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步兵之翅——装甲车
27759100000014

第14章 装甲车武器系统及其管理(1)

坦克装甲车辆武器与武器推进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武器系统的功能是压制、消灭敌坦克装甲车辆、反坦克兵器及其他武器,摧毁敌方野战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它的高射火力还有对付敌低空目标的功能。

一、武器系统的组成

坦克装甲车辆武器系统由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组成。坦克武器包括坦克炮、坦克机枪和弹药,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坦克机枪是坦克的辅助武器。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的武器一般有小口径自动炮和机枪。此外,装甲车辆内还配有自卫用的轻武器,有些携带有反坦克导弹。

坦克炮配用的弹药一般有穿甲弹、破甲弹、杀伤爆破弹,有些配炮射导弹。

坦克火力控制系统,简称火控系统,一般包括观察瞄准仪器、测距仪、计算机、传感器、坦克炮稳定器和操纵机构等。它的功能是控制坦克武器的瞄准和射击,缩短从射击准备工作开始到实施射击之间的时间,提高对目标的命中概率。

二、推进系统的功用、类型和要求

坦克装甲车辆的推进系统是安装在车体上的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操纵装置和行动装置构成的整体,它的功用是产生动力,实现车辆的机动性,使坦克装甲车辆陆上行驶时具有下列性能:

(1)直线行驶快速性。用以实施快速突击和战役转移;

(2)转向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平均车速和生存能力;

(3)越野通过性。可通过各种复杂地形,克服天然障碍和人工障碍;

(4)行驶最大行程。

对水陆坦克和两栖装甲车辆的推进系统,除具有陆上越野行驶功能外,还具有水上行驶机动性,包括水上行驶快速性、水上转向灵活性、出入水能力、浮渡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从使用要求出发,推进系统要实现战术机动性和战役机动性。前者包括战场上的直线行驶快速性、转向灵活性和越野通过性,后者是指能快速战场转移。就车辆本身而言主要由道路行驶快速性和最大行程以及整车有关结构参数决定。

坦克装甲车辆为适应各种行驶环境条件,实现良好机动性和完成作战使命,其推进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

按行驶装置结构原理,可分为陆上、水上两类。

1.陆上行驶推进系统

陆上推进系统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

(1)轮式推进系统。轮式推进系统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车轮的采用是古代人类的伟大技术发明,汽车的发展使轮式车辆技术日趋完善。轮式装甲车辆推进系统与载重汽车相类似,但对通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轮式装甲车辆动力选用柴油机,用装甲车体替代车架,传动为多轴驱动,4×4,6×6,8×8,带中央充气系统的高性能轮胎,能越野行驶,具有克服一般障碍的能力。陆上最大车速可达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000千米。具有轮式推进系统车辆的优点,重量轻、造价低、车速高、最大行程大、使用寿命长、维修保养方便;不足之处是越野通过能力和防护能力不如履带式车辆,一般适用于轻型装甲输送车、救护车、侦察车、指挥车等。

(2)履带式推进系统。履带式推进系统突出的优点是履带对地面单位压力小,越野通过性好,克服障碍能力强。可以配置强大火力和坚厚装甲,承载较大的重量,同时可安装大功率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使机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轮式推进系统无法相比的。

英国于1916年最早生产的I型坦克,首先使用了履带式推进系统,两条履带绕在车体上,呈菱形,后面还有一对转向轮,这种推进装置不能满足高速行驶要求。二次大战中,坦克战斗全重增大,车速提高,推进系统技术不断改进,传动装置中增加转向机构,行动部分采用平衡式或独立式弹性悬挂,挂胶负重轮,用诱导轮调整履带松紧,由托带轮支承履带,使履带式推进装置结构日趋完善,性能大大提高。现代坦克装甲车辆的履带式推进系统采用大功率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综合式液力机械传动、液压无级转向等技术,使机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履带式推进系统使用寿命较低,相应造价较高,应用于越野性能要求高的装甲战斗车辆,如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

2.水上行驶推进系统

水陆两用车辆的推进系统中,通常发动机动力经传动装置有两个功率输出路线,一个为陆上驱动,另一个为水上驱动。水上行驶时,水上驱动离合器结合,动力传到水上行驶推进装置,使装甲车辆具有水上行驶功能。水上行驶装置按作用原理可分为划水式、螺旋桨式和喷水式三种。228

(1)划水式行驶原理是利用装甲车辆的履带或轮胎划水作用使车辆前进,改变两侧履带速度或操纵转向车轮使车辆转向,挂倒挡使车辆倒车。履带划水航速可达5~7千米/小时,轮胎划水航速可达3~5千米/小时。

(2)螺旋桨式行驶原理是水上传动带动螺旋桨旋转,螺旋桨叶片排水产生反作用力使车辆行驶,改变螺旋桨旋转方向和方向舵角度可实现倒驶和转向。螺旋桨行驶航速可达7~12千米/小时。

(3)喷水式行驶原理是水上传动带动水泵,吸入水流由喷管向后喷出,产生推力使车辆行驶,改变喷水方向可使车辆转向或倒驶。这种装置行驶效率较高,水上操纵性好,浅水区机动性较好,但所占车内空间较大,喷水行驶航速可达8~13千米/小时。

英国于1918年首先用履带划水进行坦克浮渡试验,后来英国、美国制成单螺旋桨的装甲车辆,日本曾在水陆两用装甲车上采用喷水行驶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装甲车辆水上行驶装置应用更广,结构更趋成熟。现代履带式轻型装甲车辆,通常采用履带划水式行驶装置,水陆坦克多采用喷水式行驶装置,轮式装甲车辆多采用轮胎划水或螺旋桨式行驶装置。

坦克装甲车辆(以下简称车辆)装有通信系统,具有通信能力,这是车辆自身及作战指挥的需要。车辆通信包括车际通信和车内通信。车际通信是指车与车之间的通信以及车与地面指挥所之间的通信。车内通信是指车内乘员之间,也包括车内乘员与车外搭载兵之间的通信联络,还包括停止时车辆之间的有线通信联络。车际通信是车辆通信的主体,是战场战术通信的一部分。

车辆通信系统包括车载式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前者用于车际通信,后者供车内乘员之间通话联络。车载电台由收发信机、天线及调谐器等组成。车辆通信中应用的某些终端设备,如传真机、汉字终端等设备,是通用终端设备,不属于车辆通信系统。车内通话器主要由各种控制盒、工作帽(音频终端)和连接电缆等组成。电台和车内通话器在车内配置成一个系统使用。

与其他军事通信相比较,车辆通信有五大特点。

1.话音通信为主

车辆通信发展是以话音通信开始的,传统上话音通信一直占主要地位。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战斗中,由于具有直接、方便和快速等特点,话音通信更是车辆通信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部分车辆通信系统已经具备了话音、文件、数据和图像等通信能力,但通信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话音通信具有优先权,以满足作战指挥的需要。

2.运动中通信

坦克装甲车辆是机动性很高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车辆经常处于运动状态,这就决定了车辆通信经常需要在运动中进行。尤其是在越野行驶时,颠簸、振动十分厉害,只有话音通信能继续进行,且通信效果几乎未受影响,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正常进行。

3.存在同台多机问题

坦克装甲车辆中有一部分车辆负有指挥任务,如指挥坦克、各种装甲指挥车等,这类车辆中装有多部电台,而且这些电台往往需要同时开机工作。由于车辆顶甲板面积有限,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拉不开,车内几部电台同时工作时就可能产生信号阻塞现象,造成车内几部电台之间的互相干扰,这就是车辆通信中特有的“同台多机”问题。正是这个问题限制了非正交跳频通信技术在车辆通信中的应用。229

4.通信环境恶劣

由于车内空间狭小,通信设备的安装位置受到限制,乘员操作使用不方便。车辆内噪声有时甚至高达120分贝,高噪声环境不仅会伤害乘员的听力,而且严重影响通信效果。车辆内部配备有强电设备,脉冲干扰源多,车内电磁环境十分复杂,车辆通信易受自身干扰。

5.通信效果易受地理环境影响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其波长和地理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地面固定(定点)通信可以选择有利地形、架设高增益定向天线等措施来改善通信条件,车辆通信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对于车辆通信系统,除了满足一般军用通信装备的要求以外,还有以下特殊要求。

装甲车辆的通信性能基本上取决于车载通信设备的性能,对装甲车辆通信性能的要求指标众多,习惯上仅选其中最重要的“通信距离”这一项来表示车辆的主要通信性能,这是因为通信距离反映的是指挥员在战场上实施指挥的有效控制范围。

在装甲车辆通信中,通信可靠度习惯上用可通率来表示,可通率指通信双方均可通的信道数与通话试验的信道总数之比值。把可通率为70%时的通信距离定义为车辆的“通信距离”,可通率为50%时的通信距离定义为“极限通信距离”。

为保证车辆的通信性能,通信系统在车内布置与安装应科学合理,如果通信系统在车内的布置位置不妥或安装不稳固,电缆走向、捆扎不合理,接地点选择不恰当或接地不良等均可能使通信系统应有的功能与性能得不到发挥,造成车辆通信性能下降。例如:某坦克由于电台安装位置不当导致50%信道受计算机干扰,接地不良造成车内通话受干扰等。又如,移动组网通信要求电台的天线在水平面应具有无方向性,现在使用的车载鞭状天线本身是无方向性的,装到车上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方向性,即在某个方向上通信效果较好,而在别的方向上通信效果变差。这是由于车辆顶甲板不是理想地网,而且天线安装位置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可能安装到顶甲板的几何中心的缘故。

车载通信系统对车内电磁环境要求比较高。由于车辆中电子设备的应用不断增多,使得车内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十分复杂的车内电磁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通信性能。

为了使以上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就要求:

(1)系统内的主要设备有坚实的机箱和减振防松措施,所有的模件、插件及电路板均须设置有防松脱的紧固装置,以便能抗高强度的冲击和振动。

(2)系统具有抗噪声通信能力。为此要求系统的音频输出电平较高,采用隔音耳罩、静噪与主动降噪等技术措施,以保证系统在高噪声环境下仍能进行正常的通信联络。

(3)系统操作简便,更换频道快速准确,不寻找、不微调。

装甲防护技术

装甲同其他兵器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冷兵器时代的刀、剑、长矛和弓箭是最简单的进攻武器。当时人们发明了个体装甲防护的盔甲、盾牌、软肋甲和护心镜,集体防护的战车和披甲的战马。

一、装甲防护的发展

古人把兵刃和护身盾牌称之为矛与盾,十八般武艺中的刀、枪、斧、钺等十八种兵器标志了“矛”的迅速发展,可是“盾”的诞生绝非容易,甚至包含着流血和生命的代价。虽然古代的矛盾兵器残存在地下或收藏在博物馆中,但是观看了现代人重塑古战场的气势澎湃、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便会发现盾的发明创造深刻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为抗击外敌、求生存而顽强拼搏的精神。

随着钢铁材料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攻防兼备的坦克装甲车辆制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装甲汽车和装甲列车,但是装甲的厚度不超过12毫米。1916年9月15日英国的“陆地巡洋舰”MKI坦克凭借自身的装甲防护和简易的火力在索姆河畔大败德军,当时的装甲厚度不超过16毫米。

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穿甲弹的使用,到了20世纪30年代,装甲厚度达到了60~8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坦克装甲车辆发展提供了强烈的需求背景,也为装甲防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量战例证明,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防护和灵活机动性的坦克在陆战中起着重要的快速突击作用。

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从武器装备上看,很大程度取决于装甲坦克的行动。这一时期坦克装甲厚度继续增加,炮塔装甲厚度达到150毫米,车体装甲厚度也达到了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处于相对平稳的冷战时期,但是军备竞赛不断,火力和装甲竞相发展。装甲的质和量也得到改善,除了提高钢装甲的合金化水平和冶金质量外,炮塔钢装甲的厚度推向200毫米,重型坦克装甲厚度达到270毫米。依赖增加装甲厚度和重量对付日益增强的火力的陈旧办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装甲防护出现了新的转机,陶瓷、玻璃钢等防弹材料的应用,掀起了世界性的复合装甲研制的浪潮。

著名的英国乔巴姆复合装甲采用陶瓷夹层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抗弹性能。随后,前苏联、美国、德国、法国等东西方国家迅速发展成间隙-复合装甲,并且在新一代坦克上广泛应用。这些成就标志着装甲防护不再是单纯以重量的增加去适应火力的增强,而是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虽然钢装甲、铝装甲、钛装甲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但是令人惊叹的还是70至80年代的复合装甲。各种夹层和结构的应用,使复合装甲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依靠复合装甲技术再进一步提高防弹性能的企图似乎没有大的突破,此时的反应装甲新技术已经走到成熟应用地步。在战场上,首先应用反应装甲的是以色列和俄罗斯。

装甲防护是在和进攻武器的矛盾对抗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反坦克武器弹药威力的增加,坦克装甲防护水平也不断提高。

进入20世纪最后10年,新材料和微电子等高科技的发展,推动新概念装甲防护技术取得突破,为防护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装甲防护的类型及其性能

装甲由均质到复合,由主装甲到披挂和组合结构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装甲技术日新月异,装甲种类也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