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迷畅游——兵器入门知识
27766600000013

第13章 坦克(2)

T-34系列坦克为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与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样,都是深受红军官兵喜爱的制胜“法宝”,也是令德军士兵闻之丧胆的“杀手锏”。

值得一提的是,T-34坦克不仅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广泛运用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并都有出色的表现。装备T-34坦克的国家在20个以上,这些坦克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在各国装甲部队服役。

说起T-34坦克,不能不提到与T-34齐名的俄国KV-1坦克。KV-1于二战前夕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制造厂设计师科京带领下研制,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罗希洛夫元帅。当时的基洛夫制造厂共试验了三种车型,其中两种过时的多炮塔设计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

1939年4月,KV-l坦克投入苏芬战场进行试验,在突破芬兰军队防御阵地的战斗中表现了优异的防护力,无一遭到损失。苏德战争爆发后,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甚至于德国坦克在1941年对这两种坦克的威胁简直可以忽略不计。KV坦克有多种型号,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还包括KV-2、KV-85等发展型号。从总体性能上讲,除防御外KV-1的各项指标均不及T-34,其结构设计落后,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够强大,无法对付1942年后出现的德国新式坦克,其性能比不过德国的“虎”式坦克。

三、日本96式“奇哈”坦克

96式“奇哈”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中型坦克,日本定名为“96式中战车”。96是日本天皇纪年2596年(公元1936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6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了1500多辆。此外,96式“奇哈”中型坦克的变型车还有扫雷坦克、推土坦克、各种自行火炮、装有20毫米高射炮的防空坦克、坦克架桥车以及各种工程车和抢救车等。

从1940年起,以96式坦克底盘为基础进行了改进,这种坦克在日本称“96改”或者“奇哈改”。有些96改进型坦克还增加1挺高射机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即是这种坦克,常常称为100式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都广泛地使用了96式和96改进型坦克。1939年7月,中蒙边境哈拉哈河战役中,有4辆坦克首次参加战斗。在侵华战争中装备这种坦克的日军部队主要是1942年12月编成的坦克第3师。该师于1944~1945年连续攻占南昌、郏县、临汝、洛宁、南阳、西峡等地。特别是在1944年5月25日攻陷洛阳时,日军第6坦克旅的96式中型坦克群掩护工兵和步兵突破城墙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战,防守洛阳的国民党军伤亡惨重。

96式坦克在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场中运用更为广泛。在1941年12月~1942年战略进攻阶段,日军在入侵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以及攻占菲律宾时,都使用了96式坦克。

1943年5月,太平洋战区进入盟军战略反攻阶段。为应付危局,日军将在中国东北编成的装甲兵部队陆续调往太平洋诸岛加强防御,在塞班岛、莱特岛、吕宋岛、硫磺岛、冲绳岛的激烈争夺战中,都使用了96式改进型坦克。由于盟军兵力兵器处于绝对优势,装备数百辆96式坦克的日本关东军8个坦克团,全部在太平洋海岛上被歼灭。

在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中,日本关东军装备有96式坦克的第1、第9坦克旅,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仓促应战,不战自溃。储备在四平、公主岭等地的大量96式坦克成了苏军的战利品。驻守在日本北面北千岛的第11坦克团的39辆96式坦克和25辆95式轻型坦克于8月18日与苏军T-34坦克群展开激战,终被全歼。

四、第一代主战坦克

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最能体现坦克战、使用坦克最多、生产坦克最多的战争当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用坦克开展大规模厮杀的战场虽然越来越少,但坦克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坦克家族的成员一般被称为战后第一代坦克,通常按战斗全重、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坦克。它们好比是个子大小不同的三兄弟,人们可以根据形体大小的不同进行辨认。

美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M47和M48是美国生产数量最多、技术性能最好的两种坦克,仅这两种坦克的生产总量就是2万余辆。战后美军主要装备的是新型坦克M48。M48是中型坦克,它的战斗全重为47吨,装有90毫米火炮,它的火控系统已具有现代坦克火控系统的雏形,动力装置为606千瓦的风冷汽油机。M48坦克被认为是美军战后的第一代“正宗”坦克,总生产量达到1.17万辆,是战后第一代坦克中比较有名的坦克。

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一步发展了坦克,所以前苏联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前苏联T-54/55系列坦克是前苏联生产数量有史以来最多的一种,总数达到7万辆,也可称为第一代主战坦克的代表。T-54/55系列坦克是在二战结束前研制的T-44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中型坦克,其战斗全重36吨,主要武器是一门100毫米的加农炮,辅助武器是2挺机枪和1挺用于对空射击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它采用的是382千瓦柴油机,最大时速50公里,最大行程400公里,配有一套红外夜视设备,包括驾驶员夜视仪、车长探照灯和主炮右侧的探照灯。T-54/55中型坦克之所以生产数量多,主要是它具有火力强、防护性好、外形低矮、结构简单、便于大量生产等特点。这种坦克先后出口40多个国家,参加过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海湾战争。

在第一代坦克大家族中,瑞典的STRV-103主战坦克也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它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实现3人乘员组成的主战坦克。它的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无炮塔式坦克,而且是世界上最先采用自动装弹机的主战坦克。

二战后的第一代坦克,既有别于二战期间的坦克,也不同于现代的主战坦克,带有过渡型特点。各国仍以发展中型坦克为主,这些中型坦克装备数量大,服役期长,一度成为各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目前二战后第一代坦克仍在一些国家服役。图156

第一代主战坦克的武器系统的性能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火炮威力的提高和火控系统的进步上。火炮威力的提高表现在火炮口径增大、身管加长、膛压增高及弹药的进步上。其中,以火炮口径的增大最为明显。火控系统的进步更为明显,光学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火炮稳定器等都用到了坦克上,提高了坦克火炮的命中率。

这一时期的主战坦克,发动机的功率提高到427千瓦~596千瓦,坦克最大时速达到了50公里。坦克发动机的进步,主要表现是采用了增压器,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和紧凑性。

与此同时,坦克的防护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坦克的装甲进一步加厚,并重视形体防护。车前装甲厚度达到220毫米,有的坦克装上了侧裙板,提高了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为适应在原子条件下作战,有的坦克,如前苏联的T-55坦克,还装上了防护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杀伤破坏的三防装置。

到了60~70年代,这一时期研制的坦克为第二代坦克。由于它既能完成过去中型和重型坦克所承担的任务,又具有中型坦克的机动能力,同时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达到或超过了重型坦克的水平,形成了一代新型坦克,叫第二代主战坦克。这个时期的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多为105毫米,战斗总质量36~54吨,越野平均速度28~40公里/小时。

五、美军M1系列坦克

M1坦克又叫艾布拉姆斯坦克,1979年5月美国陆军决定试生产,1980年2月完成头两辆生产型车。为纪念原陆军参谋长、二战中著名的装甲部队司令格雷夫顿·W.艾布拉姆斯将军,特把该坦克命名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从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对这些坦克在部队进行了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美国陆军的作战需求。

M1主战坦克1981年列入美军装备,到目前为止共有三种型号:M1,和M1A1、M1M2型等。M1是基本型,车体和炮塔采用复合装甲,车体内用坚实装甲板将弹药、燃油与乘员隔开,炮塔尾舱顶部装有弹药爆炸波排放板。火控系统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热成像仪等。动力装置为燃气轮机,配用自动传动装置。此外,这种坦克还使用120毫米滑膛炮,安装超压式集体三防装置等,采用车长用全景热成像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技术设备。

M1坦克是典型的炮塔型坦克,有4名乘员。车体前部是加强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舱。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内,配有3具整体式潜望镜。关窗驾驶时,驾驶员半仰卧操纵坦克,夜间驾驶时可把中间的潜望镜换成微光夜间驾驶仪。驾驶员两侧是用装甲板隔离的燃料箱和弹药。

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车长位于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舱门上安装有1具可旋转的潜望镜,舱口有一环形机枪架。车内电台安装在炮塔壁左侧,便于装填手操作。炮塔内弹药大都放在炮塔尾舱内,装填手用膝盖控制一个杠杆能打开尾舱装甲隔门,收回膝盖,门自动关闭,并备以应急机械闭锁装置。

M1坦克主要装备美国陆军,M1和改进型M1主要装备在美国本土,而驻欧美军装备的M1坦克已被M1A1坦克代替。在陆军制式编制中,每个坦克营共有58辆M1A1坦克。

M1坦克可用美国空军的C-5A银河喷气式运输机空运,在极短时间内可运至指定作战区域。1988年4月美国国会同意埃及特许生产565辆M1A1坦克以装备埃及陆军。1992年以后,美国与多个国家开始合作生产M1A1坦克,其中主要部件,如发动机、武器系统等由美国提供。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首先重点部署了M1坦克,但为对付伊军的化学武器,特从欧洲调派了更先进的M1A1坦克。M1A1坦克是美军投入海湾战争的地面部队主力,总计投入坦克约2000辆,M1A1为1254辆,是多国部队参战数量最多的坦克。在“沙漠盾牌”行动中,美军考虑到伊军装备有T-72坦克,遂迅速决定以M1更换M1A1,以保持对伊军的技术优势。

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M1A1坦克为美军对伊实施高速地面进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4天的作战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保证了90%以上的出动率,击毁了1500辆包括T-72在内的伊军主战坦克。由于其火力反应时间短,不良条件下战斗力强,在与T-72坦克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上风,威力强大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炮弹命中T-72坦克时,能引爆其车内弹药,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将许多T-72炮塔掀掉,在与T-72坦克对抗中,还出现了M1A1坦克在T-72坦克炮射程之外倒退着进攻的现象。

六、“勒克莱尔”坦克

提起第三代主战坦克,会先想到原前苏联T-72和T-80坦克、美国M1和M1A1坦克以及德国“豹-2”坦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们是当今世界上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典型代表。但也不应忘记,属于第三代主战坦克范畴的还有英国的“挑战者”、日本90式、以色列的“梅卡瓦-2”、印度的“阿尔琼”和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

与T-72、M1、“豹-2”坦克相比,“勒克莱尔”坦克晚出世十几年,只能算是第三代主战坦克中的后起之秀。然而,它的本事并不比它的哥哥们小。从1978年开始,法国就酝酿研制“勒克莱尔”坦克,在该项计划概念研究阶段曾提出过多种方案,直到1982年才从中挑选出了能够满足未来坦克性能要求的方案。法国国防部长宣布,法国90年代的主战坦克已命名为“勒克莱尔”,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率领法军第2装甲师与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第4步兵师于1944年8月25日收复巴黎而获法国“装甲元帅”之称的勒克莱尔·德·奥特克洛克将军而命名的。

1992年,法国陆军开始装备“勒克莱尔”坦克,采购量800辆,每辆售价约500万美元,2005年前后已经装备了6个坦克师。它的最新改进型“勒克莱尔”2015型坦克,将是世界第四代坦克的第一种。正值少壮年华的“勒克莱尔”也因此得到不少军事爱好者的喜爱。

“勒克莱尔”坦克外形低矮,炮塔扁平且两侧近似垂直。从正面看,“勒克莱尔”炮塔顶部左侧的车长周视瞄准镜异常显眼;地面至炮塔顶部的高度只有2.3米,炮塔两侧各有3具烟幕发射器,侧面有6个负重轮,侧裙板下沿呈水平直线。“勒克莱尔”之所以设计得既矮又短,主要是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取代装填手和使用了紧凑型动力传动装置的结果。

“勒克莱尔”坦克只有3名乘员,打破了西方设计的坦克均为4名乘员的先例。“勒克莱尔”取消了装填手,只设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因为装填手的装填炮弹职能完全由自动装弹机完成了。“勒克莱尔”坦克自动装弹机的计算机可根据炮弹上的条形码自动识别、选取弹种。需要装填哪种炮弹,微处理机便自动选取离炮尾最近的该种弹。自动装弹机的装填速度极快,可达到每分钟15发,大约是人工装填的两倍。

“勒克莱尔”坦克的火控系统也很巧妙。火控炮控装置由多个计算机实施数字式控制,控制动作准确无误。数据传输装置更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它既可以为其他车辆或指挥部门提供该车位置坐标、车上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弹药油料状况、侦获的敌军规模及位置等信息,又可以从有关部门获取威胁的变化情况、地形障碍特点、友军位置、后勤供应地点等情报,从而使坦克能够实时或接近实时地战斗。坦克上装有电视监视系统,捕捉到的目标较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2000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高达95%,简直可以说是百发百中。

“勒克莱尔”坦克虽然问世较晚,但因为它采用了一些打破传统观念的设计思想和最新的技术,使坦克的整体性能大大提高,尤其是对战场生存力的重视使“勒克莱尔”坦克进入世界最先进坦克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