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服立竿见影
27814400000016

第16章 通过譬喻的方式,使说服变得生动(2)

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问题,如果只就事论事的话,只会让双方感到厌倦。比如,当你试图向自己的小孩子讲述人生的真谛时,如果你只说人生如何玄妙、如何深不可测,不仅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东南西北,还会让你自己也掉入迷团,不知所云。此时,不妨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试验,让孩子在嬉笑玩闹中,很轻松地接受你的“布道”。

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问题,如果只就事论事的话,只会让双方感到厌倦。比如,当你试图向自己的小孩子讲述人生的真谛时,如果你只说人生如何玄妙、如何深不可测,不仅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东南西北,还会让你自己也掉入谜团,不知所云。此时,不妨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试验,让孩子在嬉笑玩闹中,很轻松地接受你的“布道”。

有位着名的画家,至今仍记着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他经常说,是那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从那件小事中,他悟出了人生的一个大哲理。

这位画家在读中学时,非常贪玩。有一次,他因为连续多次旷课,被学校给予了严厉的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责骂他。

晚饭后,父亲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画家很迷惑,不知父亲到底要怎样惩罚自己。这时,父亲开口了:“来,咱们一起作一个有趣的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下面接着,自己捡起一粒种子投入漏斗中,很自然地,种子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画家的手里。就这样,父亲连续投了十几次,他的手里也就有了十几粒种子。

正当他觉得好玩时,父亲改变了策略,不再一粒一粒地投,而是抓起满满的一把玉米种子,一齐投入漏斗里。那个狭小的缝隙被玉米粒挤住了,竟一粒也掉不下来。

这时,父亲放下漏斗,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每天你都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也就是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

听完父亲的解释,画家恍然大悟,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父亲的话仍时时回响在画家的耳边: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父亲用这件小事向儿子传授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人生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走好人生这条路。而如果懒于职守,或者是操之过急,就很难达到人生的辉煌之顶。即便达到了,也是不光彩的。

试想,如果父亲一开始就讲述这样的道理,譬如人生是个缓慢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之类的话,会让孩子很迷茫,不知道什么叫“一步一个脚印”,更不知道何谓“操之过急”。这样,父亲即便讲上半天,孩子也未必明白一句,并且,孩子因为听不懂,很容易产生抵抗心理,越听越烦,越烦越不想听,更别说接受了。

因此,在对别人讲一些大道理时,一定不要讲空话,这样不仅不会达到目标,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相反,你利用一些有趣的、简单的小事情来譬喻,就会让对方在听完或做完这件小事情的同时,很好地领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样,会让你的说服很到位,对对方来说,甚至是刻骨铭心的。

要善于借题发挥从侧面说服

当对方说话不当,或者做了一些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如果当面予以回击,会让双方都尴尬,甚至会反目成仇。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等找到合适的机会时,再借题发挥,让对方也尝尝自己当时的滋味。这样,就能让对方很好地理解自己当时的不满之情,从而不再如此对待自己。

有位妻子在缝纫机上缝东西时,她的丈夫站在一旁不住地指手画脚,并不停地发表意见:“慢点……小心点……怎么搞的,你的针都快断了……把布向左边拉一点,过了过了,再向右拉一点……你真是笨手笨脚。”

终于,妻子忍无可忍,生气地说:“亲爱的,你能不能不要多嘴?我会缝。”

“你当然会,亲爱的,我只是想让你体验一下,你平常教我拖地板时我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当丈夫拖地时,妻子是如何在一旁指手画脚的。而聪明的丈夫避免了与妻子的正面冲突,当时没有发作。后来,在妻子缝东西时,丈夫抓住这个机会,借题发挥,让对方也体会一下受人驱使、听人吆喝的滋味。

同样,当我们受到对方的攻击时,可以不从正面答辩,而是借助对方为我们提供的话题,抓住其中的漏洞进行还击,这样,就可以改变辩论的局势,让对方的错误观点不攻自破。

当然,这种方法关键就是“借”。如果借得适当,就会战胜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借得不当,就会让自己丢面子,使形势对自己更不利。

因此说,在我们受到侮辱,或者对方的不经意行为让我们气愤时,一定要保持理智,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因为如果立刻就这个话柄还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会让双方都尴尬或者气恼。不如找个合适的机会,借题发挥,让对方知道他的言行是不当的,使其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并且,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照顾到对方的感情,不至于让双方撕破了脸。

将机智与逻辑融为一体驳倒对方的诡辩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诡辩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也更加有趣。

一个赶路的年轻人,在路上截住一位老大爷,问道:“喂,老头子,从这里到张家屯还有多远?”

老大爷看了他一眼,说道:“还有500拐杖。”说完,老人还用拐杖点了点地。

年轻人觉得挺奇怪的,就笑着问道:“你这个老头儿说话挺奇怪的,路只有论里的,哪有论拐杖的?”

老人家瞪了他一眼,说:“要是论里(礼),你就不应该叫我老头子。”

年轻人一听,惭愧地低下了头。

在这个例子中,老人家利用“礼”和“里”同音的巧合,将“里”偷换成了“礼”。老大爷这样做倒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借这个巧合教训一下那个不懂礼貌的年轻人。如果老大爷不用这种方式,而是采用平常的方式,说年轻人不懂礼貌,以后应该尊重老人之类的话。那么,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老头啰里啰唆,或者说一些更难听的话。而老大爷用这种方式,说服效果就会更加强烈,让年轻人在反省中深刻领悟老大爷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完全像上面那位老大爷那样说话,并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如果都这样说话,很容易引发一场唇枪舌战,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如果在说服对方的诡辩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也更加有趣。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等了很长时间,店主还没有把牛肉烤好,可是他已经非常饿了,实在等不下去了。这时,店主向大家建议道:“谁要是等不及吃正餐,可以先随便吃点现成的东西,充充饥。”

于是,欧伦斯庇格就吃了不少的干面包。

吃饱之后,欧伦斯庇格就坐到烤肉炉边,一边喝水一边休息。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不用了,在炉子边坐着,闻烤肉的味儿都闻饱了,不用再吃了。”

当别人用餐时,他躺在炉边打起盹来。一会儿,店主过来收烤肉钱,走到欧伦斯庇格身边时,他说:“我根本就没有吃烤肉,干嘛要付钱给你?”

店主说:“你是没有吃烤肉,但你是闻我们的烤肉的味才饱的,你说你不应该付钱吗?”

欧伦斯庇格听老板这么一说,就掏出了一枚银币,使劲地扔到桌子上。银币在桌子上转了几圈,发出清脆的声音,欧伦斯庇格随即把它捡起来,重新装进自己的口袋里。然后,他看着老板问道:“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

老板很诚实地答道:“听到了。”

“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你的烤肉的味儿的钱。”说完,欧伦斯庇格离开了饭店。

饭店里的顾客都笑起来了,老板也笑着摇摇头,无可奈何地望着他的背影。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欧伦斯庇格一味地跟老板争论,是争不出什么结果的。而他采用这种方式,利用银币在桌子上滚动时放出的声音来对照烤肉香味的虚无缥缈,使老板知道了自己的要求是无理的。

要善于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