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个退职的小军官,他的母亲是彼得大帝的一个黑奴的后裔。他们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大片领地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们热爱文学,喜爱诗歌,整天沉溺于上层社会的社交活动中。他们不会经管田产,更不谋求仕途上的发展,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因为在他们的祖上有着太多的坎坷和苦难。
在古老的普希金家族中,有许多意志刚强、坚韧不拔的人物。他们在俄国历史上曾为沙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十七世纪当彼得大帝在俄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时,普希金的曾祖父参与了反对彼得大帝的阴谋活动,因此被判处死刑。从此这个家族的名字在俄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半个世纪之久。十八世纪中叶,刚刚中兴的普希金家族又因参与了反对叶卡特琳娜女皇的阴谋活动而被贬为庶民,这就是他的祖父列夫·普希金。所幸的是列夫·普希金从他的远亲那里继承了大片领地,所以到了普希金父亲这一代还能保持体面的贵族生活水平。
也许是这个家族在仕途上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和不幸,所以普希金的父亲谢尔盖和伯父瓦西里都对政治不感兴趣,他们兄弟二人早早就退出了军界。伯父瓦西里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父亲谢尔盖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写些即兴小诗打发无聊的生活。
普希金母亲的家世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小说。相传在阿比西尼亚马勒贝河畔,有一个黑人小王子,他们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过着安宁的生活。一天,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略了他们的家园。小王子率领部族人奋起反抗,但终因武器落后而失败了。为了保住家园,小王子和侵略者签订了城下之盟,把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亚伯拉罕作为人质交给了土耳其人。这个可怜的孩子被土耳其人装上船带走了,他的姐姐为追赶带走弟弟的航船,竟勇敢地跳进河水中被淹死了。
就这样黑孩子亚伯拉罕被带进了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王宫里。那时候在欧洲各国的后宫里都喜欢收养黑人小孩,这被当作一种时髦。彼得大帝当然也不例外,一天他叫人收买了苏丹王宫里的一个大臣,把年仅八岁的亚伯拉罕偷出皇宫,迅速运到了俄国。
彼得大帝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黑人小孩。亲自作他的教父,波兰皇后作他的教母。从此人们就把这个黑孩子叫作“亚伯拉罕·彼得罗维奇”,他就是普希金母亲的曾祖父。
亚伯拉罕精明能干,彼得大帝就提拔他,让他做了贴身侍从,后来又晋升为皇帝陛下的私人秘书。1717年彼得大帝第二次出国访问,同行的还有他的教子黑人青年亚伯拉罕。到了法国彼得大帝就把他留在巴黎学习军事。亚伯拉罕先在军事学校读书,后来作为志愿兵参加了对西班牙的战争。在战场上因负伤被俘,获释后他又回到法国,到新建的炮兵学校学习,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被提拔为法军上尉,久居异国他乡的亚伯拉罕十分怀念俄国,想尽快回到彼得大帝身边,他要求回国。
1723年他带着四百部图书,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科技书籍回到了彼得堡。彼得大帝十分赏识他,等待他的是十分辉煌的前程。但就在这时彼得大帝去世了,他失去了保护人。以后他被派往喀山,接着又调往中俄边界,因为他有十分丰富的科技知识,所以政府让他掌管军事工程。1752年他以准将的军衔担任了俄国工程师总长,女沙皇伊丽沙白封给了他大片领地。1762年老亚伯拉罕退休了。八十四岁那一年他死在自己的领地上。
亚伯拉罕的长子功名显赫,是海军督察官。他的次子奥希普是海军少校,他荒唐了一生,没有任何作为,唯一使他留名于世的,就是他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外祖父。
奥希普的独生女儿娜杰日达·奥希波夫娜渐渐长大了。黑人的血统使她有一种独特的美,修长的身材丰满而又苗条,深邃明亮的眼睛流露着聪颖和智慧,朋友们叫她“美丽的混血儿”。
1796年9月年轻的近卫军官谢尔盖·普希金和娜杰日达·奥希波夫娜结婚了。
这两个娇生惯养的年轻人,可真是天生的一对,优裕的贵族家庭生活养成了他们懒散的习惯。对祖辈留下的田庄他们不闻不问,全都交给德国管家料理,几年后他们的家庭衰败了,而那个德国管家却成了富翁。
1799年6月6日亚历山大·普希金在莫斯科日耳曼大街的一幢木板房子里降生了。
小普希金生得呆头呆脑,小脸滚圆,面皮松弛发黑,嘴唇厚而发红,一双眼睛十分明亮,似乎总在沉思。他那栗色头发成刨花形从额头一直卷到脑后。他的鼻孔宽大,贴在胖胖的小脸上。小亚历山大不爱笑,也不爱跑动。他把玩具扔在地下,懵懵懂懂地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这孩子如此缄默、如此懒散,叫他母亲生气。妈妈本希望有个大胆、爱动爱笑的儿子,因此就更喜欢比儿子早出生两年的女儿奥尔加,也喜欢次子列夫。三个孩子,只有亚历山大不给她争气。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对亚历山大甚至有些厌恶。生下这么一个傻瓜,她感到惊讶。另外,亚历山大很像一个没有凯过漂白的小黑孩。母亲想使他振作起来,清醒一下,企图赋予他一些聪慧和强壮的体魄,使他变得善于辩答,使他对室外游戏产生兴趣,对歌曲和陌生的面孔锄生好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生气地逼他跑步,留意他的笑态,注视着他的呼吸。小家伙却经常因生厌而撒腿跑开,躲到远处的房间里,或者躲到外祖母的工作间里。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对儿子的表现十分生气,有时一连几天不理睬小亚历山大。她为此经常抱怨谢尔盖·里伏维奇。她伤心地哭着,丈夫却大发雷霆,连嚷带叫,要妻子别再为小亚历山大的事情打扰他了。在他眼里,孩子们如同波尔金诺和米哈依洛夫斯克的领地一样,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要知道他们还存在,他就知足了。他希望他们能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发育成长。但要让他去照管他们,那他可受不了。
小亚历山大有两个坏习惯惹母亲生气。一是他经常搓揉手心;二是他经常丢失小手绢。为改正儿子的第一个坏习惯,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就把儿子的手捆到背后,一整天不让他吃饭”;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还把手绢缝到儿子上衣上,并命令他每周只能换两次手绢,以改正他的第二个坏习惯。为使儿子产生被羞辱感,每当有客人来访,她就把儿子叫去,让客人看那块缝在衣服上的手帕,并解释她为什么要那样做。小亚历山大往往羞得满面通红,低头不语。
外祖母知道许多古老的故事。外祖母有时绣花,她的针线盒里全是各色布头,五颜六色;还有各式柔软丝线,光呈夺目。她边刺绣边讲述家史,讲述彼得大帝那位著名的黑人宠臣:他出生在遥远的沙漠之国,那里被烈日烤得寸草不生。他的祖先是另一个人种,但他在纳瓦林一举成名。她也讲她自己,讲自己的童年。小亚历山大听得似懂非懂,但他愿意听,因为这样可以暂时忘掉母亲的谩骂和训斥;也可以忘记过于威严的父亲;忘掉这个仇视他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他感到无所事事。在外祖母身边,他可以喘一口气,可以轻松一下,可以坦然地闭上眼睛,尽情享受一番。
小亚历山大的老奶妈是他最忠诚最无私的伙伴。亏了她和外婆玛丽亚·阿历克谢耶夫娜,小亚历山大在童年时代就认识到女性的温柔,享受到了宠爱、宽容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他一生中,会永远记住那一个个夜晚。老奶妈守在床头,为他哼唱催眠曲:圣像前的粘土灯下,
她的老脸皱皱巴巴;
头上是曾祖母时代的旧帽子,
下面凹陷的嘴巴里只剩下两颗黄牙。
后来,当普希金回顾童年印象时,写下了如下几句话:“我记忆中最早的事件和人物是:尤索波夫家的花园;地震;奶妈……”
在童年——他只能分辨声音和颜色的时代——的模糊记忆里,他感到别人的面孔像瓶塞,彼此相似。小亚历山大只记得奶妈的面孔像个熟透的苹果;他还记住了他同奶妈一起散步的尤索波夫家的花园。花园里有簇簇新叶、座座塑像和一个个人工岩洞。另一件难忘的事情就是1802年10月14日的莫斯科大地震。当时有位作家写道:“大地在震动,高层楼房都在晃动,所有的吊灯几乎都在摇动,桌子、椅子一起晃动起来。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
普希金一家在1800年时住在圣彼得堡,那里也有一座尤索波夫公园。在亚历山大幼小的心灵里,那个公园同保罗一世的吓人面孔总连在一起。当时亚历山大只有一岁零几个月。一天,保姆领他在公园玩耍,适逢皇帝从那里经过。保姆忙收住脚步,但忘了给小亚历山大摘下帽子。沙皇曾下令在他所经之处,行人必须脱帽致意,以示对至尊的敬意。普希金写道:“我一生共见过三个皇帝,第一位就是保罗一世,他命令保姆给我摘下帽子,他不能训斥我,却把保姆训斥了一通。”
在这一事件之后,也许正是由于发生了这一事件,普希金一家人才离开圣彼得堡,定居莫斯科。
离开莫斯科的沙龙,来到温和宁静的乡下,普希金一家不仅变更了住地,也改变了生活方式。离扎卡罗沃两俄里有个镇子,叫维亚斯玛,原是鲍里斯·戈都诺夫的领地。当然,外婆哈尼巴尔对小普希金讲述过这位暴君的历史。这位暴君暗杀了一位小孩子才登上皇位。他死的时候眼前闪动着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外婆讲述了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帮凶是如何杀害小季米特里的,当时季米特里正在吃榛子,孩子被埋掉时,手里还攥着许多榛子;外婆又讲到那个时期莫斯科瘟疫流行,居民在饥饿中挣扎;她还讲到季米特里显灵,讲到朱多夫清真寺的修士如可逃跑;讲到上天显灵;讲到人间的争斗。最后她讲到鲍里斯·戈都诺夫之死:他在众人的饥笑声中,在无情的钟声轰鸣中,热血上涌,一命呜呼。后来,在普希金撰写《鲍里斯·戈都诺夫》那部粗犷而又高贵的悲剧时,他是否想到了维亚斯玛教堂和外婆讲述的那些故事呢?小亚历山大懂得热爱祖国的大地和语言,不也是从扎卡罗沃开始的吗?
也许在普希金7岁的时候,在扎卡罗沃,他就对祖国和祖国的语言产生了爱,对此他在笔记中曾有记述,但我们无法知道。当时,他是否就喜欢某个大辫子农奴姑娘或妈妈的某位客人?或许他喜欢在田边地头瞥见的某位农妇的倩影?他这种童稚的激情持续了多久呢?我们在普希金的作品中看到过如下的话:“尼古拉之死——最早的一丝眷恋之情。”他弟弟尼古拉在1807年夭折,死时只有5岁。尼古拉当时染病在身,小亚历山大俯身床头,弟弟还可以同哥哥玩耍,对哥哥叱舌咂嘴。后来,尼古拉就咽气了。这就是我们知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