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多面手——特种飞机
27763500000014

第14章 其他特种飞机(1)

电子对抗飞机

电子对抗飞机,又称电子战飞机,是指专门进行电磁斗争的飞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方的雷达和通信设备进行电子对抗侦察、干扰、攻击,以降低敌方作战体系的效能,支援己方的作战飞机完成作战任务。

电子对抗飞机通常分为电子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和反辐射飞机,其中电子侦察机与电子干扰机经常结合在一起。

一、对抗飞机的诞生

电子对抗是指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或器材进行的电磁斗争,目的是使敌方的电子设备效能降低或失效,同时保障己方电子设备效能的充分发挥。电子对抗是现代信息战的主要内容,它包括雷达战、无线电通信战、光电战、水声战等。

电子对抗始于20世纪初无线电通信用于军事斗争之后。1904年2月,在中国旅顺口发生了日本与俄国争夺在华势力范围的战争。交战中,日本舰队每次出发前,俄国基地无线电报务员总能在耳机中听到日军军舰之间、军舰与基地之间频繁的无线电联络信号。俄军指挥官根据报务员的反映,立即命令俄军舰与海岸炮兵进入临战状态,从而争取了战斗主动。这被认为是战争史上首次通过无线电手段掌握敌方动向的战例。

1904年3月8日,日军舰又一次袭击旅顺港口内的俄军舰。由于俄军舰位于内航道,在海面上看不到,因此,日军派遣两艘巡洋舰以间接射击的方式炮轰航道,用一艘小型军舰在有利位置观察弹着点,向巡洋舰发出修正弹着点的指令。俄基地的一个报务员发现日军舰无线电通信之间正在交换信息,他有意识地按下无线电发射机的信号键,希望能够干扰日军舰间的无线电通信。果然,日军舰由于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被迫停止炮击。这被看作是首次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的电子干扰,对电子对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发明了无线电测向机,可侦测到敌方电台的频率参数、联络信号、电文内容、电台位置等。其他参战国纷纷效仿,从而使电子对抗进一步升级。

二、电子对抗在空中作战中的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电子对抗贯穿战争全过程,得到全面应用。大战前,德国发现了英国部署在沿海的9米高的雷达天线。1939年8月2日,为了查清英国雷达的参数,德军几名专业技术人员登上一艘安装了多种电子侦察设备的“齐柏林”飞艇,直接飞向英国海岸。或许是英军发现德国飞艇临近关掉雷达,或许是德国飞艇上的电子侦察设备没能涵盖英国雷达的频率,德军飞艇一无所获。这是已知的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电子侦察。

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国轰炸机每次临近英国,总会遇到英国空军战斗机在有利位置上的截击。当德军发现这全是英国的预警雷达在作怪后,出动攻击机予以突击,致使英军5个雷达站受到严重破坏。这是电子对抗中首次使用火力摧毁方式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的“硬杀伤”。为了迷惑德军,英军在其雷达被攻击后的2—3小时使用普通发射机进行电磁发射,制造出其雷达遭到空袭后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的假象。结果德军认为英军雷达难以摧毁,从而避免对雷达的再次袭击。这是第一次成功的电子

欺骗。

随着电子对抗的发展和对其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研制专用的电子干扰设备。1940年11月,英军获取了德军“弗苯亚”雷达的参数后,研制了一种发射随机噪声干扰信号的“轴心”干扰机,将其安装在飞机上,对德军雷达进行阻塞式干扰。德军为避开其干扰,研制了能够连续改变频率的雷达。英军又不断研制出新型干扰机,以覆盖德军的雷达频率。英、德之间展开了干扰、反干扰的电子对抗。很快,人们开始在空中作战中用电子干扰方式掩护轰炸机突防。1940年6月3日,德国组织了300架He-111、Do-17、Ju-88等轰炸机和攻击机,在20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在电子干扰的支援下袭击了法国巴黎。1942年,英、美联军采取了一种叫“干扰窗”的电子对抗新方法掩护轰炸机突防。具体做法是使用飞机在轰炸机前上方边飞行边抛撒长度相当于德军雷达波长一半的锡箔条,锡箔条散开后大量反射德军的雷达波,在其荧光屏上出现强烈的反射信号带,将轰炸机的反射信号“淹没”,使德军雷达不能有效掌握英、美联军轰炸机,从而使德军不能进行有效防空作战、达到掩护轰炸机突防的目的。这是战争史上最早出现的无源电子干扰手段和方法。

第二次世界以后,空中战场逐渐成为电子对抗的主战场,对空中作战乃至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电子对抗飞机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装备的电子干扰设备只是其自卫的一种武器,掩护自己和编队中其他飞机突防,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电子对抗飞机。专用的电子对抗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诞生。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对二战中使用的电子干扰设备进行了改装,装在B-25J、B-29轰炸机上,作为专用的电子对抗飞机,压制朝鲜的预警引导雷达、火控雷达、无线电与探照灯雷达等,以减少空袭的损失。虽然电子设备与器材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设备与器材的改进型,但把其作为主要武器组装在飞机上作为电子对抗飞机而不是轰炸机使用,却标志着电子对抗飞机这个新机种的诞生。

现代电子对抗飞机包括电子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反辐射飞机。电子侦察机能够自动侦收、分析敌方电磁频谱并对电磁辐射源进行定位;电子干扰机能够抛洒金属箔条对敌方雷达进行消极干扰,发射电磁波进行瞄准式堵塞干扰或宽频谱压制的积极干扰;反辐射飞机使用反辐射导弹对敌电子设备进行“硬摧毁”。电子对抗飞机主要通过对敌人C4ISR系统进行节点破坏,达到使敌指挥控制系统失灵,大幅度降低其作战体系的作战效能,减少己方作战飞机损失的目的。

四、电子对抗飞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正是作战飞机加速实现喷气化和防空作战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空中作战环境的改变,要求研制现代化的电子对抗飞机,喷气式电子干扰机由此诞生。

防空体系的发展要求研制电子对抗能力更强的武器与之对抗。这个时期,以计算机为核心,主要包括由雷达构成的防空预警系统,通信系统、以各级指挥所为核心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战斗机、地空导弹与高射炮组成的防空武器系统组成的现代化防空体系,实现了从情报探测与传输分析、到指挥决策和对作战部队和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有效提高了防空作战效能,对空袭作战提出了严重挑战。早期的B-25J、B-29等电子对抗飞机和作战飞机的有限的电子自卫和火力自卫能力,已经不足以掩护轰炸机突破这种现代化的防空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研制电子对抗能力更强的新型电子对抗飞机已经势在必行。

作战飞机的喷气化要求研制与其飞行性能相当的电子对抗飞机。喷气式作战飞机巡航速度普遍达到亚音速和高亚音速,飞行高度普遍达到1万米以上,航程远,战略轰炸机达到1万千米以上。作战飞机飞行技术性能的跨越式发展对电子对抗飞机也提出的新需求,活塞式电子对抗飞机飞行速度一般只有400—500千米/小时,高度低,航程短,与喷气式作战飞机飞行性能差距大,很难完成支援作战飞机进行任务的需求。因此,研制飞行高度、速度、航程与喷气式作战飞机相匹配的新一代喷气式电子对抗飞机就成为军事斗争的迫切需求。

第二代喷气式电子对抗飞机大部分具有“软”、“硬”电子杀伤能力。“软”是指使用干扰设备对电磁设备进行干扰;“硬”是指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雷达等电子目标。

五、电子对抗飞机经典

EA-6A电子对抗飞机是格鲁门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在A-6A舰载重型攻击机的基础上,改装成专用的EA-6A电子对抗飞机,1963年试飞,1966年装备部队,共生产了27架,于1969年交付完毕。该机取消了轰炸-导航系统,加装30多种电子对抗设备与天线,在垂直尾翼加装了一个雷达罩,必要时机翼下还可以携带电子对抗吊舱。经典电子对抗飞机还有以下几种:

安-12B/C/D电子对抗飞机。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在安-12中型运输机基础上研制的电子对抗飞机开始服役。其中B、D型是电子侦察机,C型是电子干扰机。安-12B型机身下部装有4个方盒天线罩,机身前部和中下部还装有4个泡型整流罩,罩内至少有14部辅助天线。安-12D型机身前部至尾部下方有4个泡型整流罩,内装无线电侦察仪、“短角”目标搜索雷达、雷达测距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等。该机曾经在苏空、海军中服役,主要用来监视、探测、记录和分析敌方飞机、舰船和地面的电子信号。安-12C型是电子干扰机,尾部炮塔已经被锥形介质雷达天线罩所取代,干扰机和天线安装在机身下侧和前部,并加厚了后机舱门。干扰设备主要七八部干扰频率范围在100-10000兆赫的高功率干扰机、“短角”目标搜索雷达、消极干扰物投放器等。与图-16H/J相比,其干扰能力明显加强。

图-16型电子对抗飞机。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图-16D海上电子侦察机开始服役,主要特征是将炸弹舱改装成电子设备舱,机身中部下面串列三个泡形整流罩;F型机翼下有电子侦察吊舱,共有无线电侦察仪两部,目标侦察雷达2—3部,雷达侦测机1部,雷达照相机、航空相机、远距情报传递系统。1981年发现的K型,其外部特征是镶玻璃头部,机头下面有天线罩,机身中部有两个泡型整流罩。H/J型是电子干扰机,H型主要进行消极干扰,其弹舱前后有两个泡形天线罩,内装有消极干扰物投放器;J型为积极干扰机,在弹舱下面有一个船形整流罩。主要干扰设备有干扰频率在120—5200兆赫的干扰机7部,图-95D电子对抗飞机。该机1967年被西方首次发现,是苏联在图-95重型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主要特征是头部下面有一个天线罩,机身腹部有一个大的雷达罩,装载的侦察设备主要有:侦察距离为250—300千米的目标侦察雷达3部、无线电侦测仪、作用距离250千米的电视侦察和传真设备、雷达侦测机2部、A-42/100航空相机、PA-39低空倾斜摄相机、AP-HA特种摄影机等。1978年又发现了部分图-95D加装了整体尾锥,可能内部装有电子侦察与电子对抗设备。该机具有完善的导航系统、护尾、敌我识别器和远距离情报传递系统,主要用于战略侦察。苏联空军装备4架,海军装备了45架,主要用于海上目标侦察、电子侦察、导弹控制等,在带有武器时,还可用于反潜作战。

EB-66电子对抗飞机。1956年,美国空军在轻型轰炸机B-66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第一代喷气式电子对抗飞机EB-66。该机有B和C两型号。其中,B型电子干扰机,装备有25部干扰设备;C型是装有33部侦察干扰设备的电子干扰侦察机,能够对敌方的电子设备进行瞄准堵塞式电子干扰。该机装两台功率各为4600千克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为997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3100米,最大航程5200千米,最大有效载荷7000千克。EB-66飞行性能与喷气作战飞机相近,能够伴随作战飞机飞行,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能力为作战飞机提供电子对抗支援的喷气式专用电子对抗飞机。

伊尔-20电子侦察机。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为了取代安-12电子对抗飞机,在伊尔-18运输机基础上改装的电子对抗飞机装备其空军,主要部署在军区空军,专门执行所辖区域边境浅近和纵深地区的电子侦察任务。该机头靠后两侧各有一个长4.4米、宽0.88米的突出物,机身腹部有一个长10.25米、直径1.15米的流线型整流罩,内部装有相机和其他的传感设备。在机身腹部的中部和后部安装有8个电子设备天线和雷达天线罩,在机身的前部上方还装有2个大型片状天线。

EA-6B基础上研制的舰载4座电子对抗飞机。1968年5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71年1月开始交付部队,立即投入越南战争的使用,成为美军使用的主要电子对抗飞机。停产时共生产170架,1987年单价为5570万美元。

该机对EA-6A主要改进是:加宽机头,以便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电子对抗人员。机载电子对抗设备近4吨,主要有AN/ALQ-41回答式欺骗干扰机、AN/ALQ-92超短波通信干扰机、AN/ALQ-99干扰机、AN/ALQ-100多波段欺骗干扰机、AN/ALE-29干扰丝投放机、AN/ALR-42综合接收机等。机上综合电子对抗设备用于破坏敌雷达和通信系统。战术干扰设备安装在外挂吊舱中,机内安装有雷达信号截收机、任务计算机和机组人员使用的显示设备。机外有5个外挂架,最多可挂9个干扰吊舱、5个锡箔条吊舱和4枚AGM-88“哈姆”高速反雷达导弹。该飞机集电子干扰与反雷达两项功能于一身,既能对敌雷达和通信系统进行强烈电子干扰,也能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雷达。

F-4G电子对抗飞机。美国麦道公司于1970年在F-4E战斗机基础上研制,1976年首飞,1978年服役,美国空军共装备116架,用于替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的F-105G等反雷达飞机,现已经全部退役。该机主要电子对抗设备是AN/APR-38雷达和导弹发射告警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定向天线接收敌雷达信号进行监测、计算,再利用引导跟踪瞄准具,发射反雷达导弹进行攻击。该机还装有AN/ALQ-119干扰吊舱,或AN/ALQ-13l双模干扰吊舱,以及AN/ALE-40T无源干扰物投放器等“软杀伤”武器。该机对敌方防空雷达具有“软”、“硬”双重杀伤能力,既能进行有源和无源干扰,又能进行火力摧毁。速度快,航程远,机动能力强。载弹种类多,武器先进,又具有较强的自卫能力。它既可以和其他战术飞机编队执行任务,又能够单独执行任务。

F-4G所携带的武器有:AGM-45“百舌鸟”、AGM-78“标准”、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AGM-65“小牛”制导炸弹,激光制导炸弹,MK84光电制导炸弹,GBU-15制导炸弹,“石眼”子母弹,GBU-52和GBU-58集束弹。自卫用的AIM-7F“麻雀”和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