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政治探谜
2773700000049

第49章 甲午战争使台湾再次离开祖国吗

1894年,即中国旧历甲午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吞并朝鲜并西侵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对中国船队发动了海盗式的偷袭。清政府只好于8月1日对日宣战。

在此以前,清政府虽然已经建立舰队,修筑了沿海防御工事,但整个军事政治机构已经腐朽。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除了尽情享乐外,还正煞费苦心地筹备过六十大寿。

9月15日凌晨,日军四路重兵向平壤城内的清军发起猛攻。

9月17日,日本舰队又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一场海战。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定远”、“致远”、“经远”3舰伤亡惨重。其中,“经远”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为国殉难,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气节。

黄海海战后,牛昶炳等人指使一些贪生怕死的人,用尖刀威逼丁汝昌率队投降。丁汝昌不愿卖国求荣,但又无力挽救危局,怀恨自杀以身许国。丁汝昌死后,马格禄等人又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北洋海军就这样“一朝瓦解成劫灭”。中日甲午战争以侵略者的胜利而告终。

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鸿章赴日本“议和”。4月17日,李鸿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割让台湾给日本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决心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但仅进行了100天即被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中杨深秀、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6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与黄兴等一批爱国人士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