,因而学习兴趣也十分强烈,将业余时间差不多全投入书海之中。并碰巧拜读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部题为《聪明的投资者》的着作,使他大喜过望,据说,就是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
从此,希望能投师于格雷厄姆门下是青年巴菲特的最大愿望。所以,巴菲特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奥玛哈,只身来到纽约,进人哥伦比亚太学商学院,直接师从于格雷厄姆教授。
对于自己的这个选择,巴菲特一直引以为自豪,直至他67岁那年,即1998年5月,他与比尔·盖茨应邀,联袂向华盛顿大学商学院与学生们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成功就是获得了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幸福具体指的是什么东西,但我决不会去做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当你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建议你们去为敬仲的人做事,这样你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这段话无疑是巴菲特自己切身体会的经验总结,因为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求师问道,在敬仰的葛拉汉谆谆教导下步人股坛的。
巴菲特是幸运的,他不但有幸福的少年时代,在命运之神的垂青下,这位天才投资大师的青年求学之路也是平坦而顺利的。但如果没有巴菲特本人的勤奋努力,最好的求学环境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其间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巴菲特聪颖的悟性和渴求知识的执着。他几度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寻访老师,使他顺利平坦的求学之路平添了亮色,也使他矢志追求的投资知识更显扎实和完满。这得益于他的不自满自足,并不断调整自己觅取知识的视野,这是他显着地超越同时代人的非凡之处。如果说曾经有不少教育家、预言家对处于平凡生活中的人难以成才的判断有不全面之处的话,巴菲特就是一个例证。巴菲特在顺利平坦大的道上成长,但他胸怀大志有着不平凡的追求,有超越平凡的强烈求知欲和主动寻师问道的不平凡行为。除了这种强烈的内驱力和远大奋斗目标,如果还同时兼备对知识的高度领悟能力,并努力付诸实践不断加以完善的话,那么成才是可期的。这就是青年巴菲特在其看似平凡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向着未来投资大师之峰巅攀登的起步阶段留给人们的启示。
二、汲取“华尔街教父”的智慧
格雷厄姆被认为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在他之前没有金融分析这种职业,在他之后,人们才开始这样称呼这种职业。”
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于伦敦。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移居纽约。格雷厄姆早期教育是在布鲁克林中学完成的。二十岁的时候,他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被选进Phi Beta Kappa联谊会(该联谊会成员均为男性--译者注)。格雷厄姆的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很流利,对数学和哲学也都很感兴趣。尽管他未受过正式的商学院教育,但他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华尔街。起初在纽伯格-亨德森-劳伯经纪行做信息员,主要负责把债券和股票价格贴在黑板上,周薪12美金。后来,他升职为研究报告撰写入。之后不久,又荣升为经纪行的合伙人。
1919年,格雷厄姆还只有25岁,年薪却高达60万美元。格雷厄姆和杰瑞姆·纽曼组建了投资合伙公司。
入行没多久,纽约股市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宣告关门大吉。股市重新开盘时,格雷厄姆很快就以卓越的选股技术在华尔崭崭露头角,并且发展个人独到的投资方法,不久他就开始投资管理别人的资产,到1920年更是声名赫赫、自信满满,但也就在那个时候,他的命运开始改观。
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不只摧毁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组合,也摧毁了他的计划--他原本想写一本关于个人投资理念的书。虽然格雷厄姆有高超的选股技术,他的客户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在大崩盘中损失惨重。格雷厄姆与他的合伙人杰瑞姆·纽曼(Jerome Newman)不收分文地工作了五年,才把这些客户的损失轧平。虽然这次的经验颇为惨痛,格雷厄姆的正直诚信也因此声名远播。
1934年,当投资人再度放弃股票市场的同时,格雷厄姆与多德出版了有名的《证券分析》一书。多德当时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时他还是一名勤奋抄写笔记的学生。格雷厄姆上课时的笔记,后来就成为《证券分析》这本书的雏型。无数次再版之后,该书现在已经成了教科书市场上有史以来再版最多次的畅销书,也是许多投资人眼中的“圣经”。
《证券分析》1934年第一次出版时,格雷厄姆和多德都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投资经历。他们花费了四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本书。《证券分析》一书首次出版时,《纽约时报》记者的路易丝·里奇评论该书“相当成熟,细致入微,值得称赞,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两者智慧的结晶。如果这种投资理念早点产生的话,投资者的思想会集中于证券本身而非证券市场”。
在《证券分析》第一版中,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信息滥用问题上。在1933年和1934年的《证券法》颁布前,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容易误导投资者。大多数公司拒绝透露销售信息,资产评估通常是令人怀疑的,公司的错误信息既存在于股票公开发售阶段,也存在于二级市场上被人用来操纵股价。《证券法》生效后,公司信息披露改革方法仍然很缓慢。到1951年该书第三次出版时,有关公司信息披露的章节被删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管理者的能力和红利政策上。
《证券分析》的精要之处在于:一个基于理性评估、精心选择、投向分散的普通股组合即是一个正确的投资组合。格雷厄姆在书中帮助投资者循序渐进地理解他的投资理念及方法。格雷厄姆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统一和明确“投资”定义。在此之前,投资是一个多义词。一些人把购买股票称为投机,而把购买债券称为投资;也有人认为购买安全性较高的证券是投资,而购买股价低于净现值的股票行为是投机。格雷厄姆认为,意图比外在表现更能确定购买证券是投资还是投机。借钱去买证券并希望快速挣钱的决策不管他买的是债券还是股票都是投机。格雷厄姆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有指望保本并能有一个满意收益的行为。不满足这些条件的行为就叫投机。”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他把“仔细分析”解释为“基于成熟的原则和正确的逻辑对所得事实仔细研究并试图作出结论”。格雷厄姆进一步把分析描述成三个步骤:描述、评判、分析。
在描述阶段,分析者收集所有突出的事实并把它们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评判阶段,分析者关心的是信息的质量,侧重于分析所得信息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事实。在选择阶段,分析者判断所考察的证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格雷厄姆认为,对于一个被视为投资的证券来说,其本金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安全性,并有满意的回报率。格雷厄姆解释说,所谓安全并非是说绝对安全,而是指在合理的条件下投资应不致于亏本。格雷厄姆不认为一个非常反常或不可能的事件会使一个安全的债券拖欠。而满意的回报不仅包括股息或利息收入而且包括价格增值。格雷厄姆特别提到“满意”是一个主观性的词,投资回报可以是任何数量,不管有多低,只要投资者做得明智,并在投资的界限内。按照格雷厄姆的定义,一个运用正确的逻辑进行金融分析,并遵循本金安全和合理回报率的原则的人即是一个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
要不是债券市场的景况很差,格雷厄姆有关投资的定义也许会被人们忽略。1929年到1932年期间,道·琼斯债券指数从97.70跌至65.78。像股票一样,债券不仅失去了合理的价值,而且使许多发行人破产。这使得购买债券不再被不假思索地认为是纯粹的投资了。关键在于区分股票与债券的投资与投机特性。
格雷厄姆一生都被投资和投机问题所困扰。格雷厄姆晚年很伤心。因为在他看来,机构投资者所进行的活动显然是投机性的。1973年-1974年纽约股市进人熊市后不久,格雷厄姆应邀参加一个由Donaldson,Lufkin & Jenrette公司(译注:华尔街排名第10位的投资银行)所组织的基金管理人会议。当格雷厄姆在会议圆桌旁坐下后,对他的同行们所认可的东西深感震惊。“我不理解,”格雷厄姆说,“机构理财是如何从正确的投资退化到试图在最短的时期里得到最可能高的收益这种激烈的竞争上去的。”
区分了投资与投机后,格雷厄姆的第二个贡献是提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数量分析方法。在《证券分析》之前,几乎没人利用数量方法来选择股票。在1929年之前,上市公司主要是铁路行业的公司,工业和公共事业公可股票只是全部上市股票中的一小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投机者所钟爱的股票都未上市。这些以铁路公司为主的上市公司都有实际的资本价值支撑,太多以接近面值的价格交易,在格雷厄姆看来都有投资价值。
格雷厄姆指出,经济繁荣会导致股票市场进入牛市状态,股票发行量和交易量会急剧上升,这会煽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但这种失控的乐观会导致疯狂,而疯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不能记取历史教训。
格雷厄姆指出了三种导致股市暴跌的力量。第一,交易经纪行和投资机构对股票的操纵。每天,经纪人总是添油加醋地告诉客户哪支股票开始变动以及一些令人兴奋的股票信息。第二,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的政策。20年代,银行往往贷款给那些焦急等待华尔街最新热点的投机者,银行贷款用于购买证券的金额从1921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1929年的85亿美元。由于贷款是由股票市价来支撑的,当股市暴跌时,一切就坍塌了。《证券法》颁布后,保护了个人投资者不受经纪人欺诈,靠保证金买证券的做法也比20年代大大减少了。但有一种因素是立法难以控制的,这就是格雷厄姆认为应对股市暴跌负责的第三种力量--过度乐观。
1929年的股市灾难并非投机试图伪装成投资,而是投资赶时髦而成了投机。格雷厄姆指出,历史性的乐观是会蔓延的。投资者往往容易受过去的繁荣所鼓舞,因而憧憬着一个持续增长与繁荣的时代,因而逐渐失去了对股票价格的感觉,格雷厄姆认为,人们对股票所支付的价格根本没有考虑数学期望。在乐观的市场上,股票可以值任何价格。在这种不理智的状态下,投资与投机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当人们感受到股市暴跌冲击的时候,股票就被贴上投机的标签。在大萧条时期,普通股投资的概念简直就是一个咒语。格雷厄姆指出,投资哲学因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普通股的信心再次上升起来。格雷厄姆1949年至1951年写《证券分析》的第三版时,认识到普通股已经成为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主要部分。
在1929年股市暴跌后的二十年里,无数学者和投资分析家研究并推出了普通股投资的不同方法。格雷厄姆描述了三种方法:横截面法、预期法以及安全空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