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服立竿见影
27814400000009

第9章 用事实和气势压倒对方,迫使其信服(3)

哈瑞叫他帮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儿时,他说:“可以。”

玛瑞安要他为她的派对做张海报时,他说:“没问题!”

他的特点是几乎从不说“不”。而别克在这方面的风格习惯却与詹姆斯大不相同。

早上,露茜阿姨打电话来,问别克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索斯比”拍卖中国的古董。别克说:“不!”

中午,社区报纸打电话,问别克能不能为他们的征文颁奖。别克说:“不!”

下午,圣若望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他能不能参加周末的餐会。他说:“不!”

晚上,《华盛顿晚报》传真过来,问别克能不能写个专栏。他说:“不!”

当詹姆斯说四个“是”的时候,别克说了四个“不”。

你或许要认为,别克有点不近人情,可当事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很讲究方式和技巧。当他说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了她:“下次拍卖古董,我会去。至于今天,因为我对家具、器物、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难提出好的建议。”

当别克说第二个“不”时,他说:“因为我已经做了评审,贵报又在最近连着刊登我的新闻,且在一篇有关座谈会的报道中赞美我,而批评了别人。如果再去颁奖,怕要引人猜测,显得有失客观。”

当他说第三个“不”时,他说:“因为近来有坐骨神经痛之苦,必须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像是挨罚一般,而且不耐久坐,为免煞风景,以后再找机会。”

当他说第四个“不”时,他以传真告诉对方:“最近刚刚寄出一篇文章,专栏等以后有空再写。”

别克说了“不”,但是说得委婉。他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有理。因此能够取得对方的谅解,自己也落得清闲,而不像詹姆斯那样使自己睡眠不足。

只有充满自信与原则的人知道说“不”,也只有别人知道你有说“不”的原则之后,才会信任你所说的“不”。当你委婉地道出你的苦衷、说出你的原则,必能获得朋友的谅解,赢得对方尊重。

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的心坎上

生活中,我们在说服别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一定要把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这样,说服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说服别人时,运用合适的方式固然重要,但也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将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的心坎上。这样,对方才会觉得你说得有理,从而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马路边上,围了一大群人。走上去一看,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的有三十来岁,戴副眼镜,模样斯斯文文的,像个高校教师。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

丈夫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当众出丑”,并且越骂越凶,越骂越难听。妻子则越哭越响,一旁也有人在劝,可根本不顶用。

这时,有位老人走上前,拍了拍那个男的肩膀,说:“你戴副眼镜,看起来像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老人故意把“用”字拉得很长,并且说得很响。那男的听到了这话,顿时觉得很惭愧,不骂了,站在那里发愣。

老人看男的似有所悟,又接着说:“你既然这么有知识,就应该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妻子,怎么可以张口就骂呢?这样做,不是辱没了你的知识吗?你们还是先找个地方,冷静下来,然后再好好地谈一谈吧。别在大街上这样,让人看了笑话。”

男的越听越惭愧,最后像泄了气的皮球,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时,老人又走到女的身旁,说道:“有话好说么,找亲朋好友道道苦,诉诉委屈去,把心里的不快讲出来。干嘛要撞车呢?汽车可都是个大力士,你这么个瘦瘦弱弱的人,怎么能撞得过它呢,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众人一听,都大笑起来。那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倒也不哭了。

经过老人的一番解劝,夫妻俩不再闹了,而是相互搀扶着,慢慢地走到公共汽车站,上车走了。

在这个例子中,老人的劝架可谓是成功的,而他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话说到了点子上,说到了对方的心坎上。在劝那个男的时,他利用对方有文化的模样做文章,指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骂自己的妻子是不光彩的,会掉身份的。这一招,正好刺痛了文化人爱面子的心理,男的当即不吭声了。接着,他又劝那个女的找亲朋好友诉说委屈,其实,这正是很多女的在受委屈后会做的事情,这一点,正好说到了女的心坎上。接下来,老人又不失时机地开了个玩笑,既解除了夫妻俩的尴尬,又活跃了气氛。

试想,如果老人也像围观者那样,只是说一些想开点之类的话,夫妻俩还不知道要吵到什么时候。而老人因为善于运用说话的技巧,三言两语就把这场架给劝住了。

让别人明白自己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

俗话说得好,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要你有理,并且能够把自己的道理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对方在仔细思考之后,就会接受你的建议,而你也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汉朝的关内侯鄂君,就是因为据理力争才说服了满朝文武,为刘邦解决了难题。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在这个时候,群臣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关于席位的高低先后又引起了争论。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他应当被排在第一位。”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关内侯鄂君揣摩出了刘邦的意图,就挺身而出,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高兴无比,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群臣一听,觉得有理,也就不再为此事而争吵,接受了刘邦的安排。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所以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但内心仍希望萧何能够排在第一。这样,自然会引起群臣不满,而刘邦又讲不出什么道理来,难以服众。

鄂君却不同,他从刘邦多次遇难,多亏有萧何力保说起,得出了一百个曹参也不抵一个萧何的结论。群臣都是明事理的人,听了他的话,自然会觉得有理,也就会接受他的建议,听从刘邦的安排。

因此,在说服别人时,如果自己师出有名,且名正言顺,那么不妨说出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你的说服目的也就实现了。

如果对方气焰极高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在说服别人时,气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你畏畏缩缩,不敢和人针锋相对,在气势上先比别人矮了半截,那么,别人一定会觉得你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是存心不良,怎么会接受你的建议呢?相反,如果你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在气势上先将对方压倒,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接受你的意见,你的说服目的也就达到了。

战国时,骄横的秦王想吞并安陵,便提出要以500里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自然不肯同意,便派唐睢出使秦国,以说服秦王放弃这个念头。

唐睢说明了来意,秦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雎说:“那么,大王有没有听说过百姓发怒?”

秦王冷笑道:“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墙罢了。”

唐雎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武者的发怒……如果勇武的人真的发了怒,倒下的虽不过两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六步,但是普天下都得披麻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

说完,唐睢拔出宝剑,挺身而起。秦王一见顿时慌了,忙对他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来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独有安陵君这个仅有50里地的小国还存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个故事中,唐睢面对秦王的骄横霸道、凌人盛气,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反而据理力争,甚至当着满朝文武敢于拔剑而起,在气势上先把秦王比了下去。再加上之前唐睢所说的勇士之怒,和安陵君独保的现实,最终使秦王打消了吞并的念头,达到了出使和说服的目的。

如果唐睢不采用这种措施,而像一般的小国使臣见大国国王那样,只知道哀求、告饶,以秦王的骄横,势必会更加坚定吞并安陵的决心。唐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看清当时当地的形势,知道秦国吞并安陵易如反掌,如果不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自己就再也没有可让对方信服的理由了。

在春秋战国时,有很多像唐睢这样有智有谋、勇敢正直的勇士,他们正是用自己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大义凛然的气势,压倒了骄横的侵略者,达到了说服的目的,使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得以保全。

因此,如果你的说服对象的气焰极高时,你就不要希望通过一般的说教来令他信服,倒不如在气势上将他压倒,让他不敢小瞧你。只有这样,他才会重视你的建议,也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建议,你也才会达到说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